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布时间:2019 年 6 月 13 日
且慢用户-卡木 2019 年 6 月 13 日提问:
E大,请问,有没有什么策略能避免底部吃不饱呢?
这个问题可以分解成为几个子问题。 把所有子问题弄清楚了,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我把这个问题分解为三个问题: 如何事先确认底部; 什么叫做吃饱了; 想要底部吃饱该如何做。
首先第一个,如何事先或者说事中确认底部。
当你打开K线图,回看过去,会觉得自己是上帝。 因为你知道过去每一个顶部底部的时间和点位。 但当你回到现在看未来,突然发现一切都如此迷茫——现在是不是底部? 现在是不是顶部? 未来是长牛还是疯牛? 又或者是继续震荡大熊市? 全都不知道。
这就是你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如何在未来回头看,自己能够识别出底部?
这个问题你一定要清楚一件事: 人类能够识别的未来底部,极大概率只能是一个区域。 虽然你看我过去的东西貌似精确的识别出了几个顶和底,甚至精确到了天,其实大部分都是运气而已。 但我自己知道,不是运气的,是我大概率能识别出哪里是顶部区域,哪里是底部区域。 相对来说,底部区域的成功概率会更大一些,顶部区域相对小一点。 这个也很容易理解,对于指数来说,便宜是有个限度的,而贵起来就很难说这次会贵到什么地方。 所以有一句俗话,是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怎么识别顶部和底部区域? 十年前我开始计算的指数估值,以及估值历史百分位就是其中一个方法。 这个方法是基于历史数据以及“合理”的股市数据,综合考虑一个市场以及一个指数处于合理,又或者过冷还是过热的情况。 这是从基本面考虑。 这个方法极具指导意义,但你当然不能只靠这个判断。
你还要考虑投资者情绪以及政策变化。 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专门针对市场的政策。 这些如果细说,都会是很长的东西,所以今天不多说了。
这时候你就要把所有的资料汇总起来,尝试目前是否进入了底部区域。 比如去年我写钻石底那篇文章的时候,就是我判断A股已经进入底部区域。 这个判断,是基于以上各种情况综合得出的结论。
当你能够比较准确的识别出底部区域,那问题就解决一大半了。 然而,如果市场在你认为的底部区域又继续大幅下跌,对于指数投资来说,问题也不会非常严重,除非你自信地「吃撑了」。
第二个问题,什么叫「吃饱了」?
对于什么叫吃饱了,每个人的理解都会不同。 就像吃饭一样,有人觉得七分饱最舒服,有人要吃顶了才放筷子,而有人会不停的吃吃到扶着墙走路才算饱。 所以这个问题很关键。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容错性」。 无论胜率多么大的判断,都有可能失败。 对于「吃饱」态度不同的朋友,容错性就差异很大。七分饱的人,即使底部区域判断错误,指数继续下跌,跌破了自己判断的最低点,事实上也没有致命伤。 因为毕竟投资的是指数,无非是短期浮亏大一点,跌多了可以继续买,事后反而赚得更多。
然而喜欢吃撑了的朋友,喜欢满融的朋友,事实上一定程度上有机会对长久的健康造成损害。 即使事后看,你的判断没错,这里就是底部区域,然而因为你满融,加了大杠杆,万一出点什么意外,也可能爆仓出局,再无反败为胜的机会。
最后一个问题,如何保证底部区域吃饱。
回答过上面两个问题,这个问题就简单了。
首先,你能判断出大概率这里就是底部区域。 不是最低点,毫无问题。 不要想买在最低点,巴菲特买中石油最高浮亏超过 20%,一路跌一路买,最终赚了将近十倍。 成本稍微高一点,没有问题。
通过数据、情绪、政策导向判断底部后,进行仓位布局。 这里就牵扯到我一直说的节奏问题。 到了底部区域,你的节奏一定不能再继续慢慢买。 因为金融市场,极度高估和极度低估都非常罕见,一旦出现,必须大力买入。
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吃饱。 我给出的答案,就是预估最差情况发生。
每次计划发车的时候都会有一个「预计最大跌幅」。 这个东西你不会在任何其他人那里看到,即使有,也是抄我的。 每次不厌其烦的写这个,就是为了让你第一做好心理准备,第二预估最差情况发生自己会不会死。
70% 仓位吃饱,又或者是满融才算吃饱,都无所谓。 只要你能认真地估计最差情况发生后,自己能否还安全,自己的心理状态不会崩盘,那就不要想别的,买!
谨慎不是胆小。 我一直说,乐观的人死的早,悲观的人赚不到钱。 我们要做的是保持悲观情绪的乐观者。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想最差会这样,然后根据最差情况发生时为自己的账户与情绪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就是你在底部区域的仓位。
什么是贪婪? 很多人认为,高位不卖或者不停加码是贪。 没错,但是,还有一种贪,就是已经非常便宜的情况下,他还要等更便宜。 他一分钱也不愿意多买,只希望自己买的更低,更低一点。 我不能说这种人一定是错,但他的风险与在顶部加码的人一样大。 他们没有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满仓——空仓,两个极致。
涨起来后没有「买满」,大多数是一种心理上的问题。 通常会是一种懊悔的情绪。 所以你要经常性的问自己,在这个位置,跌 x%,或者涨 x%,自己是否够舒服? 舒服就是合适,不舒服就调整到舒服。
最后,再给你一个比较简易的仓位配置方法。
根据指数基金历史百分位,进行仓位控制。 如果目前在历史 50% 的地方,则将仓位控制在 50%。 如果目前是历史 10%,那么给 90% 仓位。 如果现在是历史 90%,那么就给 10%。 以此类推。 这是中性投资者的仓位,激进与保守,可以分别 ±10%。
这个方法并不完美,但对于普适性的建议来说,这已经是最简洁方便的了。注意,这个方式只考虑了估值,没有考虑其它因素,所以,它也应该只是你配置仓位的参考之一。
本文发表于且慢:《如何避免底部「吃不饱」?》
本文章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详见《文章免责声明》。如转载使用,请参考《文章转载规范》。
过去一年我大概给沈潜留了三次言每次都说「我又更懂了一点你说的『仓位只和确定性有关』。」「我特别懂了那句仓位只和确定性有关。」 有点预见到自己还要继续去这样留言……🤦♀️ E大这篇里的「容错性」和「预期最大跌幅」说的也是这回事呀! @认识有知有行的第559天
学会用概率的思维思考问题,是理性投资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认真地估计最差情况发生后,自己能否还安全,自己的心理状态不会崩盘”,这应该是E大设计「预计最大跌幅」的初心,而不代表他认为价格会跌到那个价位,更不代表现实中价格真的将跌到那个价位。 说到底,这更像是另一种形式的压力测试。提前做好心理上和资金上的测试,就不会在点位大幅下行的时候惊慌失措,也不会在市场充斥着恐慌的时候底部割肉。若能做到这点,这个压力测试就已经意义非凡了。
1、简易的仓位配置方法。 根据指数基金估值历史百分位,进行仓位控制。 如果目前在历史 50% 的地方,则将仓位控制在 50%(25%)。 如果目前是历史 10%,那么给 90% 仓位。 如果现在是历史 90%,那么就给 5%。 以此类推。 这是中性投资者的仓位,激进与保守,可以分别 ±10%。 注意,这个方式只考虑了估值,没有考虑其它因素,所以,它也应该只是你配置仓位的参考之一。 2、什么是贪婪? 高位不卖或者不停加码是贪。 还有一种贪,就是已经非常便宜的情况下,他还要等更便宜。 于指数来说,便宜是有个限度的,而贵起来就很难说这次会贵到什么地方。 3、人类能够识别的未来底部,极大概率只能是一个区域。 4、怎么识别顶部和底部区域? 计算指数估值,以及估值历史百分位就是其中一个方法。 这个方法是基于历史数据以及“合理”的股市数据,综合考虑一个市场以及一个指数处于合理,又或者过冷还是过热的情况。 这是从基本面考虑。 这个方法极具指导意义,但你当然不能只靠这个判断。你还要考虑投资者情绪以及政策变化。 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专门针对市场的政策。 5、通过数据、情绪、政策导向判断底部后,进行仓位布局。 到了底部区域,你的节奏一定不能再继续慢慢买。 因为金融市场,极度高估和极度低估都非常罕见,一旦出现,必须大力买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吃饱。 我给出的答案,就是预估最差情况发生。预计最大跌幅。
可能是我偏保守了?身边的朋友们目前仓位普遍保持在60%以上,而我还保持在60%以下,是否属于益达文中提到的另一种形式的贪婪?这个我要好好思考一下。
再次清楚知道了“预计最大跌幅”的重要性,我们都要做具有悲观情绪的乐观者!
如何判断底部和顶部,以估值百分位为一个基础,通过市场情绪和政策等额外因素进行判断。比如市场利率、社融数据、新基金的发行数量和规模等等。那么如何通过这些指标来让自己吃饱,关键还在于容错性,不要走极端,给自己留有余地。吃饭吃七分饱就够了。一个给自己心里暗示的指标最大跌幅,假设跌倒那个位置自己是否还能承受。一个普适性的策略通过估值百分位来确定仓位,比如50%就五成仓,10%就9层仓。
人类能够识别的底部,只能是一个区域。学习理解了!
一个比较简易的仓位配置方法。根据指数基金历史百分位,进行仓位控制。 如果目前在历史 50% 的地方,则将仓位控制在 50%。 如果目前是历史 10%,那么给 90% 仓位。 如果现在是历史 90%,那么就给 10%。 我们是不是可以直接参考有知有行的温度计来配置自己的仓位?比如现在温度为19,则我的仓位配置为(100-19=81) 温度为50的时候,仓位配置为50% 想听一下大家意见。
四月底恒生没吃,贪婪了。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