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大要素,提升你的碎片化学习效果

  • 屠夫1868 · 2021年4月1日
  • 9836
  • 81

「碎片化学习」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乃至实践。

吃早餐的时候,通勤的地铁上,睡前的1个小时……或阅读,或收听,我们通过屏幕和耳机用每一分钟获取知识——尽管是碎片化的。

不要误会,屠夫今天不是来批判碎片化学习的。

事实上,我还挺鼓励大家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获取知识的。

一、累积优势

社会学有一个概念叫「累积优势」 (Accumulative Advantage,也译作 积累优势),指个体一旦在某方面取得优势 (哪怕只是微弱的优势),就有更大的概率变得更强。

大家熟知的「马太效应」以及「滚雪球」,其实都是累积优势的特例。

名词看起来很厉害,其实概念很好懂。

上一所大学名校不能保证获得好工作,可是能上 985/211 的,就不会选普通的大学;

上一所中学名校不能保证考上 985/211 ,可是能读名校的,就不会选择普通的中学;

同样的逻辑,可以一路推到小学和幼儿园……于是「赢在起跑线上」的概念广为接受。

嘴上拒绝甚至喊「读书无用论」的人,一样为了孩子的名校学位争得头破血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每一个阶段的好学校,都能提升一点点的累积优势。

优势不断累积,就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样被拉开的。

举这个例子,不代表屠夫支持「起跑线论」。

人生可以产生累积优势的点有无数多个,没有人能把握全部的累积点;

不必为少数的环节而焦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常有的事。

但不能忽视的是,我们需要「累积优势」,否则何来「收之桑榆」一说?

二、碎片化学习的误解

对于碎片化学习,有两个常见的误解。

一种是把碎片化学习吹得太神。

公众号和自媒体 —— 尤其是只会写快餐文那些 —— 为了保持自己的阅读量,会把没营养的碎片化阅读包装成「知识」,一边贩卖焦虑,一边兜售内容。

而他们所推销的内容,要么是夺人眼球的生造概念,要么是毫无意义的情感宣泄。

这些内容既无法构成知识体系,也不能提供方法论指导,充其量只是一种「知道」而不是「知识」。 「知道小贩」们推销的所谓碎片化学习,当然是过誉的。

另一种是把碎片化学习踩得太低。

或许是无良的「知道小贩」太多,以至于产生了与之抗衡的另一种误解。

持有这种误解的人认为,碎片化学习分散在多个碎片时间里,缺乏成体系的梳理,导致最终获取的信息都是散乱无序的,因此起不到真正学习的作用。

这种说法,一个反例就能推翻 ——

一年级语文也是一个一个拼音地学,他们会质疑这些「碎片化信息」的作用吗?

任何知识,在打基础阶段都是看似碎片化的,只有到达一定程度才能展开结构框架。

所以说,问题根本不在于「碎片化」。

对忙碌的上班族而言,像校园时代那样腾出大片完整时间学习,是不现实的;

然而屠夫也强调过,即便离开校园、步入职场,学习新知识也是刚性的需求;

所以,问题的核心在于——碎片化学习,怎么学更有效果?

三、第 1 要素:长半衰期

碎片化学习要取得好效果,首先要确保「长半衰期」。

「半衰期」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但生活中许多事物也有「半衰期」。

短半衰期的事,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即时回报。

读一本网络小说,或者吃一次麻辣火锅,我们很快就能得到强烈的愉悦感;然而几天后,这种愉悦感就会消失殆尽。

长半衰期的事,可能没有明显的感官刺激或即时回报,却可以不断地累积和叠加。

以屠夫自己的体会来说:

本科学的各种定理和证明,其实早已遗忘。

但这些思维和方法,深深地印在我脑里。

这些基础,对我学习新知识很有帮助。

半衰期有长有短,这就引申出两种学习方法。

一种方法是:积少成多地做长半衰期的事。

背一个单词,或者学一条公式,或许当下不能马上发挥作用,甚至过些日子还会淡忘;

但当你持续学习的时候,过去留下的底子会成为奠基石,降低你未来学习的难度。

另一种方法是:把短半衰期的事转化成长半衰期。

同样是看一场电影,有的人看完即走,或者作为社交的谈资,仅此而已;有的人会思考电影中的细节,揣摩导演和编剧的用意,认真地撰写影评。

就像《投资式学习》里的「消费模式」「投资模式」一样:

前者追求体验,只做短半衰期的部分 (看电影);

后者深化结果,还做长半衰期的部分 (写影评)。

这个例子同样可以延伸到碎片化学习中:

有的人每天看上百篇公众号爽文,过几天就忘得一干二净;

有的人精选深度文章研读,还会写读后感、与作者交流。

四、第 2 要素:知识积木

碎片化学习的另一个要素,是形成知识积木。

屠夫曾从《小学问》里借用过「拼图」「积木」的概念:

人们常常把知识想象成一张宏伟图像;

碎片化学习,仿佛只获取了拼图一角。

其实碎片化学习,可以获取一块积木。

人们以为知识都有预设的图像,每块碎片在完整的图像中都有固定的位置。

如果只取得一块块碎片,没有预设的图像,那么碎片化学习就成了无意义的。

事实并非如此。

高效的碎片化学习,获取的是「积木」而非「拼图」。

积木没有「预设的图像」,只有「想要的模样」。

乐高积木里最有用的那一块,一定不是火车头形状的,因为那样的积木只能用来做火车,做不了其他东西。

反而是看起来很普通的积木,容易和其他积木连接在一起,可以搭摩天楼,也可以搭太空堡垒。

回忆一下,芒格为什么鼓励投资者跨学科学习呢?

这并不是让我们成为所有领域的大师,而是累积不同学科里的「知识积木」;

在「投资」这个主题之下,我们可以将看似碎片化的积木进行转换和连接,最终形成「想要的模样」。

这是高效碎片化学习可以有效的要素——不要带着拼图的心态,觉得学完「预设的图像」才有用;

相反地,要以「积木」的眼光来对待碎片化知识,学会灵活地转换和连接它们,构造属于自己的摩天大楼。

五、第 3 要素:结构框架

做到了上面两步,碎片化学习可以沉淀出知识积木;

但你需要结构框架,把散乱的积木有序地组织起来。

生活中,饭局里,总会遇到一些很会聊天的人。

ta 读过许多书,学过许多课,知识面非常广,聊天的内容非常丰富。

然而需要解决特定问题的时候,ta 的学富五车似乎派不上用场,往往束手无策。

因为 ta 的知识,缺乏「结构框架」。

说起来,「缺乏结构框架」可能是碎片化学习者最容易犯的毛病。

因为碎片化学习的时间碎片化、来源碎片化、思维碎片化,如果没有刻意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解构和整合,很难形成自己的一套结构框架。

或许你看了许多文章,知道搜索引擎广告的商业模式里要关注 CTR (点击通过率),也知道广告覆盖率影响营收,却不知道如何用一条逻辑把这些要素串联起来。

而具备结构框架的人,通常是这样记忆的:

搜索广告营收 = 用户搜索量 × 广告覆盖率 × 平均每页广告数 × 广告点击率 × 平均点击价格

(不同人的结构框架有所不同,屠夫在此只举自己惯用的一套)

一条公式,将一个复杂的商业问题分解为5个可执行、可提升的指标;

而5个指标分别以对应的方法提升后,最终又会带动整体营收的上升——这,就是结构框架的作用。

形成结构框架,对碎片化学习者而言是困难的,又是必要的。

许多人在完成了前两个步骤后,就心满意足地合上书本,自以为已经「学到了」。

殊不知,学完无法为自己所用,你的学习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记住一句话:

未经思考的知识,不属于你。

六、写在最后

让我们重温一下提升碎片化学习效果的3个要素吧:

第一,做长半衰期的事,让知识可积累;
第二,拥抱碎片化学习,形成知识积木;
第三,以思考组织知识,打造结构框架。

只要掌握好方法,碎片化学习可以帮助你形成累积优势。

而这十分重要,因为 —— 借用奇葩说的金句:

你可以一天整成一个范冰冰,但不能一天读成一个林徽因。

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 逆水行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知识也需要日积月累慢慢学,尤其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碎片化学习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必备的方式。我觉得作者把碎片化知识比喻成“积木”,确实是非常恰当,利用学到的各式各样的知识来搭建更好的未来。 虽说学海无涯,我们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掌握所有的知识,但那又怎样,分享一句我很喜欢的,来自胡适先生的经典语录: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3年前
    61
  • 妄ㅤ

    在没有有知有行之前,小白学习靠谱投资知识乃至建立自己投资体系的难度有点大的,许多视频以及公众号的知识不仅零零碎碎甚至不靠谱,在那时候接受了很多无效的「知道」 有有知有行后我才开始整合各种知识,譬如我使用的仓位控制指标并不是知行温度计,而是万得全A的股债利差百分位,选择主动基金的方式也是从知乎获取:「牛逼的基金经理只需要满足三点:业绩牛逼、长期业绩牛逼、在具有一定规模后长期业绩仍然牛逼」,但是究其根本和有知有行理念是一致的,这个选择的方式毕竟只是低难度挑选基金经理的一种方式 也有很多东西是在有知有行组成了结构框架,举个例子,以前我只知道赚估值的钱可以在股市赚钱,现在我知道了投资市场的收益由三部分组成:企业的盈利+股息+估值,就如文章第三部分所说,我可以利用这个公式进一步提高收益 当然有了结构框架后很多疑问❓也就不攻自破了,比如以前不知道为什么买入卖出,逻辑是什么,我们赚的到底是什么💰? 所以说,抵制碎片化学习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应该在不可避免的状况下更好地利用碎片化学习内化为自己结构框架中的一部分

    3年前
    46
  • nuyoahikuy

    未经思考的知识不属于你,人生有太多常识常理都是只有经历了事情才有顿悟和感触。 有意识的思考确实太重要,这可能也是强调反思、冥想、独处的部分原因吧。

    3年前
    16
  • 牛小潇

    长半衰期(输出促进学习) 知识积木(不预设目标,开放性学习,多累计素材) 结构框架(考虑碎片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系统性整合,形成自己的见解)

    3年前
    21
  • 步枫

    碎片化学习是现代生活逃不掉却也最难掌握的一门技术,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没有太多的块状时间来学习充实自己,那么各种爆款文章就成为了最好的依托。既符合碎片化学习的时间,又满足了自己学习的虚荣心,只不过到底学会了什么,只有自己知道。 就屠夫老师的文章说下去,我的建议反而是将他的顺序反过来:先搭建架构,再形成积木,最后才是采用长半衰期的方法。 碎片化学习,或者说任何学习有没有效果我觉得都取决于一点,就是屠夫老师提到的可积累性。那么在最最开始的时候,如果我们并不具备知识框架的整体性,我们就完全不知道如何识别碎片化知识的质量,完全不知道这知识应该安放在何处。借用屠夫老师的比喻,火车头那块积木不重要的原因是,你知道火车的大框架是什么,所以火车头只能是火车头。 那么如何获得知识框架?孟岩老师推荐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提到过,最好的方法就是先阅读这类知识的经典书籍。因为书籍的整体逻辑是作者思想的系统转化,而流传下来的经典往往又是经过时间与群众认可的。如果能够先阅读一遍经典书籍,我们就能对这一类知识形成框架,再去进行碎片化学习就能有的放矢了。

    3年前
    9
  • littleHHH

    1.把短衰期的事情做成长衰期,比如看过电影写影评,比如读过文章写总结。 2.积木概念,醍醐灌顶。(降低预期,正视碎片化知识的特性) 高效的碎片化学习,获取的是「积木」而非「拼图」。 积木没有「预设的图像」,只有「想要的模样」。 3.结构框架,把碎片有序整理、归类、摆放,而不是一股脑扔进杂物间,经过思考,化为知识树的一片树叶或者一根树枝。

    3年前
    9
  • Lily谷

    最后一句亮了👍 碎片化学到的知识经过思考后输出到自己的切身行动,然后再回头看才有可能总结出框架系统,这个时候才是自己的。

    3年前
    4
  • SherLock·OD

    文章主题:碎片化学习是有效的,并且作者鼓励大家这样做 通过三个方面来阐述: 1. 碎片化学习的核心是利用累积优势,积累小的优势,让量变引起质变。 2. 碎片化学习存在两个常见误区,一个是夸大效果贩卖“知道”,另一个是否定效果,认为学到的知识不系统。 3. 三个方法能够提升学习效果: 1)做长期才见效的事,或将短期见效的事转化成长期。 2)把知识看成积木而非拼图,每块积木都能物尽其用。 3)构建知识架构,再用知识积木进行填充,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4. 最后作者还强调了输出才是我们知识内化的关键步骤。

    3年前
    3
  • 知行合E

    其实从最开始我对于碎片化阅读这种方式是抵触的,觉得这只是用来满足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借口说没时间的“快餐”,看了今天这篇文章我才如梦初醒,碎片化无关好坏,有关好坏的是你如何运用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后你是对知识进行“咀嚼消化”变成自身的血肉,还是仅仅“穿肠而过”就剩一个饱腹感,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请记住,就算“快餐”是垃圾食品,它也是有营养的,你要做的就是细细咀嚼,好好消化吸收。

    3年前
    3
  • 磨牙小幺

    我的难点就在于思维框架,已经在尝试,但总感觉不够理想,目前用的是树式,但还是缺少灵魂,不知各位大神都是怎么建立的,能不能详细说说,让我们这些小白借鉴或者膜拜一下🙏

    3年前
    2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