知行读书会

《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谈电影》找到你那张通往世界的门票|编辑部年度书籍 01

  • 娄娄 · 2021年12月1日
  • 2945
  • 25

欢迎来到第 64 周的知行读书会。

今天是 12 月的第 1 天。年末的仪式感开始在人们的心里抬起头,诸多「回顾」、「总结」、「记录」准备好启程降临人间。

今天正巧也是星期三——读书会的推送日,有一种巧合的仪式感——像是被 12 月之神选中的小孩,要承担起向人们大喊「12 月愉快」的伟任。

12 月愉快!

读书会这个栏目确实很像一只乖巧小孩。隔壁邻居们比如「知行小酒馆」就像那种孩子王,永远带头出新主意,还特喜欢拉着朋友们一起玩;「无人知晓」就是那种表面爱装老成,心里却总盘算着要怎样才能与众不同的闷骚小孩......而读书会呢,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每周一本书,还挖空心思不要偏题——纯文学不行、没有「知识性」不行、这个月没有投资内容书籍不行......

乖巧小孩学习累了,想要趁着 12 月的隆重与热闹放松放松,随波逐流地凑个俗套,用最不费脑筋的「年度书籍」形式,尝试着看看别处——不必非要是投资,也不用凝视内心深渊,最不需要的是卯着劲儿促进自我成长——如果说,投资是认知的变现,那么,投资就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它本就不应该成为认知的全部过程。

铺垫至此,我可以交代了:在 12 月的读书会中,编辑部的四位朋友会轮流和大家分享各自的「年度书籍」,在书籍的挑选上我们没有设限,有可能蹦出一些超出预期的分享,内容类型呈现分散势态——买个基金还讲究分散呐,读书这事儿和投资一样,不需要执念在同一类的书里导致持仓过重。

再次,祝 12 月温暖、愉快。

有知有行 娄娄

1980 年前后,身处南美洲西部的秘鲁正陷在和邻国厄瓜多尔的军事动乱之中,大片丛林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军事力量,危机暗生,气氛日益紧张,各大石油公司也在这丛林之中暴力抢夺自然资源。

但也就是在这片丛林之中,有一艘 340 吨的蒸汽大船正在树影间缓慢挪行,妄图陆上行舟,翻越丛林山丘,去向山头另一边的河流之中。这艘大船,由七百多名当地土著印第安人一起推动,仅仅只依靠滑轮、旋杆和缆绳等最原始和简单的工具,在陆上丛林「航行」过了一座山头。在这期间,伴发着烧毁 1100 多人营地的战火,和当地部族与这一庞大行船队伍的纷争。

而这一切,都呈现在了德国导演赫尔佐格的电影《陆上行舟》(Fitcarraldo)及其电影拍摄纪录片《梦想的负累》之中。

拍摄《陆上行舟》期间的赫尔佐格

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主人公菲茨杰拉德是一位歌剧狂迷,他梦想着在自己所在的秘鲁小镇上建造一座宏伟的歌剧院,以便邀请他崇拜的歌剧男高音卡鲁索来为剧院做揭幕演出。他需要一笔资金,于是他决定涉足当地最好赚钱的橡胶开采与运输产业。为了能够开采和运输荒蛮丛林里大量的橡胶,菲兹杰拉德买下了一艘旧船,但这艘船无法直达开采地,他必须将这艘巨大的旧船经由陆地翻山越岭拖入另一条河流中去……

《陆上行舟》电影海报

电影内容散发着迷狂的气质,而拍摄这部电影本身也成为了影史上的一次壮举,导演赫尔佐格「疯子」的名声便也愈发广泛地传播开来了。

怎么会想到拍这样一部电影?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他害怕吗?退却过吗?他哪来的动力和勇气呢?这样一个疯狂的导演在生活中会是怎样的人?他那神奇的脑袋里到底装了些什么?他心理还正常吗?

直到今年,我打开了这位「疯子导演」唯一的一本访谈录——《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谈电影》,终于得以朝这位疯子导演的脑子里看一看。

赫尔佐格,1942 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是踩着德国战后社会重建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战后德国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外界通常给他的标签是「德国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与文德森、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并称为「德国新电影导演四杰」(但赫尔佐格在这本访谈录中对外界安给他的这一称谓提出了质疑和否认)。

赫尔佐格

在亚马逊丛林里拖着大船拍电影时,他年近四十,在这部电影前后长达 3、4 年的创作时间里,他的第一任男主角拍到一半生病了,只好退演,而他不得不找到曾经合作过的演员金斯基,一起从头再来一遍;拍摄途中,团队中有人被当地部落的人射穿喉咙、射中腹部,差点引发一场丛林部落间的暴力冲突;还有为 1100 多人搭建的拍摄营地被军事战火烧毁了……

「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你必须学会接受一切挑战,学会应变,你无法躲避,你必须前行。」赫尔佐格如是说。

这部电影最终在影史上划下了它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凡要谈及德国战后电影的发展,都绕不开这位导演和他的代表作,而《陆上行舟》也成为几部代表作中最能体现其创作风格的一部,赫尔佐格也因为这部电影拿下了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要知道,德国电影在战后的几十年里,都陷入了不为外界所关注的困境里。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我感觉到它打开了我对于电影的想象力,也感受到了一个人可以如何通过极致的创作来体验世界,挑战世界,进而有更多、更深的理解与怜悯。

「陆上行舟」是电影中的故事,同时也成为了赫尔佐格拍摄这部电影本身这一行为的核心象征。每一个有(过)梦想,甚至是狂想的人,都能在这部电影中看到怀揣梦想之人内心的纯真与孤独——人在精神意志上的伟大在于追寻梦想时的勇敢与狂妄,正如菲兹杰拉德要去建造他的歌剧院;而人内心深处最共通的孤独与悲情,也在于追寻梦想时的求而不得。菲兹杰拉德的大船最终轰然毁在了这一片丛林之中,但他或许已经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在《陆上行舟》之前,赫尔佐格镜头里的人物也大都具有边缘性的迷狂,比如剧情片《侏儒流氓》中为了解救同伴人质而发动反抗和暴乱的侏儒们;纪录片《沉默与黑暗的世界》中又聋又瞎、无比孤独的老妇人;根据历史人物改编的《阿基尔:上帝的愤怒》里寻找「黄金国」的暴烈征服者阿基尔;《卡斯帕·豪泽之谜》中被关禁在地下室数十年后又被送入马戏团却最终被谋杀的疯孩子豪泽……

电影已经远远不止是一个作品,更多的是赫尔佐格参与这个世界、理解自然与人类的工具,以电影的形式超越了电影。而「疯狂」也只是一种表象,只有对人源源不断的好奇与理解、有被创作信念催生出的意志力,才能让一个人的创作成为一场在这世间永不停歇的冒险。赫尔佐格说:「当我观察你的脸的时候,我会从整体上观察,带着对你的好奇与关心,以及对你的了解。」看呀,疯子多温柔。

在看《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谈电影》这本书时,我也有同样的感受——虽然是谈论电影,但赫尔佐格作为一个终生创作者的人生洞见,已经超越了电影创作,「它关乎勇气、真实与意志力,而这正是赫尔佐格那些『疯狂行径』背后的实质。

如果你曾看过他的电影,可以在此看到很多一手的创作思考和幕后故事,打开书,就像是敲开了这位导演的脑壳,在影迷的乐园里获得大量专属快乐;如果你不曾看过他的电影,也没关系,我之所以和大家分享这部访谈录,即使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可以在这里看到一个创作者终其一生的冒险与追寻,而人们在「追寻」中的思考总是互通的。

在这本访谈录中,赫尔佐格第一次面向大众系统地回顾了自己一生的创作

他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爷爷是古典文学教授和自学成才的考古学家,曾带着一把铲子就漂洋过海去希腊挖掘古迹(还真挖到了!),极具狂想气质;父母都是生物学博士,但迫于战时生计并没能安稳地深耕在科研事业之中;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三个男孩童年时期过得并不宽裕。赫尔佐格 17 岁时才打了人生中第一次电话,而他在 1958 年 15 岁时就已经开始「拍电影」了。谈到这首部个人影片《遗失的西部片》时他说,「是一部很原始的默片,大概只有六分钟长,用八毫米拍摄。片子没多少实质内容,只是小孩子拍电影寻开心。」

直到四十多年之后,他才在都灵博物馆里看到乔治·梅里爱在 1901 年拍的《侏儒和巨人》。这部电影诞生之初的影片和他的个人展览都在同一博物馆里,他前后脚看了《侏儒和巨人》和自己的《遗失的西部片》,他说,「那感觉就像是,和那些电影先驱一样,我当初也在以我自己的方式,发明着电影。

图片来源:Lens 纪录片《赫尔佐格:我是一个电影战士》

后来,这句话成为了很多关于赫尔佐格采访的标题。

关于这本书,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三个感受:

1.找到你那张通往世界的门票

赫尔佐格 19 岁开始写剧本、拍电影,早年的创作经历就有去希腊拍摄《生命的讯息》却遇上当地的军事政变,被军方管制时扬言「谁敢靠近我,我就和他同归于尽」;还有远赴非洲沙漠拍摄海市蜃楼时卷入内战,被枪击中而后又被投入监狱,患上了疟疾;去墨西哥找了一个专门关押少年犯地方拍摄《侏儒流氓》……了解了他的早年创作经历之后,对于他会去亚马逊森林里拖大船也就不那么惊讶了。现如今,赫尔佐格已经拍了一辈子的电影(70 多部),足迹远至南极。你可以在他的电影里看到很多奇观。

图片来源:Lens 纪录片《赫尔佐格:我是一个电影战士》

总去到离家那么远的危险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他能够一直经受这种动荡与波折?这样漫长艰巨的电影创作,难道从来没有令他厌烦过吗?这种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是什么?

在这本书中,作者也问起赫尔佐格他总是离家远行这件事。

赫尔佐格说:「我为什么总要去离家很远的地方拍电影,这问题要解释清楚并不容易。但有一点我很清楚,那就是健康的想象力需要空间。伟大的电影,不是你站在厨房水槽边上就能拍出来的。对我来说,拍的每一部电影,都是我通向世界的一张门票,都是人生在世的重要事。我一路寻寻觅觅的,是那么一个尚未遭受破坏的、符合人性的地点,能让人在那里生存。我要寻找那么一个值得人类去的地方,我们可以在那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类似的意思,在我的电影里以前也提到过。《陆上行舟》里的厨子讲述说,森林里的土著,一代接一代,已经流浪了三百年,只为寻找一个既没有忧伤又没有痛苦的地方。对于伯格曼(编者注:瑞典电影导演,代表作《野草莓》)来说,一部电影的起点似乎是某张人脸,而且通常还都是女性的面孔。而对我来说,一部电影的起点就是一片自然景观,不管那是真实的、想象的抑或是幻觉中的。我很清楚,老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我永远找不到我想要的东西。寻找永无止境。

看到这一段,我似乎能够理解,赫尔佐格从来没有「忍受」过拍电影的艰苦环境与繁重工作,对于他来说,这是他探索、追寻这个世界的方式而已,这一切追寻的动作本身就是他作为一个人存在的方式。

与此同时,我感慨赫尔佐格很幸运,他似乎很早就拿到了这样一张可以让他通往这个世界的门票,当然,有些人的门票可能是「创新一个产品」、「经营一家公司」、「写作」……方式有很多,但最终,我们都要找到那张属于我们自己的,通往世界的门票,将我们引领进更广阔的生命体验,我们的目标就是在此徜徉与体会,无需为了「成功」而把自己的人生都变成一段卧薪尝胆的苦差。

这让我想起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天命」。

殊途同归。

2.只有专业和谨慎才能成就疯狂的冒险

赫尔佐格活得很老(现在还活着呢!)。我时常对这一点感到惊异,因为他无数次把自己置身于险境,枪支、疾病、激流、暴乱……恕我直言,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觉得这真是有一点不可理喻,随便一个什么危险,都能让他再也拍不了电影了。

但赫尔佐格在访谈中对此的回应颠覆了我对「疯狂」这件事的认知:

「所有人都知道,你是个走极端的人。」

「你把一块不知名的合金交给化学家,他会用机器来压它,用烈火烤它,以求了解它的结构。他通过这些手段,来更好地了解那块金属的构成。人也是一样。常常都是在重压之下,才能洞察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隐秘。人的定义是在战斗的过程中形成的。希腊人说得好:『船长只在暴风雨来的时候才现身。』带着一定程度的压力和不安去拍摄,这能为电影注入它由其他途径不可能获得的真正的生命与活力。当然,我拍电影时,从不会拿任何人的性命去冒险,否则我现在也不可能坐在这里了。我是个专业人士,我不会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我总是希望能避开麻烦。

在南极埃里伯斯火山拍摄时,我本想带着机器下到山里去拍的,但很快便意识到那是个愚蠢的危险念头。不管我自己有多好奇,说到我正在拍摄的那部电影,完全想不出任何理由,我非得去拍那几个镜头。我不相信什么宿命和命数,但我很相信几率,不管做什么事,我事先都要确定那么做是安全的。登山者或许会有动力去寻找难度系数最大的路线,但我不会。对电影人来说,那样的态度一点都不职业。毫无责任感可言。而且我自己还是制片人,如何尽可能高效地完成工作,就更关系到我的切身利益了。拍《陆上行舟》时,我事先就知道,我们肯定会遇到某些无法避开的难题要去解决,换句话说,这是必然的事,我没法儿回避。有些挑战,那是你没法推卸的责任。但是,面对这些事迎头而上,我只是在尽我自己的责任。我从没有主动去寻找条件恶劣的环境拍摄,也从没像盲目、愚蠢的冒失鬼那样,做一些白痴的冒险举动。我也知道,大家伙都觉得我是个不管不顾的疯子,但我再看看好莱坞——那根本就是个疯狂世界——对比一下我就知道了,我才是那地方唯一一个临床诊断结果属于心智健全的人。我妻子的证词肯定有足够说服力,她觉得我是个浑身毛茸茸的好丈夫。

图片来源:Lens 纪录片《赫尔佐格:我是一个电影战士》

疯狂的拍摄似乎总是让团队置身于险境,这是赫尔佐格被广泛诟病的一点,但赫尔佐格谈到这些时,却不断强调专业、责任、谨慎。我意识到,无论看起来多么不可理喻,但如果一个疯狂的行为成功了,特别是像赫尔佐格的拍摄一样,经年累月地成功实施了各种「疯狂」的计划,那一定是因为足够的专业和谨慎。只有专业和谨慎才能成就疯狂和伟大。

而我们却总是不敢想大,还总在细微之处粗鲁马虎,完全反了——想大,做小,不要急,不要停。

3.每个人都在经历一场别人一无所知的战争

作者问赫尔佐格:「平时你有过觉得无聊的时候吗?」

「我的字典里没有这个词。看到我可以一连好几天就那么站在窗边,望着窗外,我妻子都惊呆了。乍一看,那时的我好似表情呆滞,但其实内心并非如此。维特根斯坦(编者注:奥地利哲学家,代表作《逻辑哲学论》)曾经说过,由屋内关闭着的窗户望出去,看到路上有个男人奇怪地挥着手臂。你没法看到或是听到外头的暴风咆哮嘶吼,所以你不知道这个男人光是想要站定,就得付出多大的努力。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隐藏着的风暴。

看到这里,我一瞬间联想到《无人知晓》第 5 期孟岩对话简七的标题:「每个人都在经历一场别人一无所知的战争」。

看的明明是讲电影的书,却和我工作场景中的内容关联了起来,两个互不相关的领域突然就这样被打通了。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是电影还是投资、创业,都只是我们去「看见人」的方式,只不过电影的产出是一部部作品,而投资的产出是金钱上的收益(或亏损)。人的共性远大于其相互之间的差异,而「理解」永远是那把让自己与周身世界互相流经的钥匙。投资也这样,看见并接纳真正的自己,划清能力范围,理解自己的欲望和你所投注的那个对象。我们总说,投资是一门艺术,或许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这也能和「投资」扯上关联?想了想,因为是真实的感受,就还是这么写了。自从接触投资以来,发现很多理念其实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总是在别的话题中冒出一句「投资也这样」。就像要和「人」产生关联一样,「投资」也是一个深远的范围,其魅力就在于边界的模糊,还有,所有的连接最终都只能由我们自己完成。(快用「投资也这样」来造句吧!)

在《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谈电影》出版前,赫尔佐格删除了所有他在访谈中试图对自己作品做出的阐述(什么景观、事物、角色可能象征着什么意义之类的)。他对「划定意义」这个事情敬而远之的态度,给了我一些巧妙的灵感——我只需要稍微为大家做一点关于赫尔佐格的介绍,分享一点点阅读感受,接下来,则交由正在阅读本文的你来选择、完成。

延伸阅读

赫尔佐格:我是一个电影战士
戛纳专访 | 沃纳·赫尔佐格:我总认为是我发明了电影

互动话题

欢迎在想法区记录你的「年度书籍」。不设限哦!

想法

发布想法
  • annora
    置顶

    读完这篇文章,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以前上学时候读一些像这样的文章,一般主角是诗人,作家,攀登者,或者像这篇文章,是导演。这些主角的共同点是注重精神追求,不关心物质利益。他们都不食人间烟火,一心追寻生命的意义。有铜臭味的金钱和这些主角是背道而驰的。 毕业之后,发现像我等普通人为了生存已经苦苦挣扎,加班,房贷,车贷等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那些浪漫的精神追求离我们的生活太过遥远。 甚至在《心灵奇旅》的电影里,当基金经理的黑暗的外壳褪去露出灵魂,他一把掀翻了自己的电脑,认为基金经理的工作毫无意义,要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好像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是相互不容的。 但在有知有行,会认为两者是相融的。甚至认为拍电影等一些艺术追求和投资很像。 这确实有些颠覆我一往的认知,或许一直以来,我对这两者的关系有些误解,这还需要我再思索思索。 有知有行虽然也是分享一些可供碎片化阅读的文章,却不让人很浮躁,甚至让人安静下来,慢下来,慢慢思考。让我这个在各平台都不爱留言的,不善写作的理科生,絮絮叨叨写这么多。这真的很奇妙。 在有知有行,也是一次次心灵奇旅。

    2021年12月2日
    11
  • 孟岩

    很喜欢娄娄的这句话: 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是电影还是投资、创业,都只是我们去「看见人」的方式,只不过电影的产出是一部部作品,而投资的产出是金钱上的收益(或亏损)。人的共性远大于其相互之间的差异,而「理解」永远是那把让自己与周身世界互相流经的钥匙。投资也这样,看见并接纳真正的自己,划清能力范围,理解自己的欲望和你所投注的那个对象。我们总说,投资是一门艺术,或许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2021年12月1日
    22
  • YONGCHUN

    闷骚小孩

    2021年12月1日
    7
  • 彭晶晶

    🙋🏻推荐我的年度书籍:安·兰德小说《源泉》。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感受着一波又一波的震撼,脑子里嗡嗡作响,如闻黄钟大吕。 书中的人物,是我们厌弃的、是我们向往的,又是我们本人。 再没有一本(我读过的)书把人类意识的源泉讲述得那么生动。

    2021年12月1日
    5
  • 008

    所以年终会选出最收欢迎的栏目吗🤔

    2021年12月1日
    3
  • 熊有饭

    读书会,不就是学习投资路上更好的生活的一种吗?所以平时来点人文的,娱乐的完全没关系啦!

    2021年12月1日
    3
  • 磨牙小幺

    我们纵身一跃,全情投入,像年少轻狂的嬉皮士和疯子一样不要理智! 《臣服试验》文中如此道来,作者迈克·A·辛格在经历了一次深层次的灵魂觉醒后,不再关注内心的偏好,而是让生活主宰一切,随着完全臣服实验之旅,作者的人生也达到了巅峰,在商业、艺术、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都做出重大贡献。 读完本书以后,你会发现,最终,我们都会意识到:越放手、越自由,当生命之路成为你的道路时,噪音停止,喜悦也由内而外的铺面而来…… 一本把我看哭了的书…[流泪][流泪][流泪] 强烈推荐

    2021年12月1日
    2
  • 突然想到张老师的那句,爱情也是这样。😄😄😄

    2021年12月1日
    2
  • Hal198x

    源泉

    2021年12月1日
    2
  • 大明

    「每个人都在经历一场别人一无所知的战争」 =》见天地 见众生 见自己

    2021年12月2日
    2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