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第一诫:做得越多,死得越快

  • 屠夫1868 · 2020年11月22日
  • 4234
  • 31

一、一波操作猛如虎,收盘亏掉二百五

每天有许多因素,刺激着你做出新的交易操作:

  • 或许是新的政策规定出台,让你发现了机会;

  • 或许是宏观层面的新消息,让你改变了判断;

  • 或许是刚看了一篇文章,你产生了新的想法。

有的人会严格遵守长期沉淀的逻辑,不因一时兴起而改变交易策略。但是更多的人屈从于短期刺激因素,频繁操作。尽管明知道交易成本直线上升,甚至最终亏损—— 可就是忍不住。

这是为什么呢?

二、交易的冲动

投资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

许多投资大师的金句,乍听之下都是浅显道理,做起来时才会发觉其中的不易 —— 巴菲特的的「20 个打孔位」就是其中之一。

我可以给你一张只有 20 个打孔位的卡片。这 20 个孔,代表你一生中所有可以做的投资。一旦打完所有孔,你就不能再做任何投资了。这个规则下,你会真正认真地考虑每一次投资,你被迫三思而后行,这样自然会做的好得多。

巴菲特的这段演讲相信许多人都知道,但大部分人守不住这个原则。因为即时反馈所能带来的快感,太诱人了。

《股市长线法宝》的作者,杰里米·西格尔教授如是说:

对许多投资者来说,股市是世界上最大的赌场。

许多游戏会注重即时反馈机制,让玩家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将股市当成赌场的投资者,会像沉迷电子游戏一般沉迷于快进快出的交易—— 无论盈亏,只为快速地揭晓赌局结果。

交易的冲动,源自本能,源自人性。但卓越的投资者,需要对抗人性。

三、延迟的煎熬

我曾被雪球运营团队拉入一个基金达人群,后来实在受不了,默默退了群。为什么受不了呢?因为有位指数基金投资者,每天都买进卖出,还每天都在群里报自己的买入卖出品种。你没看错,每天如此。

如果 Ta 拿着巴菲特的打孔卡,现在手里恐怕得有几百张了。

  • 你真的需要那么频繁地做出投资决策吗?

  • 或者是,你的决策毫无预见性,一点波动就不得不修改?

  • 还是说,你总是草率地决策,希望频繁决策来「分散风险」?

如果上述问题的答案都是「不」,每天做一次决策意义何在呢?或许,你只是受不了延迟的煎熬。

我曾经谈过「延迟满足」的话题。延迟满足者,可以用平常心来对待当前的困难和诱惑。因为他们志存高远,意在终局之胜,而不是眼前小利。

他们不是没有贪婪和恐惧——他们贪的是「笑到最后」,惧的是「因小失大」。

延迟很煎熬,尤其是在「大家都这样」的时候。可是卓越的投资者,必须有静待花开的耐心。

四、预测的缺陷

投资者抑制不住交易的冲动、忍受不了延迟的煎熬,一遍又一遍地频繁操作,其实是不断地做出新预测。

这些预测的期限有多长呢?

越频繁的操作,预测期限就越短,过程就越近似于一个快速揭晓结果的赌局。

那位天天预测的指数基金达人,真的只是把股市当做赌场而已。

在我看来,「模糊的正确」是妥协的结果。

当我们把预测的尺子放大,衡量10年以上的大趋势时,我们可以轻松地说出“指数长期上涨”这类预测结论;

而预测的尺子缩短到1年以内,预测的可靠性就会下降,“今年内会如何如何”的断言很容易被打脸;

预测的尺子缩短到1天之内,预测就显得越来越不靠谱了——谁能告诉我,哪个小时涨,哪个小时跌?

预测的尺度越小越精确,却越容易不准确。

天天时时分分秒秒地预测,就是将预测推向不准确的极限。不信的话,大家不妨每天都把自己的预测记下来,过些日子再打开看看?

《反常识》的作者邓肯·瓦茨曾说:

预测的真正问题,不是我们常说的擅长或不擅长预测;而是我们很难区分哪些事情我们能做出可靠预测,哪些不能。

五、做得越多 死得越快

我们自小被灌输「努力就有回报」,这在投资世界不一定成立。更可怕的是,投资者的努力如果用错地方,很快会演变成灾难。

约翰·罗斯柴尔德在《戴维斯王朝》里总结过这么一个观点:

频繁交易有胜有负,胜负不确定,但交易成本是确定的。

一次又一次的频繁操作,其实是一次又一次地草率地否定自己曾作出的判断,并且在此基础上,再一次做出草率的判断。

频繁操作最终会消解掉你的一切收益,因为交易是有成本的。

想跳出这个恶性循环,并不是毫无办法:

  • 抑制交易的冲动,切记「20个打孔位」;

  • 挺过延迟的煎熬,学会屏蔽外部噪音,静待花开;

  • 明白预测的缺陷,由「求精确」转向「求正确」。

「做得越多死得越快」,这是我心目中的投资第一诫,与你共勉。

  • 逆水行舟

    鲁迅先生在其著作《阿Q正传》中曾写下过这样一段文字: 「假使有钱,他便去押牌宝,一推人蹲在地面上,阿Q即汗流满面的夹在这中间,声音他最响: “青龙四百!” “咳……开……啦!”桩家揭开盒子盖,也是汗流满面的唱。“天门啦……角回啦……!人和穿堂空在那里啦……!阿Q的铜钱拿过来……!” “穿堂一百——一百五十!” 阿Q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他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一直到散场,然后恋恋的回到土谷祠,第二天,肿着眼睛去工作。」 仔细读来,这不正是每天在股市中盯着K线图追涨杀跌、频繁交易那一波人的生动写照吗?

    3年前
    30
  • 草履虫

    于我而言,平时多跑跑步,尤其是控制好自己的速度,一圈又一圈地跑,熬过一个个心理上的关卡,太舒服啦~

    3年前
    19
  • 米粒

    对模糊的正确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只要知道好的资产在合适的价格买入后长期来看是上涨的就可以,至于什么时候涨不太重要,把结果交给时间,坚定持有就是

    3年前
    8
  • 老陈001

    我在一个主要购买主动型基金的群里,经常看到很多人犯文章提到的情绪,不按交易计划操作,追涨杀跌,每天的情绪随着股市趋势而波动。 我的投资快2年时间了,开始时也会冲动和盲目跟随,但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增加,特别是今年3月份的大波动,令我更明白了投资就是要坚持“好股好价,长期持有“,做到孙子兵法所说的”先胜而后求战“,不买贵的,至少不会这么容易被市场打败,被情绪影响。

    3年前
    7
  • 肉肉和菜菜的知行之旅

    延迟满足,如果实在受不了煎熬的话那就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多找点其他感兴趣的东西

    3年前
    2
  • 自天然

    等待不是空等,而是要用阅读、研究、思考和交流来度过。很多频繁交易的人(包括我),都是迫不及待的把一个尺子压缩成一个点,此时,投入时间研究吧,会不知不觉减少交易频率的。

    3年前
    2
  •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真实,真的真实。前几个月,市场大幅振荡,我也跟着变成了“操盘手”,我甚至把场外基金当成炒股一样快进快出......一会儿去买金融,一会儿去买基建,一会儿去买电子,天天基金app有超级转化功能,一定程度促进了我交易的频繁......最后结果可以看到,还不如老老实实地不动。 总结: 1.频繁交易真的很爽,这是多巴胺在起效了,要当心。 2.均衡配置风格的主动基金、资产配置,这两个东西,值得大家关注。

    3年前
    1
  • 何妨吟啸

    赞同,但也有一点异议:做的多本身不是坏事,重要的是是否每次做完进行思考总结,如果不断思考总结,那做的多或许错的多但长期看也是进步的多。 做的少不思考比做得多不思考可能危害更大,因为缺乏对市场交易的真实体验,对投资理念其实很难真正的理解和认可。一条弯路都不走,一个坑也不踩,是不可能成为一个走上正道的投资者的。孟岩的投资经验也是犯错得来的,其中一个错误还是大几千万的。深刻的经验通常只能从严重的错误中吸取,但严重的错误我们需要尽量避免自己去犯,性价比太低,别人的错误也可以是我们经验的重要来源。 总之,理想的做法应该是大仓位要信奉常识和稳健的策略少做,小仓位可以尝试不同的策略和想法多做,但要多反思,总结和体悟,此外,多从别人的大错中吸取经验。多听听大佬们翻车的故事,既有乐趣,还很有用!

    10个月前
    0
  • 负重逆行

    我想知道部分人痴迷的日内做T,它所谓的科学依据能否站得住脚,毕竟我相信肯定有炒短线的高手,只不过炒短线不适合大部分人。

    3年前
    0
  • 群星闪耀

    每天都喜欢打开软件,看看今天收益咋样,是赔是赚,今天大赚对应着大喜,会不自觉地想如果能继续下去岂不是财富自由不远了?当然也害怕大涨之后明天是大跌,正负抵消收益不见。小赚其实就没那么开心啦。奇怪的是小赔或者大跌也同样兴奋,心情大涨大落但就是按兵不动,相比追涨杀跌好像在局外看热闹也同样让人激动,也能感受到多巴胺巨量分泌,就好像把那个每天都买进卖出混迹股市赌场的另一个自己狠狠胖揍了一顿,也挺爽的。大家有这样的吗?🥲

    22天前
    0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