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专栏

父母养老金很低,我们能做些什么?

  • 6月30日
  • 2685
  • 8

父母年纪渐长,我们也开始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他们的孩子,也在慢慢成为他们的依靠。为他们规划晚年的生活,不再是一件遥远的事,而是眼前需要认真面对的责任。

而最基本的一件事,就是确保他们老了之后,每个月有稳定的钱花,生活能过得安心。

人物曾写过一篇文章《那些给父母缴社保的年轻人》,字里行间能感受到,有一份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对父母来说有多么重要。

如果养老金不够用,怎么办?这篇文章就来聊聊,怎么为父母准备一份可靠的养老现金流

社保:最基础的养老现金流

说到给父母准备养老,最先要看的,是国家这份兜底的保障—— 社保养老金

它是最基础、也是最稳妥的养老方案,保障持续、性价比高,是父母晚年最靠谱的一笔「长钱」。

社保里的养老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职工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金」

如果父母曾在单位上过班,有过正式工作,通常参加的是职工养老保险。这类养老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虽然交得多,但退休后每月领得也更多,保障水平更高。

如果父母没有正式单位,比如在农村生活,或做点小生意,那么多半参加的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种保险是自己按年交的,缴费档次可以选,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一年。

缴费时,政府和村集体也会补贴一些,补贴的钱会打进个人账户,未来一并计入养老金。

基本规则是:缴满 15 年,年满 60 岁,就可以开始按月领养老金了。交得多、交得久,将来领得也越多。

如果父母已经年满 60 岁,但没交够年限怎么办?

由于补交宽松,总成本低,大多数人会选择给父母补交居民养老

很多地方允许一次性补缴,把年限补足。只要一次性交一笔钱,之后就能按月领养老金了。这种方式很常见,也相对划算。只不过,补缴部分通常不再享受政府补贴。

如果希望父母将来能领得更多,还有两种方式可以考虑:

一个是「提档补缴」:如果之前选的是低档缴费,现在想提高养老金水平,可以补交差额,涨一点养老金。

另一个是「资助缴费」:如果父母已参保但未领取待遇,作为子女,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额外缴费支持,资助金额全额计入个人账户,与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共同积累,再涨一点养老金。

当然,各地政策并不一样,像是否允许补缴、是否能提档、金额是否设限等,最好拨打 12333 向当地社保局咨询清楚。

这笔钱值不值呢?

说到底,父母有没有养老金,是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这不仅是一笔经济账,更是一笔情绪账

而从「经济」角度看,也不会「亏」。一般领个十年左右就差不多「回本」了。之后每多活一年,都是「赚」的。如果万一早逝,个人账户里的钱也会返还给家属。

所以说,社保养老金是为父母建立养老现金流的第一步,是基础,也是底气。

商业年金险:补充养老现金流

但也有不少人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已经不能再补缴社保,或者养老金太少,难以覆盖日常生活。这时怎么办?

最直接的方式,是我们每月定期转账给父母,相当于自己「给爸妈发工资」。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非常灵活,什么时候给、给多少,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灵活调整。

但它也有现实中的难处。比如,有些父母会推辞,说「不用给」;有时即便亲如父母子女,谈钱也难免有些尴尬;如果我们自己已经成家,还要兼顾另一边的支出,长期「补贴」也容易带来家庭矛盾。

如果你也有这些顾虑,不妨考虑商业保险中的年金险

和「直接给钱」不同,年金险可以让父母定期收到一笔「养老金」,既能确保父母有钱可用,又避免了「手心向上」的尴尬,还减轻了子女每月反复转账、反复解释的心理负担。

现在市面上已有不少支持高龄投保、快速领取的年金险产品。几年后,甚至第 2 年就能开始领取,非常适合用来补充养老金。

下面介绍两种适合不同情况的方案。

方案一:高领取型年金险,为父母增加一笔「主力养老金」

如果希望通过这份保险,为父母构建起一个能覆盖日常支出的养老金来源,那可以重点考虑高领取型的年金险

这类产品的核心,是把可领取的金额尽量做高,增强父母养老阶段的现金流支持。保障性强,适合用作「主力养老金」。

以「百岁人生 3.0(慧享版)」为例,我们可以看看这类产品的典型设计。

这款产品对55 岁以上女性、60 岁以上男性尤其友好——交完钱后最快第二年就能开始领钱,非常适合希望父母早点用上这笔养老金的家庭。

领取方式上,可以选择按年领按月领

比如为 55 岁的母亲投保,分 3 年缴费,每年 10 万元,60 岁开始领取:

要是按年领,每年能领 13970 元,如果按月领,每月约能领 1187 元。如果是在三四线城市,日常生活开销不大,再加上原本的居民养老金,这笔钱基本就能覆盖日常花销。

从长期看,累计领取金额也很可观。

到母亲 80 岁时,累计领取年金约为 29.3 万元,接近总保费。到 85 岁时,约为 36.3 万元;活到 100 岁,累计年金可达 57.2 万。活得越久,领得越多。

很多人担心,万一没领够就去世了,交的钱是不是就白花了?其实不用担心——这类产品通常都会写明身故保障责任

  • 如果还没开始领取就去世,赔付已交保费和现金价值两者中的较高者;

  • 如果已经开始领取了,则赔已交保费减去已领金额的差额,一次性给到家人。

换句话说,不管怎样,钱不会「打水漂」

不过,正因为这类产品强调「多发钱」,在灵活性上可能会有所取舍,比如退保价值偏低、身故保障只保「保证领取期」等。投保前一定要认真了解这些细节,确保适合家庭实际情况。

一句话总结:如果你希望爸妈尽量多领钱,生活更宽裕,不太介意自己将来能拿回多少,那可以重点关注这类产品。

方案二:存本取息型结构,灵活给父母发「零花钱」

如果父母已经有了基本养老金,但你希望他们手头更宽松一些,不至于每一笔开销都要精打细算,那可以考虑补充一份快返型年金险。

很多人选择这类产品,是看中它的「存本取息」特性——现金价值持续超过保费,每年稳定给付一笔钱,相当于给父母添了一份长期的「零花钱」

可以直接为父母投保,也可以采取「自己买,爸妈花」的方式:由自己出钱,自己作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将给付的年金转给父母使用。这样的设计在资产安排上也更灵活。

最近就看到一个真实案例:

一位 30 岁的女性朋友,打算为父母补充一笔养老现金流。她选择了一款快返型年金险——快享福(多金版),一次性投入 30 万元,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都是她自己。

她打算将关爱金和每年领取的年金都给爸妈用,为此还专门开了一张银行卡,给父母使用。

假设她母亲今年 55 岁,那么到 60 岁时,可以先收到一笔2.85 万元的关爱金,之后每年固定领取 7,530 元。

折算下来,这笔钱不算多,但足够作为一个持续的「生活红包」——母亲想添置点什么、改善些日常,不至于得思前想后。

如果母亲活到 80岁,累计领取 17.9 万元,如果到 85 岁,累计领取 21.6 万元,到 100 岁,累计领取 32.9 万元。

而且这份保单的被保险人是她自己,所以即便父母以后不在了,这份保单依旧有效,她可以继续领取,最长可领到 105 岁。

她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一方面,是想让父母在农村的生活多一些宽松,少为钱发愁。

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个人规划的考虑。她打算结婚,但希望保留一部分独立资产。这份年金险属于她的婚前财产,未来无论发生什么,这份保单的现金价值依然是她的个人资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面临着很多的「需求」,但手上资金难以同时满足,这位朋友一份保单承载 2 种用途的思路也不失为一个新的选项。

写在最后

给父母准备养老现金流,不只是为了解决「钱够不够」的问题,更是一份子女的心意和担当。

社保是基础、是底气,商业年金险是补充、是余裕。而在这背后,我们真正希望的是,父母老去时不再为钱发愁,有钱可用,过得自在、从容。

钱只是形式,关心是真意。趁现在还来得及,不妨动手为爸妈做一份「退休现金流计划」。

如果不知道从哪下手,也可以 🙋找专业的顾问 聊聊,做个靠谱又合适的选择。

如果你对「预约顾问」这件事还有顾虑,不妨看看 👉 《预约保险顾问前,你是不是也有这些顾虑?》,或许能解答你心里的疑问。


想法

发布想法
  • Janenesome

    同样的一笔钱,对比交社保,早点存到长钱,等父母 60 岁了每个月取一点出来,是不是更划算些?

    2025年6月30日
    6
  • 斯穆雷特

    保险专栏好像不能听书诶,其他都可以的

    2025年7月1日
    0
  • 螺丝会滑牙

    父母交的是居民养老保险,不明白一点是如果父母从开始到现在每年都是按低档缴费,已接近交满15年,如果现在想补交之前年份的最高档是否可以补交,还是只能后面几年可以选择档位缴费?

    2025年7月1日
    0
  • 梁子_nFat8P

    百岁人生3.0你说的哪家保险公司

    2025年6月30日
    0
  • 工地锁螺丝

    为什么不投个红利股呢

    2025年7月1日
    0
  • 顽固分子

    能减税不?

    2025年7月1日
    0
  • LY的有知有行

    现金分红。

    2025年6月30日
    0
  • 大雄

    买长钱账户

    2025年6月30日
    0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