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 孟岩 · 2020年10月26日
  • 12970
  • 83

前段时间,我的一位伙伴问我一个问题,有知有行的投资理念是「投资是认知的变现」,能不能写写对这句话的理解。

2017 年 4 月,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投资是你对世界的认知在二级市场的变现》,当时我的理解如下:

作为一个优秀投资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 投资首先是概率的游戏,一个合格的投资者需要做的就是等待、甄别概率和赔率合适的机会,用合适的资金量参与,并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 时间是投资者最宝贵的武器,与时间做朋友,等待时间带来价值和估值的成长(所谓戴维斯双击),是最美妙的事情;

  • 认清并固守在自己的能力圈,总是很难的。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而且愿意承认,其实也是强迫自己做减法、提升获利的概率;

  • 贪嗔痴疑慢,是人的本性。证券市场,更是把人的这些弱点放大了无数倍。做好投资,除了认知,就需要是一套好的系统来保障正确的投资得以顺利执行。这就是「系统」的重要性;

很喜欢谭老师文中的一句话:「你外在的投资业绩是由你的内心世界决定的」,我之前的文章中说到的「你是什么样的人可能你的净值就呈现什么样的曲线」 也是这个道理。

重读这篇文章时,我的第一感觉是有些害怕,这些文字太熟悉了,现在我每天在写的还是这些东西。是不是我没有什么进步?

但另一方面,「概率」、「时间」、「能力圈」、「情绪」,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已经和当初有了很大的不同。

回到这八个字——「投资是认知的变现」,也是一样。我现在的理解,已经和当时有了很大的不同。今天就来写写这些思考。

投资系统

重写这个话题,我会从我之前引用的这张图开始:

这张图很好地解释了「变现」这个词。

你根据自己对投资以及这个世界的认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投资系统」。这个系统会接收二级市场的各种信息,做出买、卖、持有等操作,而这个系统的输出就是你的投资收益。这个过程也就是「变现」的过程。

认知 -> 投资系统 -> 收益

「投资系统」可以看作是我们「认知」的具象化结果: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你就会形成相应的「投资系统」,最终,也会得到什么样的净值曲线。

如果你是「分析师」,认为二级市场是表象,真正重要的是商业世界,那么你就会更关注公司、关注商业模式、关注企业文化。你会喜欢看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以下简称「芒格」)的文字,会去看《聪明的投资者》、《怎样选择成长股》;

如果你是「交易者」,认为股价是群体博弈的结果,企业估值不过是大家博弈时的一个定价依据,那么你会更关注如何判断大众情绪,你可能会对《乌合之众》、《金融炼金术》、《股票大作手回忆录》更感兴趣;

如果你是「精算师」,认为投资是数字的游戏,重要的是搭建一个「不预测,只应对」的投资系统,你会放弃对具体企业的深度研究,而更关注概率和赔率。在兴趣的驱使下,我猜你会更喜欢《反脆弱》、《战胜一切市场的人》。

根据我们每个人不同的个性、知识、世界观,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投资哲学,沿着这个投资哲学不断增加自己的认知,并根据这些认知形成我们的投资系统。

能力圈

说到「认知」,就不能不提到能力圈

李录在《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这本书中,反复强调能力圈。他认为一个人想要投资,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对自己诚实。

我认为大部分人都高估了自己的「认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重要的,不是你知道的多,而是你知道的东西是正确的。只有那些你知道并且「正确」的东西,才能最终「变现」为你的收益。

拿上面的「分析师」来举例。

如果你认同股票市场的底层收益最终来自于背后的经济和公司,知道股价长期会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并且理解「市场先生」是群体对股价的短期定价,你就具备了初步的认知和能力圈

在这个能力圈内,你会选择指数基金,你敢于在熊市的时候依然购买,你也知道牛市情绪激昂的时候不是好的投资时机。

在这个能力圈内,你知道自己大概能获得 8% ~ 10% 的年化收益,这是整个社会财富积累和增长的结果,你不需要花太多的力气就可以得到。

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会逐渐扩展自己的能力圈

1)测量市场的情绪

虽然短期波动不可预测,但市场中长期的周期性有迹可循。你开始利用「估值表」等方式来测量市场的情绪,如果你真的具备了这样的认知和能力,就可以在「别人恐惧」的时候多投一些,「别人贪婪」的时候卖出一些,这样会在 8%~10% 的基础上获得一些估值提升的收益。

中国市场的波动较大,毛估估这个值也许是 10%~12% 左右。这就是你对「市场情绪」的认知,变现的结果。

2)选择好企业

如果你对企业研究感兴趣,有能力选择一个超越社会平均水平的公司组合,就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比如说,你在过去 10 年,用不贵的价格买了格力电器、茅台、万华化学等企业,这些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你也因此获得了 15%~20% 左右的年化收益率。你对「好公司」以及「投资组合」的认知,变现为最终的结果。

但事实上,能力圈的扩展和认知的建立,都非常之难。

我推荐大家去看看《穷查理宝典》中芒格所做的有关「可口可乐」的分析。

在这个投资案例的背后,芒格用到了多学科知识来分析这门生意。

比如用心理学,分析「可口可乐」如何创造和维持条件反射;

用营养学,根据人作为碳基生物对「糖分」的依赖,来判断未来的市场空间;

用商业知识,来推演可口可乐如何在当地站稳脚跟,逐渐在美国其它地方获得成功,形成规模效应,并占领全世界的市场……

买股票(选择一个企业),远不是 PEROE 那么简单。

很多投资大师都是哲学家,而且大多阅读量极大,并且涉猎广泛。其实知识的积累也具有复利效应,随着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我们很多过去所学到的东西能够互相印证,也就是乔布斯所说的「Connecting the dots」,这个过程里我们也才能慢慢扩展自己的能力圈,建立自己的认知。

我的例子

说说我今年的一个反思。

我对商业分析很感兴趣,多次创业,也依靠投资赚了不少钱。我曾经认为,「选择好企业」是我的能力圈

但我最近越来越觉得,事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我赚的绝大部分钱来自于三个方面:

  • 对投资大道的认知

  • 对市场情绪和波动的认识

  • 对自我情绪和资金的管理

也就是说,我在大多数时间,把自己的绝大多数钱都放在了市场里,放到了企业里。

由于对中国股市的规律较为理解,我做到了在低估的时候持续多买入,在高估的时候不投入甚至卖出。在长达 10 多年的时间里,也没有因为情绪和资金管理影响了投资。

实际上,是中国经济这个电梯带着我获得了良好的投资收益。我自以为的很多「选股收益」,可能只是短期还没有露馅的运气而已。

无法赚到自己认知之外的钱

投资的一个特点是,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很难分辨一个人赚的钱究竟是来自于「认知」还是「运气」。

曾经有一个投资大 V,满仓银行股加杠杆赚了上千万。她选择在这个时候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并且因为「耀眼」的投资业绩募集了不少钱。但她前面赚的钱更多来自于运气,她对概率、投资系统、杠杆等的「认知」显然有比较大的问题。

最终,当银行股出现一个较大调整下跌的时候,市场惩罚了她,也连带惩罚了那些在高位募集的钱,因为那些人不具备分辨一个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认知」。

在我刚开始投资的时候,就有前辈对我说,如果一个人初学投资就轻易赚到钱,是最可怕的事情。当时的我并不明白什么意思。后来发生在自己身上和看的故事多了,我逐渐懂了:只要你不离开市场,市场一定会发现你的弱点,发现你超过自己「能力圈」的部分。那些不属于你「认知」部分的钱,一定会还回去。

更可怕的是,大多数情况下,你会和前面那个大 V 一样,把短期「运气」的收益归因为自己的「认知」和「能力」,从而信心大增,投入更多的钱。运气不会常在,最终在市场要你还回去的时候,就连本带利全都赔进去了。

信任

最后我想写写信任。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无意成为专业的投资人士,应该花多少时间在学习投资上?或者说,「认知」的积累要到什么程度?

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角度,找到好的投资顾问或者基金经理(组合主理人),按照他的建议来投资呢?

没有这么简单。

前面说过,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很难分辨一个人赚的钱究竟是来自于「认知」还是「运气」,那你怎么来选择基金经理或者投资顾问呢?

一个短期业绩耀眼的基金经理,可能长期业绩平平;一个长期业绩很好的基金经理,可能发行过 N 只基金,你看到的只是TA想让你看到的;一个被推荐的基金策略,可能背后是更多只被「关停」和「隐藏」的策略……

如果没有基本的「认知」,你怎么分辨呢?

芒格选择了李录来管理自己家族的资产。但背后的事实是,李录在过去 23 年里只有一只基金,并且把自己的绝大多数钱放到了这只基金里。再加上芒格和李录每周一次的交流,他对李录的了解足够深。

退一步讲,因为运气爆棚,我们遇到了具备「真知」和「受托责任」的基金经理。但如果你缺乏基本的金融素养,你可能依然无法获得良好的收益。

前一段和一个朋友聊天,他有 3000 万左右的金融资产在各种定期、理财和房产里,然后拿出 100 万来投资股市,并且每天跟着股市的涨跌心惊肉跳……即使这 100 万选到了很好的投资策略,又有什么用呢?

回到开头那个应该积累多少投资知识的问题,我思考后的答案是:我们要具备基本的 80 分的能力。

这个 80 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具备基本的金融素养: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理解财富是怎么创造的,知道我们赚的钱是哪儿来的,知道如何识别一个好的基金经理或投资顾问,知道如何分配自己的钱……这需要花一些时间来学习,但并不难。

只有真正建立起这些「认知」,我们才能避开投资中的大部分坑,也才能获得良好的投资收益。

而这,也是有知有行希望和你一起做到的。

  • 考拉

    重读这篇文章有点不一样的感觉~ 最近在孟大的推荐下听了南添老师的b站课,又去上了线下的大课,感觉商业分析真的很有意思,但自己恐怕并不具备那个分析能力~ 回头再想想自己对孟大推荐的冥想实践颇多(虽然没感觉到有啥明显效果,哈哈),对自己的情绪稳定还有那么一丢丢的信心~目前选择抄作业还是挺合适的~😀😀

    3年前
    44
  • 逆水行舟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这句话,在我看来已经是类似于公理一样的存在了,有了它作为理论基石,我们才有兴趣和动力去构筑各种各样的投资系统,因此首先要接纳这一点。 然后在不断学习投资知识和亲自下场投资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获取了一定的收益,但就像孟老师在文中提到的那样,我们很难分辨自己赚的钱究竟是来自于认知还是运气,这一点我们也必须接受。 通过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就是提升认知的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因为即便我们懂得再多,也无法剥离运气的成分。我们只有不停地博览群书、与时俱进,才能期望不断增厚的认知能够减弱一点运气的占比,最终成为变现的主导。 与有知有行一起,日拱一卒,一期一会。

    3年前
    30
  • Lei He何磊

    “你今天的成功不是因为你知道你做对了什么,大概率是你不知道你做对了什么” 我们现在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某个人成功了,到处说自己如何如何成功的,但是你一学他你就死。这是所谓的幸存者偏差。 对于投资我觉得重要的是保持敬畏之心,每一次投资不管是赚钱还是亏钱,都要坚持反思复盘,然后不断的去发现那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提升自己的认知。

    3年前
    30
  • KuMoo

    如何在投资中保障胜率? 1.知的理解:投资的本质是前瞻,是基于自己对世界认知下的前瞻,投资的曲线就是长周期下的价值回归曲线,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什么样的选择,什么样的选择决定概率分布; 2.行的理解:投资是认知在二级市场的变现,价值观是基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有保障的付诸行动,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就是对世界的理解并付诸行动后的价值回归; 3.行的方式:认识世界到是不确定性的,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有三种方式;即找长周期的确定性(价值投资),找反身性(趋势投资),只预测应对(量化投资); 4.能力圈:能力圈的边界比大小更重要,认识自己比能力本身更重要,所以从3里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或者理解各种方式适合运用的场景并融合运用,如长周期视角下的资产配置应对不确定; 5.能力圈通道内建立投资模型:在认知体系下建立决策模型,根据资产相关性进行结构配置,融合趋势判断、估值带仓位、未来视角下的PE、数学期望形成投资模型并不断迭代; 6.控制情绪避免侵蚀模型:知行合一 7.不断迭代认知和投资模型:敬畏

    2年前
    14
  • 💎Jem

    有知有行的投资第一课,看来就是基于这篇文章的考虑来设置的吧。 正好最近准备带着爸爸妈妈一起学习有知有行的投资第一课。本来上个月就把app推给了妈妈,她退休忙着到处玩就一直还没看。昨晚又连着金吒的文章发给了爸爸,在家庭群里发起一波小讨论。本来我们商定的方案是,如果周末回家吃饭,就在饭后就拉上他们俩花半小时读一两篇有知有行第一课的文章,再一起讨论讨论。 没想到,爸爸今早恰好工作不忙,就非常乖巧的打开app看了两篇有知有行的文章(一篇是第一课导读、一篇是简七的),然后还真的学着金吒爸爸那样也在手机备忘录做了好长的摘抄。看到爸爸发到群里的摘抄记录,我上班猝不及防直接笑出声😂 其实简七的文章他们暂时还理解不透的,爸爸那篇把概念全部堆起来的摘抄就能看得出来。我当时还很疑惑,第一课里明明都是新人友好的内容,没那么多概念啊。然后我就自己翻到app去找,才发现应该是他下载好app以后,听说我要带他们看第一课,就自己在首页戳来戳去找第一课,结果首页的第一课入口里搭载了简七的文章,他就直接跟着导读一起看了😂😂 从第一课的文章数量来看,预计我要花2到3个月才能带着他们一起学完,也不知道能不能顺利推进(毕竟他们的老年生活比我还丰富🤷🏻‍♀️)希望不要半途而废吧哈哈哈。如果第一课全部顺利学完,我准备把这篇作为额外加入的收尾点题,帮他们更好的理解有知有行背后的人设置这些内容的思考~ 至于为什么想让爸妈自己也能懂,除了促进交流感情之类的原因,还有一点我今早突然才意识到。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如果我哪天先于他们突然没了,留下什么理财知识也不懂的他们那就风险太大了。虽然他们经济状况目前很良好、跟着别人无脑投的运气一路来也还不错……可那毕竟都是他们认知以外的钱呀,万一七八十岁的时候让他们连本带利吐出去,我又不在的话,那多危险呢!⚠️

    2年前
    14
  • 金吒

    一遍又一遍,增加知识浓度,收获新的思考。 这几天在想,为什么孟岩的文字读来让人心静?可能是因为他走在我们前面那么多,从来不以俯视的视角看我。❤️

    3年前
    14
  • 阿宝船长呀

    20210426。 文中提到了乔布斯的connecting the dots 的概念,说的是当输入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很多东西之间就会相互印证,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文中提到的信任部分,就让我想起了《原则》中的一段话:有时问题过于复杂,我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这时我会让在这方面知识更丰富、可信度更好的人帮我做决策,但我仍然旁听他们以深思熟虑的方式发表不同意见。 翻译过来就是,在我对投资这方面的认知还不够,投资系统还不完善的时候,就把理财这件事交给专业的有知有行了,同时跟着有知有行学习内功,简直太爽了,躺着就把钱赚了。

    3年前
    7
  • QBB

    太有感触了!曾经,我也是这个大V的粉丝,因为自己在银行工作,对市场所谓的利空,特别是银行的不良率有着更多的理解。我原一直认为市场对银行的判断是错误的,自己做的是价值投资,银行股被严重低估了。这个判断,我居然维持了约10年!到现在,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逐渐显现,发现自己当初的认识并没有那么深刻。感觉是这么多年市场对坏账的预期压低了银行的估值,这一点虽然不全对,但是伴随的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的利润和成长空间被一点一点的压缩,也导致的银行股没有大的翻身空间。如果市场永远是正确的,那么我则一直在银行股的判断上犯错。所幸的事,投资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统和策略,还好自己略懂,虽然信心十足,但也没有下重注,总体而言投资比较分散,而且银行的仓位越来越低,守住了长期投资的成果。投资还是要不断学习、提升认知。这个事情给我一个启发,不要以为自己是对的,不论投资股票还是基金,都要坚持均衡思维。

    2年前
    6
  • 圆粒

    虽说80分,但是这80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也是整个知识体系,也有一段路要走!

    3年前
    3
  • 番茄芯

    一、优秀投资者必备素质: 1、等待,甄别概率和赔率合适的机会,用合适的资金量参与,并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2、与时间做朋友,等待时间带来的价值和估值的成长(所谓戴维斯双击) 3、认清并固守在自己的能力圈,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也是强迫自己做减法、提升获利的概率。 4、人的本性是贪嗔痴疑慢,除了认知,我们还需要一套好的系统来保证顺利执行。 二、你是什么样的人 精算师——投资是数字游戏——更关注概率和赔率——不预测只应对——《反脆弱》《战胜一切市场的人》 交易者——股价是群体博弈的结果——更关注如何判断大众情绪——《乌合之众》《金融炼金术》《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分析师——真正重要的是商业世界——更关注公司、商业模式、企业文化——巴菲特和芒格,《聪明的投资者》《怎样选择成长股》 重要的,不是你知道得多,而是你知道的东西是正确的。 指数基金,8%-10%(社会财富积累和增长的结果)——测量市场的情绪,也就是估值和温度 10%-12%(低估多买,高估卖出的结果)——选择好企业15%-20%(买到超越社会平均水平的公司组合) 我赚的钱绝大部分来自于: 对投资大道的认知 对市场情绪和波动的认识 对自我情绪和资金的管理 我在大多数时间,把自己的绝大多数钱都放在了市场里,放到了企业里。 80分的能力:具备基本的金融素养;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理解财富是如何创造的;我们赚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如何识别一个好的基金经理或投资顾问;如何分配自己的钱。

    8个月前
    2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