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为什么听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做不好投资?

  • 有知有行 · 2021年1月18日
  • 44396
  • 373

你好,欢迎来到《有知有行·投资第一课》。

在前十讲中,我们讲到了很多投资相关的核心知识。这一讲,我想聊一些投资以外的事情。不过,这些事情可能对我们更加重要。

两名投资者的故事

有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题目叫《金钱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Money),它的作者是摩根·侯塞尔(Morgan Housel),一名风险投资人和很好的写作者。文章开头,他讲了两个投资者的故事,故事的两个主人公虽然相互并不认识,但却隐隐地有所呼应。

第一个主人公叫格雷斯·格罗娜(Grace Groner)。她 12 岁就成了孤儿,从来没结婚,也没有过孩子,甚至从来都没驾驶过汽车。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的一居室小房子里独自度过,职业始终是一名普通的秘书。

2010 年,格雷斯以百岁的高龄逝世。人们在她的遗嘱里发现,她把自己积攒下来的 700 万美元,都捐给了慈善机构。认识她的人都非常惊讶,心想:她是怎么攒下这么多钱的?

答案也出奇的简单:尽管工作平平、收入微薄,但格雷斯一直生活节俭、坚持储蓄、长期投资,超过八十年的复利让她最终累积起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格雷斯去世的几周之后,另一位主人公在媒体上出现了。他的名字叫理查德·福斯孔(Richard Fuscone),是著名投资银行美林证券的一名副总裁。那一年,他宣布个人破产,有两处房产由于无力偿还贷款被收缴,其中一处面积有 2000 平米之多,光月供就要 6 万 6 千美元。

和没有受到过什么高等教育的格雷斯不同,理查德毕业于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工作表现非常出色,四十几岁已经退休。然而他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以及各种流动性不佳的投资和投机,让他在金融危机期间损失惨重。

最后宣布破产时,他站在法官面前说:「金融危机把我彻底击垮了。现在我唯一还能变卖出去的东西,就是我太太曾经买的各种私人订制家具。」

更能影响投资成败的因素

在文章里,作者说,讲这两个故事的原因,并不是一味地告诉大家,要学习格雷斯、唾弃理查德。有意思的是,除了投资领域之外,我们几乎很难在其他地方找到类似这样的故事——一个毫无专业知识、没有任何相关经验、社会资源也几乎没有的人,成功的程度居然远远超过一个受到了最顶级的教育、智商远超平均水平、视野人脉都是一流的人?这简直太神奇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去看医生,你一定愿意去看那种从协和医学院出来的优秀医生,绝不会因为一个人性格好、有耐心、勤俭节约,就相信 TA 给你看病的效果更好,对吧?

同样,没受过良好的教育、没经过反复的训练,一个人不可能造出来芯片,也没法赢得乒乓球冠军。可能只有在投资领域,智力、体能、技术、经验、资源,都未必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而看起来虚无缥缈的个性、环境、与行为,更加决定了我们的成败。

所以,对于有知有行来说,尽管和你一起学习投资知识、精进投资技能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陪伴你磨练自己的心性、面对自身的弱点,最终帮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而这个过程,反过来对我们的投资收益,也会有天翻地覆的影响。

「大空头」的故事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这听起来可能有点玄乎。我并不打算说服你,只想分享三个故事。也许听完之后,你会有一些不同的感触。

第一个故事,来自一个著名的投资者,他的名字叫迈克尔·伯利(Michael Burry)。他的故事可以说是相当传奇了。伯利投资生涯的成名一战,就是在 2007 年之前预测到了次贷危机

于是他通过做空次级贷,在市场腥风血雨的时候,为投资人赚了百分之几百的回报,自己个人获利 1 亿美元以上。这段故事后来也出现在了电影《大空头》中,角色由演过蝙蝠侠的著名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理想。实际上,伯利虽然在 2007 年狂赚上亿美元,但自己的基金在 2008 年上半年就被迫关闭了,根本没能坚持到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也没挣到最后最大的那笔钱。所以,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其实,迈克尔·伯利进入投资行业本身的故事就很传奇。两岁的时候,伯利患了一种叫视神经胶质瘤的眼病,于是他左边的眼球被迫摘除。所以,如果你仔细看他的照片,会发现他有一只玻璃假眼。

因为这个,伯利小时候常被同伴们取笑,性格非常内向。成年后,他发现自己有轻度的阿斯伯格综合症——如果不严谨地说,可以理解成自闭症。

伯利一开始的工作和投资其实无关。他读的是医学院,第一份工作是斯坦福医院的见习医生。不过由于对投资很感兴趣,他从 1996 年就开始在业余时间写投资文章,发表过不少精彩的见解。白天长时间看诊,晚上还要研究股票,高负荷的运转让伯利疲惫不堪。

结果有一次,他在辅助外科手术的时候睡着了,一头栽到了病人的医疗设备上,被愤怒的主治医生轰出了手术室。加上他的父亲因为癌症被误诊去世,所以伯利决定终结他的医生生涯,转型专职做投资。

伯利的投资生涯起步还算顺利。一方面,很多他文章的读者和粉丝变成了他的投资人,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价值投资者乔尔·格林布拉特(Joel Greenblatt)。另一方面,伯利深度价值投资的理念也很适合 21 世纪初互联网泡沫崩盘后的市场,

那时,他经常能找到一些被市场遗忘的冷门公司,以极低的价格买入,等到公司价值回升以后再卖出。就这样,他在 2001~2002 年两年的投资回报率是 55%和 16%;到了 2003 年,整个市场回升,大涨 29%,伯利的回报超过 50% 。到了 2004 年,他管理的资金规模已经从一百多万美元涨到了 6 亿美元。

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伯利注意到了美国房地产的泡沫,并且发现了一种绝佳的做空美国地产的金融工具:信用违约互换——CDS。简单来说,CDS 就像是一个保险:以美国的房地产行业为例,你每个月可以付一笔保费,如果美国房地产依然繁荣,你的保费就白交了;可一旦房地产爆发了危机,你就可以获得巨额理赔。

据说,在下注这次危机之前,伯利读了上万页关于 CDS 的复杂文件。这段也被搬进了电影《大空头》里。他说,这些文件被写出来之后,除了律师基本就没人看过,但他每一页都认真读了。

现在我们都知道,伯利最终赢得了这场赌局,自己也挣了非常多的钱。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其中过程的艰辛。要知道,伯利的眼光太超前了,他从 2005 年就开始做空房市,但真正的危机 2007 年下半年才爆发。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整个基金的回报都非常惨淡——牛市没赶上不说,每年还要白白交一笔保费。举例来说, 2006 年整个市场回报超过 15%,而伯利的基金的回报是 -18%。

可想而知,那些之前支持伯利的投资人们一定气坏了。想象一下,本来你投资了一个人,他是搞价值投资的,做得还特别成功,五年下来把你的钱翻了好几倍。

结果有一天他突然风格大变,股票也不做了,花了好多钱买了一堆根本听不懂的东西,背后逻辑是看空整个美国房市——关键他也不是房地产专家。两年下来,整个市场都在赚钱,但自己狂亏,你的心情能好吗?

所以,在 2007 年初的时候,伯利天天都要面对投资人的兴师问罪,很多人还要求赎回投资,而赎回就意味着基金要被迫在低点卖出,把账面亏损变成实际亏损。那段时间伯利极其痛苦,天天就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听重金属音乐,还狂打架子鼓。《大空头》电影里也有这段情节,那可不是艺术加工,是真实发生的事。

靠打鼓发泄情绪的伯利 | 来源 mandatory.com

在这个时候,伯利偏自闭的性格让他做了一件更加极端的事——他把基金彻底冻结,不允许任何投资人赎回。他非常坚信自己的判断,觉得这时候把钱撤出来绝对是功亏一篑。结果投资人当然勃然大怒,很多人还威胁要起诉他。

好在,等到 2007 年下半年,次贷危机终于爆发,华尔街一片狼藉,而伯利也是一战封神。那一年,伯利给投资人挣了超过 7 亿美元,他终于赢了。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结局皆大欢喜的故事。实际上,在伯利大胜而归的时候,他等来的不是客户的喝彩和感谢,而是更加迅速而坚决的资金赎回……

原因也很简单:大家觉得次贷危机是个几十年不遇的大事件,而伯利下一年一定赚不了这么多钱了,不如见好就收,而且万一以后资金再被冻结,就太得不偿失了。

结果撤资的投资人越来越多,伯利非常崩溃,他觉得自己没法再帮别人管钱了,于是只好在 2008 年上半年把基金关掉,从此退出了资产管理这个行业。

现在回头看,伯利作为一名职业投资者当然非常成功,他不但坚持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作为受托人也为投资人赚到了钱。但同时,他性格上的不足、沟通能力上的缺陷,也让他阶段性地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甚至还被不少投资人憎恨。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简单的话在投资领域里又一次体现。

2013 年,伯利在休整 5 年后又回到了市场,重新开始帮助别人管钱。他在采访里说,自己这些年思考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感觉已经准备好攀登下一个职业高峰了。

张潇雨的故事

第二个故事,是我的好朋友、有知有行的合伙人,也是这门课程另一个主理人张潇雨的故事。在投资这件事上,他也曾有过很深刻的教训,也有着巨大的成长和改变。接下来,我就让他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说说他自己的故事。

说到关于自己的成长,我想起曾经写过的、得到不少人共鸣的一段话,内容是这样的:

「我思考过的最蠢的问题之一,可能就是到底早上跑步好还是晚上跑步好,和我小时候操心自己是上清华好还是上北大好感觉差不多。 」

你可能猜到了,后来我既没早上去跑步,也没晚上去跑步,当然也没上成清华或者北大。而我这里最想说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都会高估自己的水平。说得再具体一点,是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力,而低估了自己的人性。

这种心态体现在跑步上就很明显。典型的模式是这样的:一开始,我先立下决心,打算跑步锻炼;然后,我开始搜索各种信息,内容从如何选购跑鞋,到正确的跑步姿势,到跑步的次数和频率应该是多少,到一天时间里什么时候跑最好;接下来,我会定下一个量化的指标,比如一个月要跑 100 公里,三个月之后能跑半马,一年之后长距离配速要到多久……最后,我会在脑子里恣意地幻想,如果我真的变成了一个可以随便跑马拉松的运动健将,那感觉该有多好。

但是事情通常会怎么发展呢?那就是,自己早上起不来,下班之后晚上特别累又不想运动。偶尔出去跑一次,又觉得自己体力很差,跑起来很痛苦。所以两三周之后别说 100 公里了,连一二十公里都没跑到。这时,我会感到目标完成无望,那就更加不想面对这件事,所以渐渐地,我就假装之前宏伟的计划从来没有发生。

你可能在其他事情上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在投资这件事上,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刚开始做投资的时候,我计划做到每年回报 15%,但如果半年时间投资组合纹丝不动,我就会觉得自己计划落后,得赶快调整。我曾经还觉得,自己一定可以抵御住各种诱惑,不会去碰市场热门的基金和股票,但结果是每次看到别人挣钱自己都很眼红,然后犹豫几次,最终还是杀了进去,搞得亏损离场;我也曾经立下过宏伟的计划,打算一年深度研究五十家公司——每周一家——可想而知,计划连一个月都没有坚持下去。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为自己达不到某种「理想中的自我」困扰。这个理想自我极度自律、言出必行、体力充足、心态平稳,可以像机器一般地精准执行各种计划;这个理想自我智商超群,永远保持独立判断,情绪不会受到外界杂音的干扰……总之,如果做不到这样,我就是一个糟糕而可笑的人。

然而随着年纪增长,境遇的改变,我开始学着接纳自己的很多缺点,也开始面对一个简单的现实:我并不是什么超人,绝大多数人身上有的毛病,我一点也不少。而随着对自我认识的增加,我也开始思考更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比如,虽然我整体投资风格稳健,但时常也想进行一些交易,甚至投机。于是我给自己开了一个「赌博账户」(当然是开玩笑的说法),里面大概有我资产的 5%。不管我是想追涨杀跌,还是想买冷门个股,甚至想做期权交易……我都只在这个账户里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过瘾」,另一方面也不影响我组合整体的收益。这个账户曾经被我做到过翻了接近 4 倍,后来也跌过 90%…..目前又变回了 5% 上下的水平。看起来没赔没赚,但中间过程惊心动魄,也让我对市场更加敬畏。

另外,曾经我也是买入股票之后,每天都想查看到底是涨了还是跌了。随着年纪增长,我并没有改掉这个毛病,但我学会了用另一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我把自己最核心的持仓放在了一个账户里,并且给这个账户设置了一个非常难记的密码,而我把密码写在了纸上,放到了几处银行保险箱里。这样我如果真的想进行操作,就要去趟银行打开保险箱才能操作——这实在是太麻烦了,于是利用这种「懒惰」,我变相做到了长期持有,获得了十几倍的收益。这些,都是我在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局限性,并且接受了它们之后,发生的改变。

我自己的故事

最后一个故事,是我自己的故事。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曾经写过自己投资中国平安的经历。但是在那讲里,我并没有写到的是,在我帮助我妈妈管理的账户中,我也买过中国平安这只股票。

我妈妈是有 10 多年股龄的老股民,我和她说过我买过哪几只股票,于是她把这些加到了自选股里面,每天都会打开软件来查看最新的行情。在 2012~2013 中国平安跌得最惨的那两年,我甚至一度对回父母家吃饭产生了恐惧。

我特意去翻看了 2012 年的投资日记,里面是这么写的:

晚上一进门,老妈的脸色就非常难看。我去厨房套近乎,她问我:「我今天一下午都特别不开心,平安又跌了 4%,我当时给你那 20 万,剩了还有 10 万吗?」。

基本上一晚上也没再跟我说话。

2012 年 10 月 29 日

中国平安 2012 年的日 K 线图

同样 4% 的下跌,在我眼中是必要的过程,甚至是能够以更低价格购买的机遇,但是在妈妈眼中,却是账面大幅亏损所带来的痛苦。她的情绪,不可避免地传导到了我身上,让我非常痛苦,甚至几乎影响了我的操作。

我接下来是怎么做的呢?

我开始给她从头开始讲投资,从「股票是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讲到「周期」,再讲到「市场先生」,但这些知识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变成她身上的一部分。市场一个大幅波动,这些本就将信将疑的知识就被抛之脑后了。

我也用过「善意的谎言」,比如跌的时候告诉她我已经卖出了,涨的时候又告诉她我趁着前几天大跌的时候已经买了回来。可是好景不长,最终她自己下载了软件,登录了账户,看到了真相……

最后,我不得不和妈妈坐下来,认真地聊了这件事情。

我问她,我之前做很多事情做得都还不错,投资上也小有所成,是不是可以选择相信我一次?如果可以的话,我就把她的账户密码修改,也不再和她讨论我的具体操作。每年底的时候和她报告一下她的账户的最新净值情况。

她同意了。

我妈妈的账户的资产走势图

8 年后的今天,她的账户资产已经变成了当时的 4 倍。

小结

今天的内容,是我最喜欢的一讲。我们原本写了很多的行为金融学的概念,最后却砍掉了所有的文字,选择对你讲述了四个故事。

这四个故事,从不同的的侧面告诉我们,投资成功,从来不只是掌握一些投资知识或者建立一套投资系统那么简单。

如果说得极端一些,投资,是一个「心」的磨练过程。她其实是在审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以及和金钱的关系。投资成功,是我们变成更好的人之后的自然结果。

因此,就像开头所说,对于有知有行来说,尽管和你一起学习投资知识、建立投资系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陪伴你一起,磨练自己的心性、面对自身的弱点,陪伴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本讲重点

下讲预告

从下一讲开始,我们就将进入「实操篇」,聊聊具体实战中我们该如何操作。

你准备好了吗?

  • 步枫

    真的是十分用心的一讲,效果肯定比讲那么略显枯燥的行为经济学知识强多了。(不过我认为行为经济学还是必须学的一门知识,它带给我的帮助远远不止投资)。 这节课总结出来的道理其实也是我自己一直问自己的一个问题。'能力'和'心态'对投资而言到底哪个更重要?我的答案一直是'心态'。如果有'能力'没心态,就很容易像课中的第一个金融大亨一样,什么都知道,可是他根本做不到,即使获得了财富也会被败完。 如果有'心态'没'能力',其实只需要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就好。比如买买指数,跟跟车,享受享受生活,就可以获得投资带来的财富回报。 有了好'心态',很容易就比拥有强'能力'的人获得更好的投资'性价比'。我觉得自己可以当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我自诩为一名'投资发烧友',自己也写文章,做组合,研究基金,将来可能还会研究股权。但我自己也知道,其实我肯定没有比老老实实跟车E大与二鸟老师的投资者赚的多。所以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我也是在用'金钱'换取了'快感',当然这部分'快感'还包含了'知识的收获'与'个人的成长'。 那'心态'从何而来?行为经济学的学习肯定是一方面,不然你都不知道自己原来会犯那么多奇奇怪怪的错误。每本书都会针对每一个'错觉'给出自己的解决办法,但具体帮助有多大因人而异。 有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还真有。。那就是孟岩'死皮赖脸'推荐的'冥想',一切的根源都来源于我们自然选择进化出的'大脑'与现代生活的'不匹配'。'冥想'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筛选出哪些是与现代生活'匹配'的,哪些'不匹配',让我们不受'纠缠'。嗯。。我知道我说这么多更没用了。 另一方面就像潇雨老师说的,不要挑战自己的人性。我们发现无论是E大也好,有知有行也好,都将资产配置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原因就是这是增加投资体验最好的方法,没有之一。他能让你在承受较小波动性,对抗较少人性的情况下获得不输于市场平均回报的收益。也只有这种方法,才能推广给众多普通投资者,让他们参与到资本市场中来,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回报。 '心态'解决了是赚钱还是亏钱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能力'才能解决赚多赚少的问题。在投资中,有一个'佛系'心态那是很大的优势,希望每个人都能先把自己的'心'修炼好,再来想'钱'的事。

    3年前
    295
  • Forwarder

    满文星光璀璨啊!我学到了: 和时间做朋友慢慢变富——格雷斯·格罗娜的故事告诉我,工作平平、收入微薄,但生活节俭、坚持储蓄、长期投资,最终累积起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警惕消费陷阱和投机——理查德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以及各种流动性不佳的投资和投机,让他在金融危机期间损失惨重。起点高却并没有好的结局! 认识接纳人性中的不足,做好应对——张潇雨老师故事告诉我,我们往往会“高估了自己的意志力,而低估了自己的人性。”那些想一口吃个胖子的计划,从制定的那一刻就注定失败,多么像生活中的自己!而最终,认识自己的不足,接纳这些不足并做好应对,结果终会有改变。 信任需要开诚布公,正确的事值得坚持——孟岩老师的故事中妈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操作,善意的谎言最终被戳穿。妈妈选择相信,孟大选择坚持,最后迎来丰收的硕果。这让我反思,如果是我,我还会这么耐心地坚持吗?会不会把钱还给父母一了百了?这需要耐心更需要自信。 最喜欢文中这一句:“投资成功,是我们变成更好的人之后的自然结果。” 因此,我相信并努力“不焦虑、不懊悔、不凑合,笃定、平和,认真工作、全情生活,享受熊市带给我们的投资机会和感悟,等待美好的事情自然发生。” 我相信终有一天,我终将站在《门前》感受: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觉得十分美好。”

    3年前
    216
  • 引航员

    我觉得这是个特别好的问题,也谈一下自己到目前的认知。两个关键词:【体验】和【觉知】 先说【体验】:我记得孟岩老师一篇文章中说过,很多道理以为自己懂了,但没有亲身经历过,就没有真的懂。拿我自己来说,刚开始读了《赢得输家的游戏》读约翰博格讲指数基金,读漫步华尔街,听张潇雨老师讲不要投资个股,所以刚开始也是完全不碰个股的,但那个时候只是理论上知道。学习了一段时间就开始蠢蠢欲动,总觉得自己能看到一些机会,于是拨给自己10%的仓位做尝试。例如中芯国际受到美国打压到时候,在白云机场因为疫情大跌的时候,在阿里巴巴受到反垄断的时候,在永辉超市连续下跌的时候,都买入了一些。买入后有些继续下跌,有些幸运的快速反弹,但我发现了很现实的一点,是下跌后我不敢继续加仓买,反弹后也不知该不该卖,然后每天看着价格上上下下,这时候我才更理解了能力圈,领悟到如果在下跌的时候不敢加大买入,如果不敢在一个标的上配置足够的仓位,是很难赚到钱的。 那么我问自己什么是大跌后我敢大幅度买入的,答案是像沪深300这样的宽基指数。想明白了这个,也就想明白了个股上面的那些涨跌的钱不是现在的我能赚到的,是我能力圈之外的。在大宗商品上也经历了类似的心路,所以去年年底清空了所有的个股,现在在资产配置中去掉了个股和大宗商品,即使看着之前买过的又涨了也毫不遗憾,那不是我能力圈之内的钱。而这个认知是我亲手买过又卖过个股,体验过后才获得的。 再说【觉知】:从刚开始投资,我就给自己建了一个bear日记本每次读了什么书或者做了什么操作有了什么感悟都会记下来,我觉得这是个特别好的和自己对话的方法。我想觉察到自己在做投资决策时候到情绪和想法的变化。例如有一阵我很喜欢网格策略(和E大学习),但很快我就意识到网格策略不适合现在的我,因为网格策略会不断的诱使我关注短期的涨跌,希望能抓到每一个波动,这样的后果是让自己和市场太近了。基于同样的原因我也坚决不打新,不是不知道打新有利润,是我认为觉知要把自己的性格和精力也当作变量放入系统,如果因为想要赚取一些小的利润而让自己的整体系统和情绪受到影响,就不划算。 另外觉知也是要认识到自己对于市场的短期波动是无法预测的,而人天然的倾向于希望自己的行为最优化,所以比如当你采取了稳健的投资体系获得了20%的回报的时候,本能的会去和最近大涨的消费甚至个股去比较,想如果当时买了。。。就会如何。但这样想是后视镜视角,在你当时做决策的时候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未来,而是无限种可能。而能够觉知到这一点,会让你在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的时候更加坦然,你知道自己的方法希望达到什么,放弃了什么,规避了什么。 附带说一下我如何让自己享受投资过程的小技巧。我希望有所动作,但也知道很多时候不动是最好的。我的做法是给自己的投资体系做一个EXCEl表格,里面详细写好自己的投资策略,然后每周六的时候(这时候一周过去了你远离了市场波动也不能立刻操作,反而可以静下心来回顾)把自己的各仓位的金额填入表格,例如我给自己定的沪深300和中证500的仓位在正常估值下分别都是15%,在非常高估的时候降低到总仓位的9%,在非常低估的时候提高到总仓位的21%(上下浮动40%)。然后在相应的估值区间内偏移度达到10%做再平衡。这样周六的时候我就先判断现在市场的估值区间(参考有知有行给的温度,例如现在我会判断沪深300为非常高估,中证500为正常),然后输入自己的持仓金额看仓位是否需要再平衡。通过这个办法,我感觉自己做了操作,整个投资体系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这时候如果没有触发再平衡,是我自己选择了不操作,而不是简单的让自己必须静坐不动。 这个办法还能帮我在系统上,让自己的持仓所承担的风险是自己愿意承担的,同时在极端条件下能够自动的做逆向投资。 最后也要觉知到自己的认识还有很多不足,现在看自己几个月前的投资系统当时写下的理由,能知道自己有所进步,更知道在投资这条路上才刚刚开始。

    3年前
    177
  • 糖醋驴

    投资过程中,会面对很多本篇中的小故事,会更加的精彩,也更加难以预料。这些故事有可能是别人,更多的是自己身上发生的,独立出来能反观自己是怎么骗自己,又是怎么处理认知失调,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和潇雨老师一样,我也有个独立的账户,放了一小部分钱用于满足自己的赌性,其波动真的是惊心动魄。会不会有一天也像张潇雨老师一样回归到对市场的敬畏,我不知道,但这段路必须走了之后才能辨认方向。 投资,是一个「心」的磨练过程。她其实是在审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以及和金钱的关系。 孟岩这句话,相当好的诠释了「投资是修行」的含义。向内探寻更加真实的自己,向外探求更加真实的世界。 有知有行,我准备好了。

    3年前
    23
  • 木也

    我的理解是明白道理和实际操作是理性规则与主观能动性的对抗,放在投资上就是认知怎么变现的问题。永远也不要高估自己的执行力,市场上经常可见一种言论,比如“回到2018年钻石坑我一定全仓买”、“昨天xx股票我准备买来着,今天涨停了”,事后看,大家都是股神。回顾历史就是要去明白一些道理,不是去假设回到从前我们会怎么办,而是当前及以后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我们会坚定执行存在于头脑中的理念和规则吗?有知有行做的是投资者教育,虽然不是每个人上完课就会变成一个百分之百的理性人,但这是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同时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也会有相互抱团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的作用。愿有心人有知有行,知行合一。

    3年前
    18
  • 磨牙小幺

    准备好了 一直都在准备 即忐忑又期待 忐忑的是我还没有准备充分 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怎样才算充分 期待的是另一扇大门的打开 最近学到很多关于经济的知识 我一直试图用这些知识和生活关联起来 发现还真的的印证到里面去 比如别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 不光是💰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如此 总要给自己有点保留 才能不一败涂地吧 之前的我 为一件事全力以赴 以至于失败了就很受伤 如果有所保留 如果给自己留点退路 我想我就不会是今天的我 写出来给大家一点借鉴 2020让我非常痛苦 同时也成长的很多 塞翁失马,焉知福祸

    3年前
    11
  • 毛远

    有感触的是次贷危机的故事。其实当时的机会,并不止《大空头》故事里的几位主角看见。著名投资人李录也看到了 CDS 可以对冲次贷危机,希望入市,但是动手前和他的导师芒格先生深聊一轮后,最终放弃了。 以下是他的思考。 「如果我的分析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最终要么承接这些产品的交易对方,那些大的金融公司可能因为破产而不能兑现;要么这些大的金融机构被政府通过纳税人的钱救活了,这时你赚的钱其实也是纳税人、政府的钱,于心并不踏实。后来结果果然证实了查理(芒格)的这个判断,那些从这次历史上最大空头中赚的钱其实最终都是直接或间接从全球纳税人手中拿到的。因此我也从来没有因为没有赚到纳税人的钱而后悔过。 投资本身就是对未来的预测,虽然预测得对,多多少少会带来一些愉悦感,但是不同的赚钱方式导致的结果还是不一样。后来在 Michael Lewis 的这本书出版之后,我又和查理(芒格)有过几次交流,谈到当时的这个决策,他说当时如果你因为做 CDS 赚了很多钱,可能你直到今天还在寻找下一个大空头的机会。人的本性就是这样。 对冲基金投资人鲍尔森(John Paulson)是这次大空头最大的赢家。这几年,我观察 Paulson 自 2008 年以后的业绩,倒是又一次验证了查理的这个判断。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指的不仅是赚钱的方式、方法,在查理(芒格)看来,所赚之钱的来源也同样重要。在这一点上,我也深以为然。这些大空头赚的钱,其实最终还是由广大的纳税人填补上来的。普通纳税人既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最大的受害者,又是这次金融危机最终买单的人。」 这段故事给我的震撼在于,市场里有这样一种境界,不光可以决定自己如何赚钱,甚至可以决定自己不想怎么赚钱。 是的,别这样。不要做空自己的祖国,或别人的祖国。 不做空,本质是相信未来,保住本金,简单地站在概率更大的一边。 投资是我们和世界的连接在市场的投射,是完成自我升级的过程。 要相信,美好的事情永远即将发生。

    3年前
    104
  • 眼里有光的azure

    今天特别打动我的反而是这段: 「我问她,我之前做很多事情做得都还不错,投资上也小有所成,是不是可以选择相信我一次?如果可以的话,我就把她的账户密码修改,也不再和她讨论我的具体操作。每年底的时候和她报告一下她的账户的最新净值情况。 她同意了。」 在看《心灵奇旅》 (Soul)的时候,非常打动我,看哭了一段,也是Joe 和他妈妈的那一段。Joe 预设了一个不能理解他、为他好但事事反对他的妈妈,也不能说他错了,因为他妈妈的反应一直以来就是这样的。可是,当他第一次真正地、彻底地抛开所有的预设,勇敢说出他是怎样的人、他想要怎样的人生,他得到了妈妈同样真实的回应。 我当时的感触是,在沟通之中,说出/听到心声,接住爱,多么艰难又多么珍贵😭。 也许这是幸运吧,也许不是每一次都能有这样的结果。但只要有一线可能,就值得冒着被拒绝被心碎的风险去试一试,不是吗?对于我觉得重要的人,我愿意冒险,决心冒险,无论多可怕。 @认识「有知有行」的第182天 2021.01.11

    3年前
    41
  • 双木

    非常有价值的一课。我也分享一个我的小故事。 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给她开了一个单独的小账户,这个账户只存压岁钱,从不取钱,我设定的目标是18年后再取。也不怎么调仓,只买大指数,蓝筹股,蓝筹基金。 今年孩子上小学,我算了一下,这个账户的年化收益率已经达到20%+,远远超我自己折腾的主账户,这也印证了本课所说的投资其实就是一场“心的磨炼”,心态不一样预期收益就不一样,结果也大相径庭,有时候借助点外力限制也许反而有助于投资。 特别期待后续四笔钱的实操课程,自己折腾到最后,其实还不如老老实实走资产配置的大道

    3年前
    25
  • 逆水行舟

    读过那么多文章,发现还是喜欢听故事!😜 当然,这几个故事都叙述得特别精彩,也能引发深思。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张潇雨关于跑步的故事,在还没开始跑的时候就开始研究跑鞋、配速、跑步时机等等,仔细想想,这是不是像极了我们在还没怎么下场投资的时候,就研究指数点位、市场风向、定投频率的行为? 这些东西值得研究吗?当然值得,但还有更重要却又容易被忽略的东西,那就是我们自己,在面对真实市场波涛翻涌时的心态。所以不要在意太多细枝末节,先放手去做吧!一边乘风破浪一边磨练心性,当自己的心足够成熟之后,收益率就只有好与更好的差别了。

    3年前
    13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