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为什么知道容易,做到很难?

  • 陈海贤 · 2020年7月15日
  • 12552
  • 169

我的微信签名档是「身在,心在,知道,做到。」

但究竟什么才是「知道」?为什么很多时候知道,但没法做到?很多朋友看了很多投资书籍,似乎懂得了很多道理,下场投资的时候依然很迷茫,这里的问题在哪儿?这些是我最近一年一直在想的问题。

我思考后的解决方案有两条:

第一,这些道理需要不断地重复;
第二,这些道理需要和你的行为相结合。

陈海贤老师的这篇文章印证了我的答案。他认为,道理是一些人走了很远的路才悟出来讲给你听的。你需要有相应的环境和挑战,才能获得与这些道理相匹配的经验。

巴菲特经常说“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但这个道理只有你真的在市场中投入了真金白银才能体会。

2015年牛市顶峰、每天涨5%的时候你却卖出,你才算理解了「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2018年底,各种坏消息扑面而来,你却坚定的补仓跟车,你才算懂得了「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总结一下:从书本、牛人那里学习知识和道理,不断重复、温故知新,同时把手弄脏、下海游泳,实践起来,时间最终会把这些知识真正内化成我们身上的一部分。

祝开卷有知。

有知有行 孟岩

01

我有个朋友,原来在一家投行工作,后来成了我的课程编辑,最近又到了一家著名的教育机构做工作坊的开发和设计。

原来帮我做课程编辑的时候,她经常跟我讨论课程的事情。也许是因为在投行工作过的缘故,她有一种整理的本能,总是希望我把要讲的东西变成一二三四这样简单而清晰的东西。一方面,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变得更有条理和逻辑。另一方面,这也变成了我的某种限制。对我自己来说,我更喜欢在讲述中传递一些「这也可以,那也可以」的模糊和复杂性。总觉得这世间没什么能够一以概之的道理,所有的道理总结起来就是:「看情况。」

所以做课程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讨论这些差异。有时候我会跟她讲「模糊」的价值、用特定讲述方式传递思考和情感的重要性。每次她都说我理解我理解,可是我知道,她说理解的意思,是她愿意接受我的意见,以及「我们不要争了」。她并不是真的理解我的这些想法。

前段时间我们又见面了。问起新工作的经验,她说:“以前你跟我说,我偏向整理的思维方式限制了很多可能性,我只是听了,并没有什么体感。可是最近因为要应付新工作,我忽然就明白你当时在说什么。我只是觉得奇怪,这么简单的道理我当时怎么会不明白。”

我问她怎么明白的。她说:“以前我理解我的工作,就是帮助作者编辑和输出知识,所以只要把知识整理成简单的一二三四就好。现在我开始设计一些工作坊。工作坊就需要创造体验,调动学员的情绪,需要根据学员的现场反应做调整。我就发现,很多事情不是能整理清楚的。如果我把课程整理成一二三四,这个氛围就会很死,场也会变得无趣。所以我就会特地留一些空间给模糊和不确定。”

02

这让我想起前两年在阿里巴巴商学院工作的经验。阿里巴巴当然是一家很伟大的公司,有自己很成功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培养了很多很厉害的人。很多年轻人到这里快速成长,脱胎换骨。所以在阿里巴巴和马云母校杭师大共建的商学院,很多老阿里人也在思考,怎么能够把阿里培养的经验用于大学生的教育上。他们搭建了很豪华的团队,我也有幸加入其中。我们分析了很多阿里人的思考模型,从学校选拔了优秀又有雄心的年轻人组成了一个实验班,然后把很多在阿里卓有成效的课程引入到这个实验班来,希望能够培养学生「阿里式的思维」。这么优秀的年轻人,这么有经验又投入的阿里人,这么多在阿里证明有效果的课程,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总是不太理想。这些讲的东西似乎总是跟学生隔着一层,引发的改变也很有限。

究竟缺了什么呢?后来我们反思,答案也许是,缺了阿里巴巴本身。

阿里对人最大的塑造不是外在的课程,而是这个企业本身。那种巨大的压力和动力逼着你去学习和成长。你要么经历痛苦适应的过程,要么另寻他路。阿里人的思维方式,是在企业里面对真实的问题和挑战长出来的东西,它们是适应的产物,课程只是其中的催化剂。如果你把环境去掉,而把原来环境里成长出来的东西单列出来,移植到学生身上,无论这些东西多么「有道理」,它也很难变成学生自己的一部分。

现在很多人讲学习的人不知道,最有效的学习,其实就是适应。而适应是生命本身通过改造自己来冲破环境限制的努力。没有什么学习动力能跟这种适应的能力相比。而没有提出挑战的环境,人就很难学会。经常有人问我,我想换个工作,可是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该怎么办?我心想,能力是应对挑战而生的,你甚至都没有到那个有挑战的环境里,你又怎么会培养出这种能力呢?

从这个角度看,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听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不是这些道理不对。有些道理确实是金玉良言,是一些人走了很远的路才悟出来讲给你听的。可即使这样,它也没法变成你的一部分。因为没有相应的环境和挑战,你就不会有跟这些道理相匹配的经验。

经验是很特别的。它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它通常是客观的。第二层,是我们身在其中的体验。它包含了认识、感受、行为、反馈等一系列的认知和情绪。有些经验被用语言概括成了道理,更多的经验则沉淀成了当事人不可言说的思考、判断和技能——因为经历得多了,你自然就会了。这是第三种经验。

经验和道理有什么不同呢?道理可以是别人走过的路,而经验是你亲自走的路。对于经验,你只有身在其中,才能真的获得。

03

这并不是说道理没用。如果说经验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道理来自另一种学习的本能——替代性的学习。如果有人掉坑里去了,你不需要亲自再掉下去,才知道那边有危险。可是,道理终究没法替代经验。

有时候,我看到有趣的、我没想到的道理,会忍不住击节赞叹。有时候,我看到跟我想得很像的道理,会有小小的得意。道理就像别人走过一条路是留着路牌上的tips。它告诉你哪里有路,哪里有坑,哪里有风景。有些路是很孤独的。道理最大的好处是,当你到了那里时,你知道有人也来过,于是心生安慰。

可前提是,你也在走这条路。道理代替不了你的经验。别人走的路,也代替不了你走的路。就像路牌不能代替路本身一样。

虽然这篇文章还是讲了一些道理,可是这背后倒是有我自己的一些经验。我教课,也做心理咨询。教课和做心理咨询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以知识为中心的,你所做的,就是把知识传递出去。而后者是以经验为中心的。在咨询里,你并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你需要的是理解人的经验,并创造能够引发改变的新经验。这是一条别人需要走的路,而你只是陪着他走。

电影《风月俏佳人》里有个做并购的律师,他做了十几年的心理咨询。有人问他这十几年有什么收获,他说:“我用了十年的时间,才终于可以对我爸爸说出我恨你。”

你看,接纳某种情绪只是简单的道理,可是把它变成一种切实的经验,他用了十年。

别嫌十年太久。你要走的路没有捷径。希望你在一路上,收获你自己的道理。

  • 曾晓冬-艺仓美术馆

    罗永浩未完成的创业课讲到的,恰可以和此文交相辉映: “前辈们的忠告对于后来人不犯那个错、不掉那个坑没有什么帮助,即使你听过了前辈的忠告,并且这些忠告都是正确的,你仍然会掉那个坑,等到你掉到坑里的时候,你才刻骨铭心地意识到前辈们的忠告是如此的正确,再接下来结合这次掉的经验教训和听过的忠告的消化理解,你以后才会不再掉同样的坑了。 这个世界有的时候是很捉弄人的,一方面这个忠告听完了你还是会掉坑,另一方面你因此否定这个忠告的意义,不去听,下一次掉了坑你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听一遍再掉一遍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3年前
    100
  • Michael

    看了这么多书,依然过不好一生,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知和行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问题。大家都学的一样的古诗词和课文,为什么有的人文章写得好,有的人写不好? 不说别的,只谈实践。写作好的人多半有经常写作,反复修改的习惯,这样才能在目前的基础上进步。反之,只为了交作业而写,自然写不出啥东西,也写不出名堂。 在商业上,许多做咨询和管理的,其实都是赵括,纸上谈兵。平常可以头头是道,PPT几十页。关键时刻做决策的能力还不如一个小买铺老板。这又是为什么? 缺乏实践的环境,就没有办法活学活练。为什么士兵要不断的训练,而不是每天上课?学的这么多,这的要跳伞、游泳、越野跑、格斗,看那么多视频有个鬼用? 投资也是一样,只有经验丰富的人,才能真的体会到贪婪和恐惧的威力。也只有这些人,才不会每次泡沫一来就说“这次不一样”。 作为年轻人(所谓的后浪),我要走的路还长,需要更多的行,而不是知。 哲学家 约翰杜威 说过 “一份误导教育(miseducative)的危害远大于没有教育”,非常适合中国的大环境。太多人学的课本知识太多,没有任何实践,也没有任何入世。 看着那些语法满分,一句英语都说不出来的学霸,我就想重温这篇文章,督促自己,多接触现实,多思考,多进步。 与君共勉。

    3年前
    52
  • 每天进步一小点

    过去的农历十五退潮后,跟友人到近海赶海,眼瞧着别人扒开海泥,不时捡起各种海螺,不一会装满小桶,羡慕得很,于是依样画葫芦,东一耙,西一耙,连个小贝壳都没见着。 事后复盘: 1) 眼馋别人收获,盲目跟风,没事先了解海螺藏身规律,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违背不懂不做的原则; 2) 因一直没有收获怀疑自己选错地方,频繁换赛道,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却一无所获, 缺乏耐心和专心。 投资何尝不是如此? 学习,实操,充分的耐心,专心,道理相通哟。

    3年前
    23
  • 从容理财

    说(包括听、看)和做永远是两码事!许多事情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路边小摊的煎饼果子,你看着师傅手脚麻利的一两分钟搞定一套,不服气你上手试试,倒上去的面糊不是多就是少,那个在师傅手中的筢子随心所欲,到了你的手中却怎么都不听使唤。再比如学开车等等等等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工作中有,生活中更多,那么如果想做好唯有通过学习观察后,再亲身体验、亲自实践,然后再反思再总结再实践,最后才有可能真正掌握一项技能。一句话:经验来自经历。

    3年前
    12
  • 植物梦幻

    “道理就像别人走过一条路是留着路牌上的tips。它告诉你哪里有路,哪里有坑,哪里有风景。有些路是很孤独的。道理最大的好处是,当你到了那里时,你知道有人也来过,于是心生安慰。 可前提是,你也在走这条路。道理代替不了你的经验。别人走的路,也代替不了你走的路。就像路牌不能代替路本身一样。” 哇~感觉对应了你们的头图。我好喜欢那幅画。 这条路,有你们在,我可以勇敢走。💙

    3年前
    8
  • 我是一剂药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懂了一件事,不去做一遍,则永远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真正实行一遍,才仅仅只是知识运用的开始。人生如戏,学学做做,反反复复而已,而真正与天下大势、人心至性结合,这戏才可以唱成一场经典,无法谢幕,永不落幕。

    3年前
    6
  • 小小只

    经验是很特别的。它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我们所经历的事情,它通常是客观的。第二层,是我们身在其中的体验。它包含了认识、感受、行为、反馈等一系列的认知和情绪。有些经验被用语言概括成了道理,更多的经验则沉淀成了当事人不可言说的思考、判断和技能——因为经历得多了,你自然就会了。这是第三种经验。

    3年前
    3
  • Chaojun

    道理是别人的,经验是自己走过才拥有的。拥有经验之后总在想,我是如何获得这些经验,我是否能将对方的道理转化为我的经验。对道理存有敬畏,打开自己。

    3年前
    3
  • 孟岩

    也许又快到了可以真的理解 「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这句话的时候了 ~

    3年前
    13
  • 逆水行舟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一个投资人的故事,他摸爬滚打了许多年,走了不少弯路,终于根据自己的经验,建立起了价值投资体系。后来偶然一次回老家,闲来无事就翻阅书房的书籍,忽然发现老书架上早就陈列着《聪明的投资者》、《投资中最重要的事》等这些经典书籍,而且自己小时候还曾经翻阅过,但自己却完全不记得了。 是这些书籍不够好吗?不是的,是因为他接触这些书的时候并没有对应的经验,所以他当时只认得道理上的字,却不懂那些道理真正的含义。

    3年前
    11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