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周报

语言是为了沟通,不是为了建造壁垒

  • 章琦 · 2022年7月25日
  • 3589
  • 11

大家好,欢迎来到「知行周报」。

本月当值主编是投研组的章琦同学,我们可以透过她的第一视角,穿越外部与内部的藩篱,看到有知有行里有谁,以及在这里发生的事情与展开的思考。

如果你们有任何好奇的问题,也可以在这里向我们提出。

祝新周愉快。

大家好,我是投研组章琦。不知不觉本月轮值就走到尾声,时间过得真快。

在有知有行这一年,我逐渐意识到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做桥梁。建设一座桥,架在千千万万个普通投资者和看起来艰深的专业投资之间,要探索各种各样的沟通方式,去尽可能地消除那些经年累月积累起来的,却没有必要的壁垒。

说起来简单,身在其中我才发觉这原来真是一件道阻且长的事情。最近看方三文和王国斌的对谈,包括他们在网上引发的不小的讨论,让我对此有了更切身的感受。

作为少有的投资类对谈节目,《方略》的第一集就好像一块石头,激起了不同方向的浪花——有人认为方三文作为采访者不专业,没有给王国斌足够的空间,让他可以完整阐述自己的理念;也有人认为王国斌似乎被问倒了,传说中的专业投资人的投资理念是不是也经不起推敲?

其实我很喜欢节目内外的各种讨论,就好像两种平行的话语体系下的人,终于相交了。冒出些火光,自是必然。

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我接触到的投资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两个话语体系:一个是大众表达,很常见了,大家在各大投资交流论坛上都可以看到,少术语,日常化,创作者类型纷杂,内容一般比较实际甚至是粗糙;另一个是专业化表达,见的比较多的是在券商的研究报告里,多术语,多图表,多数据,内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

在我个人的理解里,有知有行里有很多专业性很强的投资内容,但在表达上仍是主动选择和强化了大众化沟通的方式。在投资这个大市场中,这并不常见,因为它不太容易,我自己也深有感触。

前阵子,我参与了「知行小酒馆」一期播客的录制,虽然并不能说得上是什么特别完美的作品,更不敢要和前辈们相提并论,但作为一个新人,我也能在和深耕专业了一辈子的陈鹏博士、专业的内容编辑仝仝一起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要在贴近很多听众没有那么多专业知识背景、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钻研这一现实角度上,学着如何用最「人话」言简意赅地讲清楚投资理念,减少沟通壁垒,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情。在那一期播客背后,我们都付出了努力,而最终呈现的结果大可以说明:它没有那么简单就能做得成功。

作为专业从业者,我们的目标是服务越来越多的普通投资者可以安心投资赚钱,那就不能把我们的话语体系圈成一种围墙。这是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议题,同时,我也看见,很多资深前辈们显然也开始在这一块慢慢摸索着。

我想,之所以发生这些改变的一个原因是,在过去比较长的时间中,大部分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渠道和高净值客户。他们并不直接面对大众,一般也就没有机会向大众解释投资逻辑、投资框架。

大家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应该都能听得懂医生说的话吧?虽然他们也学了很多专业知识,平时看很多晦涩难懂的医学论文,和同业交流时会使用不少术语,但他们面对患者时,很清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因为他们是直接面对自己的「客户」的,有更多的沟通机会,在足够频繁和长期的训练中,他们知道对方需要什么。

从这个角度来说,许多金融机构从一开始就缺少了一些和大众沟通的基因。

第二个原因是专业化表达的内容,比如券商研报,这些内容的对话对象一般是具有类似背景的专业研究员和投资人。我的一个朋友曾这样说过:「你们 App 上的投资内容是我唯一看得懂的,那些研报我真的看不太懂」。这位朋友是做科研工作的,即使智商和学习能力都非常出色,仍然看不懂研报。可以简单总结一下,研报的不好理解,并不单纯是逻辑有多复杂,而主要是里面存在许多专业化表达,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行业黑话」——一个句子在公众眼里是一个意思,在业内人士眼里可能多了两三层意思。

大家通过这种表达方式来互相确认身份,交换信息,甚至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很多情况下,即使不懂也要装作会说,因为要通过这种方式去建设自己的专业权威,「让大家听不太懂、觉得很厉害」甚至成为了一种目的,这个我们暂且就不讨论了。

实际上,大部分专业投资人长时间浸泡在这个环境中,他们许多人并不理解大众语境是什么样的。

这也可以解释在《方略》的第一期对谈节目中,一部分冲突感的来源。

我作为一个稍有专业涉猎的观众,看到了他们双方也许都不太熟悉对方的语言体系。投资人不太习惯向公众对话,原来的那套话语体系理解成本过高,反而让自己的观点看起来有些模糊;采访者可能也不希望跟着对方陷在那种话语体系中,所以试图用更直接的总结性的话语让对方的观点更明确、突出、简单化,但这么一来,反而让对方更防御了。

很多时候,投资思维确实是复杂的、变化的,而且对于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市场,同一个人或许也会采取不同的投资方法。在视频这种形式中,在合规的允许范围内,他们试图将复杂的投资思路用言语向大众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但我还是很开心看到这样的内容和讨论出现,说明越来越多的投资内容开始尝试着走向大众化了。虽然有些对话还是显得有些局促,但看到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专业投资人开始做这件事,无论是基金经理写超长的季报小作文,还是大家开始在各种节目中露面......

交流,它确实开始了。


想法

发布想法
  • 熊有饭

    方略第一期我记录了一些"事实"。 1.王的基金有锁定期,避免用户自己瞎操作。 2.关于长期投资回报率,提到美国有一个数据10%(居然不是众所周知的6.6%) 3.坦言中国企业的增长大部分来自于外源性(融资),美国股市回购和分红的钱则超过了融资的钱。 4.现在的科技变化是指数级的。 5.2021年疫情期间仍在不断走访企业,平均一周两次的飞行(不包括高铁) 6.制药行业的开发周期在缩短,这是最近十年发生的变化。这个行业有一个特征,只有大公司才能生存。但是生物医药出来后,开始出现一个长尾效应。

    2022年7月25日
    19
  • 茜雅2022

    让8岁小孩能听懂,让80岁的老人能听懂,说人话。费曼表达法的运用,真的挺好的。 其实真懂了,就能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真不懂或者不想让人懂就会把简单的事情说得无限复杂。

    2022年7月25日
    10
  • Chaojun

    谢谢章琦用心写下的文字,读的很舒适。收获了新的阅读📖视角。

    2022年7月25日
    4
  • 涯天的天涯

    「你们 App 上的投资内容是我唯一看得懂的,那些研报我真的看不太懂」 这个我也表示:不能同意更多了。😃 有知有行的内容,我觉得是真正地站在小白用户的立场,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非常的通俗易懂。

    2022年7月25日
    4
  • 周键立12345

    专业人士的“翻译”能力还是挺重要的。

    2022年7月26日
    1
  • 大雄

    方略,在哪可以看?

    2022年7月27日
    0
  • 每天进步一小点

    #有知有行/知行周报 沟通,在普通投资者跟专业投资架起一座桥梁 • 这两年里,有知有行小伙伴们不懈努力,用大众听得懂的“大白话”向投资者普及投资知识,去除沟通壁垒,降低沟通成本 • 用户切身体会有知有行知行合一,知道,做到,放心投资,安心持有 • 在知行大花园里里,各位同路人春播种子,静待秋日硕果累累,投资与学习、工作齐头并进,perfect🌻

    2022年7月26日
    0
  • 鸿云_No5m2o

    深入浅出,应该是谈话中,力求能达到的境界。 例如:有些教师,似乎专业性强,但上课令人乏味。 合理遣词造句,确实不容易。

    2022年7月26日
    0
  • 小鹏同学

    大家都在看《方略》,那不讨论讨论姜老板😏

    2022年7月26日
    0
  • 一缕清风2000

    大道至简

    2022年7月25日
    0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