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叮咚,知行黑板报准时抵达,请查收。
先来看看最近一周的股市表现。最近一周A股整体上涨,中证全指上涨 1.67%,大部分个股和行业都出现了上涨。受此影响,我们最新的全市场温度提高到 47°。
具体指数上,我们关注的大部分指数温度都出现了上涨,过去一周创业板指表现不错,中证红利、沪深300、上证50表现也好于市场平均水平。而全指信息、全指医药、800消费则表现一般,小盘股指数过去一周表现较弱。
在市场新闻领域,周一中美双方发布了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关于关税问题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谈判结果。美股出现大涨,但周二的A股则波澜不惊,表现较为平静。
从 4 月 7 日受到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出现大跌以来,A股市场一直表现较为坚挺,慢慢修复上涨。截止到本周二,中证全指已经修复了 4 月 7 日的大跌,回到了清明节前的水平。此次的中美联合声明对于关税问题,也是回到了清明节之前双方制定的水平。因此股市选择在此进行观望,等待进一步的信息,也是可以理解的。
到目前为止,不论是投资国内市场的长钱账户、稳钱账户,还是投资美国市场的海外长钱,三个组合的投资业绩以及可推断的用户持仓收益率水平,也都回到了清明节前关税扰动之前的水平。接下来市场如何变化,三个组合如何应对,我们拭目以待。
接下来我们看长钱账户的操作情况,随着市场短期反弹,我们看到,长钱账户本周没有进行调整,大家继续耐心持有。
最近一周基金行业最为重要的事情,是证监会在 5 月 7 日发布了《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此方案对于公募基金行业提出了全面的深度改革,将对基金行业带来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影响。此次方案共提出了 25 条举措,涉及到基金行业相关的各类机构和从业人员,我们为你挑选了这些值得关注的信息,进行简单说明。如果想看完整方案,可以查看文末的链接。
市场上第一家公募基金公司成立于 1998 年,至今已经将近三十年了。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公募基金行业经历了规模的快速扩张。截止到目前,市场上已发行公募基金的基金公司有 163 家,共管理了 12700 多只基金,管理规模合计在 32 万亿元左右。基金行业从业人员众多,光基金经理就有 4000 多名。
从基金公司管理基金,到基金卖到投资者手中,还有基金销售机构等各种相关的服务机构。大家一起共同合作,带来了公募基金行业的规模扩张。在此基础上,各自凭借自己的商业模式进行获利。
与规模扩张同时发生的是公募基金行业口碑的持续下滑,大量的普通投资者并没有通过投资基金、获得收益。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投资者回报低与基金规模的扩张、从业机构的盈利,形成了两相对立、难以调和的矛盾。尽管市场上有我们有知有行这类从投资者回报出发,站在用户一边的机构存在,但想要形成全行业的变革,还是需要监管自上而下的制度性改革。毕竟,金融行业是跟钱很近的行业,资本的逐利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这次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高质量方案),核心目标是要改变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等问题,实现基金公司和持有人利益的一致,推动基金行业从过去的「重基金规模」向「重投资者回报」转变。回归到基金的第一性原理,要为投资者提供长期良好的投资回报和投资体验。
为了实现核心目标,高质量方案提出了很多具体措施,我们挑几个重点的说明一下。
首先就是要建立健全基金公司收入报酬与投资者回报绑定机制。
过往基金公司收入是与管理规模绑定,管理规模越大,基金公司收入越高。为了短期的规模排名,基金公司往往顺应投资者的人性,在基金业绩大涨、业绩亮眼时,跟基金销售机构一起,用短期业绩吸引投资者入场,带来规模的快速扩张。这往往造成熊市基金卖不出去、牛市基金规模暴涨的局面。
而投资者在基金业绩大幅上涨后入场,带来的结果是均值回归,投资者入场后赶上基金大跌,投资者亏损严重。亏损被套的投资者不愿意卖出,想要等待回本。由于基金公司收入与基金规模挂钩,即便投资者亏钱,却对基金公司收入影响不大。类似的场景反复上演,投资者被套了一次又一次,而基金公司依靠一轮一轮牛市的规模暴涨,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这次的方案提出,基金公司的收入报酬要与投资者回报绑定。具体来说,日后对于新设立的主动权益类基金,要大力推行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率基金。现在的主动权益基金,绝大多数采用固定管理费率,例如每年 1.2%,不论基金业绩好不好,都是采用固定费率进行收取。
日后新成立的主动权益基金,大部分都要放弃固定管理费率模式,采用浮动管理费率模式。基金要根据自己的投资目标和投资策略,设定一个业绩比较基准。投资者买入持有一定时间后,根据持有期间基金产品的业绩表现来确定具体适用的管理费水平。例如某投资者在持有期间获得的投资回报与同期的业绩比较基准类似,则适用基准档费率;明显低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收取较低的费率;显著超越业绩比较基准的,收取较高的费率。
投资者选择主动权益基金,而不是选择指数基金,是希望基金经理能够获得超额收益。否则,持有低费率的指数基金即可。作为一个整体,并不是每一个主动权益基金都能在中长期跑赢基准指数。浮动管理费率基金通过费率上的差异化,能更好地奖励真正具有超额收益能力的基金产品和基金经理。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则相应降低管理费率。根据投资者获得的超额收益进行奖惩,真正凸显「主动权益」的价值。
浮动管理费率基金主要针对未来成立的新基金,那么存量主动权益基金怎么办呢?如何提升存量主动权益基金的投资者回报呢?
很重要的一个方案就是要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这一条的意义很大。市场上林林总总的主动权益基金,具有不同的产品定位、投资策略、投资风格。不同定位、不同风格的产品,投资业绩是很难放在一起衡量的。
以长钱账户的组合内基金为例,长钱账户里大盘指数沪深300和小盘指数中证1000,价值风格的中证红利和成长风格的创业板指,投资范围、投资策略、投资风格是不一样的。在大盘指数表现好、小盘指数表现不佳时,夸大沪深300、贬低中证1000,在创业板等成长风格表现好时夸大创业板指,否认红利等价值风格,这些都是有失偏颇的。我们知道,没有一种投资策略、一种投资风格是完美适应任何市场环境的,因此每类风格都有自己的产品定位。当然,行业主题基金也是一样的逻辑。
但事实上,指数基金是很好评估其投资策略、投资风格以及产品定位的,主动权益基金则很难。这次方案提出基金要制定自己的业绩比较基准,日后会依据业绩比较基准来约束其投资行为,使其投资风格不要过度漂移。在此基础上,衡量相对于业绩比较基准是否创造了超额收益。
在过去的公募基金行业,大家不重视业绩比较基准的作用。例如某些基金以沪深300作为业绩比较基准,实际上为了短期获得超额收益,单押某个行业或者某个赛道去做偏离。一旦获得业绩之后,利用短期业绩吸引投资者。而投资者并不知道基金实际投资了什么。
日后这种局面会发生转变,基金要谨慎设置自己的业绩比较基准,不能大幅偏离。投资者会根据基金的业绩基准,得知基金的产品定位和投资风格,然后挑选适合自己的产品,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只关注短期收益率排名。那么基金会不会故意设置一个很容易战胜的基准呢?监管机构日后会制定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基金要依据指引设立合理的业绩比较基准。
业绩比较基准设定清楚,并且起到约束作用之后,投资者才能找到真正具有超额收益的主动权益产品。
除此之外,主动权益基金要定期披露自己的中长期业绩,与业绩基准的对比,投资者盈亏情况、换手率、产品综合费率、管理费收取情况等。与之前相比,投资者盈亏情况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这一方面要求基金经理努力提高基金业绩,另一方面,也约束基金产品不要让投资者追涨杀跌,牛市控制规模,熊市鼓励买入,来努力提高投资者的回报。
上面说了这么多,大部分都是针对主动权益基金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主动权益基金,对影响普通个人投资者投资回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面这张图显示了 2024 年底,不同类型基金里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占比情况。很明显看出来,个人投资者在主动权益基金上的持有占比要显著高于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更偏爱主动权益基金。机构投资者由于自己打理投资,投资专业性更强一些,更偏爱工具型产品,以被动指数型和债券型基金持有为主。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监管此次在高质量方案里,花大量篇幅来约束主动权益基金。
在基金公司投入与投资者回报绑定上,还有一条措施就是继续稳步降低基金投资者成本。包括降低认申购费率和销售服务费,下调大规模指数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的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以及降低基金的其他费用。
在管理费方面,特意指出了大规模指数基金以及货币市场基金要进一步降低。日后的方向就是主动权益鼓励做好超额收益,工具型的产品执行低费率,尽可能提高各类投资者的投资回报。
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只介绍了方案的前四条内容。这部分内容对于普通个人投资者的影响较大,我们就介绍得详细些。除此之外,监管在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绩效考核上也很注重投资者回报,提出了很详细的要求。对基金销售机构,也要求其披露在该销售机构中投资者盈亏与持有期限等信息,加大对于保有投资者盈亏情况的考核权重。
总之,就像我们最开始介绍的,这次的高质量方案是要推动基金行业从过去的「重基金规模」向「重投资者回报」转变。回归到基金的第一性原理,要为投资者提供长期良好的投资回报和投资体验。尽管有非常多的具体要求和具体细节等待出台,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会带来行业和从业人员格局的变化,但大方向是对的,慢慢走过去就行。
站在投资者一边的政策,我们举双手欢迎,我们下周见~
延伸阅读:《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本文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应独立作出判断。本文所涉基金及/或基金投顾组合相关数据来源于基金销售机构及/或基金投顾机构公开披露信息。有知有行提示您,基金及基金投顾组合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为其他客户创造的收益并不构成业绩表现的保证。详见《免责声明》。如转载引用,请遵守《转载声明》。
看到文章前半部分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根据温度计的显示,全市场温度是 47°,但有知有行关注的各个指数的具体温度都没有高于全市场温度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温度计坏了?其实并没有,上午的知行此刻就聊了聊这件事,欢迎看看:
千呼万唤始出来,浮动费率喊了很多年,也许是上面没听到群众的声音,也许是监管部门觉得时机不到。不管怎样,现在迈出的这一步,总是一个进步。路漫漫,其修远兮。
从机构和个人来看,机构更偏向债券基金和指数基金呢
其中第四条“下调管理费和托管费”🎉 约翰博格也多次强调过,其高管理费(1%-2%)看似微小,但长期代价巨大。例如,2% 的年管理费会导致 30 年收益损失约 26%。
红利指数温度适用于红利低波吗?
这个文件太重要了,是这几年大家的都在呼吁的,对基金行业的生态产生深远影响,也是是实实在在改变了基金业旱涝保收的局面。关键点是将投资收益与基金公司、基金产品、基金经理的考核强挂钩,更好激励基金经理做好自己的产品业绩,而不是规模导向。想起多年以前实习的时候 还针对性研究过公募浮动管理费,现在终于实现了。
虽然没有一种投资策略、一种投资风格是完美适应任何市场环境的,但可以把3种投资策略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能适应大多数市场环境的投资体系
投资者回报优先的想法很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落实呢?加油吧。
全市场温度高于行业指数温度,是被动型指数基金调仓产生的影响吗?不过从行业指数来看,代表成长类的创业、中互陡然上升了很多。理论上代表价值的中证红利,应该是一种负相关的情形,但也上涨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