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专栏

预定利率在保险里,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 4月30日
  • 115
  • 0

最近,预定利率这个词又刷屏了。

在很多朋友的眼里,它就像保险行业里的「双十一」「618」,每次出现,似乎都是一波促销狂欢。

大家都知道,预定利率关系到买保险要花多少钱、未来能拿回多少保障或收益。但什么是预定利率?它为什么会影响保险价格和利益?又是怎么起作用的?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

今天,就来详细聊聊这个话题。

什么是预定利率,对保险产品价格和保险利益有何影响?

在保险产品中,「预定利率」并不是某个现实存在的利率,而是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制定价格时,对未来投资收益率作出的假设。

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有一份仅一个人投保的终身寿险,保额 100 万元。也就是说,无论被保险人在什么年龄身故,保险公司都赔 100 万元。

如果被保险人刚买完保险,等待期一过就身故,保险公司得立刻拿出 100 万,这张保单的成本就是 100 万。

但如果保险公司知道,被保险人是在 30 年后身故呢?

这 30 年里,保险公司不会让保费闲着,而是拿出一部分去投资。如果投资年化收益率是 3%,今天只需要准备大约 41.2 万元;如果收益率是 2.5%,则需要准备约 47.5 万元。

这个对未来投资收益的假设,就是预定利率。

当然,现实中没人能预测单个个体何时出险,但基于大数法则,整体人群的出险概率是可以精确估算的精算师会结合死亡率表和预定利率,计算出应该收多少保费、未来赔多少。

所以,预定利率是影响保险价格的核心因素它变了,保费、保障、收益自然也跟着变化。

具体来看:

  • 对一年一保的医疗险、意外险基本没有影响;

  • 对终身寿险、定期寿险、重疾险等长期保障型产品,预定利率下降意味着保费上涨。且保障时间越长,保费影响越大;


    对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等财富规划型产品

  • 如果是保证利益型,预定利率下降意味着要么交的钱更多,要么将来领的钱变少

  • 如果是分红型产品,保证利益部分会下降,但有机会通过分红来补充收益(当然,分红不保证,需要看投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利率下行时,分红险又会火起来。

预定利率往事

近几年,每次预定利率调整,都会引发一波停售潮和抢购热潮,很多人难免觉得:保险公司是不是又在炒作促销?

其实不是。预定利率的调整是监管部门统一安排的,背后有一段沉痛的历史教训。

上个世纪 90 年代,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1 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能达到 6%-10%。以 1993 年 7 月为例,当时银行 1 年期存款利率高达 10.98%。这段时期的储蓄型保险也是刚刚起步的状态,预定利率大概在 5%-9%。

但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存款利率迎来了快速的下滑,从结果看,1 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 1993 年的 10.98% 下滑到了 1999 年的 2.25%。此时保险公司还未意识到风险,还在以高预定利率产品去获取保费。

问题很快就暴露了,银行存款可以很灵活的跟随市场而调整和下降,但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却不行,卖出的产品预定利率不可调整,而要开发新产品也需要时间。

熟悉投资的你肯定立马能意识到,要维持几十年高收益有多难。

1996 年起央行连续降息,但保险公司仍要硬扛高利率保单,结果全行业出现千亿级别的利差损,一些公司至今还在消化历史包袱。

为控制风险,1999 年监管将预定利率上限一刀砍到 2.5%。随后,分红险、万能险等新型产品兴起,保险行业才逐步回归稳健。

在保险公司经营逐渐稳定、存款国债等利率有所提升的背景下,2013 年,监管放宽了传统保险的预定利率上限至 3.5%-4.025%,带动了储蓄型保险快速发展。

2019 年以来,整体市场利率快速走低,有了90年代的前车之鉴,监管对保险预定利率也更为关注,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也不断下调。这才有了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停售潮和涨价潮。

(图源:齐欣)

所以,预定利率调整,不是促销套路,而是行业为了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它的目的是确保保险公司能够真正兑现对消费者的承诺,保护我们的长期利益。

现在预定利率政策是怎么样的?

最近又有新闻提到预定利率调整,很多人关心:是不是又要涨价了?

先说结论:短期不会调,但发出了几个月后可能调整的小信号。

之前,预定利率调整是靠监管发文集中推进,时效上没那么及时,调整起来也更显得大动干戈。到了 2025 年 1 月,监管发布了《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简单理解,未来预定利率不是完全由「监管直接说调」,而是基于「市场参考利率」自动动态调整。

具体做法是,以后每季度,监管部门都会发布一个「预定利率研究值」,参考5年以上 LPR、5年期定存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等市场利率,再结合行业资产负债情况。

如果当前在售产品的预定利率值,连续两个季度高出研究值 25 个基点以上,就要及时下调新产品的预定利率。

目前情况是,普通型产品的预定利率是2.5%:

  • 今年一季度,研究值是 2.34%,高于 2.25%,没触发下调;

  • 二季度是 2.13%,低于 2.25%,触发了第一次;

  • 如果三季度继续低于 2.25%,就满足了连续两个季度的条件,那时候就要调降了

预定利率变化,我应该怎么办?

如果是保障型产品,不管预定利率怎么变,有需求就该尽早配置命运无常,经不起那么多侥幸。

那如果是储蓄险呢?关键是要看清自己的需求和预期。

储蓄险到底是「香饽饽」还是 「烫手山芋」? 里我们聊过:未来市场走势无法预测,几十年后利率是高是低没人知道。

今天看,之前买到的 4.025% 预定利率产品是香饽饽,但未来它能不能一直香,没人能保证。

如果只是因为利率下行,想锁定一个长期收益,一定要慎重,别被短期新闻或别人的焦虑情绪裹挟。

毕竟,每次看到柜子里一堆双十一囤的面膜护肤品,都想给当初的自己寄一张嘲讽明信片。

当然,如果你的目的是合理配置资产,用保险的确定性去锁定一笔将来明确用途的钱,比如养老、教育、传承,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这种情况下,利率高的时候确实更划算;如果觉得当前利率不够理想,也可以考虑带分红的产品,为未来留下一点弹性。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