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小酒馆

如何成为一个持续精进的高手?

  • 有知有行 · 2021年1月15日
  • 10969
  • 90

欢迎大家周五晚上做客知行小酒馆。

这一期我们想跳出「投资」话题,和大家聊聊成长。

有有请到了一位「教练」,他是我司的朝珺同学。之所以称他为教练,是因为这个人很厉害也很「变态」。

说他厉害,是因为他是多业务线工作,工作比较多也比较杂,但他乐在其中,像是一个「永不停歇不会累」的机器。

说他变态,是因为我司所有伙伴对他的评价都是「自律」,持续很多年做记录做复盘。用他的话说,他给自己设置了一个持续精进的机制,在这个机制里,他借助工具、记录持续向上成长。

他是如何做的?这篇采访和你分享朝珺的成长故事。

一、介绍个人知识体系

有有:你的个人知识体系长什么样子?可以介绍下吗?

🧑Chaojun:就像有知有行的投资知识体系一样,我的个人知识体系也是类似的东西,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学到的零散的知识按照职业主线汇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

我在 2018 年开始做这件事,基于我过去已有的知识积累,我在想「我现在有什么」,接下来「应该整理什么」,梳理了一个框架,并基于框架不断填充内容。

现在,我的知识体系已经迭代到 4.0 了,就是下面这张图。

我把这些称为「知识武器库」,遇到问题就从中抽取来用。然后就是持续不断的填充完善,当发生一个较大的迭代升级时我会调整这个框架。

每个人所处的行业以及岗位不同,最终个人体系就会有些区别,相似的地方是,每个人都是有一个知识框架的,有框架才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

有有:为什么想到要搭建个人知识体系呢?

🧑Chaojun:首先是发现自己总会犯低级错误。《清单革命》中说,我们遇到的错误有两种,一种是无能之错,一种是无知之错。在一个人犯过的错中,大多数可能是无能之错,而这些错误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每次遇到我就会很懊恼自责,曾经想那我下次认真一些就可以了。但在无数次的错误之后,我深刻意识到,靠认真不行,降低犯错概率需要的是方法。比如,运营伙伴在配置文章时,要经历一个长流程,十几个步骤做下来,出点错很正常,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而这种情况不是认真可以解决的,我们需要的是清单,是流程。

其次,成长会停滞,持续精进需要一个稳健的系统。我和很多人共事过,我发现一些朋友在成长中被「卡」住了,但他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会卡住,甚至一停留就停留在那个位置很多年。很多人工作三年后战斗力可以达到 80 分,但在接下来的两年战斗力可能只能达到 85 分。为什么?因为从 0 到 1 的过程中,我们只需掌握少量几个技能就可以达到 80 分了,但从 1 到 100 的过程中,需要的是一个操作系统,用系统驱动我们持续精进。

最后,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知道自己是个普通人,在天赋和智商上都很一般,我需要依赖一些方法帮助自己持续精进。

有有:这个体系是如何帮助你迭代的?

拥有这个系统,我都能清晰地感知到,我的每一次积累是可叠加的、每一次进步是可见的,这让我做事情时更踏实和从容,只要不断向前就好了。比如,在面对他人突然的咨询时,我能用很短的时间给他一个完整的思考;在面对不同问题时,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分析方式,这让我在面对未知难题时更加从容。

已有的知识决定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方式。知识是否构建成体系,形成闭环,决定了自己是在尝试掌控自己的人生,还在将自己托付给了命运,随遇而安。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缺少一个自己的深度主线,没有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总是抓耳挠腮,或者靠仅存的一招两式应对,不仅竞争力弱,而且还会把自己扔进风险的漩涡而不自知。

二、如何搭建、填充和迭代

有有:第一次看到你的知识体系就觉得很震撼,想知道是如何搭建和运作的?

🧑Chaojun:我的个人知识体系核心逻辑是,通过工具和记录,让自己的工作、思考与成长形成闭环,然后不断迭代。

我所用的方法是 PDCA 循环。简单解释下,PDCA 是 Plan(计划)、Do(执行)、 Check(检查)、 Action(修正)。

我觉得,这是一种对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非常有用的方法。我搭建体系的过程就是 PDCA 的日常记录,得到一个个具体问题清单,再把这些清单汇总成现在的知识体系。

每个环节我基本是这样做的:

1. 计划

闭环第一项是计划,工作在计划中开始,比如是从季度 OKR拆解出来的月度目标,再拆解出来个人的月度计划,每周计划。

2. 记录

计划之后就是执行,我们的日常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执行中度过。执行中有很多重要的信息需要被记录。

3. 反馈

一方面反馈是在管理预期。比如 Leader 安排给我一个业务需要四天完成,我通常会在 10% 进度的时候同步下思路,确认这件事的执行方案是正确的,然后在 50% 的时候同步进度,沟通有没有最新的消息会进来,在 100% 时同步结果。

另外一方面反馈是固定周期的复盘。比如每周的周报,每周一次对自己工作的思考和盘点,然后同步给我的 Leader,他就知道了我的思考与执行进展。

4. 复盘

包含每日的小复盘以及每一件业务结束后的复盘。

有时候我们在和伙伴讨论某个信息的时候,双方在交流观点,结束后就感觉自己刚才说得很不好,如果事情止于此可能下次发成类似的事情问题还会出现。我会选择进行马上的复盘。思考刚才的表达哪里不合适,怎样迭代,然后记录下来。

也会有一些大的复盘,团队完成一个项目或者个人组织了一个项目之后的复盘。比如我全程参与了 OKR 会议的讨论,那我就会思考这个 OKR 会议 本次的问题,我学到了什么,下次怎样做的更好。

5. 形成清单

我们日常工作与生活面临的是一个个挑战,最终能帮助我们的不是「下次会注意」「我会改正」,而是具备清单思维。

通过复盘,我会形成很多具体的清单,比如如何组织一场会议;如何复盘;如何准备一场演讲;如何避免这个环节中我曾经出现的问题;甚至会将之前的错误整理成一个负面清单去执行和验证。

在这个机制的运作下,我就能让自己的产出是在不断变得更好的系统中持续运行。

有有:记录应该是你在搭建体系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你重点记录什么?

我通过记录将我的所有工作生活串联起来:

1)记录错误,反思问题。

2)记录情绪:很多错误的出现都不一定是能力不够,可能是当时情绪不对,我会先记录下来当时的情况和感受,过两天再回头看,就多了一次与自己对话的机会。

3)记录公司战略、直属领导的叮嘱:我们工作是否产出了价值,是自己的努力是否在帮助公司达成战略目标。工作是否被认可是 Leader 的反馈,那 Leader 的要求是什么,我如何更好的配合,自己是否在主动的帮助 Leader 推进业务,遇到问题时也在与 Leader 积极的对齐。

4)记录高质量信息:与一个高手交流后的心得,听播客时的收获,学习课程时的感悟,这些都会碎片的记录下来。

5)每日复盘:通过每日盘点一天的情况,来思考今天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下一步怎么做。

有有:我注意到你用了很多工具,你常用的工具有哪些?推荐哪些好工具?

🧑Chaojun:是的,我会用很多工具串联起我的整个工作流,让这些工具都在他们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作用。

刚开始没有工具帮助时,记录信息与收集内容都要先放在 A 处,再整理归类到 B 处,最后思考提炼到 C处。当使用一系列工具后,我发现至少可以节省一个环节,甚至每次直接将内容提炼归类,避免了很多后期的重复工作。

我常用的工具有这些:

至于你选择用哪个工具,我觉得没有那么重要。你用印象笔记还是用有道笔记,用石墨还是飞书,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通过这些工具把自己的日程串联起来,而且这个串联是有逻辑的。

我也经历过一个工具的误区,开始我以为效率不高是因为没有好的工具,我会找清单类的工具,会用一些办法帮助自己串联起来。后来发现只有好工具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用好工具+工具背后的思想」,以及对于使用者本身,需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流——在我自己的工作流下使用对应的工具,将所有的信息串联起来,才是一个好的方式。

三、如何借鉴参考

有有:如何从 0 到 1 搭建个人知识体系?

🧑Chaojun:一句话说明白是,扎根一个领域,通过记录、复盘来迭代清单,然后执行清单继续迭代。迭代出很多清单之后自然就会分类形成框架。

在这里我还想延伸个思路是,扎根在一个领域这个话题。

1)你首先得有一个目标。

很多人特别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好像什么事情都能做,但是做什么事情又都差点意思,总拿不出特别亮点的成绩,而且做得越多,学得越广的人越容易进入这个误区。

我建议一个刚进入行业的新人,应该建立一个「先做到1%」的思维方式。

「先做到1%」,我把它称之为「扎根」,就是在某个技能上成为这个领域中的 1%,做到头部角色,做到让别人提起这个业务就能想起你,比如说到营销增长就会提到张三,用户运营方面李四做得不错。

需要注意的是,阻碍大多数新人成为「1%」的原因,不是不够努力,而是面对的选择太多,不聚焦。

可以说,如果没有朝着那 1% 去努力,即使做了很多的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精力有限,应该先做到1%,再去补充其他,最终形成自己的能力矩阵。相反,如果什么领域都做一些,但都浅尝辄止,最终就会导致没有一个技能是很精通的,在上级看来,不管哪个工作都没法独立交给他,因为他没法为这个业务「把关」。

那怎么能找到自己要为之努力的「1%」呢?

对于一个新人来说,首先可以看自己做什么事情是有成就感的。比如说你写文章会觉得特别嗨,写完还会复盘,愿意不断地去打磨,发出去之后看到数据不错就会很满足,那内容就可以作为职业上那1%的努力方向,锁住了深扎下去。

别因为市面上什么热门,就跟风跑,要有意识控制信息的来源,少即是多。

但也有人一开始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就先把手里的事情做好,去关注事情背后的底层能力。举个例子,你可能在做市场销售的工作,那把销售的能力项拆一拆,包含用户沟通、卖点挖掘、需求匹配等,通过做好销售工作,把这些技能打磨到1%,因为这些技能跟其他岗位,比如运营或产品的能力是共通的,即便接下来你想转岗,这些底层能力就会是非常有利。

比较忌讳的是,只看到表面的事情,就快速把机会放掉,最后越来越没有机会。做好手里的事情,是开启下一件事情的钥匙。

那怎么能成为那「1%」呢,四个字:日拱一卒。

在互联网行业工作,职业焦虑也许是个标配,很多人都会担心自己是不是又被同辈人甩在身后了,其实不要担心成长慢,怕的是时不时的中断,每日的积累会帮助自己越跑越快,在一个领域中扎根是有复利的。

比如:如果你想要训练自己的操盘能力,在操盘方面成为「1%」,可以建一个知识星球,每天都在知识星球上写一些关于操盘的思考和积累,每个季度把这些思考串联起来,就会发现已经积累了非常深厚的东西。

如果把职场成长当成投资,那我们最大的资本就是时间。不少新人会觉得自己的时间是充裕的,可以去花时间去做很多事情,其实时间是最稀缺的,初入职场要有意识的围绕自己的那「1%」。

时间不等人,如果在一件事上无法做到极致,可预见随着工龄增加,业务量增加,而自己会始终在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情上打杂,无法跨越职场鸿沟。

2)刚开始的适合,不要怕犯错,不要怕走冤枉路,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快成长路径。

以我为例。

最开始填充的时候,我遇到的问题是我怎么开始填充内容效率更高,如果按照工作的节奏来,可能会慢非常多,毕竟不是每周都有收获。

我意识到对我来说,被提问效率最高,有人追着我要答案,我就要去思考答案。

于是我答应了一位朋友持续帮助他解决问题,比如「如何持续精进」、「如何演讲」、「如何做好团队沟通」、「如何做自己的职业规划」、「如何做数据分析」等,我为他写课件,一对一沟通讲解,最后我们一起得到了巨大的成长,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他告诉我他在公司做出了一些成绩,很有成就感。他说:「我现在的工作习惯都是你给我埋下的,其实做出这个成绩我提前就有理论准备,就是按照你说的建立自己的运营武器库。」我特别感动,为他也为自己开心。

给自己设置了一个持续精进的运营机制特别重要。对我来说,我知道我可以用「责任」和「问题」倒逼自己思考,提升自己的搭建速度,而不是被迫地等待着外部刺激(不稳定不高频)的触发。

2018 年到 2019 年期间,我的知识框架和内容填充开始有序地建立,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感觉」。

一旦你找到了节奏和感觉,后面的迭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这就好比你写公众号刚开始没人看写着可能没劲,当你有了一定的积累和粉丝,你自然就找到持续的动力了。

所以,不要把它想得特别难,你可以从工作入手,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最重要的是,你已经开始了。

有有:很多认识你的朋友对你的评价是极其自律,你怎么理解自律?

🧑Chaojun:我觉得,自律是基于对自己的了解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法,然后去完成这件事。自律的背后是你有了更多向上的空间,向上的空间代表你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

我在 2020 年慢慢意识到,我能做到这样的「所谓自律」的背后原因是,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知道自己可以用什么方式帮助自己达到目标。

举个例子,我知道我是个集体荣誉感很强的人,我喜欢和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的感觉,所以,当我们共同承诺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会有足够的动力让自己坚持,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能感受到乐趣。

不管是我组织精进群一起打卡学习,还是我选择加入跑团和大家一起跑步,都是因为我了解自己,我知道这样做,可以实现我的目标。

一件事情一旦变成「发狠才能坚持」、「需要意志力才能做下去」,那么你的内心一定是抗拒的,这说明你没有找到这件事情的本身的乐趣。自律就是一种结果,但坚持的过程不应该让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

大家常说我很自律,其实我觉得我只是了解自己,善于利用工具。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区别是我知道自己的「问题」,也知道「解药」,我给自己设置了很多机制,把自己丢进去,然后慢慢地,等待效果的显现。

  • 蒋大头

    chaojun是我的教练哈哈哈。 讲一个个人对chaojun的印象:线上和线下给人感觉很不一样 刚开始chaojun大大成为我的教练的时候,其实有点害怕和他对话,一方面是因为我对自己没有什么自信,也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害怕暴露弱点。另一方面是chaojun微信聊天的时候是非常言简意赅的,没有太多废话和表情,而且逻辑性强又犀利,所以会有点怕。 幸运的是12月在线下和chaojun大大面基了一次,感受和线上还挺不一样的:逻辑强大和犀利依然在,但是我更直面的感受到了chaojun的真诚和humble。 最近从教练那儿学到的很重要的三点,我觉得对于工作和投资是非常重要的: 1. 金字塔思维,特别是工作聊天的时候,要组织好语言,up-down的说明白一件事,这样是对对方时间的尊重,也能更好的体现自己的思考 2. 文章中说的PDCA能力,正在逐步搭建中 3. 复盘。真的开始工作复盘后,发现其实没有那么简单,要复盘清楚业务,业务背后的真相,不同角色看问题不同的点,自己又在哪儿等等都没有想象中简单。写下来是最好的锻炼,拿起笔写的那一刻我就体会到了以前自己的稚嫩,嘴巴随便说和好好写好好说太不一样了

    3年前
    70
  • 仝仝

    最近特别能体会做采访的乐趣,那种彻底了解一个人,彻底弄明白一件事的满足感🤩 所以,我想发个【嘉宾招募贴】如果你有想聊的话题,关于投资、关于金钱、关于成长,欢迎来小酒馆做客哦。 宝藏用户们,come on~🤪 报名方式:在「知行陪伴」中回复嘉宾,即可填写报名表❤️

    3年前
    34
  • Vivi刚刚好

    上个月我也写了篇复盘文哈哈,我自己的复盘体系也类似,我的体系是: 1. 随时记录碎片想法 2. 记录日记(包括反思/感触两大块) 3. 人生阶段性复盘总结(生命之花模型) 4. 专题复盘(针对重要项目、事务) 5. 制定行动计划(结合时间管理、任务管理细分到每月每天) 6. 归纳方法论(较复杂且需要重复多次的归纳方法论)

    3年前
    15
  • 孟岩

    宝藏栏目,赞。每当你们把一个人挖掘得足够深,我也能从那些故事和经历里面读到自己的一些侧面和瞬间。

    3年前
    57
  • Chaojun

    谢谢仝仝的采访,很高兴以这样的方式认识大家。在有知有行持续精进。

    3年前
    34
  • 眼里有光的azure

    哇。今天还在朋友圈发了一个感慨「很多人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我是非常苛刻和认真地觉得,一个人的成长,有战略上的、也有战术上的,太多人用战术上的忙碌来偷懒了~ 我自己也不能完全避免啦,但无论如何,朋友圈本就是在不断迭代的,愿意和有魄力在战略上成长的朋友一起互相督促和进步。 那么什么是战略上的成长呢?我给出的答案也是构建自己的多重多维系统,并且全心全意迭代她。 很多问题,放在系统的视角去看,只是一个低层次的、局部细节的问题,解决方案却在于更高的维度。 拿投资举例子吧,我看到很多人的焦虑情绪,不是简单的情绪问题。他们想方设法希望自己成为没有情绪的机器,然而,在我看来,分明是系统问题:一开始对于自己的认识、对于投资目标的认识、对于资产配置和仓位的处理、对于钱的久期的处理.......这些环环相扣的地方任意一处的问题都可能是情绪问题的源头。迭代系统才是以一杀十、飞速进步的正道啊。 我自己最深的体会来自于:重要的人不回复消息我会哭这件事。以前一直觉得我就是比别人脆弱呀,反正周围人都很包容我,恃宠生娇也就不思进取……直到开始投资了发现,脆弱个头啊我明明可以强悍得不行......然后逼自己在各方各面都强悍起来~ 再再后来慢慢发现,这不是脆弱和强悍的问题,只是我的投资系统建立得迭代得比我的沟通系统好太多了,表现上的差距才会这么大。[裂开] 如果我一直执迷于「要求自己不哭」,就是陷入了战术上的勤奋。从迭代系统的角度,轻松就破了。破了之后非常诧异,从没有任何人从这个角度指点过我。 构建多重多维系统并不断迭代这件事,其实一点不难。为什么很多人坚持不下来?因为不做,也同样不难。发现原来这件事不是我一个人在做,突然觉得不孤单了。 Chaojun 的系统默默记下来,化作参考和榜样~ @认识「有知有行」的第186天 2021.01.15

    3年前
    27
  • Forwarder

    读完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感受是:啊!朝珺太棒了,要是我老师多好啊!马上反应过来,啊,现在就是我的老师啊!因此,我迫不及待地总结了一下。 特别认同这些理念: ”我们遇到的错误有两种,一种是无能之错,一种是无知之错。在一个人犯过的错中,大多数可能是无能之错,而这些错误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成长会停滞,持续精进需要一个稳健的系统。从 0 到 1 的过程中,我们只需掌握少量几个技能就可以达到 80 分了,但从 1 到 100 的过程中,需要的是一个操作系统,用系统驱动我们持续精进。“ ”已有的知识决定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方式。知识是否构建成体系,形成闭环,决定了自己是在尝试掌控自己的人生,还在将自己托付给了命运,随遇而安。“ ”「所谓自律」的背后原因是,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知道自己可以用什么方式帮助自己达到目标。“ ”自律就是一种结果,但坚持的过程不应该让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 特别有启发的实操: ”我通过记录将我的所有工作生活串联起来: 1)记录错误,反思问题。 2)记录情绪:很多错误的出现都不一定是能力不够,可能是当时情绪不对,我会先记录下来当时的情况和感受,过两天再回头看,就多了一次与自己对话的机会。 3)记录公司战略、直属领导的叮嘱:我们工作是否产出了价值,是自己的努力是否在帮助公司达成战略目标。工作是否被认可是 Leader 的反馈,那 Leader 的要求是什么,我如何更好的配合,自己是否在主动的帮助 Leader 推进业务,遇到问题时也在与 Leader 积极的对齐。 4)记录高质量信息:与一个高手交流后的心得,听播客时的收获,学习课程时的感悟,这些都会碎片的记录下来。 5)每日复盘:通过每日盘点一天的情况,来思考今天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下一步怎么做。” 而如何记,每种类型又有对应的工具,实在是太棒了! 如何借鉴: 1.首先得有一个目标 建立一个「先做到1%」的思维方式。 阻碍大多数新人成为「1%」的原因,不是不够努力,而是面对的选择太多,不聚焦。 比较忌讳的是,只看到表面的事情,就快速把机会放掉,最后越来越没有机会。做好手里的事情,是开启下一件事情的钥匙。 那怎么能成为那「1%」呢,四个字:日拱一卒。 如果把职场成长当成投资,那我们最大的资本就是时间。 2)刚开始的适合,不要怕犯错,不要怕走冤枉路,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快成长路径。 比如帮忙朋友持续解决一些问题,并做好总结与复盘。一方面培养了友谊,另一方面自己也获得了成长。 感悟与反思: 回顾我求学期间,我算是一个比较能坐得住但好奇心比较重的人,除了读得书多以外,自我认为毫无建树。用我导师的话来说:“我的见识涉猎很广,但深度不够”。能坐下来学习并研究一些问题,但强烈地好奇心往往会使我的注意力不聚集,这也想看看那也看看。这导致的问题是,做不出课题。 工作了以后,由于工作要求倒逼我必须聚集某一方面,反而真正明白了活在当下的含义。活在当下,做好手头上的事,不焦虑。领悟到,焦虑的根源往往源于想得太多,做的太少。追求完美而不能开始,最终只会一事无成。 工作几年后,每天日复一日,感觉没有进步,想成长,却认为没有机会。反思自我主观原因正如文中所说:“只看到表面的事情,就快速把机会放掉”。刘润也说:“每当对事情有负面看法,可能只是因为缺乏建设性的视角”。 也定过一些计划,而终究低估了人性,高估了自我意志力,而使得这些计划最终不了了之。而计划没有完成,内心又觉得有负疚感,没有进步,反而增加了焦虑。所以,我们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系统和策略来推动自己成长。这正是本文所说的持续精进的奥义! 好的感悟是,工作中,每当我早上起来用ToDo列出今天一天的工作清单,就会觉得今天的工作特别有把控感。清单上的事项一项一项的完成,又特别有成就感。这让我感觉一天踏实和充实。 从工作岗位延伸的视角上看,我还需要学习学生心理学、考后志愿填报和大学专业介绍方面的内容。从角色扮演上讲,每次陪伴孩子、侄儿、妻子和父母,都是我的学习机会。 最后,文中朝珺记录自己的情绪这一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工作和生活中由于自己情绪问题而使得表达不到位,把事情会弄得往不好地方向发展。虽有认识,但未从记录。 是记之,备查。

    3年前
    13
  • 金吒

    『自律是一种结果』这个角度太棒了。 给朝珺打call,你目前就是我在个人系统迭代环节上的『那个最优秀的人』,以你为目标,冲鸭! ps.这是我在有知有行收藏的第二篇文章。

    3年前
    11
  • 逆水行舟

    了解自己,持续精进; 日拱一卒,与珺共勉。

    3年前
    10
  • 小小^~^

    宝藏节目+1 看别人的经历,总能联想到自身的行为。接纳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随着自己的本心该精进时精进,想懒惰时懒惰,哈哈。对作者说的时间最宝贵感触很深,要力争做到1%,别只增加了工龄、业务量,还在打杂。但前提也是自己大概认可的一个职业。

    3年前
    9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