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巴菲特生命中最幸运的时刻,发生了什么吗?
「如果你在未来要当一个股票的净买入者,无论是用你自己的钱还是通过你持有的公司购买,股市的上涨都会给你带来伤害。大多数人看到股市上涨会感到很开心,这种开心就像一个天天开车上下班的人,刚刚加满当天的汽油后,发现油价上涨而开心一样。在我早年的时候,也会为股价上涨而高兴。直到一天,我读到《聪明的投资者》一书的第八章,我立刻明白了什么对我是重要的,从此视股价低迷为朋友。读到那本书是我生命中最幸运的时刻。」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以下简称「巴菲特」)说的《聪明的投资者》让他彻底改变了对股市的思维视角,这本书也是孟岩投资书单六本书之一。
书中第八章,主要讲了投资者与市场波动的关系,即投资者该如何认识「市场先生」。
「证券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以下简称「格雷厄姆」)认为,股民实际上具有双重身份,并且他可以在两者之中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一方面,股民的地位类似于企业的少数股东,他得到的结果,无论是股息分红还是隐含的盈利的增长,都取决于企业的经营。
通常情况下,他应该通过最新的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来计算自己享有的净值,以决定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也是如此,比如你持有沪深 300 指数基金,就是间接持有了中国最大的 300 家上市公司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他持有一份交易凭证,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按照不同的价格将其卖掉。
然而随着股市交易变得越来越便捷,投资者们越来越依赖于股市行情的变化,而不像以前那样,大多数人持有股票是把自己仅仅看作企业的一个所有者。
把这两种不同的身份从投资人身上分开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目标和行为。
还记得开头巴菲特那段幽默的话吗?他首先假设「如果你在未来要当一个股票的净买入者……」
为什么说我们大多数人是股票的净买入者呢?
在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把自己定位的是上面的第一种身份:企业的少数股东。
长期来看,充满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们通过满足用户的需求,获得盈利并把盈利投入再生产,不断地把企业做大。而我们通过持有企业的一部分股权,享受财富的增值。
企业盈利的增长是我们长期在股市获利的根本方式。
因此,长期来看,我们会不断地把自己的现金流通过股票、基金等方式,增加自己在中国经济这个大的「公司」中的股份,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享受财富的增值。
因此,我们是股票的净买入者。
但长期投资一定是随时买吗?是买了就不卖吗?
格雷厄姆认为,有组织的证券市场的存在,「赋予了股权一种极为重要的新特性——流动性」。
但是,这种流动性首先指的是,投资者可以每天享有股市对自己所持股份做出的不同的评估;其次,这种流动性指的是,投资者能够按照每天的市场价格来增加或减少自己的投资——如果他愿意的话。
因此,报价市场的存在,使得投资者拥有了某类选择权,某种优势。但如果投资者自己因为市场价格的不合理下跌而盲目跟风或者过度担忧的话,那么他就是不当地把自己的基本优势转化成了劣势。
对此,格雷厄姆打了一个很精彩的比方:
「假设你在某家非上市企业拥有少量(1000 美元)的股份。你的一位合伙人「市场先生」,是一位非常热心的人。每天他都根据自己的判断告诉你,你的股权价值多少,而且他还让你以这个价格为基础,把股份全部出售给他,或者从他那里购买更多的股份。有时,他的估价似乎与你所了解到的企业发展状况和前景相吻合;另一方面,在许多情况下,市场先生的热情或担心有些过度,这样他所估出的价格在你看来似乎有些愚蠢。
如果你是一个谨慎的投资者或一个理智的商人,你会根据市场先生每天提供的信息决定你在企业拥有的 1000 美元权益的价值吗?只有当你同意他的看法,或者想和他进行交易时,你才会这么去做。当他给出的价格高得离谱时,你才会乐意卖给他;同样,当他给出的价格很低时,你才乐意从他手中购买。但是,在其余的时间里,你最好根据企业整个业务经营和财务报告来思考所持股权的价值。」
从每个交易日的早晨 9:30 开始,证券市场的价格 K 线便开始上下窜动了。然而,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通常远远大于公司收益的波动幅度。
假设企业经营稳定有序,市场给出的 PE估值维持稳定不变,那么一年到头的股价涨幅就应该等于公司盈利的增速。
想象一下,企业每天都在赚钱、盈利在增长,连起来就成了一条直线段,然而股价却始终围绕着这条中枢上下波动。
对于市场先生的无常波动,霍华德·马克斯(Howard Marks,以下简称「马克斯」)在《周期》中认为:
这主要由于心理方面、情绪方面以及其他非基本面的原因。因此,证券的市场价格变化过于夸大了基本面的变化。简单的过程是:
经济面和企业盈利面发生的事件变得更加利好;
好消息带来好心情,利好事件助长投资人产生积极乐观的心理。随着这些利好事件发生,投资人的情绪(也被称为「动物精神」)会变好,投资人对风险的容忍度会提升(甚至有时候即使发生不利事件,投资> - 心理的积极乐观导致投资人不再要求高风险保护和高预期收益;
利好事件、内心坚定地看好和投资人对预期收益要求降低综合在一起,导致资产价格上涨。
当价格上涨到令人「恐惧」的时候,头脑冷静一些的人能够推断出,资产价格已经被高估到很不合理的地步了,不再那么坚定地看好未来了。而这样的理由有 100 万种(甚至没有明显的理由,投资人还是会变得不再乐观)。
这个时候,你可能就会接受市场先生软磨硬泡的报价——以高到离谱的价格把你对企业的少数所有权卖给他。这种事情会发生,大多数时候是因为价格已经涨到根本无法再持续保持的地步,或者因为环境出现了不利变化。
当然这是一种最理想的「低买高卖」情况。只有「成功的少数派」才能通过足够理性和分析评估的能力,捕捉到市场先生情绪失控时犯错的机会。
现实中,大部分的参与者容易情绪失控或者缺乏专业技能。在市场的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是在一种市场趋势下来回奔波,这种时候「成功的少数派」往往既不参与这种趋势博弈的游戏,也无法成为逆转局势的力量。
因为这个时候,事情本身可能发展得不如之前那样有利,或者事情没变,但投资人的看法变得不利了。
当价格掉头向下之后,又继续开始下跌,直到最后跌得实在太低了,再也跌不下去了,就变成反弹的平台。
然后开始重复新一轮的价格波动。周期循环的时长主要取决于市场先生的情绪值,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值越高,周期循环得就越快。
对于市场先生,大家的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疯老头,有人认为是个坏家伙。我们认为市场先生是中性的,我们要做的是利用它为我们服务。
关于这一点,巴菲特有一个有趣的说法:
市场先生还有一个很可爱的特点,那就是他不在乎受到冷落,若今天他提出的报价不被接受,隔天他还是会上门重新报价,要不要交易完全由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越是狂躁和抑郁,就越是对你有利。但就像舞会上的灰姑娘,你务必注意午夜前的钟声,否则马车将会变回南瓜。
市场先生是来给你服务的,千万不要受他的诱惑反而被他所引诱,你要利用的是他饱饱的口袋,而不是草包般的脑袋。如果有一天他突然傻乎乎地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可以选择视而不见或好好地加以利用,但要是你占不到他的便宜,反而被他愚蠢的想法所吸引,你的下场可能会很凄惨。
巴菲特面对市场先生,不仅能抑制自己下意识的情绪,在事实面前保持冷静,他还敢于在大众都不看好的时候买入资产来获利。在通常情况下,价格突然出现极端变化,是因为大众可能意识到了市场中存在扰动因素。
《大钱细思》记载道:
1973 年,巴菲特在《华盛顿邮报》揭露了水门事件的内幕后将其买下。据说,时任尼克松总统曾想关闭这家报纸,撤销其在佛罗里达州的广播执照。一个正常运作的民主国家不应该发生这种事。但如果一切都能按规则发展,水门事件也就不会发生了。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持续衰退,一些广告商也退出了市场。就此得出「《华盛顿邮报》短期内收益将会下降,而且存在倒闭风险」的结论,也是合理的。当然只有事后我们才能说,这些担忧被夸大了。事实上,水门事件以后,《华盛顿邮报》的威望反而得到了提升,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也成了大众心目中的英雄。
巴菲特劝告世人:应该利用市场先生,而不是让市场先生领导我们。股市一大群「傻瓜」成天给市场定价,这胜算太大了。投资需要钝感智慧,这些噪音都带来了机会。
参考资料
投资实证 #52 - 巴菲特最幸运的时刻
《聪明的投资者》《周期》《大钱细思》
编者注:对原文有所删减
转载文章发表的所有信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详见《文章免责声明》
股票这个名词,其实本身就能解释它的本质,也就是“股”和“票”这两个字。其中股就是代表了企业股东的身份,而票就是代表它还可以作为交易凭证。同时这两个字,也刚好对应了股票投资获利的两种模式:股追求企业经营创造的投资回报,票追求市场交易创造的买卖价差。 正是由于票的属性,才催生了市场先生,他是一个疯疯癫癫却准时上门服务的躁郁症患者,每天给出不同的报价,时而狂喜,时而抑郁。当他给出我们能明显占便宜的价格时,我们可以欣然接受报价进行买入或卖出,而其他大多数时候,我们只需要像打发推销员那样把他打发走就好了。市场先生有一个优点,就是他从不会生气,明天时间一到,他又会准时出现在门口了。
市场波动主要受投资者心理的影响,就如我今年投资的中证银行ETF为例: 当今年疫情发生后,3月份下跌了约20%,在大半年时间市场担心银行是周期股,在未来赢利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股价一直趴在地上,股息率达到约5%,PB分位点在2%。这时很多嘈音会出现,新闻都是唱空为主。 而到了11月时,中证银行从低位一直上涨了约20%,回到疫情前的股价水平,而这时媒体开始宣传顺周期,年底将会有利银行业。 在这过程中体会到投资还是要有自己的投资体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受周边嘈音影响。
《聪明的投资者》大四就买了纸质书,如今硕士毕业都3年了,这本祖师爷写的书依然没有翻开读过一页,惭愧惭愧... 但当年正是在孟岩的公众号读到了这篇投资实证《巴菲特最幸运的时刻》,放佛一下打通了任督二脉,那一天我才真正觉得自己入了投资的门,之前只能算是在投资的大门外转悠。如孟岩在原文最后所说,那一天也是我最幸运的的时刻之一。今天重新在知识体系读到这篇文章,依然觉得激动,希望有知有行可以帮助到更多的同路人,祝越来越好。
目前只买过基金,合计 3 次操作,第一次的操作亏损 22%,在认识到对基金的无知后卖出,第二三次买长钱账户,目前小幅度浮亏。 在有了证券市场后,成千上万形形色色的人与组织连接在一起,因而有了所谓的市场先生,人类的能力符合正态分布,自然有一部分专业人士、一部分普通人、一部分蠢货。每当市场价格波动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绪与想法,市场就像一个放大器,把每个人目的与想法清晰显现出来。 在市场先生面前,什么重要?体系最重要,情绪没有意义,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收益,不可能天好时高兴,等着守株待兔。不做预测,只依靠体系应对,下雨时打伞,狂风暴雨不出门,观测市场先生都有什么表现,不断总结如何应对,方为正道,尤其是学习前人的经验,不断实践不断总结。 愿人人得偿所愿!!!
原来如此,怪不得要把市场比拟成“先生”。好像感觉你面对的不是一个起伏不定的市场波动数据,而是一位情绪起伏不定的人,这样仿佛我们站在同等的位置,可以平等的买卖😃
那么求一下孟岩的书单
孟大的六大投资书单都有哪些啊?
市场先生是愚蠢而又极端的,成为他的之一会让你变得一样愚蠢,学会利用,而不是盲目的跟从
市场先生
市场先生不能反映我们所投资公司的实际价值,他只能诚实地反映大众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