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岩专栏

怎样让基民也赚到钱?

  • 2021年12月6日
  • 7228
  • 32

每周一,和你分享孟岩的思考。

10 月 21 日,有知有行转载了一篇由景顺长城基金、富国基金、交银施罗德三家基金管理公司联合研究制作、并携手中国证券报联合出品的《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

该报告通过翔实的数据和统计分析,从多重维度对「基金赚钱基民不怎么赚钱」的原因进行拆解,得出了「基民投基收益等式」:基民投基收益 = 基金损益 + 基民行为损益。

从生产产品的基金公司,到销售产品的银行、券商和第三方基金销售公司,再到消费产品的基民,该如何降低期间的价值损耗,让基金赚钱的同时,基民也赚到钱?孟岩的这篇文章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祝开卷有知。

有知有行 仝仝

原文发表于公众号「孟岩」,发表时间:2021 年 10 月 23 日

这周,景顺长城基金、富国基金、交银施罗德三家基金公司联合制作并发布了《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他们极其真实地用三家基金公司的 129 只权益类基金,4682 万客户以及他们所进行的 5.65 亿笔交易记录,还原了基民(基金投资者)投资基金的实际盈利情况(经授权,有知有行也转载了这篇报告)。

这篇报告的结论很简单,也是公募基金行业大家一直在说的一句话:

基金赚钱,但基民不赚钱

仔细想想,这句话很有意思。其它行业,好像很少有类似的情况。

比如说:

矿泉水好喝,但消费者觉得不好喝,甚至喝坏了肚子;

手机漂亮又好用,但消费者觉得不好用,甚至受了伤;

电影制作精良也很好看,但消费者觉得被骗了;

……

为什么基金就不一样,会出现基金赚钱,但基民不赚钱的情况呢?

1

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拆分,一个产品的体验由以下几个环节所组成:

生产商、销售商、最终消费者

其中,

生产商负责创造、生产体验;

销售商负责把这些体验卖给消费者;

消费者付出金钱,获得并享受这些体验。

无论矿泉水还是手机,当生产商(矿泉水厂、手机厂商)创造并生产出相应的产品后,他们需要把这些体验经过「直销」(自己卖)或者「分销」(超市或者电商平台)的方式卖给最终的消费者。

但是在从生产商,到销售商,再到消费者的链条中,产品体验损耗的幅度非常小。因此,消费者可以体验到最初生产商创造的大部分体验。

即使是在这些相对来说标准化的行业里,如果产品本身更看重服务和体验,有的企业也会坚决选择不做「分销」而只做「直销」,比如蔚来汽车,比如早期的星巴克,比如 Patagonia、lululemon, 等等等等。

原因很简单,生产厂商无法控制销售环节对于产品体验的破坏。

有知有行的老朋友南添老师有一句金句,我觉得说得很到位:

非直销,无服务

2

回到基金行业,这个体验是如何传递的呢?

按照上面的定义,生产厂商是基金公司,销售商是银行、券商和第三方基金销售公司,而消费者则是基民。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背后的道理很简单:

基金公司发行的基金产品很赚钱,按照这个报告中的数据,在过去 15 年中,主动型基金年化收益高达 18%,总收益为 11 倍。这实在是一个非常高的、堪比巴菲特的投资业绩。

基民的收益呢 ?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三家基金公司成立满一年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历史全部个人客户的平均收益率只有 15.44%。

请注意,这不是年化收益率,而是总收益率。

这说明生产厂商所创造的体验,被极大地损耗掉了。问题在哪里?

基民的体验,并不等于基金的收益率。

更大程度上,它是由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持有了多长时间而决定的

从上面的公式来说:

基金经理也好,指数基金也好,它们创造的收益,在后两个环节,也就是销售环节和投资者自己的行为环节极大程度地抵消了

按照这篇报告的结论,这个损耗程度高达 60%。

一瓶矿泉水、一部手机,如果它传递到消费者手上的时候,体验损耗了 60%,这个产品、这个公司、这个行业,还能存在吗?

3

作为一个基金行业的从业者,以及希望通过基金去获得收益的基民,我觉得我们都应该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们通过基金所赚的钱,究竟是从哪儿来的

这是《有知有行·投资第一课》的目录,你看,我们一上来最先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

太多人把投资理财当成了一件非常抽象的事情,而忘记了只要我们在做投资,我们就是把钱扔到一个非常真实的、希望用这笔钱创造更多财富的组织里。

比如很多人在买基金的时候,只会盯着收益看,觉得这是一个「投入 1 万块能返回 11000 块」的「理财产品」——但世界上并没有一种神奇的机器,把钱扔进去一年之后就能返回 10% 的回报,而只有真实的、创造财富的公司、人与双手。

我们通过投资理财所获得的收益,根本上是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企业的盈利,是企业家和员工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真真实实创造出来的财富

指数基金也好,主动型基金也罢,它们在用各自的投资方式,把由这些企业所创造的财富转化成一只只基金产品,和一条条净值曲线。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作为基金行业生产商的基金公司来说,他们已经做得不错了。

中国过去 10 多年的 GDP 大概在 6% ~ 8% 左右,这是所有财富的总盘子。公募基金,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 18% 的年化收益率,这还不够吗?

4

在这篇报告的最后,三家基金公司给出了一个公式:

基民投资收益 = 基金损益 + 基民行为损益

这和有知有行经常在说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是造成亏损的最重要原因」的结论是一样的。

我一直觉得,如果我们想尽可能地降低 60% 的价值损耗,如果我们希望改善「基金赚钱,而基民不赚钱」的现状,更重要的环节在于「销售商」和「基民」。

在市场估值高企的情况下发行基金;

不停地让投资者卖掉老基金、申购新基金;

用迎合用户心理的创新比如「目标盈」来不断让用户买卖;

自以为是的择时、换基、波段;

根据听到的小道消息来操作;

……

所有的这些,都在损耗整个社会所创造出来的财富。如果这些行为少一些,这些由企业创造出来的财富,就可以更好的通过公募基金产品,让基民最终体验到。

这可以是一个正和游戏。

5

行为的背后,是意识

如何改变投资者行为?

降低产品(包括基金、FOF 以及策略)的波动率是整个行业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从这篇报告所给出的数据统计来看,波动率的降低,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基民的平均持有时间。而更长的持有时间,则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数据统计上,都对应着更高的平均盈利。

但我想说的是,这里有个度。

金融市场的根本逻辑是对风险用收益进行补偿。换句话说,不承担风险,不承受波动,而想获得收益,从长期来看,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觉得用正确的投资逻辑和方式,比如大类资产配置、不同风格产品的分散等等,进行波动率的降低是合理的,也是应该的。但如果为了「降低波动」而降低,用类似「目标盈」,「止盈止损」的方式来降低波动,也许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向。

还有什么方式来改变投资者的行为呢?

发行「封闭期」产品的方式显然是可行的,这相当于捆住了基民的手,避免了他们的非理性行为。

类似美国 401 K 制度的个人养老金和税收递延账户,是更好的方式。这相当于用制度和产品的创新,助推「基民」和投资者来进行长期投资,最终达到政府、企业和投资者的多赢。

还有一种更难的方式,是改变投资者行为背后的意识

为什么追高入场?

为什么轻信别人的消息?

为什么过早止盈止损?

为什么频繁买卖、跟风追涨?

……

这些看起来「非理性行为」的背后,是驱动它们的意识。

也许有一种更难的方式,是在陪伴投资者长期投资的路上,潜移默化地传递正确的投资理念,慢慢地陪着他们改变自己的「心」。

而投资中的这些道理,恰恰是普世的。

生活是这样,工作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

最终,投资者收获的不仅仅是更好的投资收益和体验,也是更好的自己

延伸阅读

有知有行投资第一课
为什么说投资时认知的变现?

想法

发布想法
  • 云南景兴

    既然自己现在还不能更直接的利益更多朋友,来有知有行。 那么就等有知有行上线。买产品。然后有知有行赚取利润,然后去做能利益更多投资人的产品或者服务。 这样不就是间接利益了同路人嘛。也就和捐款给慈善机构一样的道理。这也是自己赚取财富感觉意义最大,最有价值的事情

    2022年5月13日
    0
  • 云南景兴

    感恩孟岩老师,感恩有知有行团队。 孟岩老师做的是真正长久的事情。慢慢改变一个人的认知,慢慢陪着一起改变认知。而不单单教给术还教了道。 我记得一个传统文化老师,在初中和高中教书时,也不单单教差生提高成绩的方法。而是和成绩差的学生交心,真正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对他们以后的帮助更大,同时成绩也有提升。 有知有行团队做的是难而正确的事情。也是对基民影响最深,影响最远的事情。 其实也挺羡慕咱们有知有行。投资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行为。提供的产品不单单是收益还有认知的改变。我们做的零售行业就要保证产品质量,绝不为了钱而影响消费者的利益。 我也相信,通过时间的积累,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以及服务态度一定能潜移默化影响消费者。

    2022年5月13日
    0
  • 🐶🐶🐶

    做到大部分基民盈利很简单,主动基金收费改成按效果付费即可。 巴菲特1956年开始他的第一只私募基金,此时的收费标准是“4%以上的部分收50%,4%以下的部分收25%,并承担亏损”。 主动基金多少有受托人责任? 是把客户当成自己父母辛辛苦苦挣得钱还是当成韭菜? 市场火热估值上天的时候还不限购依然让客户买买买? 很多基民其实并不贪,只是不想自己的钱不断贬值找一个抗通胀的地方而已。 经理们他们不明白吗? 不,他们明白,只是屁股决定脑袋,旱涝保收的庄家制度从根上限制了他们的动力,这设计本身就不科学,更像是赌博,更可耻的是弄长篇大论来归罪于客户……还有的弄一大堆复杂名词提高交易门槛……毕竟,只有把水搅浑才可以摸鱼、收智商税…… 就像去饭店,客户买的是成品而不是原材料。客户不懂所以才买基金这个产品,如果客户什么都懂,那主动基金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是个悖论,永远无解。

    2022年2月22日
    0
  • 孙路

    控制自己的本能得有强大的自制力,还有改变自的认知,这都需要学习,其实是反人性的,所以很难,对了大部分人是没有用的

    2022年2月18日
    0
  • Rx*

    时隔几个月后重读,又有不一样的感触和收获。

    2022年1月10日
    0
  • 扬州燕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背后的道理很简单: 基金公司发行的基金产品很赚钱,按照这个报告中的数据,在过去 15 年中,主动型基金的年化收益高达 18%,总收益为 11 倍。这实在是一个非常高的、堪比巴菲特的投资业绩。 基民的收益呢 ?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三家基金公司成立满一年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历史全部个人客户的平均收益率只有 15.44%。 请注意,这不是年化收益率,而是总收益率。

    2022年1月5日
    0
  • A泉

    随手记用了2084天。今天在唐书房里。看到记账的你。还没开始记账就开始看了这一篇。我一直在想做一个一边做投资理财一边记账的app.今天第一次打卡 随手记+长投学堂就是有知有行。哈哈😊。看了一篇文章,感觉有知有行大于【随手记+长投学堂】

    2021年12月26日
    0
  • 子非羽

    资本是逐利的,人也一样。 在得到一定的成绩上,人总是想着去优化。 南添老师在分享投资三段论时,举一个类的例子。 以roe五年平均大于15%且最低年份不低于10%为标准,选出一组股票持有,可以得到一个超越市场的回报:复合回报率18%。 测试有效! 进行优化,把指标调高,“roe五年平均大于20%,最低值大于15%” 最后结果出现了回落:16%的复合回报率。 优化不一定有效, 我们总是去追逐当下业绩很好的基金,企图赚取高回报。这就是一个负优化的过程。 投资本质上是,低买高卖而非高买高卖。 我觉得这和做生意一样,一头压低成本,一头希望提高卖价,希望利润最大化。这里面最重要的点就是,价格过高了消费者是不买单的,需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而高买高卖,就本末倒置了,能不亏钱吗。 赚钱是我们和基金经理共同努力的成功。

    2021年12月17日
    1
  • 无限π

    有知有行就是做陪伴,传递,改变,丰盈着每个人的物质与财富!

    2021年12月15日
    0
  • 知行合E

    孟岩一直希望降低中国股市的波动,让普通投资者拥有更好的投资体验,享受中国经济发展这座大船的福利,看完这篇文章,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降低波动,尤其是不合理的波动,的确能够带来好的投资体验和收益,但是这是不是也是一种顺人性的想法?就因为基民害怕波动就想办法降低?股市总有低无可低的时候啊,到那时该怎么办?那是基民脆弱的内心是不是仍然无法承受风吹草动?至此,反而我更认可孟岩在文中提到的另一个思路,就是进行投资者教育,让他们认识波动、理解波动、接受波动,当然这是最难的,也是最一劳永逸的方法,但我仍然认为这是最该走的路,这也是有知有行正在做的事情,感谢孟岩、感谢有知有行。

    2021年12月13日
    0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