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 71 周的知行读书会。我们终于又以播客的形式和大家会面啦。
这是 2022 年春节前的最后一周。知行读书会也迎来了她的最后一期。
从 2020 年 8 月 7 日开始,知行读书会陪我们走过了一年半的时间,在每个周三和大家分享一本好书。新的一年来临之际,周更形式的知行读书会就将暂告一段落了。但这也将能给到我们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和大家一起共读好书、分享阅读的新形式。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我们都会持续地展开活动,期待能够见到大家。
今天要和大家共读的书是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从书名上就完美契合了本月的「走上财富自由之路」阅读主题。
说起李笑来,大家可能都会想起「新东方名师」、「比特币首富」、「录音门事件」、「割韭菜」等关键词,众多标签伴随着对这个人的各种争议。在豆瓣上看到八千多人对李笑来这本书的平均评分居然高达 8.6 分时,我也略感惊讶:这个备受争议的人,出了一本名字如此大胆的书,竟然还有这样的得分?
《财富自由之路》全书由 50 个层层递进的问题组成,李笑来分享了他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观点。看完之后,我和早年就在「得到」上购买过李笑来付费专栏的雨白,还有虽然早就买了这本书却迟迟未读(直到要来这一期读书会)的英杰坐在一起,聊了聊读完这本书后我们各自印象比较深刻的内容和感受,以及应该如何理解围绕在作者身上的争议。欢迎大家点击音频收听本期播客。
文字部分则为播客中提及的相关章节,供大家配合阅读。
祝你新年快乐。恭喜发财。
有些目标(例如,眼前这闪着光芒的「财富自由」),我们明明感觉自己为之使出了浑身的气力,但这么多年过去,为什么我们却没有以自己期望的速度向它靠近?
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大都经历过「非常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的过程。例如,在刚刚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只知道自己不想被束缚。不想低人一等。但不知道自己应该要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绝大多数年轻人在描述自己的理想时,翻来覆去只有一句话:「我要变得很牛!」至于怎样才算是「牛」,再问下去,他们一定会卡壳。
这种尴尬反映出:绝大多数人在追求某个东西的时候,可能连那个东西的定义都不清楚。
回头想想,你之所以无法离那些你非常想要也正在为之努力奋斗的事物更近,是因为你还像「无头苍蝇」似的,是因为你连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都不知道。可我想告诉你的是,这只不过是「嫩」的一种表现: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语言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大脑对一件事情没有概念,那么我们的大脑就倾向于不去想那件事情: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里缺少某个概念,那么这个民族就倾向于从未思考过那个概念。没错,语言对人类就是有如此强大的反向塑造能力。例如,绝大多数欧美国家的人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身体表现出某些症状是因为「上火了」。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上火」这个概念,所以他们不仅不知道,而且完全想不到自己会「上火」(我们也顶多用他们已知的「发炎」这个概念去解释这种现象)。
如果大脑里的某个概念不准确,或者没有准确、正确的定义,那么我们必然没办法准确、正确地继续思考,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因为定义不准确,所以思考范围模糊,选择依据缺失,行动方式错误……进而影响整个生活。
我们来看另外一个简单的例子:「分享」 这个概念究竟是指什么?
大多数人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以为所谓「分享」就是把好东西拿出来和大家一起享受。只有少数人认真思考过,明白这个定义是有问题的——好东西必须是你的,你把它拿出来和大家一起享受,才是真正的分享;而很多人是把別人的好东西拿过去和大家一起享受,那不叫分享,那是「慷他人之慨」,不是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在盗版的时候还那么理直气壮了。说穿了,就是他们的脑子不清楚,或者说脑子糊涂,被自己脑子里的错误定义误导了。他们甚至不是坏人,因为如果他们想明白了,其实是不可能也不好意思理直气壮地这么做的。
还有很多人,花钱听课,在课程结束后马上把笔记 「分享」出去——越完整越好。这是 「分享」吗?不是。盗版者收获的是金钱,而这些「慷他人之慨」的「分享」者收获的是赞扬——那句「谢谢」原本可是属于创作者的呀!
虽然你在一生中会无数次经历不知道某个概念或者误解很多东西的正确定义的情况。但是你依然有更多的机会被人教会或者自己教会自己那个最终的正确定义。想明白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如果你真的「想要」财富自由,那么你需要理解财富自由,就像海洋理解河流一样。直到你将这个概念理解得如吃饭、睡觉一样透彻之后,你才拥有了加速向它靠近的前提。
财富自由(Financial Freedom)是一个在很多人心尖儿上发光的词。我也曾琢磨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得到一个清晰、准确、正确的定义。我看了维基百科的定义:
财富自由是指你无须为生活开销而努力为钱工作的状态。简单地说,你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必须至少等于或超过你的日常开支,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最渴望达到的状态。如果进入这种状态,我们就可以称之为「退休」或其他名称。
我认为,这个定义勉强做到了清晰,但还远远不够,因为我完全看不出这个定义的指导意义在哪里,反复读过之后,也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这可不行。
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影响行动的关键因素:我们要的自由,其本质不是财富,财富只是工具:我们要的自由,本质上是时间自主权。所以。我重新提炼了财富自由的定义:
所谓 「个人财富自由」,是指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这个定义简洁、准确、正确,而且具有指导意义。
进一步的思考质量就自然而然地高了起来:
财富自由根本不是终点站,那只是一座里程碑,在那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那之后,你受的束缚更少,你拥有的能力更强,你做事情的效用更高……
关注成长,而不是关注成功。为什么呢?因为当成功发生的时候,它己经成为过去——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
我的运气好,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在 14 岁的时候,我站在台上,手里捧着 「东三省青少年宫计算机竞赛第一名」的奖杯,看着下面鼓掌的人群,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
如果今天是我这辈子最辉煌的一天,那我就傻了…
说实话,我真不知道这个念头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但它却挥之不去。传说有种境界很高的活法:每天都像明天就要死去了一样活着。可我对这种说法完全无感。我有另外一个态度,这些年都没有变过:
把每天都当作自己人生的第一天,无论好坏,过去的就是过去了。
很多事情,好像明摆着就在那里,但不走到一定地步是不会认真思考它们的。只有走过去才有机会看清楚:「个人财富自由」真的只是第一步而已,后面还有很多步呢!下一步是「家族财富积累」,后面还有「财富管理」,再后面还有「家族传承」——你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把财富传承下去,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方方面面的能力传承下去。
路真的很长,我走了很远。走得越远,我就越要慨叹:我要是能早些知道这条路究竟有多长就更好了......
大多数人都认为 「商业模式」这个概念和自己没有太大关系,因为印象中「商业模式」是企业才有的东西。人们普遍认为:
企业靠商业模式赚钱。
个人靠能力和运气賺钱。
甚至,很多人在创业的时候,对自己创办的企业所仰仗的商业模式也未曾深入思考过。他们常常觉得,在开始的时候「谁都不可能想得那么清楚」(这话有一点点道理),「其实都是先赚到钱再反过来总结模式」(事实上,并不是「都」),于是,他们「理直气壮」地抱着「先做起来再说」的想法。可事实上,如果创业者对自己创办的企业的商业模式思考得不够深入,赚上一点钱倒也不是难事,但真正「做起来」的概率就非常低了——他们根本没有「再说」的机会。
一个企业若能长期持续地赚钱,那么其背后的商业模式其实从一开始就是存在的,只不过在少数情况下,需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商业模式罢了。就像 Google 那样——在开始的时候,Google 本身也好,Google 的创始人也罢,并没有想到要按照现在的方式赚钱——拥有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广告牌」(互联网上的每个词都是 Google 的广告牌)且能够智能分配广告内容。Google「发现」了这样的商业模式,并走到了今天。然而,一旦 Google「发现」自己的商业模式如此之后就会明白,这个商业模式不是由它创造的,而是一直存在的,很多企业都在运用,只不过在 Google 的用户基数上运用这个商业模式效果很惊人,用 Google 的技术把这个商业模式智能化的效果更惊人而已。
所以,商业模式有点像时间,「它的存在」与「它是否被运用」毫无关系——你用与不用,它就在那里。而对商业模式的选择,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那个最终被选中的商业模式都会在无形之中影响企业的利润和发展,就像我们在形容市场规律时经常说的那样,可以说它是「一只无形的手」。正因如此,一个企业若不认真研究自己的商业模式,就必然会吃亏,甚至吃大亏。
同样的道理:不管一个人是否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他都会被自己正在运用的商业模式所左右,受影响的不仅是收入,还有当前的生活与未来的理想。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个人商业模式」这个概念的存在,他们凭自己的感觉生存,懵懵懂懂地被某个商业模式暗中左右,从未想过自己竟然还可以选择。于是,走到最后,那只无形的手就成了所谓「命运」,而他们能想到的不过是「好也罢,坏也罢,一切天注定」。
可你不一样。立志走在财富自由之路上的你,不仅要研究自己的商业模式,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商业模式,还要有意识地改良自己的商业模式,让那只「无形的手」成为你的朋友,而不是敌人。我常常慨叹:「对那只无形的手,你若不研究、不配合它,它就『玩儿你没商量』......」
事实上,在之前我们定义「财富自由」的时候,已经确立了一个事实:
所有的人都在出售自己的时间。
因为,若你不再需要通过出售自己的时间去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那你就已经实现财富自由了。换言之,在实现财富自由之前,所有的人都在出售自己的时间。
在看清这个本质之后,我们就可以用下面这个通俗易懂的句子来定义「个人商业模式」了:
所谓「个人商业模式」,就是一个人出售自己时间的方式。
千万不要以为人们都在使用同样的方式出售自己的时间,也不要以为教师和牙医所运用的不是同一种商业模式,更不要以为不同的商业模式之间没有好坏之分。
让我们仔细看看个人商业模式的基本分类:
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一份时间出售 1 次。
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
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打零工的人,他们就是那种「零售」自己的时间的人——不仅是「零售」,而且「可售存量有限」(一天 24 小时,还不是全部可供销售,卖不出去的部分也不会形成「库存」,而是直接消失,不复存在)。这是「一份时间出售 1 次」这种个人商业模式的一个较差的分类。
有固定工作的人,相当于把自己的时间「批发」出去了。很多人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把一年之中 115 个法定节假日以外日子里的每天 8 小时一口气打包卖出去了。显然,其结果比上面那种方式好一点。不过你可能已经想到了:他们的时间售价往往有一个很低的上限。
然而,不管是零售还是批发,都是一份时间出售 1 次。
有些人可以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作者。他们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创作一部作品,印成书籍,然后就有可能将「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了。以我自己为例,我就是用这种个人商业模式在 32 岁前后迈过了「财富自由」的里程碑。2003 年,我出版了 《 TOEFL 核心词汇 21 天突破》。一年后,我开始真正拥有「睡后收入」(即,睡着以后也会产生的收入)。
创业和投资,事实上就属于「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的个人商业模式。你自己创业,做老板,招聘一些人为你做事(本质上就是购买了那些人的时间),利用你购买的这些资源创造点什么(产品也好,服务也罢),再把它卖出去。而投资人购买的本质上也是时间——创业者的时间(也可以说是「更有能力的人的时间」)的一部分——再想办法将其卖出去。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投资人首先看重创业者的素质,然后才是创业者所选择的方向」了。
笼统地看,对个体而言,所谓 「进步」,就是逐步学会并使用各种个人商业模式,然后想办法优化每一种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全面地看,任何人都起码能熟练地(或者,「起码自以为能熟练地」)使用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而后两种个人商业模式是少数人在习得之后才能熟练运用的。但是,总有一些人能够熟练地运用这 3 种个人商业模式中的任何一种,甚至能够熟练地组合运用它们。
2007 年夏天,我即将离开新东方。在最后一期班结束的时候,一位姑娘走上前来,递给我一张名片,说:「我有个朋友,想跟您见一面,不知行不行…...」我随口说:「反正也闲下来了,应该有时间。」把名片收起来就走了。
事实上,我离开新东方,前后拖延了至少了 3 个学期。每次都说「这是最后一期班」,可到了下个假期,老师不够用了,国外部主任就说:「笑来,再讲一期呗......」我也就答应下来。于是,直到 2008 年的暑假,我才觉得算是彻底离开。不过,2009 年春节,我又回去帮忙讲了两个班的课…...
说回来。
隔了几天,我想起这件事,就翻出那张名片,给名片上的人打了个电话。应他本人要求,我隐去他的真名,用「庄轶」代替。庄轶的头衔是某知名创投的创始合伙人。那时我没有接触过创投圈,对创投毫无概念,只是觉得好像在哪里听过这家知名创投的名字。
大家可能不知道,新东方的老师在离开新东方之前,基本上都是「土豹子」。新东方其实是个相当封闭的环境,这有新东方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新东方的老师自身心态的原因:自觉赚得挺多,不愁生活,于是很容易进入「对外界漠不关心」的状态。
原来,庄轶受邀去斯坦福大学读 MBA,但他不好意思直接去——对方说「你只要来就可以了」,可他却觉得应该把该考的考试都考一下,否则就是自己「不厚道」。庄轶想快速搞定 TOEFL 和 GMAT,但他的时间表太不规律,没法去上课。于是,他的助理就在新东方报了两个班,把每个老师的课都听上至少 1 节,然后选了一个她信得过的老师,递了庄轶的名片。
我就这样认识了庄轶,当时也没觉得这是什么大事。我用最短的时间给他把两个考试的体系讲了一遍,把最重要的考点过了一遍。然后,我们每周见上一两次面,聊聊细节。在这个过程中,我才慢慢反应过来:这个人是国内创投圈的一个传奇人物,而且很奇怪的是,在网上能找到的关于他的资料少之又少。
不过,我一向的习惯是不去打探别人的事情,也就从来没有细问。在那两三个月里,庄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总是飞来飞去、动辄一天睡眠时间只有三五个小时的人,竟然可以在机场完成作业,然后专门腾出时间来找我讨论!我喜欢一切做事足够「狠」的人,庄轶显然就是这样的人。
在庄轶出发去旧金山之前,我们见了一面。他说:「也没啥事儿。你给我讲了这么多,我也给你讲一次吧,就讲讲创业的方法。」(大意如此,原话我真的记不清了,因为对我来说,那毕竟是「上辈子」之前的事情了。)
庄轶个子很高。他站在那里,写满整个白板,擦掉,再写,又写满,又擦掉,又写满…讲了两个半小时——基本上是我在新东方讲一整节课的时间。
可是,当时庄轶所讲的很多细节,我现在却记忆模糊。
两年很快就过去了。当庄轶从旧金山回来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多具体的变化。在他去旧金山以前,我和之前在新东方的同事熊莹搞了一个出国留学咨询公司;当他回来的时候,我们还在做那个留学咨询公司,但公司没有很大的增长,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尽管公司确实赚钱,但是那在今天的我眼里完全不是「创业」,而仅仅是「生意」。
2013 年下半年,我自己开始从事天使投资,一路磕磕碰碰。2014 年年初,我去了趟硅谷。在飞机上,我突然想起几年前的那个下午,在苏州街大河庄苑的一间屋子里,庄轶站在白板前给我讲事情的情景......
那一瞬间的感觉完全是「噩梦惊醒」!
我尝试了若干次,依然无法清楚地回忆出当时他给我讲述的内容,只记得确实有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大概的印象,细节却完全模糊,和大梦初醒无法追回梦中细节的感觉一模一样。
我反应过来了:
当时庄轶所讲的一切,我其实根本就没听进去。
虽然当时我坐在那里,但也只是觉得:站在我面前的是某知名创投的创始合伙人,他讲的一定是比我所想的更为深刻的东西。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不明觉厉」——实际上,应该是「定觉厉但不明」。
尽管在这期间我们每年都要至少见面闲聊一次(我有个很自然的习惯:主动联系那些若不联系就可能断了联系的朋友),尽管在这期间我通过他认识了朱敏先生(朱敏先生甚至为 《把时间当作朋友》写了序),但这一切的交往,并没有把我从「毫无知觉」中拉出来。我还是在按照原来的思路行事,对「创业」这件事全无感悟。
可是,阻碍我的究竟是什么?
这种经历,在我身上还真的不止这一次。我公开写过另外一段经历,文章的标题是《我当初是怎样错过一辈子的》。
后来,在一次又一次与创业者的沟通中,我终于明白:我当初的情况和现在我遇到的创业者们是一样的。他们现在在我面前的反应,实际上就是我当初在庄轶面前的反应:
我觉得你说的都对,但,好像跟我没有太大的关系。毕竟,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你能做的事,我不一定能做。我还是安心做好我能做的事情吧......
在我得出这个结论之后,好像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开始起作用。我渐渐能够回忆出当时庄轶给我讲的内容了——基本上就是现在我经常给别人讲的那些观念:怎样才能在改变行业的过程中找到巨大的价值;怎样才能「锁定最长的赛道」;怎样才能迅速增长......我甚至有点分不清这此究竟是我挣扎着学来的,还是许多年前庄轶种下的那颗 「种子」竟然生根发芽了。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运气好——我的运气不仅好,而且格外地好,所以我竟然沿着另外一条路走到现在。如果我的运气一般,那么我现在完全有可能还过着许多年前那样的日子——若真的如此,我就完全不会有现在的惊恐、后怕和对好运气的珍惜了。
如果我的运气不够好,没有走到现在这个境地,我就完全不会对这件事感到如此震惊:
仅仅是「以为某些观念于己无关」,就可能让一个人永远生活在另外一个「自洽的世界里」。
仔细想想,这个道理是非常简单的:
有些观念,即便你觉得与你有关,它也不一定会起作用;反过来,如果你觉得与你无关,那么它一定不会起作用。
相对来看,我不是个在思考方面懒惰的人,也不是个只想不做的人。但即便如此,我依然会错过,而且,到现在为止至少有两次「生生错过」。只不过,我的运气真的太好,以至于错过之后还能「失而复得」。要知道,人生难得「第二次机会」,而我竟然生生遇到两次「第二次机会」——这不是运气好是什么?
然后,令我脊背发凉的事实是:
六七年的时间就那么过去了——这真的很可怕。
当然,与你分享这段经历(包括之前的经历)的目的不是显摆我的运气有多好,而是想补充说明之前提到的一个道理:
有些观念真的很重要,但它们要么太简单以致被轻视,要么太过违背直觉以致让人无法相信。
但,最有可能让人们错过转折点和升级机会的或许是:
觉得那观念——虽然有道理,但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我现在反应过来了,「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是错觉——就是错觉,也常常是最可怕的自证预言。若能主动吸收那个观念,按照那个观念去做,那就「事实上有关系」了。即便做不好也不要紧,没有人在一开始就能做得好,所以,拼命去做就是了。即便在一开始无法熟练地按照那些观念思考也没关系,反复琢磨,反复尝试,自然而然就深入了。做要尽力,想要深刻,否则,那转折点和升级机会就跟你完全没有关系了。
最要命的是,很多重要的观念会伪装成「让你觉得它和自己没有关系」的样子,使你生生错过且不自知。所以,你不仅要读,还要反复读;不仅要反复读,还要先假定每个观念都和你有巨大的关系,再调动所有的感官为自己创造「带入感」,去琢磨、去研究、去想象:这个观念若被你吸收,你应该变成什么样子?
本文章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详见《文章免责声明》。如转载使用,请参考《文章转载规范》。
娄娄有勇气,不拘泥话题, 选择了李笑来这个争议极强的人物, 我现在对李笑来的态度是, 李先生的书值得读「这本我打6.5-7分吧」, 观点值得重视和参考, 但他推荐的投资方案最好远离, 最起码要做到不懂不做…… 即使他推荐的定投GAFATA,比特币组合等, 到目前为止收益都是不错的,你也应该远离。 我曾对李笑来很信赖, 还买了他近10本时间的朋友送给公司的年轻人, 他是一个非常善于发明新概念, 或者说把西方新概念重新阐释的聪明人, 而且我不少工作习惯也是从他那里学到的, 但他是那种典型的,被巨大利益吞没的人, 凝视深渊,从而让自己变成深渊。 就凭这一点,我不相信他是中国比特币首富, 其实要证明应该很简单吧, 公布自己的比特币地址不就可以了吗? 在这个意义上, 李笑来这样聪明绝顶的人, 和我一样做不到知行合一, 驾驭不了比特币中国首富的财富量级。 这样的人,我绝不会购买他的财富收割产品, 但公众号文章还是可以看的津津有味😋
网上有关李笑来的评价众说纷纭,其中有一句我觉得很有概括性,那就是“李老师的话可以听,李老师的币不要买”。 有些传奇人物本身就是复杂的、多面的,我们要将其是非功过分开看待,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我要大声说:大家一定要听音频!音频比文稿更精彩。谢谢编辑部,谢谢有知有行。
就像以前刚接触投资的时候会机械的进行债券和股票的比例划分一样,是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划分。后来逐渐明白,是因为有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资产是否较长时间不用决定的。比如我现在明白如果长时间不用,且对于股票基金的高波动有清楚的认识,那完全可以不用买债券。
71期 感谢读书会的责任编辑们 🎉
李笑来教会我的几个概念:长期视角,底线思维,边界,宏观观察,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实践。都挺好
关于李老师最完整的分析,是和菜头的这一篇。至今,无人能及。 https://mp.weixin.qq.com/s/XpwhwtITV9HLEOZ-dCRvUA
为什么知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不能实现财务自由? 因为社会群体的组成是遵循金字塔结构的,能够实现财务自由的人毕竟是少数。 但不能因此说这些道理完全没有价值,它们在改善生活品质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硬广可还行
我比较认可英杰的观点,普通人还是更关注财务自由,财富自由和大多数人关系不大。我对财务自由的认知也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4%法则,已经实现了幸福感一般;第二阶段,不用工作,我试着请了近一个月假,每天按自由的想法生活,效果也一般;目前阶段,不用储蓄,面对资产波动内心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