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 股票的风险真的很大吗?

  • 有知有行 · 2020年12月22日
  • 52008
  • 242

你好,欢迎来到《有知有行·投资第一课》,这是我们的第六讲。

在前面的几讲里,我们了解了股票是长期收益最高的资产,也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我们应该对股票的长期收益率有什么样的期待。

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讲如何理解收益的另一面——风险。当然,风险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们就谈谈自己的理解。

投资股票是旁门左道吗?

有知有行在推广自己的投资理念的时候,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每次倡导大家应该多投资权益类资产(也就是股票)的时候,总会有人说,但是股市的风险很大啊。

哪怕遇到愿意投资股市的同学,他们也经常反映,自己比较难得到身边人的理解,家人朋友经常觉得投资股票是旁门左道,一不留神就血本无归了。

在这里,我们先不辩驳「股市风险很大」这样的说法对还是不对,应该怎么理解。我们先来做这样一个思考题:

假设有一种资产,它占用资金巨大,动不动就七八位数,你要是没钱的话还得去借钱买;

另外,这类资产遇到各种风吹草动,也可以在半年一年里跌个 30% ,账面上一下少了好几百万,而且好几年都涨不回来;

同时,这个资产流动性也很一般,也就是说,你着急的时候想卖都卖不出去,而真有钱想抄底买入的话,可能好几个月都没人卖给你。

那么,你觉得这种资产的风险大吗?

有些同学可能已经想到了,这不就是房子吗。那么,在我们国家买房的风险大吗?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都会是,感觉并不是很大,至少比买股票的风险小多了。

为什么我们觉得买房风险不大?

可是,按照上面的描述,房产也有很多明显的缺陷,而且波动也并不小,那么为什么大部分人会觉得买房总体来说是件风险不高、比较安全的事情呢?

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最重要的是,在过去二十年时间里,我们几代中国人见证了房产的大幅上涨和升值。而且这种上涨和升值的逻辑也非常清晰,就是中国整体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不断发行的货币带来的通货膨胀。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家庭也享受到了房产增值带来的巨大福利,和自己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买房已经变成了某种全社会的「信仰」。

过去十几年房产的回报高于股票
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而且不只是我们这样,整个东亚民族,甚至包括欧美地区,对买房这件事都抱有很强的信念。之前我们在第一讲就提到过,在全人类社会创造的三百多万亿美元的财富里,大约 2/3 都是以房地产的形式存在的,其中住宅占了 70% 以上。所以,带着这种「房价永远涨」的期待,一时的波动好像也就无所谓了。

发达国家的房产占总资产比重更低
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第二,买房要比买股票简单很多。你想想,说起买房,那么需要考虑的就是那几个变量:位置、户型、周边配套设施、开发商物业水平等等,这比买股票要考虑的因素少太多了。

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买房很难「买错」,而且即使买错了——比如同等价位明明有更好的楼盘和户型,但是你当初没选到——可能别人的房子从 3 万涨到了 5 万,但你的只涨到了 4 万 5,绝对不是一个灾难性的结果。

但如果一只股票选错了,可能就是增值 3 倍和跌成 1/3 的本质区别。从这个角度来说,买房的「风险」的确要小很多。如果用一个比喻的话,可能就是做一道四个选项都正确的选择题,和做数学考试最后一道大题的区别;

最后一个原因,我觉得更有意思。我认为大家觉得买房风险小,是因为房地产市场里并没有一个像股票交易所那样一个实时报价、瞬间买卖的交易系统。所以,即使价格在各种波动,大家也感受不到;或者即使感觉到了,反正也没法立刻卖出去,那就干脆放着无所谓了。

如果你细想一下,就能感受到一个每天给我们报价、实时对我们账户上的余额有直接影响的系统,会对人的心态影响有多大。

不管你做不做投资,每天都会有各种财经新闻、消息、评论甚至谣言向你扑面而来,每天市场都会对这些消息做出各种反应。看着自己账户上数字的起起伏伏,很多人都难以抵御追涨杀跌的即时诱惑。

换个角度来说,假设你十多年前在国内一线城市买了一套房子,它的价格是 1 万元/平米,而等到 2020 年,这套房子价格已经翻了 10 倍,变成了 10 万元/平米。

但在这个过程中,假设国家开设了一个房地产交易所,你可以随时一键把这套房子卖出或者买回来,那么等这套房子涨到 3 万的时候,或者从 7 万跌到 5 万的时候,又或者在 5~6 万的价格 3 年不动的时候,有多少人会坚守它到 10 万的价格呢?肯定是非常少的。

但这个系统并不存在,所以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房子涨了还是跌了,即使知道了也没法立刻操作,于是就算了。有知有行的同事有个开玩笑的说法,过去二十年里,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家庭是「被迫致富」的。

怎样应对风险?

以上面这样的思路,再来回看我们对「股市风险很大」这个论断,感觉可能就更清晰了一些。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波动并不等同于风险。

你可能知道,在金融学的传统教材里,都是用「波动率」这个指标来衡量风险的。它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数据,计算的是一段时间里一个资产的价格,和它这段时间的平均价格的偏离程度大不大。

但是很明显,仅仅以波动程度来衡量一个东西是不是「风险大」,是比较片面的。看看过去十几年那些明星股,不管是苹果、微软,还是茅台、格力,都经历过大涨大跌,仅用「风险大」来形容它们肯定是不准确的。

这带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对于普通人来说,投资的第一要务,是要投资一个长期向上的市场。对于相对专业的投资者,他们是有可能在一直震荡、上下反反复复波动的市场中赚到钱的,但对于大多数人,如果你的投资标的长期向上,哪怕中间波动一些,取得正向回报的可能性也是要大很多的。

就像过去十多年不断上涨的房产市场,只要自己不瞎折腾,挣钱是大概率的事情,无非是挣多还是挣少的问题。

中国居民偏好房产,畏惧金融资产
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从这个角度来说,有知有行又要宣传——在自己的投资组合里加入权益类资产(股票)的重要性了。

我们可以这么来思考这个问题:在中国,买房当然是过去十几年里最好的投资方式,我们见证了「十年十倍」甚至几十倍的回报;但是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且不说二三线城市,就拿北上深的房子来说,还有多大可能性在接下来的十年继续这种表现呢?房价从 1 万元涨到 10 万元固然神奇,但同样的房子还会涨到 50 万元一平米吗?

但是权益类资产,却有可能在未来新的一个十年开始表现。

第一,我国经济已经逐步进入了需要依靠科技进步、需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A股市场里优质的公司和企业会越来越多,经过我们之前的课程你应该明白,这是我们收益的根本来源;

第二,随着房地产收益高增速时代的逐渐落幕以及固定收益类产品越来越少,更多的资金会转向到股票市场;

第三,中国的经济在全球依然领先,未来依然有巨大的前景,海外资金也会逐渐提升对中国资产的占比。

人均 GDP 与非金融资产占比负相关
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第二个启示是:对于投资来说,我们尽量去做简单的题,而少去挑战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难题。

就像刚才提到的买房与买股票,买房子本身就是一件难度低得多的事,但它带来的回报反而是相当之高的。

你可能听过一个笑话,说一个家庭里爸爸天天研究公司股票,天下大事无所不知;而妈妈啥也不懂,只知道有钱就买房……最后谁的收益率高,谁是一家之主,一目了然。

所以,投资其实是很反直觉的:挑战高难度、拼命努力钻研,未必能带来相应的回报。研究个股、投资个股,如果买对了确实可以带来很大的财务回报以及成就感,但如果自己做不到,投资整个市场、并且在自己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做一些增强收益的动作,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同样是很好的投资方式。

当然,投资过程中最糟糕的情况还不是挑战难题造成了亏损,而是这样两种情况:

第一种,由于自己的懒惰、轻信他人或者不做任何的研究,随意就把钱亏了出去——很多人买 P2P 造成血本无归就是这个问题;

第二种,是自欺欺人,明明没有研究清楚的事情,非要骗自己搞清楚了,于是重仓了错误的股票或者产品,导致大幅亏损。

小结

所以我们始终觉得,波动大不是风险、亏损的可能性也不是风险,只有自己不懂装懂、自欺欺人才是最大的风险。

最后,哪怕一个市场长期向上,我们也很有纪律性地做了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我们还是要注意过程中心态的管理。

行为金融学里有个概念叫做「短视损失厌恶(myopic loss aversion)」,是由著名学者理查德·赛勒Richard Thaler)和施罗莫·贝纳茨Shlomo Benartzi)提出的。

他们在 1995 年发布的论文里提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投资者对于自己的投资账户查看越频繁,通常回报就越低。

因为大多数人忍受不了短期价格波动的影响,总倾向于躲避暂时的浮亏,或者是赚一点钱就赶紧「落袋为安」,这样反反复复的操作不但让自己多交了好多手续费,还损失了更多长期收益。

而在这个方面,有知有行也会给你最大的帮助。不管是市场跌入低谷、还是反复震荡、抑或是亢奋狂热的时候,我们都会冷静地帮助你分析当下的局势,理解市场的情绪,并给你最适合的行动建议。

而当我们对风险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构建自己事前和事后的应对方法,并且有纪律性地坚持下去,我们不仅可以取得财务上的回报,更可以收获心灵上的安宁。

本讲重点

下讲预告

聊完了股市的风险,下一讲,我们来探讨另一个重要的话题,投资中的「长期」应该是多长。

  • 孟岩

    重读感受: 1)周期不是风险,波动不是风险,波动中出局是最大的风险; 2)写作时(2020.12)的房地产和现在(2022.10)的房地产,沧海桑田。

    1年前
    147
  • 熊有饭

    因为用了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房子作为参考,引起了同路人们的共鸣。就在 2022 年,这个房价真的涨不动了…… 我们的大脑习惯于归纳过去的信息,以之建立一个快速决策的模型。当环境真的发生改变时,大脑的认知模型也应当跟着调整才对。 所以真正的高风险不在于股票,不在于房子,不在于数字货币……在于我们自己的认知!

    1年前
    57
  • 毛远

    看到这一课已经会心一笑,大概率是出自张潇雨老师之手了。 至今还记得得到的个人投资课上讲到股市和房市两个大类资产的相关描述。 1、很多研报都在把当下的中国跟上世纪 80 年代的美国相提并论,诸多经济因素表明,我们可能也站在一轮十年长牛的起点。 但大家也许难相信的是,上世纪这个十年十倍的 80 年代,大部分美国家庭其实并没有赚到钱。 这个十年中美国家庭在股票型资产上的投资比例,从 80 年代的 25%,一路降到了 90 年代的 17%。连指数都涨了 3-4 倍的漫长牛市,分享到国家经济成长成果的人却非常少,更多的钱都被专业的金融机构赚走了。 但如果换个角度看,是非常好理解的,整个 70 年代中东石油危机、升级后漫长浩劫的越战、国家灾难财政政策的一系列问题导致美国经济几乎停滞了整整十年,股市也非常惨淡,十年间道琼斯指数几乎完全不动,市场情绪几乎到达冰点。 这个十年,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美国人,见证了身边的所有亲朋好友,但凡入市都被按在地上毒打,你敢放心大胆地把家庭资产投入到股市么?你不会的,所以最后你即使试探性放进去一点点,挣到一点小钱也就赶紧跑了,眼睁睁看着人生第一个大机会擦肩而过。 2、大洋彼岸的岛国上,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故事。当时的亚洲之光日本战后走过了辉煌的几十年后经济一路崛起攀升到世界第二,一度膨胀到本土公司在纽约到处买楼。连续几十年的好时光让日本家庭对未来充满乐观,身边的财富故事让无数人加着高息杠杆买房。最夸张的时候银座的地价达到了 25W 美元一平。 后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这是「失落的 20 年」的开端,无数接盘最高点房产的日本家庭财富毁灭,在崩盘中负债累累。 所以,看起来好像判断在什么时间要买什么品种,还是挺难的呢,一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因为要准确预测每个大类资产在一段时间内的趋势,太难了。君不见,无数旅鼠羊群般的投资者,在牛市顶部架着两万亿的两融余额进场;君不见,太多人为了等一个回调持币观望,错过了自己所在城市好地段的好上车机会。 然而解决方案其实比想象的简单:多元化我们的资产组合就好了。让资产配置来承受过程中的波动,并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长期相伴。 成年人不做选择题,好城市的好房子、好行业的好公司,都是最优质的资产,都要尽我们的努力去拥抱。 除了分散风险之外,还能保证,周期轮回,起飞的那天,我们资产中的一部分,都可以跟得上这灿烂的时代。

    3年前
    558
  • 刘包包

    我在想,大家觉得买房相对买股票有安全感,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房子在大家眼中还是一个实物资产(即便价格暂时走低大家也会觉得房子还在),而股票是被定义为看不见摸不着的金融产品(显示出来的就是价格),所以这种价格的波动心理的变化就会更明显。但如果真正把买股票的行为当作是买公司,这样的感受就会好很多吧,随意不同的感受其实体现的是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长期”、“价值”、“风险”…… 这些在投资界几乎天天都挂在嘴边的最基本的词究竟如何理解,其实每个人还真不一样。这几堂课上下来,都会给自己一些启发~~

    3年前
    111
  • 武泓屹

    这篇文章看完,想起一句话:除了增量以外,这世上多是先知先觉的人挣后知后觉的人的钱,这就是信息差啊。 不过成功的人很难摆脱路径依赖,失败的人往往又带有侥幸心理。还是要多读书多思考,正确认识自己能力的边界。 最近有点浮躁,自警。

    3年前
    53
  • 蓝色天空

    每天看帐户,涨了开心,跌了就想补仓,越补亏损越大,华宝油气上得的教训太深刻

    3年前
    45
  • 佳弟

    证监会发言,要着力加强资本市场投资端建设,增强财富管理功能,促进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助力扩大内需。推动加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衔接,继续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推动健全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长周期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强投资者保护,增强投资者信心。 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表示,目前我们国家储蓄存款、理财、保险资金三项加起来规模合计已经超过150万亿元。居民手中并不是没有钱,主要是缺乏养老用途和养老功能的长钱,需要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改革,将个人储蓄和个人投资的一部分资金转化为商业养老资金。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员朱俊生认为,应适当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为第三支柱发展提供空间。我国第一支柱缴费率水平虽有所降低,但仍排在世界前列。可对养老保险三个支柱的缴费率统一进行调整,适当降低第一支柱缴费率,为提高第二、三支柱缴费率创造条件,着力提高第二支柱、第三支柱替代率。 注:第一支柱为“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金,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第三支柱为自愿性个人养老储蓄。

    3年前
    28
  • 冰清

    课程笔记: 「为什么我们觉得买房风险不大?」 1)过去20年,我们见证了中国房产的大幅上涨和升值 2)买房比买股票简单很多,很难「买错」 3)房地产市场没有一个像股票交易所那样一个实时报价、瞬间买卖的交易系统 「权益类资产是否长期向上?」 对于普通人来说,投资的第一要务,是要投资一个长期向上的市场。 * 我国经济需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 房地产收益高增速时代落幕,更多资金会转向股票市场 * 全球化进程导致海外资金逐渐提升中国资产的占比 「如何在投资中不人为做错?」 对于投资来说,我们尽量去做简单的题,而少去挑战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难题。投资其实是很反直觉的:挑战高难度、拼命努力钻研,未必能带来相应的回报。 * 第一种,由于自己的懒惰、轻信他人或者不做任何的研究,随意就把钱亏了出去——很多人买 P2P 造成血本无归就是这个问题; * 第二种,是自欺欺人,明明没有研究清楚的事情,非要骗自己搞清楚了,于是重仓了错误的股票或者产品,导致大幅亏损。 「短视损失厌恶(myopic loss aversion)」 投资者对于自己的投资账户查看越频繁,通常回报就越低。 「我们怎么做?」 1)风险认知: 波动大不是风险、亏损的可能性也不是风险,只有自己不懂装懂、自欺欺人才是最大的风险。 2)投资策略和执行: 构建自己事前和事后的应对方法,并且有纪律性地坚持下去。

    3年前
    25
  • 逆水行舟

    看过去十几年的中国资产回报,其实房产也没比股票高多少嘛,只有零点几个百分点。因此近些年的买房信仰并非是这类资产有多么优秀,而是源于人性本身,毕竟投资房产顺人性,投资股市逆人性。 向前方看,房住不炒的大政策必然会减缓未来房产的投资回报,而中国家庭的股权资产占比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中国的崛起与国人的觉醒,股票资产未来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财富总是属于先知先觉的人,我们已经走在路上。

    3年前
    12
  • 步枫

    自己不懂装懂,自欺欺人,最终必然会导致本金的亏损。这就是价值投资中'能力圈'的概念,他适用于一切投资方法。如果你的投资有一丝一毫的漏洞,没有清晰的边界,市场一定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击溃你,将你的弱点暴露无疑。

    3年前
    12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