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投基不妨注意「两个误区,四个明确」

  • 睿远FUND · 2021年3月21日
  • 5136
  • 30

不可否认的是,市场持续的赚钱效应激发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热情,而接连的「基金出圈」事件,又为基金投资的市场带来了许多新的潜在投资者。对新的投资者而言,往往缺乏投资经验,也缺乏对投资的基本常识,这种时候很容易受到一些误导。

误区一:用购买消费品的方式去购买基金

这是非常具有迷惑性的一点。许多地方常常出现从「投资基金」——到「买基金」——再到「像买东西一样」的宣传逻辑,这个隐含的逻辑其实值得商榷。

首先,买消费品可以获得即时的满足,但买基金很难做到。不论我们是买吃喝用的,都可以即时获得使用后的满足,这是消费品自身的属性所致。但是,基金投资,特别是权益类的基金投资却并非如此。

权益类基金将资金投向二级市场股票等资产,这些股票背后对应的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通过长期的经营行为后,才有可能带来回报,这种回报会通过较长的链条后,才有可能反映在基金净值上。因此,基金恐怕无法给投资者带来即时的满足,或者说,买了就得涨、马上就涨是不现实的。

其次,买消费品可以用试试看的方式,但买基金并不一定。每一笔本金,都是我们投资的基础,而对于已经选择好的产品和时点来说,投入适当的资金量,就可以称之为投对本金。但是有时候,在准备开始投资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种先买点试试看的习惯。

这种试试看的习惯,源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消费品的概念:如果好了就再多买点,如果不好就换别的。但是对于权益类基金来说,试试看的方式却有可能在震荡市场中带来亏损。

再者,买消费品可以去参考使用心得,但买基金难以效仿。对消费品而言,质量怎么样,是不是方便耐用,我们可以参考别人的使用心得。但买基金可不是这样,因为买基金买的是基金份额,而每天基金的净值又是不一样的,因此,即便是同一只基金,不同的投资者在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资金等,买到的基金份额总额都不相同,这些份额在日后的收益情况也自然不同。

另一方面,不同投资者可投资的资金量是不同的,因人而异,而且这笔钱未来要派什么用场,也大不相同,这些都会对我们最终的投资收益率和绝对收益都产生实质影响。因此,别人觉得好觉得赚钱的基金,仅凭孤立的信息,可参考性真的不强。

误区二:用娱乐化的方式去理解基金

今天浮盈打 CALL,明天浮亏打爆。

「饭圈化」,是将饭圈追星的思维和形式延伸,应用在其他文化圈层之上。到了基金行业,主要体现在利用饭圈的符号语言将「饭」的对象从严肃的投资语境中抽离,转化为娱乐化的主体形象,并通过饭圈的组织活动形式围绕其中心对象进行支持和宣传。

基金投资,不论是对基金管理人,还是对投资者来说,都是一件严肃认真的议题,但当「被饭圈化」之后,严肃的内容被消解了,被重构了,变成了对于人物的盲目崇拜。背后的逻辑是:甭管懂不懂基金投资,YYDS(永远的神)就对了。

我们常常说,要给予基金经理以信任和时间,但盲目的崇拜并不等于信任,对于基金经理的信任,应该基于对基金经理投资风格、过往业绩、主要观点、投资方法等的了解之上,而不是基于「爱豆」一般的神化。

基金经理不是神,基金经理和投研团队在追寻大概率成功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有判断失误的地方,会有投资风格与市场热点风格不一致的情况,也自然会有跑输市场的时候。

对于大多数主动投资、追求不同于指数投资目标的管理人来说,都会经历业绩欠佳的时候,因为许多最有经验的投资经理会坚持自己的方法,并且没有任何投资方法会在任何时间段都始终奏效,所以最好的投资者也可能会出现业绩不佳的时候。

特别是在市场狂热的时期,训练有素的管理人是不愿冒跟进的风险的(例如 1999 年的巴菲特,在那时候,业绩落后是一种勇气的象征,因为其代表着对科技泡沫的拒绝,这同样也是一种逆向投资的勇气)。

把基金投资变成特别娱乐化的事情,变得好玩,让很多人兴高采烈跃跃欲试地加入到基金投资(特别是权益类基金)当中,却把基金投资残酷的一面忘记了。

投资本身是专业、长期、严肃的工作,是和钱打交道的事情,而每一笔钱都是投资人辛苦劳动的结晶,本身就不应该「随便玩玩」。更毋宁说,投资很多时候是充满了压力与痛苦。但是在娱乐化的风气下,这种痛苦被掩盖了。

投资当中需要逆向的勇气,很多时候是反人性的,这注定没有「好玩」的基因。不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是特别长线的投资,没有什么投资会立竿见影。如果想从投资之中立刻获得结果,那不是投资,那可能是赌博。

明确之一:明确投资基金的原因目的

我们在准备买基金前,可以和自己进行一个独白,内容可以包括:

我之所以对这只基金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仅仅看到广告、朋友推荐、客户经理推荐,还是因为对这个基金公司及基金经理的运作风格有所了解,其投资理念是什么,投资风格是怎么样的,这种投资理念我真的理解和认可吗,这种投资风格是不是和自己的投资偏好和目标相吻合。

另一方面,我买基金的目的是什么?长期投资还是看中短线的交易性机会,如果是长期投资,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那么市场波动也许是个好消息,说明选中的基金可能会出现更好的买价。如果是原本判断的交易性机会恰巧碰到行情不佳,则应该及时止损,避免更大的损失,因为原先做出的判断可能因为行情不配合而已经不合时宜。

明确之二:明确基金投资的收益来源

在基金投资的过程中重要的并不仅仅是赚多少钱,而是我们赚钱背后的逻辑。如果我们稀里糊涂就赚钱了,那么靠运气赚的钱也容易通过实力亏回去。只有搞清楚自己因为什么而赚钱,是否有能力长期赚这部分钱,我们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有一种说法是赚市场的钱,还是赚企业的钱。赚市场钱的投资者往往认为市场是一个零和游戏,通过和市场上其他参与者博弈,在股价的波动中实现获利。赚市场钱的模式,并没有为资本市场创造真正的价值增长,这也是其为什么不能持久的主要原因。

也因此,赚企业盈利的钱,才有可能成为持续为我们创造收益的一种路径。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企业和个人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增量和存量货币的分配。优质企业,会持续带来稳定的股东回报甚至更高的利润增长。持有股票回报的路径也比高价变现多了很多,比如上市公司分红率、增长率、市盈率变化,这些也终将体现在股票的长期价格上。

相比之下,投资的胜率自然就高了很多。而权益类基金通过长期投资于这些优质企业的股票,与好公司共同成长,赚的就是企业成长的钱,并最终反馈在基金投资者的账面上。但正如前文一再强调的,这种投资盈利周期很长,也难免遇到波折。

权益基金投资不应该成为一个「只有在市场上涨时才去做、市场下跌时就不去做」的一个短期动作,而应该是一个未来 5 年、10 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都要去参与的一个长期行为。如果站在一个更长周期的角度去思考,权益投资买卖的决策依据应该来源于一套有效的投资纪律或投资逻辑,并由此去应对短期市场的波动和长期牛熊的转换,才能更好地赚取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收益,让时间陪伴自己慢慢变富。

明确之三:明确应该用多少钱来投资

彼得·林奇提醒投资者,在投资权益类资产之前,首先要重新检查一下自己及家庭的财政预算情况。

如果这笔打算投进股市或者权益类基金的钱,在两三年之内要拿出来用于孩子上学或者房屋装修之类的,那么就不应该把这笔钱用来投资。如果没有极端情况的话,股票市场未来 10 年到 20 年的趋势相对来说是可预见的,但至于未来两三年内股票的价格是涨还是跌,对于这个问题预测的准确概率可能就和掷硬币猜正反面的概率差不多。

彼得·林奇认为有许多种复杂的公式可以计算出应该将个人财产的多大比例投入股票市场,但他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公式,那就是:

在股票市场的投资资金只能限于你能承受得起的损失数量,即使这笔损失真的发生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对你的日常生活产生任何影响。

这从另一个角度也为我们回答了有关风险承受能力的问题。

明确之四:明确长期收益区间是多少

对于投资基金,特别是权益类基金的收益率,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预期,什么样的年化收益率是相对合理的?

有人觉得是 50% ,有人觉得 30% ,也有人觉得 10% 或者 5%,究竟多少合理我们不妨看看下面几组数据。

1)就美国大类资产收益率来看,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杰米·西格尔教授统计了美国自 1801 年至今大类资产的回报表现,美国权益资产 200 年间的回报高达 100 万倍,实际年化收益率是 6.7%,算上通胀的话名义收益率则为 8% 左右。

2)市场上顶尖投资者的收益率,巴菲特为例,长期来看大约年化在 20% 左右。根据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年报等公开信息,股神巴菲特在其 63 年的投资生涯中取得了 86000 多倍的回报,对应的年化收益率为 19.7%。

纵观巴菲特各年的投资收益率,可以发现没有一年超过 100%,最高的一年接近 60%。但另一方面在这 63 年中仅有两年是亏损的,且都控制在 -10% 以内,最终通过复利的效应实现了巨大的回报。

3.)国内的情况又如何呢?根据 Wind 的数据统计,上证综指自 1990 年 12 月 19 日成立以来,截至 2019 年底的年化收益率为 12.48%。而深证综指自 1991 年 4 月 3 日成立以来,截至 2019 年底的年化收益率为 8.54%。

再来看看基金,代表全体基金整体收益水平的中证基金指数,在自 2003 年设立起至 2019 年底当中的总回报超过 5 倍,年化收益 12.05%。具体来看,中证混合基金指数同期年化回报为 13.64%,中证股票基金指数同期年化回报为 13.24%。

再来回顾下以上三个长期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美国 200 年间的股票回报年化在 8% 左右,中国的主要基金指数过去十几年的年化回报最高在 13% 左右,投资大师巴菲特的年化投资收益率则在 20% 左右。但我们却发现,不少基金投资者的收益预期比以上三个数值都要高。

预期这件事的重要性或许会超过很多人的认知,它不仅仅影响了同样的一笔投资回报下的幸福感,甚至很大程度上会对接下来的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

「持有不现实的期望会影响我们认知信息的方法,并造成损害。」

这是马克·道格拉斯在《交易心理分析》中对管理期望这一事件的精彩阐释。有收益预期并没有错,但如果设定了不切实际的收益预期,就会带来痛苦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可能会演变成非理性行为,并最终对我们的投资结果产生负面作用。

  • bear

    误区一:用购买消费品的方式去购买基金; 误区二:用娱乐化的方式去理解基金 明确一:明确投资基金的原因目的; 明确二:明确基金投资的收益来源 明确三:明确应该用多少钱来投资; 明确四:明确长期收益区间是多少。

    3年前
    46
  • 逆水行舟

    这篇文章就像是投资第一课的微缩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像投资收益来源、投资预期收益、投资策略选择都有涉及,挺适合用来投资入门的。 文章最开始提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观点,就是买基金和买消费品的类比,列举了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确实是这样。不过我突然想到了一点二者相似的地方,就是买消费品的时候大部分都会等打折的时候,便宜了再买;那么买基金其实也是一样,对于同样的好基金,也是下跌后处于低估值的时候,更值得买呀,然而很多基民们却不敢下手了。我倒觉得在这点上,就应该借鉴购买消费品的方式,来购买基金。

    3年前
    15
  • 肖菲

    投资本身是专业,长期,严肃的工作,所以不能用买消费品的心里和不能娱乐化地心态去看待投资,所以我们在投资基金之前,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①明确我们买基金的目的 当然是为了赚钱,实现家庭资产增值,那当然是长期投资 ②明确投资基金的收益来源 也就是它是如何帮我们赚钱的? 当然是基金背后公司的盈利增长,还有股息率,分红率,有时候还有市场情绪的钱 ③明确我们用多少钱投资 当然是3-5年用不到的闲钱,而且要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做一个资产配置了, ④明确长期收益率 不要预期太高,长期年化收益率,6.7%左右,而且股票的年化收益率是长期收益最高的, 所以,投资是一个专业的事情,是需要我们下一翻功夫的!

    3年前
    7
  • 大辉同学

    数据显示,2020年新增的基民中,60%是“90后”年轻人,他们正跑步进场开始基金投资。 然而大多数人是因为什么而买入一只基金的,可能也没有搞清楚。是因为仅仅最近基金上了热搜,觉得赚钱很容易,还是看到广告,朋友推荐,还是真的了解所购买的基金背后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是怎样的。 买入基金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赚短期的钱还是长期投资,市场波动是一种正常现象,你的投资策略决定了你的投资行为,最终导致你的收益盈亏也是不同。 其次要明确基金投资的收益来源,我们最害怕的不是亏了钱,而是赚到了钱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在基金投资的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赚多少钱,而是我们赚钱背后的逻辑。如果我们稀里糊涂就赚钱了,那么靠运气赚的钱也容易通过实力亏回去。 只有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而赚钱,是否有能力长期赚这部分钱,我们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再者你要用多少钱来投资,每个人的资产情况都不一样,所拿出来投资的占比也是不同的。 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all in,你用来投资的钱即使真的亏了,也不影响你的生活。如果你是想要通过投资股票基金改变人生,那你的投资行为是一定会是激进的,不管是赢还是亏你的情绪波动都会很大。 不能把你的人生全部压在一根稻草上,认真工作,提升自我,努力赚钱,才是硬道理。 而你这种行为是投机不是投资。 最后明确长期收益区间是多少,对于基金投资要知道应该有什么样的预期,达到多少年化收益率是相对合理的,什么时候可落袋为安,什么时候该及时止损。 这些都要有自己的一套投资规则去约束自己,不能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不知道这样做的是为了什么,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投资逻辑,才能清楚知道每一笔钱盈亏的原因,这也是学习投资的目的了。 有知,第20记。 有知有行同路人。

    3年前
    3
  • 守护

    有个死循环:不合理的预期→比较差的情绪→不理性的操作→不理想的收益→不好的情绪🙃 也有个正循环:合理预期→情绪稳定→理性操作→较好收益→更好心情😄

    3年前
    3
  • Horacehxw

    不愧是睿远基金的文章

    3年前
    3
  • 老来多健忘

    所想: 1.做投资基本默认是要延迟满足。 2.最近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设计:配置中股票占比不超过这笔钱不可用年限的10倍。比如,一笔钱2年后要用,那在这2年对这笔钱的配置,股票占比不能超过20%——如果股市2年暴跌50%,那你的钱最大跌幅也就10%。(本质是配置时优先考虑最大可承受损失) 这就比较符合现实,因为强调投资一定要拿3-5年不用的钱是没错,但有好些人是受不了股市的“诱惑”,拿着1-2年/2-3年的钱跟着用长期思路配置的组合,也许就是这1-2年大幅回撤了——股票比例高。如果按照上面的思路并叠加自己的最大承受能力设计股票比例,那很大概率可以在用钱时安然的退出。

    3年前
    2
  • 草履虫

    适当降低预期,人生会幸福很多。 以自己为例,由于对前一份工作抱有非常非常高的预期,结果实际工作没多久就满怀失望地离开了。心里落差太大了,心态就崩了。

    3年前
    2
  • 妄ㅤ

    1.基金买的是长期,买权益类基金为的是资产稳健增长 2.知道权益类基金赚的💰来自公司盈利+股息+估值 3.长期投资要用长期投资的钱来投资(3年起步) 4.投资基金做好正确的投资预期(长期收益8%上下浮动) 以上为个人见解

    3年前
    1
  • SherLock·OD

    有个朋友,在抱团股回调之前,用近1-2年要买房子的钱加仓了一直看好的股票,结果可想而知。现在每天吃饭都没心情,总在自嘲自己太冲动,“浮盈加仓一把亏光”😔

    3年前
    1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