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投资中少数又重要的时间窗口

  • 舒泰峰 · 2020年9月24日
  • 5688
  • 41

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脑海浮现了一句话和一个故事。

这句话是「当闪电劈下来的时候,你必须在场。」这句话的意思是资本市场长期收益的 80% 是在 20% 的时间获得的,但你永远不知道那 20% 的时间什么时候到来。我们不能因为躲避闪电而错过那 20% 获得暴利的时间。

这个故事是关于孟岩的。孟岩写了4年的投资实证,前一段时间涨得好的时候,有读者开玩笑说,羡慕他一周赚了一辆车。不过,回看他过往的收益,更多的时候业绩都平平无奇。

在 153 期的实证中,孟岩始终没有离开过市场,在 2018 年的「钻石底」,更是增加了投入,拿到了更多便宜筹码。正是这样,才让他有了现在令人羡慕的收益。

今天的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理解投资中的非线性。只有把握住那些投资中少量的、重要的时间窗口,才能让我们更好地享受投资的复利。

祝开卷有知。

有知有行 仝仝

一、股市创富的窗口短暂又微妙

中国股市里流传着「七亏两平一赚」的说法,这个说法或许有失精准,但「多数股民亏钱、少数股民赚钱」符合实际情况。这背后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是——由于投资者缺乏耐心、喜欢短线进出,从而主动放弃了复利的积累。

不过,这个逻辑里还需要打一个重要的补丁:盲目的择时行为不仅会打断复利的累积,还会错失创造收益的重要时间窗口。

美国著名投资家彼得·林奇Peter Lynch)发现,少数的、关键的几天时间,往往便足以成就或是摧毁你的整个投资计划。

在 20 世纪 80 年代股市上涨的 5 年中,股价每年的涨幅大约为 26.3%,坚持长期持有的投资者资产将会翻番。但其实这 5 年的大部分利润是在 1276 个交易日中的 40 个交易日中赚取的,如果在那 40 个交易日中你选择空仓的话,你的年均收益就会从 26.3% 降到 4.3%。

密歇根大学的 H.纳盖特·西布恩(H. Negat Seybun)教授的研究可以佐证彼得·林奇的发现,他的结论是:

在一个为期 30 年的时段里,在重大的市场获利中,有 95% 的部分来自其间约 7500 个交易日中的 90 天。如果你碰巧错过了这 90 天,虽然这些日子只占全部交易日的 1% 多一点,期间股市提供的丰厚长期回报却都一笔勾销了。

拉斯洛·比里尼(Laszlo Birinyi)在其著作《交易大师》中研究了一个更长的时段,他计算之后得出的结论是:

倘若一位投资者坚守买入持有策略,于 1900 年将 1 美元投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那么到 2013 年年初,这 1 美元将升值为 290 美元。然而,倘若该投资者错过了每年中最好的 5 个交易日,那么到 2013 年,1 美元投资的价值将不足 1 美分。

这些都是美股的数据,在牛短熊长的 A 股又如何呢?2002 年 1 月 1 日至 2019 年 11 月 30 日间沪深 300 指数统计显示,如果错过涨幅最高的 10 个交易日,年复合收益率将从 6.3% 下降到 1.8%。

10 个交易日在总计 4324 个交易日中占比仅为 0.23%,却贡献了 71.4% 的收益。如果换个算法,去掉涨幅最高的前 20 天,结果如何呢?年复合收益率竟变为了负数!

结论不言自明。股市创富的时间窗口并非时时打开,相反,它如此微妙又如此短暂,如同昙花一现。所以,如果缺乏专业能力的保驾护航,择时是一种相当危险的动作。

「根据市场波动来买卖股票的行为,本质上是在择时择时者试图预测短期市场波动和股价波动,并据此获得盈利而退场。但是,没有多少人可以用这种傻瓜都懂的方法真正赚到钱。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个人早就成了亿万富翁,而不是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了。」彼得·林奇总结,「人们还认为,在市场调整的时候投资股票是非常危险的,但他们忘了,踏空同样是有风险的。」

二、频繁交易是过度自信的表现

既然如此,为什么许多人对进进出出的择时行为乐此不疲呢?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往往是过度自信的,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当人们取得成功的时候,往往相信这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失败时,又往往归咎于运气、环境或者他人。数据显示,在抽样出来的被测试者中,有 82% 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

另有一项针对 2994 家新公司进行的调查显示,公司创始人们认为自己创业成功的机率为 70%,却认为别人创业成功的机率只有 39%。

甚至大多数吸烟者认为,他们染上与吸烟相关疾病的风险也要比别人小。也就是说,人们普遍认为自己才是命运垂青的幸运儿。对此,18 世纪英国诗人爱德华·杨(Edward Young)讽刺道:「每个人都相信人终有一死,除了他自己」。

其实,也不必将「过度自信」一棒子打死,因为这一基因密码,可以激发人类面对危险时的勇气和对于未来的探索激情。喜欢幻想并勇于行动的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他看起来疯狂的自信使他完成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奇迹。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多数时间都在教导人们要保持理性,但是他也讲过一句非常不一样的话,他说,「千万不要低估那些高估自己的人」。

「过度自信理论」被引进行为金融学,成为其重要理论之一。不过在股票投资领域,过度自信绝不是什么好事。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指出:「过度自信的倾向在投资者中表现得尤为强烈。与其他大多数人相比,投资者往往更能夸大自己的技能,更会否认机会、运气的作用。他们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水平,低估有关风险,夸大自己控制事态的能力。」

过度自信会导致投资者频繁交易。有意思的是,研究还表明,男性投资者比女性投资者交易更加频繁,而单身男性投资者又比已婚投资者更加频繁。

相比国外投资者,中国投资者似乎更为自信。据统计,2015 年 A 股整体年化换手率达到 500~600%,2016 年以来 A 股整体换手率平均也在 200~300% 之间,远远高于一般成熟市场 100% 左右的水平。

然而,「七亏两平一赚」的结果证明——过度自信并没有带来投资上的好收成。原因正是文章开头所描述的,投资者以为可以通过择时来规避下行风险,实际上不仅没有如愿,反而掉进了踏空的陷阱,错失了难得的上行窗口。

有些非专业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局限,选择将资金交给专业机构投资者打理,这自然是明智之举。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又掉进了择人的陷阱——根据基金过往短期的表现频繁更换基金及背后的管理人。

这样的做法,同样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避免频繁交易。金融学教授 AmitGoyal 和 Sunil Wahal 追踪了 3400 家美国机构投资者——包括企业退休账户、大学基金、工会基金等在 1994~2003 年十年间选择和更换专业管理人的行为。结论很有趣:

机构投资者通常因为管理人过去三年优秀的超额收益而决定雇佣,但雇佣后的三年,这些管理人的年化超额收益迅速缩水,甚至不及业绩比较基准。

解雇管理人也遇到的状况是相反的,那些因为过去几年回报不够理想而被解雇的管理人,解雇后的回报却优于新雇佣的管理人。这跟排队魔咒很相似:总觉得旁边的队伍排得快,可是当你换到那条队伍之后,之前的队伍又开始加速移动了。

三、在市场先生面前应保持谦虚

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以下简称「格雷厄姆」)创造了市场先生的概念:设想有一位市场先生与你交易,他每天来敲你的门,风雨无阻。这位先生会对你们双方手中的东西提出买卖价格,但是他很情绪化,报价时高时低。如果你不理他,他也不生气,第二天会一如既往给你新的报价,等你的答复。

格雷厄姆告诫投资者:「市场先生对我们有用的是他口袋中的报价,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市场先生看起来不太正常,你就可以忽视他或者利用他这个弱点。但是如果你完全被他控制,后果将不堪设想。」

格雷厄姆还说过另外一句经典的话:「股票长期是称重机,短期是投票器。」长期看,股票反映的是企业的价值,它有科学的衡量标准;短期看,因为市场先生情绪变化莫测,所以它是投票器,结果很随机——持续地准确预测明天的行情会怎样,是非常难的。

股票投资门槛很低,水却很深。市场先生表面上看起来很容易亲近,他从不拒绝你,造成一种很容易被你操控的错觉,而实际上他却在利用你过度自信的人性弱点,让你不知不觉掉进了盲目择时的陷阱。

那么,如何绕开市场先生给我们设置的陷阱呢?

第一,尽量保持理性。在面对市场先生不合理的报价时,不能被牵着鼻子走。完全不用担心拒绝了他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因为市场先生的特点是绝不生气,不管你怎么拒绝他,第二天他都会照样准时来向你报价。

第二,努力变得专业。接受市场先生怎样的报价、什么时候接受他的报价,这些涉及到对股票的估值和对市场的长期跟踪,都是十分专业的技能。如果你自认为不具备这样的专业能力,那么不妨牺牲一些亲自操盘的愉悦感,委托具备专业能力的职业投资管理人为你打理财富。

第三,相信长期的力量。既然短期的「投票器」不好掌控,不如转换思路,去学习操控相对容易掌控的「称重机」。这么做的前提是,要着眼于长期,放弃短线操作。

数据证明,坚持长期投资能够获得良好的回报。杰里米·西格尔(Jeremy Siegel)在其经典著作《股市长线法宝》中统计了美股 210 年的股票收益率,结果显示,一个充分分散的股票投资组合的年平均收益率为 6.6%。

这意味着,平均而言,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一个分散化的股票投资组合的购买力大约每隔 10 年就翻一番。而固定收益投资组合的年平均真实收益率则大为逊色:长期政府债券的年平均真实收益率为 3.6%,短期债券的年平均收益率则只有 2.7%。黄金的年平均真实收益只有 0.7%。

在 A 股当中,相应情况又如何呢?从 1990 年到 2018 年,上证综指累计涨幅为 26 倍,年化增长率达 12.3%。

再选取 2008 年中至 2018 年中的数据来看,这十年间上证综指从 2800 点到 2800 点,指数上涨幅度为零。但统计显示,如果平均买入 2008 年 6 月 30 日以前上市的所有 1550 只股票并持有至 2018 年 7 月 30 日,这 1550 只股票剔除分红之后的持有期收益依然高达 259.9%。衡量 A 股市场所有股票综合回报的万得全 A 指数收益率 83.07%,A 股市场混合基金指数的收益率 107%。

可见,长期持有 A 股的收益率相当可观,只是很多人为失真的指数所蒙蔽,又被盲目择时行为所误导。

不妨再重温一下彼得·林奇的教导:「投资者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在股票和基金里杀进杀出,指望避开调整。还有一种错误,就是手上拿着一大笔钱迟迟不入场,而是期待下一个调整来临时捡便宜货。」

在试图通过择时来躲开熊市的同时,人们往往也错过了与牛市共舞的机会。他还指出,有些投资者喜欢频繁转换于不同的基金,希望可以挑到表现最好的那只基金。其实,这么做往往事倍功半,徒劳无益。

  • 马硕

    所以说,有对象多么重要,结婚之后就明显没那么大冲劲儿了,我的意思是不赌不投机了。 我的另一半让我意识到自己很普通,放心,另一半就是有这个能力。然后平时多问问自己:如果我这么做就能赚钱,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这个问题想过之后,就基本上就放弃了95%的所谓的机会,短线也不做了,老老实实了。 世界观要正常点,这个世界之所以是现在这样,既是短线没戏的原因,也是短线没戏的结果。 是不是特哲理。

    3年前
    18
  • Chaojun

    我们无法找到那些最好的时间,最差的时间。就算如果有人能算出来这需要多长时间历练才能做到啊。许许多多的事情,都没我们想的那么简单。想想自己的工作,但凡想做出点成绩需要多大的努力和洞察呀。 踏踏实实拿着,安心做自己的事,两不耽误。

    3年前
    13
  • 我是一剂药

    【学习笔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巴菲特不被年龄所束缚,仍进行新的尝试和举动,要注意到是资产让他和芒格受人瞩目,但同样也是一种束缚。但巴菲特之妙在于完全跳出这些世人难以理解的外在束缚:抛了就抛了,未来谁又看得明白?买了就买了,他从来没说过哪支股票的未来他就一定看得明白。包括他的资产带来的回报率,如果一开始就是这样算来算去,以巴菲特的投资盈利为目标,这样走入的就是一种比巴菲特境界要形而下的困境。而且包括文末关于悲观者与乐观者的选择题,就巴菲特而言,他从来就没有因抛掉航空股而显出悲观,也从来没有因大家对市场和疫情恐惧时就显出乐观。事实上是在买与卖之上的价值观成就了巴菲特,这个价值观铸就了他和芒格那种超脱情绪波动之后的稳定心境。“大士原来是童军”,查颜观色,九十多岁老年人脸上孩童般的微笑,能让我们定义出乐观与悲观吗?

    3年前
    7
  • 考拉

    这个去掉n个最好交易日的理论很早就看过了~突然很好奇有没有人算过,去掉n个最好交易日的同时去掉n个最坏交易日的话,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3年前
    14
  • 逆水行舟

    把握住上涨最好的日子,躲开下跌最狠的日子,应该是所有投资者的梦想了。坏消息是这个梦想注定不能实现,好消息是可以选择实现其中的一半。 想实现前者,就要呆坐不动;想实现后者,就要精准择时。哪个更容易做到?答案不言自明。

    3年前
    9
  • 云朵

    今天的闪电我在场。。。。我就想知道,一年后啥情况。希望一年后的我依然在场。。

    3年前
    4
  • 月明

    定投宽基,永不卖出,直到自己没有场外收入再按需取出

    3年前
    4
  • 流年,

    大道至简,做的太难了,要放下盲目的自信,快速暴富的心态

    3年前
    2
  • 圆粒

    最近孟总也不参与每天的导读部分了哈,嘿嘿……

    3年前
    1
  • 烟火清凉

    为什么2800点到2800点还能有赢利,谁能解释下原因。

    3年前
    1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