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玩了个互动小游戏,游戏中每个人都可以从众多选项中选择 3 件 2021 年最想做的事,分享到朋友圈让大家猜。在我做的所有测试里,几乎有 80% 的朋友选择了「努力赚钱」。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投资知识来创造财富,却未曾意识到投资对「自我认知」的重要意义。学习理论和市场逻辑固然重要,但是对自我的深入了解和理性观察,才是投资成功真正的钥匙。
这篇来自「禅与宇宙维修艺术」的文章,为我们梳理了「人」与「钱」的关系。主理人 Jade 分享了她在投资路上的种种感受,总结出作为个人理财者抓住投资机会的经验,同时也强调了「自我认知」对投资、乃至人生的重要意义。
祝开卷有知。
广义的投资是处理「我」与钱的关系的过程。货币是一种价值交换和价值贮藏的媒介,而价值度量会随着环境发生相对变化,比如通货膨胀这样的外在变化,或物质需求这样的内在变化。
广义的「钱」也包括任何可以估值定价的资产,从房子车子到球鞋乐高二手书。哪怕是把所有钞票攒起来藏在床铺底下的老奶奶,和拼命收藏小虎队限量卡片的小孩子,他们和钱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他们也在投资理财。
太多的注意力常常被放在「钱」上,就会忘了另外一头的「我」。我们拼命学习投资理论,研究市场逻辑,关注新兴资产,打听小道消息,试图解释昨天,了解今天,预测明天。以为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就能带来更聪明的判断。
常识固然有用,伴随一生的学习也不能被省去。2020 年疫情期间,美联储无限放水,以致在经济最差的一年,美股反而屡创新高。有两种人非常需要抵御这种外在变化,一种是有大量闲钱的富人,一种是最穷的老百姓。前者的财富会被动贬值,后者容易被割韭菜。真正的「韭菜」不是亏掉钱的人,而是缺乏基本认知和独立思考,被别人忽悠着亏了钱的人。
外在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最终不是由经济学规律、数学模型决定的,而是每一个参与者的个体行为所决定的。
外在条件不断变化,追也追不过来。而个体的行为模式却像写好的算法程序,靠着惯性。运行,始终如一。既然投资是处理我与钱,我与外在物质世界的关系,那么「我」的转变,也自然会带来关系的不同。
《与神对话》这部心灵哲学著作里有一章专门写金钱。其中一个观点是,东西方文化中都有一种态度,对金钱其实是嗤之以鼻的。我们会说,金钱是万恶之源。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人与钱的关系是矛盾对立的,既想要富足不匮乏,想要金钱服务于我,又暗暗把它放在了很多美好事物的对立面,并不真心相信它是什么值得被爱的东西。
你与金钱的关系是怎样的?钱背后,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多少钱才够?什么算财务自由?……这些答案,都会随着不同人生阶段的自我成长不断改变。对钱的安全感,也和实际拥有的数字没有必然联系,只和当下自己的人格与心境相关。
最终我发现,投资这件事成败的标志,并不是绝对数字,也不是跑赢市场,而是回顾经历的那些机会与选择,我们是坦然的,不后悔的,无遗憾的。真正迷人的也并不是手机屏幕上的浮盈浮亏,而是探索事物本质的乐趣,和不断观察自我,修正自我的契机。
钱能带我们穿越时间。无论对未来的预期如何,终有一天我们可以验证它。而那一刻,想象与现实的偏差又会作为新的信息影响下一次对未来的预判。
无论是什么样的投资,要赚钱的路径只有一个:在价格低的时候买入,价格高的时候卖出。有趣的是,大多数散户回过头观看自己的行为,结果常常是反过来:他们在价格高涨时杀入市场,迅速下跌时期匆匆离场。也就是说,他们在高买低卖。
当资产暴涨之时,财富效应也就是庞氏效应,不断推高价格。从开始感觉市场非理性,到后来觉得原地观望的自己才是不理性的那个,再到吃到甜头,迅速膨胀,完全失去理性,推动我们的内心力量的是「怕错过」。
而待到泡沫破裂,内心戏变成了「不敢买」,无论是抛售还是放弃挣扎从此被套,往往是在一个极其缺乏深思熟虑的仓促之日,慌张潦草的选择。
是恐惧驱动了我们的大部分行为。经历过才知道,真正能做到低买高卖绝非容易。它需要在还没有媒体宣传和大众舆论的时候就有独立思考的精神,需要耐得住寂寞,忍受住波动,需要不执着,拿得起放得下,需要随时准备承认自己错了,需要远见、信心、谦逊、坚持……
然而,这些还都不是我所说的「认识你自己」。
正如正念冥想中对身体、情绪、念头、感官体验的观察,认识自己首先应该是中立的,不带评判的过程。
什么是远见?只有当它最终正确的时候才是,是结果导向的。同样,谦逊也可以是懦弱,坚持可以是固执,勇气可以能是冲动。这些褒贬含义明显的评判,都是我们事后强加的。
而恐惧不一样,恐惧是一种真实的感受。它就在我们的胸腔某处,身体某处。它不是对的,也不是错的,不好也不坏,它只是存在的,可以被观察的。兴奋也是,骄傲也是,沮丧也是,懊悔也是。
我在 2020 年中清空了特斯拉仓位。最开始买的时候,它还只有一百多美金。到了六七百美金的时候,我觉得太疯狂了,市场的关注过度了,而且清一色都是利好的新闻,没有人质疑和泼冷水,和一年前公司最惨淡的时候简直是两个极端。
抛掉之后特斯拉继续一路高歌,再买回来是很难的。后来的半年,我常常反思为什么没有坚定地继续持有。令我遗憾的不是对更多可能收益的算计,而是从一开始我就认定这是一家伟大的公司,是可以持有 10 年以上的股票。当时我自己刚试驾了 Model 3,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所有特斯拉产品的拐点级产品,就像 iPhone 4 一样。
直到有天我发现了隐秘。在和朋友聊起特斯拉的时候我说,「我开始研究特斯拉的时候,它备受质疑,濒临破产。可是现在,所有自媒体都开始写特斯拉,所有投资者都开始买,我就觉得很没意思。我只想去关注新的机会。」
是傲慢。是觉得「别人跟我得出了一样的结论,我就不特别了」的傲慢,成为了我的弱点。我的傲慢战胜了我发自内心的热爱。
投资是比任何电子游戏都更刺激的虚拟现实游戏。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唤起人类的一切情绪和情感,也就成了自我观察的一面镜子。在投行工作的那两年,我习惯了看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如何在交易大厅变成疯子、流氓、野兽。当巨大的利益就在几秒钟,几分钟内被撕扯分配,人性会被放大到极致。
有的人终其一生还是只把目光盯在那个数字上,从不明白可能有比输赢更大的输赢,比成败更深远的成败,从不看看他自己。
一个普通玩家要在德扑牌局赢钱,靠的绝不是积极参与,而是耐心等待。几个小时内抓到好牌的次数寥寥可数,但只要能建立好形象,把握住机会,再加上一点运气,一两次稳健的打法就能赢个大的。澳门赌场上的那些中国人,常常把把都想参与,总是赌「说不定」的小概率事件,慢慢地输掉手上的盲注。越是如此,内心越是焦急,赌性越大,输的也越多。
有些人说,高手玩德州是打对方手里的牌,不是自己手里的牌。但是,那也是概率,那也需要等待机会。况且,在有限的零和游戏中可以如此,但在无限的开放市场中却不是这样。
无论是有限游戏还是无限游戏,属于你的机会,一辈子就那么几次。我所说的机会,是长时间,相对意义上改变结局的大机会。大的机会是时代造就的,不是你自己。
我在去年最匪夷所思的操作,是做空了瑞幸咖啡,恰好在公司出事的前两天,单笔收益 90%。 同一时间还做空了跟谁学,也赚了点小钱。可是,回想起来我却觉得后怕,并得出了一个教训:
永永远远不要做空。
先说说为什么做空瑞幸。出于对常识的信任,看衰瑞幸已经很久了。一家咖啡公司,不管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有多少资本在支持,发展有多么迅速,补贴有多么猛烈,你的产品核心是什么?
是好喝。
别管我的个人口味和大众是否有差异,从一开始就觉得难喝。所以我猜想,关于瑞幸的种种正面数字一部分来自于商业社会的浮夸报道,一部分来自于大量的,猛烈的用户补贴。观察身边的朋友,每一次下单瑞幸的理由都是「太便宜了,又有补贴了」,尤其是那些对咖啡口味并不敏感的轻度用户。从来没有一个人跟我说过,「太好喝了」,也没有那种黏性很高的长期忠实用户。
直到有一天,我听到一个朋友说,她爸开始买瑞幸的股票。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觉得瑞幸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星巴克。结合耳闻很多大的国外基金开始重仓瑞幸,我突然有种感觉,机会来了。市场之前的半信半疑,现在几乎转为了全部的相信。不管这个泡泡是怎么吹起来的,上涨的空间已经很小了,做空的风险也在越来越小。
但为什么在很快极其幸运的证明了「我是对的」之后,我得出了不能再做空的结论?
因为股市是长期上涨的。做空是在和大势做对,是在逆势而为。想把一支股票推起来的人,永远要比想干掉它的人多。无论是借票还是买期权,做空的成本也是昂贵的。只要一天它没崩,你就要付出跟大家对着干的代价。
所以,就算是你觉得自己是对的,也很难在做空上下大注,只能小小试探。最容易赚小钱,输大钱。更何况,更多的时候人是在用做空证明自己,根本不是什么理性的抉择。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因为对市场的悲观做空过 Facebook 这样的主流大票,但因为没能及时在大跌的时候买回来,也亏了钱。
更重要的是,我不再想回到那种终日忐忑的心情,也并不想做个在混世中降妖斩魔的英雄。那些都是虚妄,都是短暂。
投资的目的也不一定就是发财致富。但周期论给我的启示就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目光放长远,有耐心,就已经是一种很智慧的交易策略。
我曾见过全世界最好的对冲基金顶级石油期货交易员,在保留了长期期权仓位之后,他告诉我,自己要离开市场,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岛上生活半年。那种魄力不来自于自信,而来自于自知。
不管是何种交易策略,长期赚钱就要有相对优势,它可以是:
1)信息不对称
如内幕消息,但随着法律监管的完善,这种机会跟普通玩家没关系。再如深度调研,比如不相信财报上的数据,自己跑到牛奶公司的牧场里数羊。或者蹲点线下门店数客流,用抽样统计倒推整体数字。很多专业买方机构会这么做,但普通人也没这个精力。
还有一种微妙的信息不对称,是你自己对某个特殊领域的一手信息。作为普通用户,很可能会超过专业机构投资者。因为你对核心产品的认识,是感性的,直接的。
两年前开始戴正畸牙套后,我很快开始研究隐适美这家公司。在治疗过程中我发现,隐形牙套的核心资产根本不是硬件技术,而是用户数据。
大多数亚洲人的牙齿都比西方人有更复杂的骨骼形状,比如外翻,突出。在隐适美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只能适用于轻度调整的案例。随着用户数据的积累,隐适美能处理的类型越来越多,代替医生的部分也越来越多。医生取模型后,送到总部做电脑方案,然后再人工微调。它可以做到非常精准,把每一个步骤的动态变化建模,做动画。
于是我意识到,隐适美是一家有壁垒的公司,并不是新的同类公司能轻易超越的。它积累的真实数据就像老医生看过的病例一样,越多,就越成熟,越准确。它是一家大数据公司。
如果你先于大众一两年,甚至几个月用上智能手机,就能很快发现苹果公司的价值。这是一种常常被忽视的信息不对称,也是一种相信「第一性原理」的精神。
再比如,因为对牛奶不耐受,我在北京喝咖啡的时候都会选燕麦奶。到了大理之后,大部分咖啡馆都没有燕麦奶,就只能喝美式。直到我发现大理的星巴克竟然有燕麦奶。在一个需求很少的地区依然保持全国标准,是一个连锁企业的品质体现。于是我突然对这家公司又有了兴趣。
找到和自己相关的,熟悉的市场,就是一种相对优势。不用非要去拿着一堆书籍财报研究自己看不懂的行业和公司,就算研究明白了,那些信息也是公开信息,不是什么优势。比如制药公司常常有很多突然暴涨的机会,但知识壁垒很高。
2)市场失效
有效市场假说的成立来自于充分参与。一个新兴市场在刚开始常常是不够有效的。
一位上一辈投资人曾向我讲述,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是年轻的时候把纸质国库券从一个城市,一麻袋一麻袋地搬到另一个城市。当时他在绿皮火车上守着麻袋坐着,眼睛都不敢闭一下。这是一个利用市场的定价瑕疵,「倒买倒卖」的典型例子。
五六年前,比特币刚开始有中心化交易所的时候,一个程序员朋友写了一个简单的程序,利用加拿大和美国两地交易所的价差搬砖套利,躺着赚钱。不过几个月之后,这样的机会就彻底没有了。
算法交易,统计套利在今天常常以最快的速度弥合了这种市场初期的低效。不同国家,不同交易所对同一资产的定价不同,这样的机会会很快被算法识别。想靠无风险套利空手套白狼,对于个体交易者来说已经不太可能。
3)技术、算法和投资理论
世界上有一种对冲基金,像美国的 D.E.Shaw、Citadel 和文艺复兴,是靠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算法交易策略在衍生品市场中赚大钱的。他们与普通的买卖型基金,宏观对冲基金相比并不在一个维度上竞争。
显然,那是一个普通投资者无法涉足,无从学习的领域。那我们喜欢学什么呢?各种各样的投资理论。昨天是巴菲特,今天是达里奥,昨天是看基本面,今天是看线,明天是网格交易……
关键问题是,你是否相信任何一种投资理论是长期「有优势的」?
我认为没有。那个「投资圣杯」根本不存在。任何投资理论都是暂时的,且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几年前我在研究虚拟货币挖矿模型,试图比较出到底是挖矿,还是定投或其他二级市场的交易策略更好。事实证明,所有的「结论」都只能由历史数据得出。但是,未来的随机性才是最重要的条件,也是金融市场之所以迷人的根源。
那么,究竟还可能有什么,可以作为个人理财者的相对优势?
向内看。在大部分人向外求索的时候,你能明白那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钥匙,最多只能让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真正的「圣杯」是对自我的了解,那本身就是一种优势。
在创业的那几年,我读过很多书,见过很多人,也曾试图找规律,到底什么样的创业者才能成功?聪明的?学历高的?创业经验丰富的?有人格魅力的?能忽悠的?……
终于有天我体会到:太聪明的人,并不适合创业。因为他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分析出利弊,甚至计算出成与不成的概率。他们能设计出漂亮的商业模式,能说服一流的投资人,能招到很好的团队。可是,他们不够愚痴,不够执拗。
世界上的聪明人那么多,如果机会是能分析出来的,为什么轮到你?最顶尖的创业者,一定在某种程度,某些方面有一种傻劲儿。他们并非料事如神,占尽先机。他们一定在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里,做了所有聪明人都不愿意做的事。他们是所有理性人中的非理性者,把脑子无法算计的东西,甩手交给了心。
这种傻来源于什么呢?
某种热爱。某种感性。某种直觉。
它帮助你,比别人多相信那么一点点,早相信那么一点点。这就够了。
当然,你也会犯错。但你不会后悔。
有的人马后炮说,看看过去的 10 年,大部分基金的业绩都比不上只买一支腾讯持有 10 年不动来的赚钱。
说的容易。是什么样的喜欢,什么样的决心能做到买一支股票 10 年不动?又有哪个投资者敢重仓押注在那么一两个股票上?段永平当年看好网易。可那是何等的魄力,能让他从最低点开始买,跌了也买,涨了也买,一直到持有到今天?
如果有一天乐高上市了,恐怕有很多人不用看分析看价格也会买买买吧。又有多少人是坐在海底捞里买了海底捞,每天吃着外卖变成了美团的股东。
归根到底,投资既是在理财,也是在表达观点。京东这样的企业文化,有这样老板的公司,就算利润再多,我也不会想成为其股东。而 Airbnb 作为我最喜欢的互联网公司,是宁愿亏钱也想长期支持的另一种意义上的稀缺资产。
几年前我和朋友在一个酒吧里聊起比特币,他问我,为什么喜欢风险这么大的资产?大到随时可能直接归零。我想了想,是因为我自己的风险偏好?是因为受到身边圈子的影响?是因为已经投入了时间成本?
后来我说,因为比特币是我这辈子见过最美的事物之一。还记得最早研究数字货币的时候,我一边读着数学、计算机、经济学、哲学,一边对世界上能出现这样的设计赞叹不已。尽管这个市场后来泥沙俱下,但我知道,能遇到如此令人单纯地感到激动的新兴事物,是一种幸运。
可是,不久后我退圈了。因为我发现,越是深入和热烈,身边的圈子,接受的信息就越单一。渐渐地,我竟然也开始买山寨币,也开始相信更多不纯粹的东西。退出之后,我卖掉了所有除比特币之外的虚拟货币,不再关注这方面的垂直媒体,专心做自己的事。
在热爱后不执着,也是一种优势不是吗?再千载难逢,不复再来的机会都可以被放下。一无所有或盆满钵满,都有从头再来的魄力。
曾在牌桌上遇到过一个德州高手,有时会毫无理由地很早 fold 掉极好的牌。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只是想练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扔掉手里的牌,这是种心理能力。
如果投资也好,赌博也好,游戏也好,最终都是为了让我们认识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那还有什么不能离的场,不能散的局?
在所有金融类经典书籍里,我最喜欢的还是杰西·利弗莫尔(Jesse Livermore,以下简称「利弗莫尔」)的《股票作手回忆录》,也是我人生中唯一的老板送给我的第一本书。因为所有人都在讲道理,只有他在讲经历。道理今天对,明天错,在一个人那适用,在另一个人那不适用。但经历就是经历,他辉煌过,落寞过,功亏一篑过,卷土重来过。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啊。
利弗莫尔的历史结局是破产离婚,开枪自杀。所以他的交易策略还值得学吗?他是个成功还是失败的交易者呢?这些问题还重要吗?
一个曾经的播客嘉宾与我聊起当时他在做短期杠杆交易。看着我忧虑的眼神他说,我知道我不该这么去做,但是我好赌,忍不住。几个月后,他说他破产了,要重头来过。
知道自己好赌还无法改变,这才是苦。
说乌合之众都是愚蠢的,我觉得不然。大众不是愚蠢的,而是不自知的。一次次在同样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里循环,这就是众生之苦。
看着自己的怂,看着自己的蠢,看着自己的恐惧、傲慢、懊悔,并不是那么容易。可这些在投资中有,在人生中也会有。此处可躲,别处何藏?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难道不比什么都重要?
照镜子的时候,不管你想不想照,满不满意,镜子都没有错。如果不对自己心怀好奇,我觉得大部分人买指数基金,买余额宝就可以了,不必藉此浪费时间。
人生的每个决策都是投资。向外寻找答案,求得证明的人生阶段,于我而言已经结束了。所有人世的勋章,都没有内心平静重要 。我拥有过的最美妙的瞬间,都是没有人在意,没有人懂得,可内心坚定光明,一往无前的瞬间。
与外在比较,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永远有人比你更聪明,更敢干,更幸运。永远有更好的时代,更坏的时代。此一时彼一时是得是失,也很难讲。年轻的时候以相对小的代价认清自己,比人到中年糊里糊涂好的多。
命是内在选择,运是外在机遇。机遇总是会有,可选择变了吗?
在很多年份,「什么都不做」投资收益能赢过大多数人。清醒而心安地什么都不做,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如果我们不学别人穿衣服,不学别人谈恋爱,为什么要学别人如何投资,如何过人生?我们到底是来体验人间无常的,还是要战胜无常?
这几年对我最有裨益的练习是冥想。人类引以为豪的思考不过一连串外界刺激引发的电信号,大脑并不听任「自我」的指挥。内观冥想提供了一种视角:观察事实,接纳真相。一切的感受、情绪、念头、想要行动的心、正在发生的行动……让它来,让它走,既不评判也不控制。不是无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都带着觉知。
如果同样的方式用在观察今天所聊的话题上,那姑且可以叫它正念投资。
同样,我们可以正念走路,正念吃饭,正念谈恋爱。投资这件事终究是狭隘的,有条件的,它和大部分人没有什么关系。所有投资能带领我们看见的,其他事物也可以。世界是无限宽广的,人的内心同样。
今天,我住的地方下了雪,气温骤降,每个人都在说,太冷了,太冷了。我本来也惧怕寒冷,此刻却有些兴奋。因为我从来没有在没有暖气的地方,体验过冬天。我想,原来是这样的。
这无常的大自然把渺小的人类变成了被动的体验者。可除了体验,我们终究无事可做。
来源:公众号「禅与宇宙维修艺术」
转载文章发表的所有信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详见《文章免责声明》。
最惊艳的三段:1- 普通用户对核心产品的认识,是感性的,直接的。Airbnb 作为我最喜欢的互联网公司,是宁愿亏钱也想长期支持的另一种意义上的稀缺资产。 【感触】我真觉得做个感性的投资者,和喜欢的公司一起长大,开心又美好~ 2- 我拥有过的最美妙的瞬间,都是没有人在意,没有人懂得,可内心坚定光明,一往无前的瞬间。如果不对自己心怀好奇,我觉得大部分人买指数基金,买余额宝就可以了,不必藉此浪费时间。 【感触】这也是我喜欢投资的原因~ 3- (卖特斯拉后...)是傲慢。是觉得「别人跟我得出了一样的结论,我就不特别了」的傲慢,成为了我的弱点。我的傲慢战胜了我发自内心的热爱。 【感触】这段太生动了吧。我非常能在低谷拿住一个股票一个基金,背后多少也有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傲慢~ 并且涨了拿不住也是~ 希望能慢慢以彻底清爽正确的“因”拿住~ 以投资为镜 @认识「有知有行」的第191天 2021.01.21
这篇文章是我加入有知有行之后划线最多的一篇文章,这种'正念投资'的说法真是让人霍然开朗。 是啊,我们总是在'比较',在'评判',今天我拿住的股票或者基金涨的比别人都高,我就很开心;明天我卖掉了股票和基金看着别人还在蹭蹭蹭涨我就很失落。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向'外'求,都是在'与世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自己。 正式学习投资快两年的时间,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事情并不是自己赚了多少钱(虽然看见赚钱还是蛮开心的。。),而是不断的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不断的感受到今天的自己又比昨天的自己好了那么一丢丢。当初我开始学习投资的时候,做梦也不会想到我居然会学习像'反脆弱','冥想','多元思维模型'等等这么多有趣的东西。 现在的投资对我而言,提高收益率已经是一个'副作用',真正让我享受的是整个过程,投资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分享的过程,这些除了收益率之外的东西带给了我无尽的快乐,甚至是勇气,我想这才是我热爱投资的真正原因。
有一个建议,我觉得这个声音太机械,没有感情,如果实在没时间录制音频,可以征集志愿读者的音频。然后择优选拔。
今天的文章,我没读懂…
正在学习冥想、也在学习投资,所以知道,达到作者的这种“境界”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牛市来了,市场情绪起来的时候忍住不买入;情绪出现了,冥想时让它走;明知道要发生什么,但是要控制住自己,知易行难。 希望大家和自己都能找到人生的spark,做自己爱做的事,做自己发自内心的投资,收获理应属于你的东西。
喜欢这篇文章中的追求自我,从内在的我开始做起,也做了一个决定,加了这位作者的公众号,但是发现最近加的公众号有点多,所以决定,以后加一个删一个,如果觉得没有可以删的,那就不值得加了!
这篇文章非常打动我。 很喜欢这段话: 「一次次在同样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里循环,这就是众生之苦。 看着自己的怂,看着自己的蠢,看着自己的恐惧、傲慢、懊悔,并不是那么容易。可这些在投资中有,在人生中也会有。此处可躲,别处何藏?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难道不比什么都重要? 照镜子的时候,不管你想不想照,满不满意,镜子都没有错。如果不对自己心怀好奇,我觉得大部分人买指数基金,买余额宝就可以了,不必藉此浪费时间。」 「自我审视」是人生中多么难能宝贵的品质。诚实地面对自己,认识自己,承认自己的有限、愚蠢、错误,而不是用谎言加滤镜去美化真相,再鼓起勇气去改变它,实现自我的成长,这是我必须不时提醒自己去选择的路,这也是「少有人走的路」,cause it's too damn hard(这句英文来自《闻香识女人》)。
理财文章里看到与神对话,就知道作者有点东西
几千年前的回响: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有知有行转了Jade的文章,读者群也有人推荐了有知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