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管理行业看起来光鲜亮丽,背后实则鱼龙混杂。很多投资者会有「只能做韭菜」的无力感,我也曾从少部分同行的嘴里听到「都是割韭菜,被我割还能轻一点」的沾沾自喜。
李录老师的这篇文章是他作为前辈,对要加入财富管理行业的后辈的谆谆教导。他指出了这个行业的真相:短时间内,业绩无法与好划上等号。同时,他提出行业的两条道德底线:一个是「追求真知」,一个是「珍视托付」。
这给了投资者一个很好的角度去寻找这个行业里值得信任的「从业者」。
我们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一方面足够长的时间才能抵消掉运气的影响;另一方面,在长时间的陪伴里,我们才能确定他是不是对知识抱有好奇心,是不是有不断追求真知的勇气,是不是真的拥有把投资者的每一分血汗钱视若珍宝的责任心。
而这一切看不见的东西,最终都会在净值上得到验证。
祝开卷有知。
资产管理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它和其他服务业相比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地方和其他的服务行业不一样?我认为有两点不一样。
第一点,这个行业里的用户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不知道、无法判断产品的好坏。这和其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不太一样。
比如一辆车,用户就可以告诉你,这辆车是好,还是不好;去吃饭,吃完饭就会知道这个餐馆的饭怎么样,服务如何;你去住一个酒店、买一件衣服……几乎所有的行业,判定产品好坏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客户的使用体验。
但是绝大多数时候,资产管理行业的绝大部分消费者其实没有办法判断某个产品到底好还是不好,也没有办法判断得到的服务是优秀的还是劣质的。
不光是消费者、投资人,即使从业人员自己——包括今天在座有很多业界的顶级大佬——去判断资产管理业另外一个产品、另外一个服务的质量水平也很难,这是金融行业尤其是资产管理行业,与其他几乎所有服务性行业完全不同的地方。
你给我一份业绩,如果只有一年两年的业绩,我完全没有办法判断这个基金经理到底是不是优秀。即便给我5 年、10 年的业绩也没法判断。必须要看他投资的东西是什么,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才能做出判断。正是因为没有办法判断产品和服务的优劣,所以绝大部分理论都和「屁股决定脑袋」有关。
另外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这个行业总体来说报酬高于其他几乎所有行业,也常常脱离对客户财富增长的贡献。实际上真正为客户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产品很多时候只是为从业人员自己提供了很高的回报。其定价结构基本上反映了这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利益,几乎很少反映客户的利益。
一般的行业总是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服务质量提高到很高的水平,让消费者看得很清楚,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溢价。但是资产管理这个行业无论好还是不好,大家的收费方法都是一样的,定价基本上是以净资产的比例计算。不管你是不是真正为客户赚到了钱,结果无论怎样你都会收一笔钱。
特别是私募,收费的比例更高,高到离谱。赚钱时收钱,亏钱的时候也要收钱。虽然客户可以去买被动型指数基金,但即便基金经理的业绩比指数基金差很多,也一样可以收很多的钱,其实就很不合理。
大家想进入到这样一个行业,我想一方面是对知识的挑战,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行业的报酬。这个行业的报酬确实很高,但是这些从业人员是不是值那么高的报酬是个很大的问题。
这两个特点加在一起就造成了这个行业一些很明显的弊病。例如,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参差不齐、鱼目混珠、滥竽充数,行业标准混乱不清,到处充斥着似是而非的说法和误导用户的谬论。有些哪怕是从业人员自己也弄不清楚。
这些特点,对所有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提出了一些最根本性的职业道德要求。
我今天先谈这个问题,是因为很多在座的同学将来会成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而这门课程的终极目标也是希望为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培养未来的领袖人才。因此,希望你们进入这个行业时首先谨记两条牢不可破的道德底线:
第一,把对真知、智慧的追求当作是自己的道德责任,要有意识地杜绝一切「屁股决定脑袋」的理论。一旦进入职场你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理论都跟屁股和脑袋的关系紧密相连,如果你思考得不深,你很快就把自己的利益当作客户的利益。这是人的本性,谁也阻挡不了。因为这个行业很复杂,这个行业里似是而非的观点很多,这个行业也不是一个精确的科学,而是包含好多判断。
所以我希望所有致力于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都能够培养起这样一个道德底线,就是把不断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追求智慧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作为一个行业的明白人,不会有意地去散布那些对自己有利、而对客户不利的理论,也不会被其他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所蛊惑。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第二,要真正建立起受托人责任(Fiduciary Duty)的意识。什么是受托人责任?客户给你的每一分钱,你都把它看作是自己的父母辛勤劳动、勤俭节省,积攒了一辈子,交到你手上去打理的钱。钱虽然不多,但是汇聚了这一家人一生的辛苦节俭所得。如果把客户的每一分钱都当作自己的父母节俭一生省下来让你打理的钱,你就开始能够理解什么叫受托人责任。
受托人责任这个概念,我认为多多少少有些先天的基因在里面。我所了解的人里或者有这个基因,或者没有这个基因。在座各位无论是从事这个行业,还是将来要把自己的钱托付给这个行业,一定要看自己有没有这种基因或者去寻找有这种基因的人来管你的钱。
没有这种基因的人,以后无论用什么方式,基本上都没有办法让他有。如果你的钱交到这些人手里,那真是巨大的悲剧。
所以如果你想进入这个行业,最基本的,先考验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这个基因?有没有这种责任感?如果没有的话,我劝大家一定不要进入这个行业。因为你进入这个行业,一定会成为无数家庭财富的破坏者、终结者。2008 年、2009 年的经济危机,很大意义上就是因为这样一些不具备受托人责任的人——他们长期的、所谓的成功行为最后导致的,这样的成功是对整个社会的破坏。
这是我给大家提的关于进入这个行业最基本的两条道德底线。
来源:《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
作者:李录
转载文章发表的所有信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详见《文章免责声明》
感谢孟总分享,这片文章给了我巨大的鼓舞,特别是受托人责任,不仅是在资产管理上,在投资教育和陪伴上也一样存在。 作为基金投资的教育者,我常常斟酌自己的用词,总觉得在表达上可以做到更精确,更适度,没有死角。我喜欢翻来复去的说同一件事,尝试从不同角度去表达。显得啰嗦。 如果投资是大象。讲述的过程表达不精确,那别人理解投资就像是蒙上眼睛去摸大象一样,成了盲人摸象。 有的人摸到投资收益高,有的人摸到投资风险大,有的人摸到投资要长期,有的人摸到投资很难学。 如果我能表达足够精确了,那他就像是睁开眼睛去看大象了,他就能看的更全面一些。 但是我总觉得还不够,我想再画出俯视图,透视图,侧视图,最好拉着他绕着大象多看几圈,让大象跑起来看一看。 有一次我去找孟总聊天,他说到投资需要的是“陪伴”,不能仅仅是教育。 我后来想到了很久才明白,陪伴就像是带着别人养大象,日复一日的去了解大象。陪伴才能让教育的成果更稳定,更可控。 这给了我巨大的启发。谢谢哥
比如私募,产品赚钱了高收费,也合理;但如果亏钱了,他们照样赚钱(管理费照收不误),这就不合理了。凭什么你旱涝保收?所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你的付出也不一定和回报成正比,方向错了越努力离成功越远。这世上有好就有坏,很多事情都是相对的,比如,在高歌猛进的牛市,有些基金公司趁着行情好猛发新基金,这样就不厚道,你想想,在一片火热的市场买入,结局会是什么?都是因为在高点狂热位置进场,这样短期也许会给你尝点甜头,但结果肯定是被套或者割肉以亏损收场。而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无论市场怎样,无论投资者赚钱与否,他们管理费照收不误,同样是旱涝保收。良心基金公司不会在高位发行新产品,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兴全基金(现在叫兴证全球基金),在牛市高点主动提示风险,让客户赎回,并且并不止1次。真正的是为了投资者着想,不忘初心,不负重托,大智若愚,其实最终会是一个你好我好都好的双赢局面,无形中基金公司也塑造了正面的好的形象,这种结局也是基金公司和投资人乐得其成的事情。 非常赞同文中对财富管理从业人员提及的两条牢不可破的道德底线: 第一,把对真知、智慧的追求当作是自己的道德责任,而不是把自己的利益当作客户的利益。凡事都要有个“度”,要守正,做事先做人,赢取正当的适当的利益无可厚非,是很正常的,没有激励机制谁还有动力努力去做事?社会的进步需要我们共同进步,良性发展才能持久。 第二,要真正建立起受托人的责任意识。简单理解就是,你把别人的钱财当做自己的,就这么简单,就这样去想去做就OK了。 看好基金公司和客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采取浮动收费的模式。 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随便聊聊,不当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仁、高手见谅![抱拳]
我教小朋友英语,觉得在「追求真知」和「珍视托付」上特别一样特别同感。每一个交到我手上的小朋友,都当作我自己小时候,渴望怎样被看见和指引,怎样被坚决告知做错了、不容妥协地督促,怎样被抱抱鼓励,就怎样去做~ 学校里一时作业、考试的好,短期看似乎很重要,父母会觉得有面子,我也会啊。就跟基金一时的业绩亮眼一样。但那背后,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心态、性格、品质、看世界的眼光,对于小朋友的一生才是真正重要的,虽然这样的用心一时看不见、评价不了。就跟基金背后策略和用心一时是看不清的一样。 一时看不清,那么怎么找呢?我觉得就得靠一点儿幸运。芒格说他找到李录啦也没说出个寻找方法论来,语气里满满的「天上掉了个李录给我捡到很幸运、你们自求多福吧」的傲娇。 说不好是「有知有行」捡到了我,还是我捡到了「有知有行」。完全是偶遇,没有找过;遇到了,就觉得是了。 木星一宫的幸运@认识「有知有行」的第29天 2020.08.11
两条道德底线,能坚守的估计很难,因为是跟人性做对抗。在某种程度上,指数基金是个值得配置的资产
李录老师是当今投资界罕见的知行合一大佬。他不但遵循巴菲特和芒格的脚步,而且在时间的过程中创造出了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的资产管理理念。 我特别喜欢他说的“把客户的钱当作你父母辛苦一辈子给你的积蓄”,这个比喻一直跟着我。从外人到“内人”的心理转变实在是太大,而且十分的有必要。只有这样,管理人才不会冒失,让客户产生永久性资本损失。 就这一点,世界上大部分经理都不合格。何况是情绪稳定,独立思考,以及不盲目随大流... 其实,这不仅适用于资金管理行业,也适用于许多的工作岗位。只是,有多少企业有良好的环境鼓励员工不断的为企业和个人创造价值?这也是中国企业界需要着手解决的一大难题。
行业的两条道德底线:一个是「追求真知」,一个是「珍视托付」。 me:我想所有的行业都应该提倡这两条底线。在中国有句俗话,隔行如隔山。即便大家处于类似的专业,考虑的东西、了解的东西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更不要说专业之外的小白了。 还有就是屁股决定脑袋,我们所处的位置决定了我们所能认识到、考虑到的东西,会有一定的限制,最好的解决方法应该是换位思考和不断的学习突破。
看完此文让我想起了稻盛和夫的阿基米巴经营一书,作者说他的“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他曾在演讲中说“心在哪里?我也不知道,但心的本质就是真善美”。核心观点始终在人,在人的心,人生而为人,很多秉性性格特点真的是与身俱来的,想要通过后天培养来改变真的很难。多少人进入这个行业估计都是冲着收入去的吧,即使有些一开始带着抱负梦想憧憬进入,后来也随波逐流忘了初心了吧,本来顾客花钱交管理费是应该享受到与之对应的服务的,可到头来无论客户盈亏,从业人员倒是赚的盆满钵满。希望在孟大等新生代力量经过不断的努力,能颠覆传统,能改变现在投顾服务的现状。
曾经,接触过一位资产管理的业内人士 他私下和我说,他所在的行业 只要自己能赚钱就行 客户赚不赚钱,一点都不重要 他们也不在乎…… 虽然自己过了40岁才开始从负财商起步 但还是觉得自己很幸运 有幸通过Fenng大认识了孟大,认识了E大
看完文章因为对这一行业有兴趣,而且本身自己也是财会专业,所以也审视了下自己,确定自己是有这种受托人责任的基因的,不单单是钱财方面,别人找我办的事也都是综合多方考虑用心去办的,不然自己就会有很大的负罪感,一方面觉得自己辜负了委托人的信任,另一方面觉得自己把别人的事或机会给破坏了。 不知道以后若是进入这一行业是否还会继续坚守本心,当下先是努力吸收知识强大自己,毕竟有受托人责任基因重要,本身能力过硬也很重要。与知行共勉💪🏻 (另外想反馈一下在输入的时候,想在中间输入就会马上跳到最后,很不方便 希望改进一下)
遇到了这样的人请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