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夸张地说,这篇是孟岩的文章中我最喜欢的。当被情绪包围时,这篇文章非常适合拿来读一读。
事情多到忙不过来的时候、需要专心却静不下心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当下的情绪牵引,放纵自己做出不理智的决策。
瑞·达利欧说:「你可以选择健康并痛苦的事实,也可以选择不健康但令人舒适的幻觉。」
当然,前提是要有「觉知」。
进而,在情绪起来之后,在做出反应之前,试着抽离一下,给成长和幸福留一段「距离」。
孟岩的这篇文章常读常新,推荐给你。
祝开卷有知。
今天写一个我一直想写但没敢写的话题,一句对我影响很深的话。我非常喜欢这句话,觉得它对别人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直不敢写的原因是,总觉得自己现在没有能力把它写好,还需要积累和沉淀。当我半年内在第四本书中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知道是时候了。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从 George Mumford 的《The Mindful Athlete》,英文原文如下: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
翻译过来就是: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那里。
我非常非常喜欢这句话,它有关觉知、有关成长、有关由内向外,把我最近几年对很多事情的认知、自己的成长以及冥想的经历,都用一句话串了起来。
有趣的是,这句话不断出现在我接下来读过的书中,包括《一个冥想者的觉知书》《被讨厌的勇气》《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如果说《一个冥想者的觉知书》和《The Mindful Athlete》都是有关冥想,还情有可原。另两本书则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关联:《被讨厌的勇气》在讲阿德勒心理学,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则有关个人行事原则和习惯的建立。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柯维博士,这样形容他第一次读到这句话后带来的冲击:
我反复玩味这段文字,它主要阐释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理念: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这个理念在我头脑中产生的影响是难以言喻的。虽然一直接受着自我决定论的教育,这句话——「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仍让我感到一股全新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我觉得它像是一个素未谋面的新事物,引发了我内心的革命,而且恰逢其时。
在反思中,这句话开始对我的生活模式产生影响。我仿佛跳出了自己的角色,成了一个旁观者,身处那段距离中来观察源自外界的刺激。我可以选择甚至改变回应的方式,还可以选择接受或者至少影响这种刺激。这种内在的自由感令我狂喜。
最近一年,我也经常体会过这样的感觉,自己仿佛能跳出自己的角色,飘在空中,成为一个旁观者。当外界的刺激产生的时候,这段距离给了我自由和平静。
我很尊敬的冥想导师——Joseph Goldstein 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Respond, not react.」,其实也在讲这个距离(Space)。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会对外界的刺激做很多应激反应(React)——战斗或逃避(Fight or Flight),这些应激反应可以帮助人类躲避外在危险,更好地保护自己。从进化的角度看,这些应激反应是为了完成生存和繁衍的任务,但并不能让我们更幸福、更自由。
如果我们能够感知到外界的刺激(Stimulus),能够在本能的应激反应(React)之前,给自己一段距离,选择合适的回应方式(Respond),我们就能寻找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举一些每天都会发生的例子:
当你在看书的时候,突然想拿起手机刷一下朋友圈,这是来自大脑的刺激。这时,你可以应激反应(React),马上拿起手机刷一会儿。
你也可以在觉知后给自己一段距离(Space),你知道短暂的愉悦后会很空虚,知道继续看书会有更大的愉悦感,于是你选择用继续看书来回应(Respond)。
当别人在讨论中指出你的问题或是批评你做得不对,你感受到自己被冒犯、高大形象岌岌可危。这时,你可以应激反应(React),明知自己错了但依然防卫性的讨论。
你也可以在觉知后给自己一段距离(Space),你知道「找到」什么是正确的比「捍卫」自己是正确的,要重要得多,于是你选择接受对方的批评来回应(Respond)。
当你脑海中不停萦绕最近发生的一件令人懊恼的事情,让你无法专心工作或生活。这时,你可以应激反应(React),继续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你也可以在觉知后给自己一段距离(Space),你知道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改变,但你能做到的是过好现在这个时刻,继而去影响旁边的人或事,从而引发更多积极的变化,于是你选择积极主动、专注当下来回应(Respond);
当你看到朋友圈里一片哀嚎,当你被告知当你被告知「中国要崩溃了,股市要跌到 2000点。」这时,你可以应激反应(React),点一下清仓卖出的按钮。
你也可以在觉知后给自己一段距离(Space),你知道金融市场总会有春夏秋冬,你知道自己投资的初心是中国经济的增长,而这并没有改变,于是你选择继续持有、甚至增加买入来回应(Respond)。
当你开车的时候被旁边野蛮并线的司机惹毛,你觉得你需要使劲按下喇叭然后追上去。这时,你可以应激反应(React),追上去开一下「斗气车」。
你也可以在觉知后给自己一段距离(Space),你知道这种情绪一会儿就会过去,而「斗气车」引发交通事故的结果是既危险又耽误时间,于是你选择平静地让他并线来回应(Respond)。
当你写的公众号文章或者做的产品被别人夸奖,你的内心充满了被认可的喜悦。这时,你可以应激反应(React),一遍一遍地查看、回忆那些赞扬的细节。
也可以在觉知后给自己一段距离(Space),你知道被认可是追寻内心的结果,但如果一味期待、甚至迎合别人的夸奖有可能丧失继续追求自我的勇气,也有可能故步自封不再敢挑战,于是你选择忘记这些赞扬、继续寻找内心来回应(Respond)。
这样的刺激、距离、回应,在我们每天会有很多很多,而幸福、自由和成长,就存在于这个距离中。
Joseph Goldstein 形容那些在刺激(Stimulus) 和回应(Respond)之间找到距离(Space)的人会感觉到 Bliss 的状态,这和柯维博士形容自己的感受时用的词是一样的。
Bliss: reach a state of perfect happiness, typically so as to be oblivious of everything else.
这种状态,这个距离,也许需要我们一生的时间去寻找。
首先,你需要觉知。
你需要能觉知到来自外界的刺激,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本能的应激反应(React)之前觉知到,这样才能给自己留出一段距离(Space)。无论是禅修、冥想,都是在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我喜欢一个比喻,情绪好比墨镜,大多数人都是在带着这个墨镜在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做出反应。觉知,可以让你摘掉墨镜,用你的内心,去看更真实的世界,去做出更好的回应。
其次,由内向外。
摘掉情绪的墨镜后,你选择的回应(Respond)方式,是由你的内心(Inner Mind)所决定的。这个内心,是指你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指你的行事原则和习惯,是指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如果想做出更好的回应,就需要更好的内心,你需要用开放的心态不断成长。
西方有句话:上帝行事由内而外,尘世行事由外而内;东方也有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写得比较长,最后总结一下:人生的自由、幸福和成长,存在于刺激和回应之间的距离。如何觉知刺激的到来,如何延长那个距离,如何让自己的内心更加丰美、纯净、通透,从而更好地由内向外,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而幸福和自由的秘密,就在这里。
本文章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转载使用,请参考 《文章转载声明》。
我特别讨厌分明不熟的人不经邀请的草率的意见建议忠告批评。所以,我会反复看文中那句“知道「找到」什么是正确的比「捍卫」自己是正确的,要重要得多”。最近我也在试着提问题,去试图明白他人真正在说什么,去找什么是正确的。baby steps。 有时候是我误读了他人的意图,我才是草率的那个;有时候他人的草率之中,能翻检出有价值的东西;特别少的时候就是 shit,那又怎样呢,也许他人正在自己的轨迹上成长,甚至也许这是他人的某种矫枉过正,let it be 就好啦。 写到这里,“我特别讨厌分明不熟的人不经邀请的草率的意见建议忠告批评。”——这何尝不是我的矫枉过正,我的正在自己的轨道上成长。何尝不是也需要他人的善意的 let it be 呢。 又长大了一点儿。 补写在 @认识「有知有行」的第84天 2020.10.05
看过这篇文章,我突然发现我自己其实有觉知的一些现象。在工作的时候,特别是自己在做一个很急的事情时,突然有人来打扰我,那一刻我会非常不高兴,整个人会感到很不耐烦。但在一瞬间,我会感觉到自己的不耐烦,这时我会告诉自己 “这没什么,只要耐心告诉同事就好,就算你不耐烦,这件事还是无法避免,反倒还会影响同事关系”。然后没过几分钟,不开心就烟消云散了。
跟孟老师推荐的冥想练习今天满一周年,最大收获是面对嗡嗡噪音刺激和事情变化时,较快清醒觉知外在刺激,不跟随它跌跌撞撞,慢慢地学会不受不良情绪裹挟而反复回味和反刍,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记分牌,以前总爱焦虑担忧,现在淡定多了。 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留一臂距离,收获内心自由和幸福,常读常新,谢谢孟大!
这篇文章之前第一次读的时候非常喜欢。后来我想想,其实和thinking,fast and slow里面,说人的大脑有两幅反应机制。fast的机制耗能低,用于处理大部分日常事务。孟大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在说,有些事情需要换个档位,多用点能量,用slow的机制来处理。前提,当然还是awareness-觉察。
通过觉知,在应激与回应之间留一段距离,幸福和成长的关键就在这里。 真好,常读常新。
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那里。文章刚开始读到这句话是还不是特别理解,当看到中间举的几个例子之后立刻就明白了,因为感同身受,都是自己身上常常发生的情境,学习了应对之策更要尝试应用。
原来对于很多脑子里突然冒出来的想法,我都是学着去忽略他们,保持生活的钝感。 而孟大这篇文章可以说把这种情况说明白了说透了,学着去应对他们,而不是单单忽视他们。 恰巧最近心里也很浮躁,老是想东想西,想没用的东西,也就是距离没把握好,学会把握这个距离,不要被应激化的反应控制了自己。
就是这个道理,通过瑜伽和冥想感觉到自己平静多了,不在简单的受情绪的影响,更多的是看到自己的内心,感受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态度,更多了一份淡定和从容。谢谢孟大,学习无止境,这种感觉真好。
刺激与回应之间的距离: 我的理解就是,人都是比较容易情绪化的,当被刺激时,如果立马做出回应,是不理智的, 应该延长时间,情绪稳定后再决定怎么做,这样可以避免好多麻烦, 就像投资,当市场波动较大,或者公司遇到黑天鹅,或者利空时,有可能第一反应就是,清仓,但是最好的做法应该是,延迟回应,反而你不仅不清仓,反而觉得这是加仓的好机会,同理,投资也是逆人性的,再做出决定前,一定要考虑清楚,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不要盲目行事!
这篇文章给了最近挣扎的我很大的帮助,刺激与回应也反复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不知不觉,好多事都逐渐看开了。所以,我打算把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给刺激和回应之间留一段距离,那儿藏着自由、成长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