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小酒馆

E14 串台 UX Coffee|孟岩:有知有行的 10 年小目标

  • UX Coffee · 2021年6月4日
  • 7528
  • 145

Hello,大家好,欢迎做客周五的知行小酒馆。

本期小酒馆比较特别,我司孟岩同学受邀录制了「UX Coffee设计咖」第二季的第一期节目。我们把这期播客当作本周的特别放送,呈现给大家。

在这期播客里,孟岩完整阐述了自己围绕着「投资」的三场创业,以及在不同阶段他的产品观、投资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他也诚恳地回应了一切外界可能好奇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主动关闭自己创办的「财帮子」,他 2012 年爆仓时的感受,以及他现在怎么看待自己离开「且慢」的这段经历。

这期播客非常值得一听。可以说,听完之后,你大概可以理解,孟岩何以成为今天的孟岩,有知有行又何以成为今天的有知有行。

对话主播

Riceman:UX Coffee 主理人
微博:设计咖UX_Coffee

对话嘉宾

孟岩:有知有行创始人,个人投资者
微博:孟岩

以下为完整文字版,请慢慢食用。

在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孟岩的人生就像是坐上了一辆过山车。

2006 年,程序员出身的孟岩,放弃了微软优渥的薪水,投身到 web 2.0 创业 大潮中。他 6 个月就积累了百万用户,然而到了第二年,外部环境剧变,投资人突然撤资,用户们「集体消失」,他开始对自己产品的价值产生了巨大的怀疑。

2012 年,他在港股借用杠杆大赚一笔,却在一夜之间把所有本金都几乎亏光。半夜惊醒时的「一身冷汗」和吃饭时的「味如嚼蜡」,让孟岩牢牢记住了这一年。

2019 年的最后一个月,他离开了自己「将心注入」的产品——且慢,「坚定地站在用户一边」的孟岩,没能在那里等到自己真正的收获期。

2020 年,孟岩决定重新出发,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十年「小目标」,他说:我想降低中国股市的波动,让更多的人赚到钱。

一、用户的贪婪,我的恐惧

让我们先把时间拉回 2005 年。那一年,孟岩 27 岁。

他刚从研究生毕业没两年,拿到了微软公司的 offer。那时候的微软,是大学生们趋之若鹜的外企巨头。当时微软给出的薪水是每个月 2 万。那一年,上海的平均房价也不过才每平方米 6700 块。

拿着相当不错的薪水,在顶级的科技公司工作,但孟岩却并不满意自己的状态……

孟岩:我当时在微软觉得挺无聊的,因为做的是 Windows Vista 面向美国用户的一些东西,那些功能我用不到,也没有办法做一些中国本土的东西。再加上当时的互联网创业热潮,那会儿大家都做 web 2.0,有做音乐、做书的,也有做旅游、做交友的。我正好看到了一个金融和投资方面的机会,就去做了。

2005 年,以豆瓣为代表的 web 2.0 创业热潮来临 | 图源:多维新闻

Riceman:为什么是金融和投资方面的机会,是身边什么人给到你的灵感吗?

孟岩:对,我妈是个老股民。她每天早上九点半就会准时看电视上的证券分析,一直到中午,然后开始做饭。下午又去看,看到三点收盘。那是我对股票最早的认识。

我最早接触基金也是因为我爸妈:他们俩在银行工作,当时买基金不像现在,现在大家买基金可以在支付宝这些 App 上面很方便地去买,但在 04、05 年的时候,只能通过银行的柜台去买基金。

我爸妈当时有一些工作任务就是去卖基金。但是那会大家更多的是在存款,对投资根本就不理解,所以那个时候基金是很难卖的。所以到最后我爸妈只能自己掏钱买,那会儿大家把这叫做「摊派」。

20 年前,股票和基金交易主要通过银行柜台进行 | 图源:雪花新闻

05 年熊市那会儿他们买了很多,到 06、07 年的时候,他们被迫买的那些基金就涨了特别多,这大概就叫「被动发财」吧。

那时候和现在很不一样,现在你在支付宝上买基金的话,它会及时地同步基金净值算出来告诉你。但那时候的基金公司是每天晚上才更新,而银行的软件是要在第二天上午的时候才去更新各个基金的净值、给大家算总资产。我爸妈当时的心理就是:我已经能从基金公司的网站上查到最新的净值了,我又知道我的份额,我为什么不自己算一下呢?

特别有意思的是,我爸妈之前其实不会用电脑,但是 07 年的时候,他们自学了电脑,甚至还自学了 Excel,去算他们的总资产。

他们每天回家以后,第一件做的事就是打开电脑,查一下基金的净值有没有更新。比如说他们买了 5 只基金,这 5 只基金是不同基金公司的,而这 5 家公司又是在不同的时间点去更新净值的,所以可能这一晚上他们都泡在那,刷各家基金的净值,一直刷到 10 点,所有的基金净值都更新完毕、记录到 Excel 里了,他们知道今天晚上一共赚了多少钱了,才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那时候我看到父母两眼放光地打开 Excel ,付出那么大的学习成本,天天去干这个事儿,这个对我触动挺大的。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可能有 10 万个或者更多的人,也有这样的需求,我就可以做一个东西来帮助他们。我就做了财帮子这个产品。

Riceman:你最开始想做的就是一个基金净值的查询工具,但是你们后来结合了当时流行的所谓 web2.0 的概念,做成了一个面向股民和基民的社区?

孟岩:是的,从工具切入,然后开始去做社区。

原始的需求就是帮助他们录入份额,尽快地看到自己赚多少钱。这个点其实真的是抓得特别准。我们大概是 07 年的 4 月 1 号上线的,当时还没有移动互联网,而且我们当时去做用户注册的时候,注册要求也是比较严的,要给注册邮箱发一封邮件,要求他去确认。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概到 07 年 10 月,6 个月的时间,我们就达到了 100 万的注册用户。

财帮子产品截图 | 图源:百度知道

Riceman:6 个月 100 万用户,考虑到是 07 年,再加上你们做的也不是像抖音这样的娱乐社交产品,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成绩了。我记得 07 年那会好像中国股市猛涨,这个成绩是不是也受到了当时大环境的影响?

孟岩:你说的非常对。这个成绩其实背后就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抓到了那些用户本来抓耳挠腮要去完成的任务,我们帮他去完成了,需求显然是抓对了。

第二个就是你说的大环境对人的影响。当时的中国股市从 05 年 6 月最低的时候大概是 1000 点,到 07 年10 月份最高的时候大概是 6000 点。相当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大盘涨了 6 倍,很多基金涨了 10 倍,很多股票涨了 20 倍甚至 50 倍。所以我觉得你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如果没有大盘这样的猛涨的话,刚才那些用户抓耳挠腮的需求,本身是不是还存在?

牛市的时候,大家都想知道自己赚了多少钱。很多人买了比较多的基金,每天赚的钱可能比一个月、甚至一年的工资都高。那种感觉是很难形容的。

事实上,到 08 年熊市的时候,大家就不抓耳挠腮地来看了——谁也不想看到自己今天又少了 2 万、明天又少了 3 万。你是不愿意去面对这样的数字对你的伤害的。大部分人就采用一个方式,就是我不看了,或者可能一个月看一次。

从 2005 年年终到 2007 年 10 月,上证指数经历超级牛市 | 图源:新浪财经

Riceman:07 年的时候,你自己是什么样的感觉?

孟岩:我能想到几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感觉:第一个词就是「疯狂」:我们刚上线没多久,就拿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外资 VC 的投资,07年的时候,他们就要投给我 200 万美金。然后我自己也买了基金,也赚了钱。从 07 年初到 07 年 10 月份的这段时间,大盘从 2000 点到 6000 点,涨了三倍。基本上你每天买,你第二天看都是在赚钱——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循环里面。一切都发展得太快了,感觉很不真实。

第二个词是「累」。那会我大概每天晚上要工作到 12 点、1 点。然后第二天早上 7、8 点起来。我们是三个工程师创业,另外两个是我在微软的同事。包括对外的商务融资、产品、服务器维护……所有的事情都是我们三个人干的,相当于我们三个人要撑起 100 万用户来。

当时创业也没有特别多的钱,所以我们挺省的。我们做到 100 万用户的时候就用了一台服务器,因为不舍得买第二台。不舍得买怎么办?我们就白天拼命地去优化服务器的性能,改变一些用户的交互,尽量减少对网站的冲击。晚上我们就迎接从 7 点到 10 点疯狂来查自己赚了多少钱的用户。当他们冲击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下一个瓶颈。等到晚上 10 点他们查完了,心满意足地去睡觉了之后,我们就特别开心地去把下一个瓶颈解决掉,每天这样循环,所以第二个词就是「累」。

第三个词,就是「恐惧」。我大概在那年 8 月份的时候,就意识到股市不可能永远上涨,这是我意识到的第一件事情。我意识到的第二件事情是:股市不涨、甚至下跌的时候,我的用户是不是就没有了?这种恐惧就像是我很小的时候,第一次意识到人一定会死的时候的那种恐惧感。

Riceman: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当然知道你当时的恐惧是有理由的。08 年,对你本人、对财帮子来说都是一个转折点。你现在能帮我们回忆一下,08 年,也就是你做财帮子的第二年,整个市场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孟岩:07 年是从 2000 点涨到了 6000 点。2008 年是个什么状态呢?08 年是从 6000 点跌到了 1600 点。不到一年的时间,跌了70%。如果没记错的话,是从 07 年的 10 月 16 号,到 08 年的 10 月、11 月份的样子,从 6124 点跌到了 1664 点。你看这都 13 年过去了,我对这两个数字还能记得这么清楚。

上证指数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跌了 70% 多,孟岩对这两个数字的回忆分毫不差 | 图源:新浪财经

Riceman:08 年大环境上这么大的变化,对你、对财帮子这个产品有什么影响吗?你们有什么变化吗?

孟岩:变化太多了。第一,用户都不来了。就像我刚才说的一样,我还是别每天看我亏了多少了,可能一个月看一下得了。

第二个变化是我自己亏了很多钱。第三个变化是我的 VC 撤资了。因为他们是一家美元 VC,9 月雷曼倒闭,对整个美国金融体系的冲击还是非常大的,当时他们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

所以 08 年一整年我是在非常痛苦的状态下度过的:你做的产品没人用了,你会怀疑自己做的事情究竟有没有意义?创业花掉了很多钱,投资又亏掉了很多钱,你的 VC 又在关键的时候撤资、离你而去了,这些打击都是同时而来。

Riceman:08 年的时候你几岁?

孟岩:30 岁。

Riceman:三十而立的时候,受到事业上的、财富上的多重打击,你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孟岩:整个一年都是处在一个挺痛苦、纠结的状态,因为你看不到黑暗的尽头在哪里。

很多时候,人的恐惧来自于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变好,因为事情一直在不断地变坏,你每天看到的都是坏消息——账上快没钱了、用户数据在往下掉、VC 把钱拿走了,你再融资也不太可能了。你甚至对自己做的事情产生了巨大的怀疑。

Riceman:你怀疑什么?

孟岩:我发现自己做的事情可能没有意义。它可能就是满足了用户在牛市的时候那些贪婪的瘾而已。 我们做了很多借鉴 web 2.0 社交的那些东西。可能你们不知道,现在基金行业里面的排行榜也是我们最早做的,就是把所有的基金业绩放到一起去给日收益、周收益去做排名,是我们最早做的。这是我们从别的行业借鉴过来的,但这些对金融和投资的本质来说,其实是完全错的。

就这么说吧,如果没有我们,我觉得用户可能亏不了那么多钱。比如说如果没有我们这么方便地让用户去查自己每天能够赚多少钱,如果我们不去做那些刺激用户去晒日收益的那些社交功能的话,用户可能不会把更多的钱在非常高的位置上投入进来。

一个产品的用户粘性很强,不代表它真正的有价值,如果这个用户粘性是你借助了用户的贪念,那你有可能会给他造成更大的伤害。我们当时意识到我们没有在创造价值,甚至可能是在毁灭一些价值。

Riceman: 我觉得你这样说的话可能是对自己有些严苛了。用户想要晒自己的投资收入,这是他们想要做的事情,你们也是观察到了用户有这个需求、去迎合这个需求,才做出了这样的功能,仅此而已。你们做了基金排行榜,但也没有去推荐他们买排行榜上前几名的基金。不管是帮助用户炫耀,还是为了帮他们看一个排行榜,某种意义上你们只是去满足了一个人性的需求,这件事情错在哪里呢?

孟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觉得它是我骨子里的一些东西。我对我做的东西是有非常强的执念的,我可能在 07、08 年的时候说不出来,但我现在更清楚了——就是我做的东西一定要表达我对这个世界的观点。

你也可以说现在很多做社交的大公司,比如说像 Facebook、抖音,他们也是利用了一些人性的弱点去做了产品,我不否认他们有商业上的成功,但可能这就不是我想做的产品。

拿财帮子来举例子。我觉得它确实是用户的需求,我也抓到了用户的需求,我去利用用户的一些情绪波动,做出能够让他们触动的、能够让他们去分享的那些功能。但如果有一天我发现这些功能跟我希望看到的世界,或者说我希望引导用户去做的一些事情是相悖的话,我就会毫不犹豫地放弃掉它。

Riceman:哪怕这些功能可能让你的用户来得更多、日活更高、你可能跟投资人那边也更好交代?

孟岩:是的,我觉得你说的那些东西对我来说没有吸引力。我希望我做的东西能够真切地帮助到用户,让他们生活得更好,而不是说他每天会来一下我的网站,但是可能会因为来得多了,我反而把他们的生活变得更糟糕了。

二、我知道我可能要完蛋了

2012年,带着对自己的巨大怀疑,孟岩决定关掉财帮子。也是在这一年,他还经历了自己投资生涯中最惨痛的失利。

孟岩:2012 年的时候,A 股的融资融券还没有那么方便,或者说它杠杆没有那么高,所以我当时在港股上了比较大的杠杆。

Riceman:什么叫「上杠杆」?

孟岩:杠杆相当于是你借别人的钱来投资。我当时是用了比较大的杠杆在做,也赚了非常多的钱。 后来我记得应该是欧债危机的时候,我操作的那几只股票产生了特别大的下跌。下跌的时候会让你的杠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有 100 万本金,然后我借了 10 倍的钱——也就是 1000 万来做的话——我一共有 1100 万。当 1000 万产生 10% 的下跌的时候,也就是下跌了 100 万,问题就出现了。借我钱的人会认为:你自己的 100 万本金都要亏掉了,你就没有钱可以还我了。他可能就会选择把我平仓,也就是优先保证他的安全。这个就是杠杆最大的危险。

当时我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虽然我不是被强制平仓的,但我当时意识到我可能要完蛋了。所以我就自己在比较低的位置,主动地把所有的股票都卖掉了。

Riceman:亏了大概多少钱?能方便透露吗?

孟岩:比较惨,大概是 8 位数。

Riceman:亏了这么多?

孟岩:对。我可以告诉你们残酷的结果是什么。第一。如果我那天没有在我实在撑不下去那个位置选择全部卖掉的话,其实我是不会被平仓的。第二,一个月之后,我那些股票就涨到了比之前的最高点更高的一个位置……

以前有一个成语叫「味如嚼蜡」,当我们读到这四个字的时候,其实你不知道他在说什么。2012 年的时候,我就知道了这四个字是在说什么。我那会在吃饭的时候是完全没有味道的,因为你脑子里、你所有的器官都被这件事情占满了,所以你吃饭的时候只是把饭放到嘴里咽下去而已,你根本不知道吃的是什么。

Riceman:你亏了这么多,当时家里人知道吗?你是瞒着你老婆、瞒着家里人在操作的?

孟岩:家里人不知道。

当时还体会到一个词,就是「一身冷汗」。因为半夜的时候很难睡着,有的时候睡着了一会,然后突然醒过来,醒来发现你后背全是湿的,汗都是冷的。

Riceman:这段经历对你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折点,现在来看的话,这件事对你产生了什么比较长远的影响吗?

孟岩:往回看的话,你会觉得它其实挺好的。因为当你用那样的一种方式去投资,如果你没有意识到它是有问题的话,你可能迟早要经历这样一下。但如果是我在 4、50 岁的时候再经历的话,我可能真的就再没有机会去赚回来了。

时间越长,我越意识到投资真的是一个心理上的游戏,它是一个逼着你自己去成长的游戏。

比如说我在刚上杠杆的时候,我可能会说我赚到 1000 万的时候,我就不用杠杆了,我就好好投资了。等你到 1000 万的时候,你可能会说等我到 5000 万的时候,我就再好好投资。等你到 5000 万的时候,可能你就会想那还是到「小目标」(一个亿)的时候再怎么样,但是你永远等不到那个时刻,你可能等到的就是一个被市场摧毁的时刻。生活上很多事都是这样。

三、看得长远一点

2014 年底、15 年初,中国股市迎来了自从 06、07 年之后最大的一次牛市。孟岩没有错过这次机会,在投资市场上赚了不少钱。2016 年,在盈米基金 CEO 肖雯的盛情邀请下,孟岩决定重新开始,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之旅。而这一次,他想做一个和当时所有的基金交易软件都不太一样的产品。他想把对财帮子的反思、对自己投资经历的反思,都注入到这个产品中。他给这个产品起名「且慢」。

Riceman:为什么起了「且慢」这么个和投资理财好像没什么关系的名字?

孟岩:当时市场上的产品可能都叫一些跟钱非常相关的名字。我那个时候就不太喜欢。我更希望做的是从名字、到产品的调性、UI、交互、包括各个触点给用户展示出来的东西,都是一个非常平静的一个事儿。所以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就起了这个非常有意思的名字。

Riceman:16 年的时候,市面上做理财产品、卖基金的产品已经不少了。「且慢」和其他产品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呢?

孟岩:其他产品可能叫做「基金交易软件」。就是这些软件让你非常方便地去买卖基金,去查我的账户里面这些基金有多少钱,或者说你怎么多快好省地在我这儿方便地买到基金、去打折手续费。这是当时其他软件的定位。

但我认为用户最需要的可能不是这些,他们需要的是去了解投资理念,然后需要的是在市场震荡的时候学习面临各种诱惑,克服掉恐惧、不安这些情绪。

当时我希望做的一个定位是去给你推广一个理念,一种投资的方式、甚至是生活的方式。而基金只是这个理念里的一个工具而已。

Riceman:你想要推广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理念?

孟岩:从投资本身上来说,我们希望倡导的理念就是:用不贵的价格,买到比较好的资产,并且长期持有——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再往大一点说,其实我们希望让大家去建立的一个理念就是:投资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帮助你生活变得更好的一个工具。

找到这样的投资方式之后,我们希望你把更多的时间放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去,去积累更多的本金,然后你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做好自己的事,去生活、去工作、去玩,让投资帮助你,去给你的生活提供一个更好的安定感,而不是每天拿着手机去刷净值。

Riceman:你们怎么把这种理念通过产品的方式表达出来呢?

孟岩:我从 14、15 年那会儿开始对一类公司非常感兴趣:就是像星巴克、Lululemon、Patagonia 这样的公司。你会发现这样的公司其实 sell 的是一种理念。

像 Patagonia,它 sell 的是环保的理念,鞋也好,衣服也好,是承载它理念的一个销售工具。像 Lululemon,它 sell 的是「变成更好的自己」这样的一个理念,它的瑜伽裤也是一个工具。像星巴克它 sell 的是一个社区的第三空间,它的咖啡也只是一个工具。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我们做的事情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做的事情是 sell 一个理念,而基金是一个工具。我们和用户有非常多的触点,用户会看产品的公众号,会去用产品里的工具,每天打开产品看到一个开屏图,查净值的时候遇到的一个正在加载的图标,买入的时候,我们给他一个什么样的提示,卖出的时候,我们给他一个什么样的文案,包括看每周我的投资实证文章的时候,我写什么东西给他……是所有的这些立体的触点,去让用户感受到我刚才说的那些理念。

我觉得一个好的品牌可能也就是在这些触点和用户不断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提高浓度,最后才慢慢形成的。

我非常喜欢一位企业家叫谢家华,他是《三双鞋》那本书的作者,也是 Zappos 的创始人。非常不幸,他前一段时间去世了。他写过一句话,我非常喜欢,他说:品牌和文化是一体两面的。

如果我想做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品牌,希望通过这个品牌、这个产品去传递我们的理念给用户,我其实需要非常多的触点去把这些传递给用户。但是作为现代公司和产品来说,创始人也好,公司的管理层也好,我没有办法去规范动作,我没有办法在用户跟我接触的任何一个触点,去指导大家怎么去做。但是你能做到的是让你公司的员工、让你的伙伴在任何一个触点,自然而然地去做他们本心认为他们应该去做的事情。

我觉得要建立一个品牌也好,要做一个非常好的产品也好,非常重要的是文化建设——就是你公司里面的人是不是认同你的愿景。只有他们非常发自内心地、非常自然而然地在客户和他们接触的每一个触点去做了这些动作的时候,客户才能真诚地感受到,才能在他们的心里慢慢地形成这个品牌。

Zappos 创始人、《三双鞋》作者谢家华 | 图源:Zappos 官网

Riceman:你想要建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团队文化?

孟岩:比如说我会要求大家是「站在用户一边」。因为其实在金融领域里面有非常大的信息不对称,很多时候你在里面利益拿得多一些,客户的利益就少一些,但客户是很难知道的。可能牛市的时候,有的公司会发非常多的基金,因为这些基金会产生非常多的管理费收入。但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在比较高的位置上去买入这些基金的这些用户,他们的体验和利益其实就被伤害了。

所以在我的公司里面,我最强调的文化就是站在用户一边。你想给用户推荐的一定是你自己愿意去买的,或者是你愿意推荐给你爸妈的,你做的体验是你自己也喜欢的——把这些摆在公司的收入、用户数量、商业规模的前面去考虑,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Riceman:「站在用户这一边」我觉得在商业世界里是「知易行难」的。基金公司就是靠管理费赚钱的不是吗?从商业的逻辑上来说,不是基金的销量越高越好吗?

孟岩:对我来讲,可能我真切地帮助到一个用户,比起我去获得一些商业收入,对我个人的幸福感更高。

很多时候确实会有非常大的冲突。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当时在做且慢的过程中,曾经有这样一件事情:我们推荐了一支基金,但是后来我们发现这只基金在它自己的官网上去购买的话能够打折,但是通过我们的渠道买的话不能打折。

我们当时就做了一件事情:我们告诉所有的用户,你不要在我们这买这支基金了,你要去它的官网买。这还不算完,我们还给用户非常清晰的小黄条提醒,甚至给了链接,让用户在我们 app 里非常方便地通过这个链接点到基金公司的网站去买。这还没完,我们在下午 2 点的时候还去检查了一下之前已经购买的那些大额的用户,因为手续费是和买入的金额相关的,这些用户手续费的损失会比较高。然后我们就去给他们打电话,告诉他们其实有一个更便宜的地方买,你可以在我们这边撤单,不要在我们这边买。

我觉得从一个方面上来讲,「站在用户一边」就像我刚才说的,可能是我骨子里面的东西,就可能它会给我带来的幸福感更高。但从「在商言商」的角度来讲,如果你看得足够远的话,你会发现你在这些用户的心里面种下了一些更宝贵的东西。只要你看得够远,你可能可以和他做一辈子的朋友,他将来会回报给你更多。这样的话你和客户就不是一个博弈的关系、而是一个更和谐的关系。

Riceman:你刚刚描述的这个例子在商业世界里是有点难以想象的:相当于说你在京东上买东西,然后它告诉你说:哎你知道吗?在淘宝上能买到一样的东西,而且更便宜。而且你还在下面提供一个链接,让他去别的网站买这个东西——我很难想象在商业上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孟岩:其实还好,Zappos 也这么做过。我特别希望分享一下,就是这样的行为一定会产生非常多你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说,现在有一些一直在追随着我们的用户,他们就是因为那件事情对我们产生了非常大的信任;我现在团队里也有一个成员,他之前在阿里工作,也是早就财务自由了,但是那件事情给他触动特别大,所以他又希望加入我的团队重新去工作。

我其实是挺想借这些事情告诉大家,我们去做一些类似这样的事,你要相信,它在未来一定会产生一些非常奇妙的事情。有的时候我们不敢去做这样的事,但是我们看得长远一点,跟用户维持一个很好的长期关系、做一些真心对他们好的事情的话,前面是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在等着的。

Riceman:哪怕管理费少收了一点。

孟岩:对。你短期收入少一点,但你可能长期有更大的收入,对吧? Riceman:对,但是长期的事情大家就不容易看到。如果不是基金销售的管理费的话,你给你们团队制定的目标是什么呢?会有核心指标吗?

孟岩:在我心里面,包括在且慢,包括现在在做的有知有行,一个核心指标其实就是用户的信任,哪怕用户他一个月没有打开我的 app,但是如果我能衡量的话,如果我认为他对我有足够的信任的话,我觉得就是成功的。如果他每天都打开我的 app,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对我的信任是减少的,或者他是由于我的推送、或者我的一些运营活动来打开这个 app,我认为这个事是失败的。

当然从这个东西简化到数据层面的话,肯定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事情。但其实我想分享的是说,我不是一个唯数据论的人,我觉得数据是一个真实世界的抽象。我知道非常多的公司,比如说像 Facebook、Google,像国内的很多公司,会做非常多的数据分析,会做 growth hacking。

但其实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当用户用你的产品的时候,你解决了他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当他每一次和你的产品接触的时候,他的信任是增加了还是降低了?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其实是更重要的事情。

Riceman:但这会是很长期的事情。因为信任的转化不像比如说你做一个基金的推荐,它的收益有时候可能你在这家公司的时候甚至都看不见。

孟岩:你说的非常对。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是巴菲特个人净资产的一个变化图。这张图在巴菲特 60 岁之前都是看起来挺平的一个线。但是因为它是复利增长,越到后期的时候,它增长的速度会越快。其实我刚才讲的商业模式,就特别像巴菲特个人净资产的这个变化图,它前面的积累期会非常长,需要一个非常长的时间才能等到收获期。

巴菲特净值随年龄变化图 | 图源:GoBankingRates.com

四、万般不舍,却不得不说再见

然而,在且慢,孟岩没有等到他真正的收获期……

Riceman:19 年的时候,且慢发展得怎么样?

孟岩:无论是从用户数、管理的资金规模这些数字上,还是势头上,都发展得很好。当时且慢拿到了证监会的基金投顾的牌照,只给了三家销售机构,另外两家是蚂蚁和腾讯。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是很好的。

Riceman:你是且慢创始人,从你 16 年做且慢开始,你每周的公众号文章最后都有且慢这个产品的露出。我感觉孟岩这个名字跟且慢一直都是绑得很紧的,且慢在你的工作和生活里也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但是 2019 年 12 月 27 号,你突然发了一篇公众号,标题是「再见了,且慢」。在文章里你的原话是这么说的:「由于和盈米基金的管理层在公司整体战略发展上的分歧,盈米基金和我协议决定离开盈米」。在文章里大概就这么一句话解释了一下。我知道这背后的故事肯定不是这一句话就能概括的。我也理解有协议规定,你不方便多说什么,但是我想知道,你当时个人的状态和感受是什么样的?

「万般不舍,却不得不说再见」| 图源:孟岩公众号

孟岩:第一可能还是失眠,大概有一周的时间。可能也是心情的影响,我还得了腰椎间盘突出,所以没有办法开车,甚至没有办法坐车,很多时候只能躺着。所以我对那段时间印象也蛮深的。

因为事情发生的比较突然,有一些措手不及,但是有很多非常急的事情要去做,比如说我离开了之后做什么,我的用户怎么办?包括我团队的成员,他们可能都想跟着我离开,那怎么办?千头万绪,有非常多手头要去处理的事情。

但是我自己觉得,就跟咱们刚才谈杠杆那件事情一样,我后来发现可能几年之后,我就可以和大家去说这件事情了。你让我现在再去回忆那件事情,其实痛苦已经没有那么多了。

虽然当时我和且慢绑得很紧,它就像孩子一样,我从零把它做到那个样子,会有很多的不舍,但是我现在更理解到一件事情,就是离开这件事情本身它给我带来了一些其他的可能性。我越来越可以清晰地看到,如果我还在原来的节奏上去做事情的话,我可能也不会想象到现在我们的团队能做出这样的内容来,也不会想象到我现在对产品的理解和当时完全不同。所以我觉得它还是个很有意思的经历,虽然说在刚开始的时候,你不可避免地会挺痛苦的。

比如说你在朋友圈里面,或者在别人的文章里面,或者说有一次我在坐出租车的时候,发现出租车的司机在用这个软件时候,当你遇到这样的外界的刺激的时候,它一定还会把你带回到当时的场景里去,这些是不会短时间就过去的。但是它会越来越淡。

Riceman:你离开且慢以后,还是每周在公众号更新你的投资实证,在离开且慢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你每周的文章最后还是会贴且慢的产品截图。

在离开且慢近一年后,孟岩的公众号文章最后还是会贴且慢的产品截图 | 图源:孟岩公众号

孟岩:我觉得这像是一件我承诺要做的事情。之前的投资我也没有赎回,因为有很多用户其实是在看着这个东西,如果我不贴了,或者我把它赎回了,可能那些用户会非常焦虑、会不知所措。所以相比起来,我每周贴截图受到的那下刺激,就没那么重要。

Riceman:我觉得还是很残忍的。如果用前女友来做比喻的话,就是你被迫每周都要去看一眼你前女友的微信朋友圈那种感觉。

从去年夏天开始,我们看到你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征程,还是和投资理财相关的产品。这个产品名字也很有意思——「有知有行」——又是一个跟财富、基金没什么关系的名字。为什么起了这么个名字?

孟岩:如果我总结一下我个人的生活哲学的话,我觉得它就是几个词:第一个词就是「放下焦虑,专注当下」。它可能就是「有知」这两个字所对应的。第二个词更简单,就是「向内求」,就是把你自己变得更好。「有知有行」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就是去提升你个人的认知,并且能够真的把这些认知变成你生活的一部分。

而且这个词用在投资上面也非常恰当:「有知」就是投资的知识,「有行」就是你投资的那些实践。所以我非常喜欢这个词,就把它变成了我们产品、甚至是公司的名字。

Riceman:现在投资理财很热,大 V 越来越多,大公司布局也很多,你觉得在 2020 年这个时间点做有知有行,是一个好的时机吗?会不会担心有点晚了?

孟岩:说没有是假的。对我来说,我确实错过了很多东西,包括我之前做过的东西,它已经获得了某些资质,可以去做更深的尝试。但它已经是过去时了。

五、我的十年 OKR

Riceman:你有没有想过换个行业?为什么一直呆在这个行业里?

孟岩: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始终没有被解决:我 20 年前做财帮子的时候、5 年前做且慢、一直到现在,依然有非常多的人在用投资、用买基金的方式赔了非常多的钱。「基金」这两个字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和 20 年前也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大众的投资理念,也没有特别大的变化,我觉得这个需求、痛点、或者说社会亟待被解决的问题始终在这,这个可能是最重要的我一直留在这个行业里的原因。

我们做个极限的假设,既然说我们股市获利的来源是企业盈利的增加、或者说企业价值的增长的话,假设我们都把能放 5 年的钱都放在股市里面,长期持有,而不是在市场好的时候,大家把钱拿进来、把价格卖高,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大家把钱都拿走、把价格进一步砸低的话,市场的波动是不是会降低?如果我们做极限假设的话,它可能是一条直线,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为什么我们做不到?为什么中国的股市波动很大?我觉得还是因为我们在不停地搬家——大家觉得股市好的时候,所有人疯狂地把各种钱放到股市里面来,等到和自己的预期不一样的时候,又把这些钱都拿走。

如果说我们真的做得非常好,当然这当中肯定不只是我们一家公司的工作,如果说未来有非常多的机构可以去把投资者教育、去帮大家把理财这件事情做好的话,就会有一个非常直接的指标,就是中国股市的波动可能会下降。

去年有一次我们开 OKR 季度讨论会的时候,我们定了一个 10 年的 OKR:我们怎么去看有知有行在 10 年之后做得怎么样呢?一个指标就是中国股市的波动下降。

Riceman:股市波动难道不是股市的常态规律吗?为什么股市波动减少是好的?

孟岩:其实一个国家也好、股市也好,「波动」会带来很大的财富转移。在股市里,通常来说最贵的时候也是成交量最大的时候,因为那时候市场上有很多「情绪」,有大量的人会买在最高点。而如果波动没有那么大的话,那这些人的生活就不会受到那么大的冲击和影响。

前一段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研究,研究中国在 2015 年的那轮牛市的财富转移状况,研究的结果非常简单:散户的钱转移到了相对来说更富的人的口袋里面。

如果我们的波动降低,这种财富的转移就会变少。

其实我的很多朋友都是富人,我觉得已经有人为他们提供非常好的服务了,而且他们本身的财商也很高,所以他们的资产已经能够得到很好的增长。而我希望我们有知有行做的,就是去服务那些本来没有机会接受到这些投资服务的人,让他们能够得到相对好的投资者教育和陪伴,在他们投资的认知和实践上帮助他们。这是这件事情最吸引我的地方。

延伸阅读

E12 串台晚风说 |孟岩:请登上中国经济这艘大船

想法

发布想法
  • 松鼠大师

    听完这一期播客,我有3个很感动的地方: 1.孟总在多年后会反思,会羞愧,觉得当年财帮子做的一些功能,反而让用户更频繁的关注基金涨跌,这个是跟孟总价值观相违背的事情。 2.播客中提到,且慢曾经给用户发消息,让用户去别家买某只基金,理由是在别家买这只基金申购费会便宜很多,这种事情在商业竞争闻所未闻。 3.孟总离开且慢以后,在每周投资实证中依然贴上且慢的小账本,依然没有赎回在且慢的投资,为的就是让曾经跟着他在且慢的用户安心,不焦虑。 由此三点,可观一个人的人品。

    2021年6月5日
    139
  • 逆水行舟

    以前,我分不清资本家和企业家有什么区别,但自从认识了有知有行,尤其是听孟岩讲述了其心路历程之后,我好像意识到了二者本质上的区别:资本家是为了公司而剥削人民,企业家是为了人民而创办公司。 创始人的思维和远见,对一个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只有伟大的人,才能创建伟大的企业!

    2021年6月5日
    70
  • 艾自由-安特瓦信

    听了这一期有两个感想: 一是孟大讲了一个例子,把其他平台买基金打折的信息告诉已经在且慢下单的客户,还打电话通知撤单。这个做法很不商业,但是这种诚实在关系上可能损失了弱关系,损失了工具化关系,但赢得了强关系,赢得信任的长久关系,吸引到了真正厉害的人。 二是用股市的波动减小一半作为未来十年的OKR,这个够狠,跟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差不多了,厉害厉害厉害。

    2021年6月4日
    65
  • Horacehxw

    46:25 孟总已经可以坦然的和人谈离开且慢的事情了,很开心您能走出来。无限的游戏更精彩,祝有知有行越来越好!

    2021年6月4日
    47
  • j r 023579

    孟总是且慢的灵魂,就是这个名字和那个放下焦虑的调性吸引了我,不过且慢至今仍能听到孟总的传说,感谢您打造了且慢,也感谢且慢最终把我带到有知有行,多年以后不知且慢会变成什么样,但有知有行一定会越走越好……祝福大家!多说一句,有知有行的版面真的很有审美力,黑板报和温度计定投都是极具风格和思想的产品,不一样的初心带来不一样的创作,期待更多优质的后续产品,跟随你们,静待花开~

    2021年6月5日
    34
  • 红梅朵朵

    孟总是一个可以把后背留给他的一个人。

    2021年6月4日
    30
  • 颓废的小呆梨

    大学未毕业,懵懵懂懂的在去年尝试投资基金,拥抱酒药驾,在年初亏一点小钱,出于恐惧去微博搜到了E大,且慢,孟岩,有知有行,投资之路的起点可以说是完美的,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能一路相伴。

    2021年6月4日
    25
  • 同路人_包包1126

    特别喜欢这两期播客,可以反复听。听听历史很感慨,我一开始也是07年冲进市场买了基金,几乎天天涨,但很快就暴跌,那一下就被吓退了很多年不再碰基金和股票,更没有去主动学习。但是孟岩在经历了爆仓后很快站起来,这个勇气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包括离开且慢也是🤙 另外感触很深的是,用户的需求真的是他需要的吗,什么才是对用户好的?能真的从对用户好的角度设计产品这个初衷就让人敬佩👍🏻 相信有知有行一定会走的很远~

    2021年6月4日
    22
  • 考拉

    前两天就在微博看到,就悄悄在UX Coffee听过了~ 十年让a股波动减半,敢这么想就太厉害了!孟大yyds!😄

    2021年6月4日
    17
  • 老炼丹师了

    有知有行所内含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是很难在其他产品中找到的。 人文关怀:站在用户一边,让用户安心生活。 社会责任:帮助中产、无产守住资产,放缓贫富差距的增长速度。也许,社会上的戾气就不会那么重,人们对彼此也会友好些。

    2021年6月5日
    16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

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