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7 日,我们发布了《恐惧》这篇文章,收到了很多同路人的留言。其中,有一条留言引起了我们的好奇。来自杭州的丁先生说,在市场跌幅最大的那一天,他给自己的太太写了封家书。
这封家书语言很平实,并不煽情,但看完我很感动。我和丁先生说,我在这封家书中看到了这个行业特别珍贵的受托者责任,沟通真诚,珍惜自己得到的信任,切切实实关心对方的利益和感受。
在这封家书里,能看到他对过去投资的诚恳思考,对家庭的承诺与责任感,以及对家人感受的照拂。他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他说,自己做投资,就是为了给家庭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反而让家庭产生了不愉快,那就违背了投资的初心了。
经丁先生许可,我们把这封动人的家书分享在这,并请他来讲讲写这封家书的缘由。
注:本文仅为个人经验分享,不代表有知有行官方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收到这封信时,太太很意外,毕竟上次收到我写的信还是恋爱的时候了。我俩是校园情侣,在一起正好 11 年,异地恋 7 年,结婚 4 年。结婚前我们约定好,家里的钱归她管,后来我开始研究投资,负责投资决策,账户依旧在她那,由她进行操作。
我第一次入市是 2014 年底,那会儿刚参加工作不久,资金量不大,事后想来很庆幸。当时算是用比较小的成本,第一次感受到了市场的疯狂和残酷。之后两年,我阅读了很多投资书籍、也关注了很多自媒体进行认知提升。大概从 2017 年后半年开始,我跟太太达成共识,如果想要在几十年后获得财务自由的可能性,那必须将大部分剩余资金放在资本市场,而不是银行理财或者货币基金。
刚开始那几年为了尽快积累初始本金,牺牲了一些生活品质,毕竟要买房、装修、结婚、生娃、养娃、买车,现金流支出一直在增加。但总体来说,可投资资金每年也都是增加的。再后来,我开始陆陆续续将现金类资产逐步挪到股票、基金中去。我和太太都属于能接受延迟消费的类型,不管是结婚、生娃还是买车,在同龄人当中都慢了好几拍。
随着资金总量的上升,我也感觉到波动对本金折损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对仓位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自己肩上的责任和压力也越来越重了。这让我意识到,自己有必要和另一半进行适当沟通,解释好这些钱的去向和原因。
前段时间的市场下跌,其实我内心没什么波澜,反而在思考什么时候进行补仓。我太太性格相对佛系,对投资成绩的容忍度比较高,但我还是会担心,大幅回撤会让家人短期较为沮丧。3 月 15 日的大跌,我想,以往碎片式的沟通可能不够了。所以下班后,我花了一个半小时,认真写下了这封信,也算对自己投资情况的一次体检和自我勉励。
在我看来,虽然太太充分信任我,但我也无法保证自己一定成功。以前因为认知不足,行情差了也会特别沮丧,我会介意再发生同样的情况影响家人的心情。在我看来,如果投资让家庭产生了不快,那肯定要进行反思,而不是固执已见、一意孤行。原本投资就是牺牲部分当下的享乐,延迟满足,改善未来的家庭生活;如果投资过程中,让家庭产生很多的不愉快甚至是分歧、矛盾,那就违背投资的初始目的了。
亲爱的袁总:
首先,很感谢这四、五年来对我进行家庭资产配置的信任,以及你对家庭资产积累做出的努力。正是你绝对的信任和托付,使我可以更为顺心自在地实施家庭资产配置方案。
最近几年,我们购买了较为完善的保险,以抵御风险并释放了剩余现金的可投资性,进行了基金投资,也初步构建资产配置组合。但很抱歉,如果看现有投资的收益情况,结果并不会令人满意,甚至可能会让人懊恼、沮丧、失望。也正是考虑到你可能产生这些情绪,特立此书信。虽然你不一定有消极情绪,但我也需要站出来说明一下,同时也是在此特殊时期,对现有投资情况的总结和反思,以及对未来投资的打算进行简要介绍。具体如下:
我的认知积累及不足
最近几年,我就股权的投资价值、投资行为心理学、经济周期、交易策略技术、仓位管理、资本市场发展历史等方面进行了相关阅读,坚定地认为在合适的价格买入股权是实现长期跑赢通胀、跑赢普通理财收益的为数不多的方法之一。唯一的遗憾是暂时没有系统性地进行投资框架的梳理,对于微观分析的能力还较为薄弱,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基金会一直是主要的投资工具。
现状仓位情况
目前股权基金仓位大约 65%,现金及债券类仓位大约 35%。
目前市场所处的位置投资价值
目前A股市场整体不贵,部分板块估值处于近十年最低的位置,港股处于历史最低的位置,从便宜的角度,现在的位置处于极好的投资时间段,存量仓位,没有退出的必要。举个例子,长期来看,稳稳的幸福(以债券投资为主的基金组合)的预期收益率是 6%~7% 左右,沪深300是 10%~12%,但从近 1、3、5 年及组合成立以来的收益情况与沪深300对比,都是跑赢,从侧面说明,目前股权投资的价值远超债券类投资价值。
目前市场的情绪
现状基本上谈股色变,市场整体非常恐慌,各路资金负反馈极其严重,情绪非常悲观,且暂时看不到缓解的迹象。在不远的将来,可能融资盘(借钱炒股)爆仓、私募基金达到清盘线、外资流出、基金赎回潮,会导致市场情绪进一步崩溃。
但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存在这些风险,却不先撤出来?主要考虑两点:1、目前我们的仓位不算过高,现金仓位及未来现金流足以满足至少两年的生活开支(若不补仓),我们并不需要低位割肉;2、长期来看,没人可以多次准确预测未来的市场波动,动得越多,反而错得越多。
目前我的情绪及未来的策略
要说一点没感觉那肯定是骗人,总体的心情是略微心疼 + 比较兴奋,如果我们坚信经济会随着时间而恢复、相对成熟的上市公司仍能创造更多的利润,那现在正是抄底的绝佳良机。但基于我们对现在正在发生的国内反垄断、国际金融战、疫情等情况的发展不可预知,暂时不能接掉落的飞刀,等情绪宣泄完毕,现有剩余资金将在指数至少一个月不创新低后开始陆续买入各个基金,并将最高仓位确定在 85%。
压力测试
本次回调导致的利润回撤+本金浮亏,截至目前大约为 2021 年家庭年收入的 20%,预计极限为 2021 年家庭年收入的 35%。
最后,感谢市场对我的历练,以及市场给予长期投资资金更为舒适的价格。
2022 年 3 月 15 日
丁
就像我开头说的,太太收到信后的第一反应是比较惊讶,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非要那么正式地来说明。她说自己最近都没怎么看账户,只是听新闻讲市场天天跌。看到这封信之后,她才去打开账户看了最新的收益情况,发现原来回撤了那么多,还是非常肉疼的。
由于平时沟通比较多,其实这封信的中心思想,太太也是早就基本认可的。平时下班回家,我会拉着她碎碎念,聊一些投资上的东西,美其名曰「开讲」。最开始她不是很愿意聊,但时间长了也慢慢听进去了,逐渐理解我们家的钱都投到了哪,每一个投资决策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我相信,日常这些沟通也是我们能有这么深厚信任的原因吧。
这次要和有知有行的同路人分享这封家书,太太又把家书拿出来读了一遍。她说,虽然自己从来不学习相关知识,但有另一半认真研究并及时沟通,的确会心安很多,以后也会继续支持下去。对我来说,组建家庭在某种程度上也像是合伙做生意,既要讲感情,决策也要透明,不能因为家人信任自己,就完全独断专行。写这封信,既是对自己的反思和记录,也是对家庭的负责。
请问这几年下来,需要多少封信?
这才是投资是为了让生活更好
值得称赞的机制: 1、目标清晰、以信任为前提,充分分工合作。 2、投资策略和交易执行分开透明。 3、同理心。持续沟通,预期管理。 4、长期目标、中期方向、短期应对分析坦诚、逻辑清晰。 想必基金的管理人和持有人,如果能做到这样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分解。基金管理人和投资人才有望诚实不欺、利益一致。而不是总提的所谓基金很赚钱而基民不赚钱的怪胎!
媳妇是特别保守的,只买存款单,任何理财产品都不买,我相对来说是比较积极的,软磨硬泡跟她申请了家庭20%资金,2019年入市,刚开始啥也不懂,投的少,正处在市场启动阶段赚了一点,以为自己能力很高,投入慢慢加大,少量资金买在底部,大多数买在了21年高位,导致现在还亏不少,她现在是死活不给我增加资金了,感觉还是收益拿不出手,只要收益好了,她自然而然会给我增加资金的
管鲍之交😂😂
我感觉2022年底你还需要一封检讨信
好久没更新了
本来想学习,在文章和评论疯狂吃狗粮
这个系列好久没更新啦
很久没来这里了,可能是因为跌的太多不想看了,今天又想起这里,看看很温暖。坚持没割肉,但是也没加仓,不知寒冬什么时候能够过去。我的投资没有另一半的支持,用自己的收入省吃俭用建起了仓位,钱不多每一分都宝贵,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让我理直气壮的给他看看我的账户,现在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