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思维:这 5 种成本,你真的懂吗?

  • 屠夫1868 · 2021年7月29日
  • 7419
  • 33

在投资交易里,大家很容易就能留意到,像申购费、赎回费这样的摩擦成本,以及,管托销费率(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这样的持有成本。

但是,你不一定考虑过,决定购买某一只基金时,除了以上这些成本,你还面临着机会成本;也不一定想过,如果你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还不肯及时止损,你其实是在为沉没成本付出额外的代价。

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和你分享今天这篇文章。作者在解析投资成本的基础上,还引入了「成本思维」的概念,介绍了「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边际成本」对投资的影响。

希望读完之后,你能对「成本」建立起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做出决策。

祝开卷有知。

有知有行 一知羊

任何交易都有成本,投资离不开交易,所以投资也有自己的成本。

我在《投资 4 维度》,将收益、风险和成本比作长、宽、高,三者合起来,才是完整而立体的投资。

普通投资者常常谈收益,谈风险,唯独很少谈成本。这就好比只盯着长和宽,在一个平面「纸上谈兵」,真要上阵只怕是惊险万分。更何况,投资者需要了解的成本,不止一种。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成本」这个话题。

一、投资成本

投资成本,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有意识,但说不清」的概念。不信的话,问问身边朋友,看有多少人能说清楚自己的投资成本?

还记得《投资还是投机》里,我把收益拆解为「投资收益」和「投机收益」两部分吧?同样的道理,为了便于解析,投资成本也可以拆解为 「摩擦成本」和「持有成本」两部分。

一项完整的投资会涉及买入、持有和卖出 3 个阶段。一买一卖,是摩擦成本;中间,自然是持有成本

1. 摩擦成本

先说说 「摩擦成本」

对于个股而言,摩擦成本主要是交易佣金、过户费和印花税(即,两费一税)。投资者的优化空间集中在交易佣金上,也就是尽可能找低费率的券商。

对于基金来说,摩擦成本主要是申购费率和赎回费率,优化空间包括基金公司、渠道和持有时间:

  • 相似甚至相同基金(尤其是,指数基金),找费率更低的公司的产品

  • 相同公司的相同基金,找费率更低的渠道,尽量一折甚至免申购

  • 尽量长期持有,因为赎回费率一般按持有时间来分段,越久越便宜

2. 持有成本

再看看 「持有成本」

对于个股而言,在没有杠杆的情况下,几乎没有成本可言。硬要说的话,「股票红利税」算是一个——持有时间不足一年的话,股息红利是要交税的。

对于基金来说,持有成本要分成「显性」和「隐性」两种。

「显性持有成本」是基金的管托销费率(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每天都从净值中扣除。 根据约翰·博格的研究,假设基金每年取得 10% 收益率,但是收取 2.2% 的费率,那么,实际上投资者每年有 22% 的收益都被基金公司夺走了。巧的是,国内大多数主动型基金的管托销费率合起来也接近 2%,上面的结果完全适用于国内。

「隐性持有成本」是主动型基金经理们调仓换股的摩擦成本,隐含在净值结果之中。 基金经理直接操作个股,即便你对基金「长期持有」,也无法保证这只基金对股票「长期持有」。换句话说,你在承担基金经理们的摩擦成本,而且是不受控制地承担。

查尔斯·埃利斯对此的评价是:

主动基金经理年换手率通常超过 100%,带来的费用全部由投资者买单。

上面谈的「摩擦成本」和「持有成本」,都是理性分析下的产物。无论看起来有多复杂,只要耐心拆解,总归是可以捋清楚的。

但是,接下来的 3 种成本,是多数人思维的盲区,乃至思考的陷阱

二、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这个词听起来玄乎,我举个简单例子。

周六上午,你可以选「补觉到中午」,也可以选「起床去跑步」:

  • 选择补觉,就放弃了跑步的锻炼效果,这是补觉的机会成本;

  • 选择跑步,就放弃了补觉的休息恢复,这是跑步的机会成本。

换句话说,「选A」不仅仅是「选 A」,还意味着「不选 B」。你在获取 A 的收益的同时,也放弃了 B 的收益。这份「被放弃的收益」,构成了 A 选项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我本可以

时间是线性的,我们在人生路上经历过无数分岔口,但只能选其中一条路。夜深人静,辗转反侧之时,你是否也会想过:如果当初选了另一条路,我本可以……

这个「我本可以」,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放到投资里同样有效,甚至,极其重要

对于投资者而言,把资金投入到 A,就意味着这笔资金无法投入到 B。如果 A 的预期收益率是每年 10%,B 是每年 9%,那么「预期收益 > 机会成本」,这个决策还是明智的。更严谨的做法是:预期收益扣掉 A 的投资成本,机会成本也扣掉 B 的投资成本,这个对比才公平。

当然,实际的投资场景没有这么简单 —— 我们还没考虑 A 和 B 的「风险」。

如果两者的风险水平一致,上面的结论当然成立;但如果 A 的风险比 B 更大,结论就不一定正确了。

比如说,虽然货币基金的预期收益远低于股票基金,但是对于 1 年内就要用来买房的钱,货币基金显然是更理性的选择。

完整的投资决策,必须把「收益、风险、成本和时间」这 4 个要素都考虑进去,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投资 4 维度》和《投资里的时间魔力》,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机会成本」不是为了精确计算而存在的,它更像是一个警钟,提醒我们,当你面临多个选择时,不要忘了:被弃选择的收益,也是一种成本

三、沉没成本

现在,打开你的投资账户看看还在浮亏的基金或者股票,你持有多久了?再看看浮盈的那些,你持有的时间,是不是比浮亏的要短一点?

更具体地说,浮亏幅度越大的基金,你的持有时间可能就越长。被我说中了是不是?我不懂什么读心术,只是知道有一种心理叫 损失厌恶

第一次接触这个词,是在大学的市场营销课程。口香糖广告里夸大口臭的坏处,就是利用人们的损失厌恶心理 —— 不想被周边的人疏远,那就多嚼口香糖吧。

损失厌恶心理,不只存在于消费场景,还存在于金融行业。人类在面对同等数量的收益 (gain) 和损失 (loss) 时,对损失的感受会更强 —— 赚 50% 的愉悦,远没有亏损 50% 的痛苦来得强烈。卖出亏损的基金,等于把「浮亏」坐实成「损失」,这是非常难受的。

这种情况也叫处置效应,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很多人会死死抱着浮亏的投资不放,希望能「守」到回本的那一天。然而,错误的投资决策从不会因为你等得久就变成对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永远也等不到那一天,反而越到后面,越是后悔地追问:我为什么就没有早点割肉止损呢?

要破解损失厌恶的蛊惑,首先要理解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发生在过去,将来也无法收回的支出,包括时间、精力和金钱。

其中的关键词有两个:过去——沉没成本已经发生,不是现在可以选择的;将来——沉没成本收不回来,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

举个例子:2020 年巴菲特「割肉」航空股,承认自己之前判断有误。

尽管此前巴老投注了大量时间精力研究进行研究,才做出买入决定。但是,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是收不回来的沉没成本,不应该继续影响决策。发现自己的判断错了,就要摒弃损失厌恶心理,果断认错止损——

股神不是从不犯错,只是,他不会为沉没成本付出额外代价。

相反,大部分人总惦记着自己之前投入的沉没成本,才会死死捂着自己浮亏的投资,不肯放手。但,错了就是错了,死攥着不放,难道说 ——

凭实力亏掉的钱,你想靠运气收回来吗?

四、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的概念来源于经济学,看似高大上,其实不复杂。

比如我要开一家煎饼店,原材料成本为每份 3 元,铺租每月 30000 元。

假如生意一般,每天卖 1000 份,一个月 30 天,每个煎饼的成本大约是: (3 × 1000 × 30 + 30000) / (1000 × 30) = 4 元

如果生意红火,每天卖 10000 份,每个煎饼的成本会变成: (3 × 10000 × 30 + 30000) / (10000 × 30) = 3.1 元

因为铺租是固定成本,所以卖的煎饼越多,平摊到每个煎饼上的成本越少,这叫作:边际成本递减

生活中的边际成本无处不在,《再见,死工资》把工作分成了三类: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你出售更多的时间换钱,是饮鸩止渴

  • 「一分耕耘,N 分收获」,让你提高出售时间的单价,是扬汤止沸

  • 「无需耕耘,也有收获」,让你脱离「时间换钱」,才是釜底抽薪

三者的差别,就在于边际成本。

投资里有没有应用「边际成本」的例子呢?当然有。

很多人知道要看估值,却不能灵活运用估值,比如说,为什么互联网行业的 PE 大多比较高?原因有很多,但一个基本因素是「边际成本」,互联网行业的边际成本,通常更低。

以微信为例,新增一个微信用户,既不需要购买服务器,也不需要多写几行代码,边际成本极低。

而这名用户的加入,让微信变得更「好用」 —— 因为 ta 的朋友现在可以通过微信找到 ta,不需要借助其他通讯工具了。这种「网络效应」让微信的边际成本几乎降到了负数:新增用户所带来的收益可能超过成本

国内的微博,海外的 Facebook、Twitter……带有社交属性的工具,都有网络效应。而这,也让它们背后的公司享受不一样的估值逻辑,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更高的 PE。因为,它们的边际成本比一般行业低得多。

结语:带着成本思维,重新审视世界

让我们重新看看今天介绍的 5 种「成本」:

  • 「摩擦成本」和「持有成本」,要通过「合理选择」和「长期持有」来优化

  • 「机会成本」提醒我们,被弃选择背后的收益,也是一种成本

  • 损失厌恶心理」会误导你的投资,必须正确看待「沉没成本」

  • 「边际成本」不但影响你的工作选择,还影响你的投资决策

希望从今天起,你能带着成本思维,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 逆水行舟

    曾经看到过一个统计,如果你在2020年的每一个月,都能买入当月涨得最好的股票,你的投资成绩会是:由年初的一万元变成年末的九亿元。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我当时没有选择那些股票,而选择了现在手里的这些,那我岂不是白白损失了九个亿?😂 所以要我说呀,我们只需要在做每一笔投资的时候,都能够谨慎认真地对待,做出在当时认知范围内最优的选择就好啦!平时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才是正事,至于决策之后的结果,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过多地考虑所谓机会成本,只会徒增烦恼~

    2年前
    43
  • 从容理财

    农民田地里减苗时候的去弱留强,把长势差的弱苗病苗拔除,留下生命力更强的好苗将来茁壮成长。而我们很多投资中的行为恰恰是做错做反了,因为厌恶风险,做成了去强留弱,这就造就了所谓的沉没成本。 理解投资,认识投资,是理财的第一步,是理论叫做有知;理财第二步才是亲自实践尽力做到、做好有行。所以有知又有行才算得上一个完整的投资过程。

    2年前
    12
  • 知识变现

    依照四笔钱的概念,把相对的持有成本摆在正确的边际,是我能想到的,不然从收益考虑,根本无法持有现金。

    2年前
    7
  • anyhow

    考虑机会成本,咋一看可能会有“想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的嫌疑。但其实它更多是指做决策时,不能只考虑当前选择对比其他选择的优势,也要考虑其对比其他选择的劣势(即它的机会成本),结合自己的需求,找到最适合的选择,四笔钱的划分我想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吧。 沉默成本虽然也叫做“成本”,却与它的其他兄弟不一样。因其仅属于过去,不再会因我们现在所做的决策而改变,而“避免不一致倾向”和“损失厌恶”等心理又使我们极易受其影响,所以我们做决策时不应将其考虑在内。 边际成本更多让人联想到规模效应均摊了固定成本,使得边际成本递减。其实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存在边际成本。我们在学习提升自己的过程中,脑海中的知识体系越来越完善学习的边际成本也在不断递减;我们读的书越来越多,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不断提升,读书的边际成本也在递减;我们在有知有行学习投资相关的知识,结合实践,不断深入理解底层的投资原则,不断完善自己的投资体系,学习投资的边际成本也越来越低。这也让我想到了知识的复利。

    2年前
    6
  • Horacehxw

    索罗斯:截断亏损,让利润飞奔。 被沉没成本绑架的我:截断利润,让亏损飞奔。。。

    2年前
    5
  • 橘豆子

    本人经济学专业,不太同意文章对边际成本的描述。文中所举的煎饼店的例子应该是平均成本递减吧?边际成本与固定成本无关且一般来说是递增的。后文举微信的例子称网络效应可能导致边际成本递减甚至为零是正确的。从离散的角度看,边际成本是多增加一单位产出所增加的成本;从连续的角度看,边际成本是总成本函数或可变成本函数的一阶导数。

    2年前
    4
  • 苏远夏

    边际成本:正如在自己的行业中积累更多的知识块,就能更快的理解行业中新的技术和动向,边际成本也是不断降低的🕺🏻,读书也是这样!

    2年前
    4
  • 小手背身后

    读到这里,知识体系已更新内容第一轮学习完毕,看着厚厚的笔记本,首先想到的是感谢有知有行的高质量输出,编辑成体系并筛选有价值的文章,和知行研究原创的内容。 接下来,每周四的知识体系更新,我可以跟上节奏啦。 黑板报长期投资跟了前两期,净值上不占优势,但也有相应收益的。 稳稳的幸福和小确幸都入了一些,主要是感受产品是什么,背后的原理之类。 e大的长赢&s定投有跟小2w,对照过往发车及收益等等,对不同类别或市场的产品建立了初步印象。 网格波动也有在感受中,知识体系的延伸阅读内容也是蛮吸睛的,填补了自己很多知识空白。 我不再是那个想投资,只是停留在想,或者跟风去固定资产投资(被割韭菜),或者又保守的只放银行短期/活期理财却不懂原理的小手同学啦。 想到自己内容笔记的内化过程,很期待这个阶段后,再下场实操的体验和感受。 谢谢同路人,谢谢知行合一。

    2年前
    3
  • 大明

    选择好的并且自己认可的策略 坚持跟车就完事了。 对我来说,时间是最昂贵的成本,投资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会多投入一些时间在认真工作、学习提升、陪伴家人、发展兴趣等部分上。

    2年前
    3
  • 阿布酥酥

    沉没成本要谨慎看待。否则,就是在为自己的追涨杀跌提供理论依据罢了。

    2年前
    2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