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岩专栏

用投资的视角经营自己的生活

  • 孟岩 · 2021年4月12日
  • 10956
  • 66

每周一,和你分享孟岩的思考。

孟岩从 2017 年 9 月开始写投资实证。回看这 182 篇实证,我发现出现频率最多的词不是跟投资有关的,而是跟成长有关的词。比如「平静」、「耐心」、「向内求」等。

我时常觉得,孟岩的实证名为「投资实证」,实则记录的是他这一路的成长和变化。(有读者曾开玩笑地说,在孟岩文章里学做人的道理。)

有知有行始终认为,投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借助投资,我们实现的不只是财富增值,更是一个更好的自己。

今天的这篇文章带你回顾投资对孟岩的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祝开卷有知。

有知有行 仝仝

2017 年, 我曾经写过一篇《我从投资中学到了什么》的文章。当我再次回看时,我看到了 「接纳」、「修身」、「投资体系」、「情绪管理」、「取舍」、「谦卑」、「耐心」、「Think Different」 这些词,加上这两年周报里面经常提到的 「概率思维」、「非线性思维」、「长期视角」……我能清晰的感觉到从投资中学到的这些东西对我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影响。

我特别感谢投资,除了「钱」之外,投资教给了我很多其他的东西,这些东西帮助我变成了更好的自己。我把这些写下来,希望也能帮助到你~

CEO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身份:CEO 和 COO。一个负责「选择」,一个负责「经营」。

先说 CEO。

我认为一个 CEO 最重要的工作是做「选择」,是「取舍」,或者更极致一些,是「舍」。

对于公司来说,最重要的资源是「团队」、「时间」和「现金」。「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进攻」、「什么时候撤退」、「哪些更重要」,这些都是作为公司的 CEO 每天在进行的「选择」。

而对我们个人来说,在漫长的一生中,可供 CEO 去做「选择」和「配置」的资源,其实各个时间段并不一样。总的来说,这些资源包括:时间、长期关系和现金流

怎么选择呢?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用「长期视角」来做衡量,无论是「人」还是「事」。我还有两个自己的小窍门,就是选择「看不见效果」的事、选择「短期不见效」的事。

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太多的现金可供配置。作为 CEO 来讲,这时候你最重要的资源是时间和工作。

「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业余时间如何分配」,我觉得是这个时期 CEO 最重要的「选择」。

如果你在做你喜欢的事情,如果你做的事情很有社会价值,如果你在一个发展很快的行业和公司里,如果你工作环境和同事能够帮助你快速成长,这样的选择比短期的薪水高低要重要的多。

当然,做的事情很重要,和谁一起工作也很重要。在年轻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还在形成阶段。这个时候你和谁工作、做什么,往往会对你的未来起到很深远的影响。我又要翻出巴菲特每年都在股东信里念叨的话:

我们只愿意与我们喜欢并尊重的人一起工作,这不仅仅将我们获得好结果的机会最大化,同时可以给我们带来非同一般的美好时光。

顺便说一下:在《商界局外人》这本书中,作者也认为在所有对巴菲特芒格的研究中,这一条是最被忽视的。他说:「在选择与最好的人和业务保持联系、避免不必要的变动中,有着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逻辑。这不仅是一条通达出色经济收益的道路,也是一种更为平衡的生活方式。在他们所能够教导的众多经验中,这些长期关系所带来的能量也许是最值得重视的。」

举两个例子来看看怎么用「长期视角」来做选择。

前两天我和一个朋友聊天,谈起他之前做「兼职」的经历。我不赞同为了「赚钱」去做「兼职」,背后的原因是:作为自己的 CEO,你应该意识到大部分的「兼职」是典型的「线性」行为,并没有积累,也没有非线性的可能性。虽然会有短期的收益,但从长期看并不是好的选择。

相反,如果你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增长自己的技能,这些认知和成长,会把自己变的更好,也终究会通过工资、奖金、股票等外在的东西表现出来。

另外,作为自己的 CEO,如果你有投资的经历和认知,你还会对自己的价值回报周期有更深的认识,因此也能够更好地做出以终为始的思考和决策。

第二个例子来自于张潇雨老师。他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的一个朋友,从小到大都是学霸,大学是国内名校计算机系,毕业后出国留学,后来在硅谷工作,薪水也很不错。有一次他和潇雨讨论:「我感觉我一路都做的很好,但看起来现在也没有什么成就,总觉得应该可以做的更好」。张潇雨老师的回答我觉得很精彩:「你的选择看似都是短期的最优解,但长期连起来看,可能未必是长期最优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现金流的增加,我们的现金流逐渐能够覆盖企业经营之用(其实就是房贷、租房、吃饭、娱乐哈)这时候就可以选择把这些现金流进行「配置」了。

一方面,你可以选择「投资自己」,比如把这些钱用于上学、深造;另一方面,也可以用这些现金流进行「投资」。在股市低迷、资产大幅打折的时候,用你的现金流去「收购」优质的资产。比如通过指数基金资产配置到好的企业上。然后「充分放权」,忽略每天的行情,「放手」让这些企业家和员工去创造价值,为你产生更多的现金流。周而复始。

COO

再说 COO。

当你的 CEO 身份做好「选择」之后,COO 的作用就是坚定、专注地把这些「选择」去「执行」、「经营」好。

我觉得作为你自己的 COO,首先是坚定和专注。

就像一个公司的战略一样,是否奏效往往需要挺长的时间,一个人的「选择」也是如此。如果做了选择,但是在每天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全力以赴、专注当下,就没法把「选择」的路走到极致,更无从谈起这个选择究竟是好是坏。

今天和一个小伙伴聊天,我对他也说到了这句话。先用自己 CEO 的身份去做「选择」,然后用 COO 的身份心无旁骛、100% 投入,去把这个选择执行好。

当然,COO 的工作重心是「经营」。

依然用投资来说明。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着我们之前聊过的一个企业的 ROE净资产收益率)模型?如果不记得,请先阅读一下 这篇文章

从结果数据上看,好企业和平庸企业的区分标准是长期的 ROE净资产收益率)。对于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把我们看成一个个企业,我们对自己的「经营成果」也可以呈现为 ROE。为了把自己这个「企业」经营好,从结果上看,你自己的「企业」的 ROE 应该超过平均水平(其他人)。

拆开来看:ROE 分为净利率、周转率、杠杆率。

作为 COO,你能做哪些事情呢?

1、提高净利率:你可以选择提高价值和降低成本。一方面开源节流、降低成本,比如减少打车、比如不点外卖而自己做饭……当然,这里面你要区分哪些花费是「资产」、哪些是「成本」,买一个降噪耳机可以大幅提高工作的效率,这就属于「资产」而非「费用」,不能省 ;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工作的价值,提高「销售收入」(涨工资啦 );

2、提高周转率:你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慢慢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工作;

3、提高杠杆率:你可以通过管理团队或者建立个人品牌,帮助自己的伙伴和别人变得更好;Sam Altman 说过,提高杠杆最好的方式是 「毫无保留、毫无所求的帮助别人」,这个原因结果可能有些绕,你自己慢慢体会一下。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这些内容我之前写过,就是翻译的 Sam Altman 的文章——《怎样才能成功》。虽然是不同的角度,但其实是同样的结果。

就这样,慢慢的,你会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作为「经营」结果,你的 ROE 也显著的超过其他人。

总结

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公司,用投资的视角来生活和工作,用 CEO 做「选择」,COO 来 「经营」。 还记着罗马大道青训营的南添老师的那张神图吗?

来源:望岳投资,余羿、徐倬迅

这张图的本意是说明资本市场的价格长期围绕价值来波动,不过我觉得,这张图用来形容我们每个人也很合适。

把我们自己的「内在价值」想象成图中那条「橙色线」,通过「选择」和「经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时间做朋友,不断提高自己。

长期来看,你的「内在价值」终会通过工资、奖金、股权、创业、别人的爱等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想法

发布想法
  • 孟岩

    其实最值得投资的是自己,最重要的复利是知识的复利(我写过一篇“很贵”的文章,就是讲知识的复利)。 和投资一样,1 天、1 月 甚至 1 年可能都看不出区别,3、5 年后,差距就会变得很大很大。

    2021年4月12日
    163
  • 逆水行舟

    我的桌子上方一直贴着一个公式: ○=□*(1+△)^n 这里面有三个图形,如果把财务因子代入其中,它就是一个普通的复利公式,可用于指导长期投资;如果把知识因子代入进去,它就可以表示知识的累积效应,激励我不要停下学习的脚步。

    2021年4月12日
    45
  • Chaojun

    想起来头脑特工队,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三个角色:CEO、COO,教练。 一个人来制定方向,分配资源;一个人来落地,完成;一个观察者始终给到反馈,帮助这个组合来迭代。 武装自己的思想,保持进化。

    2021年4月12日
    42
  • 步枫

    CEO中我喜欢的点是'长期关系'。 我也听过另一句话: '你身边交流最频繁的十个人的平均值,就是你的价值。' 那么除了好好投资自己以外,我们是否留意过自己身边的朋友,工作伙伴等等,与自己交流最频繁的那些人到底如何?是否喜欢他们?是否有着同样强烈的上进心?是否有着同样坚定的人生追求?是否有着同样执着的责任感?老实说我的现实生活中缺少这样的同路人。。所以我很喜欢有知有行的同路人们,很喜欢自己星球里一起学习的小伙伴们,很喜欢素未蒙面却惺惺相惜的大家。 COO中我喜欢的点是'杠杆率'。 '提高杠杆最好的方式是毫无保留、毫无所求的帮助别人',这点真的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Chaojun的那篇让我为之膜拜的文章也提到过: '我意识到对我来说,被提问效率最高,有人追着我要答案,我就要去思考答案。' 伙伴之间毫无芥蒂的帮助与寻求帮助,就是对双方来说最有效的成长。 可能是我看的角度片面了一些,我觉得之前学投资的时候总说'向内求',这个是有失偏颇的。人生不单要向内,同时也要'向外求'。去链接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去帮助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人生的复利才会展现出真正的魔力。

    2021年4月12日
    30
  • safeland

    很有启发。其实每个人自己就是一家无限责任公司“人生无限公司”,承担全部的风险和收益并有连带责任。也可以参考月报,季度报,年报的方式复盘“人生无限公司”

    2021年4月12日
    15
  • 从容理财

    对的,投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切不可本末倒置,因为投资而忽视了自己的健康、疏远了家庭生活,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能达到一个平衡点最好不过了。希望投资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富的增长,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家庭的和睦幸福、亲人朋友关系的融洽,赠予我们一个更好更有价值的自己!

    2021年4月12日
    9
  • 磨牙小幺

    孟岩是有大智慧的人 读他的文章总让我感受颇多 每周一他的文章一出来 我是不会马上看 一定要等到有足够的时间才会读 因为我怕因仓促无法解读到最重要的信息 人这一辈子遇到一个足以解惑的人不易 更何况他还有正念 值得一生追随…

    2021年4月13日
    8
  • 眼里有光的azure

    学做人、抄做人作业,至少...我写的时候肯定不是开玩笑,一如既往地认真。 我是那种只抄自己契合和理解了的那部分作业的人。有了这两点,无论多难都一往无前遇山开山遇水造舟地抄。 这是一份会改变我人生的作业呢。 「长期视角」已经生长在了我的身体里。今天好习惯群里的一个小伙伴问起面对超出自己能力的新职位,要不要去,会担心自己做不好吗?要是以前,我的回答会是“会担心,但其实我每次新工作都超出自己能力...带薪提升自己真的太赚了,必须去!” 可现在,我给出的角度却是:“要看这是不是通向你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者是不是愿意把这个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吧。” 此外,一直特别喜欢这句话,“提高杠杆最好的方式是 「毫无保留、毫无所求地帮助别人」(这里手动改了的地得😜)。” 就周日,又有了新感悟——善枫那篇关于苦志育才的文章里,有一句击中我的话:“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give 和 take 如果可以不断互相促进,那么给予就是接受、求助就是帮助。我希望自己不仅毫无保留毫无所求地去给,也能更心无芥蒂地厚脸皮地求助,给他人帮助我的机会。 嗯,求助自己也是可以的🍭 @认识「有知有行」的第268天 2021.04.13

    2021年4月13日
    8
  • Tassel

    前阵子因为💰一度陷入焦虑中,工作之余,各种找兼职想快速提高收入,后来才发现大概最好的投资便是投资自己。我比别人拥有的是更加宽松的时间,更多的自律以及耐心。于是又拾起之前的事情,看书,练字,做笔记,不断提升自己。

    2021年4月12日
    7
  • 斑澜宁婧

    想起贝佐斯的名言,亚马逊喜欢做五年到七年才有回报的事情

    2021年4月12日
    6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