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小酒馆

专访佳弟:95 后商业分析师的实习生活

  • 有知有行 · 2021年4月23日
  • 6383
  • 78

Hi,大家好。欢迎做客知行小酒馆。我们关注投资,更关注怎样更好地生活。

今天的小酒馆我们邀请到了自家人佳弟。佳弟是一名 95 后商业分析师,之前在望岳投资南添老师那里工作。去年 5 月,佳弟到有知有行运营组实习,负责有知专栏的编辑、维护与排版。

记得我第一次见到佳弟的时候,是在南老师的商业训练营里。当时的第一感觉是,这个人气质很复古,衬衫西裤,戴着小眼镜,看起来非常「金融男」。后来和佳弟一起工作,才发现他是个可爱中带着骚气,工作起来特别认真的男孩子。

这期小酒馆就带你认识下佳弟,一起来看看这位年轻的商业分析师工作和生活中可爱的一面吧。

嘉宾 / 佳弟
采访 / 仝仝
编辑 / 仝仝

Q1:为什么大家都管你叫「佳弟」,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社会角色,称呼也会改变。毕业后进入投资行业,大家习惯以「某总」称呼对方,于是初出茅庐的我就被人叫作「何总」……在南添的商业训练营认识几百位学员后,我沾了「南老师」的光,被人叫作「何老师」。

其实我会感到别扭,一般我会回复:「哈哈,不必客气,喊我『何佳』就好了。」甚至我干脆把微信名字换成本名,头像用天真蓝的 Naive 半身照。反正我很坦诚,暴露名字和长相,没什么大不了的。

说回来,「佳弟」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呢?可以算是我在有知有行的黑历史了。

一次我和编辑部的小伙伴说,「我们有个用户小姐姐,喜欢喊我『何佳弟弟』。我不太习惯,于是我建议她叫我『佳弟』。」

你懂的,大家带着调戏的口吻,就这么传开了……

有知有行的同事间会直呼其名,没有头衔的压力,比如孟岩、朝珺、仝仝、雨白……比我年纪还小的同事只有两位,都是「小姐姐」,不如就大方地让她们占个便宜吧。

其实我挺喜欢「佳弟」这个称呼,毕竟是大家对我的关爱,它的背后是一段专属于有知有行的记忆。我应该只能接受在有知有行及被用户们叫作「佳弟」,这种感觉就像当家人喊你的乳名,你会想到小时候曾被他温柔地抱过;当同学喊你的外号,你会想到大学一起逃课的日子。

Q2:为什么会到有知有行实习?

是的,我是有知有行的第 1 号实习生,编号 T001,工牌我会留作纪念的。

2017 年毕业后,我一直跟着南添老师,在他的私募基金工作。2020 年 5 月 23 日,周六,我落地北京,周一报到有知有行,实习至今。

我很感谢孟岩和南添两位人生导师给了我这个机会。是南添请求孟岩接纳我这个什么都不会的年轻人,希望我能在有知有行做一些事情,跟着学习和成长。并且他俩约定:南添出工资,孟岩出房租。

(至于这一年的经历,留着下次再说吧,因为编辑部想薅两次我的羊毛,请见下回分晓……)

第一个原因是,个人的成长需要一个新环境。熟悉南添的读者会知道,他做私募基金挺不容易,我算是在创业阶段就跟着他了。即便这家公司起步时仅有数人,但作为老板,南添的认知很深刻,有很多干货;他知行合一,待人真诚。随着私募基金的业绩和声誉不断提升,南添吸引到更多的同路人,有些成为客户,有些成为同事,公司在慢慢变好,团队在不断扩大。

站在这个时点上,其实我的个人价值已经跟不上团队的需求了。我在南添那儿是最年轻的员工,公司平均年龄在 35 岁以上,跟同事们(一群分析师)相比,我对事情的考虑不够成熟,落地的执行能力也比较差。站在长期来看,把自己锻炼成一名合格的职场人,我还有很多软技能需要到外面去学习。

第二个原因是,做投资很讲究「下场实操,把手弄脏」。我是一个没经历世事的年轻人,就直接坐在办公室里写商业分析报告,想想就觉得很可笑吧?这也是为什么南添经常惋惜那些一毕业就挤破脑袋要进入金融机构的年轻人。

有知有行正在经历从 0 到 1 的阶段,亲身参与其中,比我看 100 遍《从 0 到 1》这本书更有收获。

我需要知道真实的商业世界是如何运行的。譬如一个商业组织即公司有哪些部门,部门间要怎么协作,公司怎么制定和实施 OKR,如何做决策,如何处理同事间的人际关系……

我需要知道一款产品是如何满足用户需求的。譬如人们需要产品解决什么问题,目前遇到了什么困难,公司如何构建一款创新型产品来帮助他们,以及如何获取用户增长,如何做用户运营来让更多人喜欢这款产品……

第三个原因是,我希望支持一件有价值的事。纸上谈兵和躬身入局是两件事,难度系数差太多。南添称之为「解构」和「建构」,字面上不难理解,前者是解读,后者是建设。比如,我们的私募业绩还不错,是因为我们很擅长「解构」,能够通过分析,找出上市公司里的好资产;但我们也在「建构」,经营着一家小而美的私募,试图走出一条反传统机构的成长之路,真的太难了。

站在一位外部的商业分析师的角度,我认为有知有行选择的路很艰难。卖基金的平台很多,但免费、认真做投资者教育的公司很少。所以,我很高兴成为一名小小的股东,并且来到有知有行实习。

一家私募基金能够服务的人,也就是几十人、几百人级别。而有知有行致力于服务更广大的普通群众,一定会是几十万人、几百万人级别。望岳投资让我认知提升,有知有行让我放大了社会价值,两份工作都使我感到快乐。

Q3:在有知有行实习有什么感受?

这个说来话长了,下次再详细说说。站在外部视角看,我最大的感受有 3 点:

1)有知有行是一个真正关心用户的公司

2)有知有行的企业文化很先进

3)有知有行的用户们很可爱

在金融行业,我很少看到有人整天把用户或者投资者挂在嘴边,想着解决用户的投资问题,提高用户的投资认知,深入了解用户甚至成为朋友。可能是因为金融产品离钱太近了,导致人与人之间很冷酷,不存在太多情感。多数投资者本质上是看重基金(经理)的业绩才愿意去买的。

财富管理是一种服务,服务就不应该是冷冰冰的金钱交易,至少要有些温度。就像去吃火锅,海底捞的服务很有温度,你会因为世界上有这家公司而开心,不是吗?

我觉得有知有行的竞争优势在于,大部分员工并不是金融专业或者金融机构出身,他们反倒更接地气,更能理解投资者们为什么会亏钱。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在未来,有知有行不会因为研究组发明了某个高收益策略而奖励永靖,而是所有人都要盯着我们帮助多少用户赚钱了,剩下那部分为什么不赚钱?如何消除亏损的用户?

有知有行的同事们几乎很少看股市行情,也不会在公司里讨论股市消息,他们老老实实跟车,不想研究乱七八糟的。我能听到最多的就是「产品」、「用户」等词,总之是有些奇葩的。

关于企业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如果只说一点,我认为,有知有行把用户和员工都看得很重要,但又都平等对待。

公司内部只有小组、项目负责人,没有头衔等级之分;任何人都可以参与集体会议,鼓励信息共享(实习生能感觉到自己不是工具人)……总之,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人可以放松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没有太大的压力,但又都很清楚自己正在向着公司的目标前进。

有知有行对待用户也是很平等的,并不是说要捧某个人成为大 V 或者 KOL。用户愿意跟我们深度交流,我们当然很开心啦~之前我做了几期知行小酒馆,深入了解了一些用户,感觉他们非常可爱。

比如最近采访的后浪 Michael,是个活得很明白的年轻人;我采访了永靖,结果用户们纷纷表白「投资知识体系」,鼓励永靖继续更新。

用户们真是太可爱了,能服务大家,我很开心。

(在 App 想法区的交流中,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用户,编辑部可能就快要薅到你的头上了,也欢迎自荐~)

Q4:你在北京还习惯吗?业余时间会干点啥?

之前我在上海生活了 4 年,南京 3 年。来到北京后,身体上没什么不适,鼻炎、皮肤干燥啦,这些毛病都没有。但北京的水是真的硬,我去年脱发比较严重。

我挺喜欢在北京的生活,毕竟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嘛。这里的咖啡馆、展览和好玩的地方很多,让我周末有了出门的动力。

我很喜欢出门溜达,不嫌弃地方有多远,只要能见到我想见的人和地方,那就值了。

前几周,我特别想去打卡一家咖啡馆,但交通要一个半小时。你猜怎么着?我还是去了,在那里工作、看书到关店,然后在附近找了个酒店住下。咖啡其实挺难喝的,但我去咖啡馆也不是真的为了喝咖啡。

刚来有知有行的时候,我准备了一期 TGIF 分享(TGIF 是公司每周五的分享活动),主题就是咖啡。然后我推荐了冻干咖啡,大半年过去了,很多同事从不怎么喝咖啡变成了咖啡的爱好者。

公司搬家之前,我和 3 位同事还组一个早餐群,每周都要聚一次,带上自己的早餐,吃着,喝着,聊聊天,当然少不了现场手冲的咖啡。

几乎每个月,我会给自己安排一次暴走之旅。4 月初,我就想到有一家很应景的,叫「April 」的小酒吧。那天我白天看了两个公园、一座寺庙、两家咖啡店、两家家具店,饿了就吃一顿烤肉,最后回到酒吧喝一杯,赶上末班地铁回家。

这周六上午,我和朋友约了打羽毛球(前不久是爬山),周日中午要跟人吃饭,下午要录一期播客,晚上有人请我喝酒。下周末暂定约了划船……我是不是有点浪了?咱们说下一个话题吧。

Q5:你的职业是商业分析师,主要是做什么的呢?

其实二级市场里,没有所谓的商业分析师,一般叫作「证券分析师」。

商业分析师这个名字来自海外咨询行业的 Business Analyst。这个名字恰如其分,我们的私募基金公司关注的就是「商业」,而不是「证券」,这个称呼也能把我们和同行区分开。

对于做主动管理的投资机构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分析企业,这里说的企业指的是上市公司。而「商业」是一个更大的概念,路边的沙县小吃、正在融资的某个新品牌,它们的商业智慧并不一定比上市公司少。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身边随手可抓的商业案例,培养好奇心、洞察力,提升商业认知。

Q6:你喜欢哪些公司,他们有什么共性吗?

其实有点像谈恋爱,可能你看了很多人,但真正喜欢的并不多。

咳咳,说回来啊,我很喜欢哔哩哔哩、拼多多,可惜不能炒股,连小股东都当不了。

我爱它们到什么程度呢,我直接写在了个人公众号的签名里:关于生活、商业、投资的不定期记录;咖啡、哔哩哔哩、拼多多的高频消费者。

我的物质消费可以很简单,用拼多多买日用品就行了;我的精神消费主要是哔哩哔哩,这儿有很多年轻人喜欢看的高质量视频。

其实它们是完全不同的「消费 App」,但你要问共性是什么呢?我觉得是两个词:真实、平权。

两年前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 2.6 万元,这才是真实的国情。而那时我们习惯了使用淘宝、天猫、京东、网易严选等等电商平台购物,按照上面的商品价格水平,如今的 6 亿拼多多用户中,有很多人是消费不起的。

拼多多反映了社会发展下真实的人口流动。拼多多先是在低线城市崛起,说明那里有很多人被互联网电商遗忘了;而后它攻下上海这座摩登城市,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需要拼多多买到便宜又好用的日用品;如今拼多多的渗透率已经跟淘系平起平坐了,用户还愿意在上面买 iPhone、戴森等高端产品,直呼「拼爹爹,真香!」。毕竟城市打工人的生活成本很高,能省一点是一点,但精致范不能落下。

哔哩哔哩是另一种真实,它反映了年轻一代人的精神面貌。这里有 9000 多个兴趣部落,不管是主流的,还是小众的或者亚文化,你都能找到同路人。哔哩哔哩就像是一个中国年轻人的视频版维基百科。在这里你会发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人,增添了很多趣味。

关于平权,我简单说说。从流量分发的角度来说,拼多多不会为了赚广告费而作恶,它会帮助用户们合并需求,再反馈给上游厂商和供应商,实现更低的价格。用户的砍单行为是自发的,不是竞价拍卖机制下被操控的结果。

哔哩哔哩有数百万的 UP 主,是平台重要的专业内容生产者。虽然每年会评选「百大UP」,但是哔哩哔哩对腰部和尾部的 UP 主的扶持力度依然是很大的,不会让百大之下的人都没饭吃,毕竟谁能生产出更好的内容,才是对得起用户。一个 UP 主粉丝多,说明他的商业价值大,可以优雅地恰饭(变现),但只要内容不好,那就和用户没有半毛钱关系。

如果用户喜欢一个视频,可以点赞、收藏、投币、评论、分享,但据情报了解,分享对视频推荐权重的影响是最大的。这条隐藏在背后的规则,也体现了平权的思想。你愿意分享一个视频,说明你真的很喜欢它,希望你的朋友也能看到。正因为这种平权的规则,哔哩哔哩视频的商业气息不是那么重,恰饭也不会令人反感,而且能够基于用户的真实行为,筛选出能够持续生产优质内容的 UP 主,很难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Q7: 你觉得了解商业,对基金投资有帮助吗?

我觉得是有帮助的。前几天我还在跟人聊天说到,我自己在来有知有行之前,并没有学习任何关于基金投资的知识,但是来实习后,我很快就肩负起黑板报的答疑工作。

对方说我是「降维打击」,毕竟之前是做商业分析的。我想想也挺有道理的,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可是连沪深300指数都不怎么关注的。

第一,了解商业可以培养长期视角,避免追涨杀跌。我之前连行情都不盯的,因为我们家基金的卖出逻辑,并不依赖于市场报价(即关注真实的商业公司,而非正在交易的股票),那么盯盘就没有意义啊。买入的时候,我们会持续盯盘,一点一点地买,买入价格必须要占到便宜,毕竟花的是持有人的钱。某只股票狂泻的时候,「来不及了,赶紧上车」,一般会直接扫单。所以,我对基金净值的波动挺无感的,而且我一定要等跌了再买。

第二,了解商业可以转移对市场的注意力。我觉得商业比基金有趣多了,除了上市公司,还有很多出现在新闻里的公司,都可以了解一下;阅读商业公司传记、人物传记,对生活和工作也都有帮助。比如孟岩长期点名的网飞、皮克斯、星巴克、耐克、巴塔哥尼亚、Zappos 等商业公司的故事,我们读这些书是在提升自己的「内在价值」,同时还有一堆基金资产在为我们创造「睡后收入」,这样的生活多美好啊。

我个人投资方面,确实没有花太多心思,发工资了就定投指数基金。我对炒股票没有兴趣,但我热爱商业分析,我不是为了给自己赚钱,却愿意为了让客户获得超额收益而努力。

最近我看了大卫·史文森的书,我想起《财新》主编王烁跟他有过一段对话。我对自己的个人投资也是这个看法。

王烁:耶鲁基金是主动管理,你对普通人的建议是被动投资,你怎么管自己的钱?主动还是被动? 

斯文森:你听过这句话吗:补鞋匠的孩子没鞋穿。我自己的钱都放在指数基金里头,我放在里头的精力很少,估计现在相当大部分已是现金了,我得去看看了。有人会去选股什么的,我不做这个,没时间精力,我把自己的投资精力都用在耶鲁校产基金上了,全部。

  • 佳弟

    大家好,我是佳弟。 小酒馆的封面要改版啦,以后会使用嘉宾的真实生活照片,只是没想到第一次就被我碰上了😲 照片是新鲜出炉的。今天有知有行团建,我们去摘了草莓,烤了串,玩了游戏,很开心的一天🥳

    3年前
    125
  • 孟岩

    第一次见佳弟是 2018 年,当时南添老师带他来见我,第一句话就是:孟岩,我可以让何佳在场吗?我想让他也能多听听高手的谈话。当时我印象更深的是他俩的师徒情深。 去年 5 月佳弟加入有知有行,推荐文章、E大合集以及黑板报答疑的背后,都有他的身影,谢谢你~ 喜欢这些真实的文字,也喜欢文字背后完整的人。

    3年前
    84
  • 仝仝

    想法区喊一句:佳弟没有对象,欢迎单身适龄女孩纸来撩~😁

    3年前
    36
  • 眼里有光的azure

    佳弟超棒!我很喜欢这段话:“我爱它们到什么程度呢,我直接写在了个人公众号的签名里:关于生活、商业、投资的不定期记录;咖啡、哔哩哔哩、拼多多的高频消费者。” 前几天毛远拉我进一个他的群,又要我做自我介绍,我嘤嘤嘤说自己只会“拉住彻夜长谈版”自我介绍,不会简单版,但他坚持...并示范教我了一下,最后我是这么写的: 我是azure,有知有行的编外软糯客服小姐姐,和行走的广告牌🍭。 怎么样,可爱吗🐶 我非常喜欢大卫·斯文森,他在诊断出来患有癌症后,说:“我并没有列遗愿清单,我也不想辞职去周游世界,我只想继续做好我能做的事情——支持耶鲁大学的发展。管理耶鲁大学的投资组合,我能干多久就干多久。我想干的事,就是我现在干的事。我喜欢我的工作。”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超开心🥳冲鸭~ @认识「有知有行」的第278天 2021.04.23

    3年前
    31
  • 马永靖

    温暖、帅气的佳弟,每周二黑板报一起奋斗的佳弟,知道我需要帮助立马冲出来的佳弟,一起分享电影、分享生活的佳弟……感恩彼此的相遇。Begin Again

    3年前
    25
  • 松鼠大师

    佳弟是我知道的第一个共享员工🤣🤣🤣

    3年前
    24
  • Chloe_Chan

    从发现这个app,到现在坚持学习,感受到了有知有行的用心,诚意和温度了😆但也担心公司什么时候开始盈利,哈哈🤣公司为用户操碎了心,用户还担心公司赚不到钱,真是少见的关系😁 经过这么多天的学习,拍胸脯保证有知有行的产品和服务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就像E大在做的事情一样有价值😀 不过免费的投资者教育和科普真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啊😭 有知有行拓展了我对于投资的更多认知,开始学习给自己进行资产配置,学习投资体系和投资哲学。渐渐发现,投资是一件值得终身学习的事😌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自己有在变好,进而觉得生活也在变好。或许这就是学习的力量吧😅 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每次读到刷新认知的某段话或某个故事,真的是种精神的洗礼和愉悦。同时觉得自己很幸运,在繁杂的世界里不经意的发现你们,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慢慢学习了解,开始觉得有知有行像是自己发现的一座知识金矿🤩 今晚实在是太有感而发了,祝有知有行和小伙伴们一切都好🤓😎

    3年前
    15
  • 星夜风

    佳弟95后?这发际线说明小伙子真的很努力了,( ´•ω•)ノ(._.`)摸摸头

    3年前
    14
  • 米大木

    最初办公室只有佳弟穿衬衫,他自己坚持了很久,然后,他也许还在坚持……

    3年前
    9
  • 袁有贵

    北京水背锅了,头发少明明是望岳传统!

    3年前
    8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