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打破历史的锚定

  • 密斯特舒 · 2020年7月17日
  • 5194
  • 66

我来举几个例子,看你中招没有:

1)1.5元净值买入某基金,股市步入熊途,跌跌不休。熬了几年后,净值回到1.5元附近,终于回本了,于是迫不及待地卖出,殊不知这时已经是牛市早期。这个1.5元就是你对这只基金的成本「锚」;

2)2018年底股市跌到过2400点,这个2400点变成了你对股市底部的「锚」。即使已经过去了快两年,股市跌的时候,你依然会期待等跌到这个点位;

3)你看好一个公司,它的股票涨得很好,10元一路涨到30元,路上你一直无法下手。终于等到回调,从30元跌到26元,你认为机会来了,迫不及待的冲了进去。这个30元变成了你对这只股票价格的「锚」;

我们都知道,决定买卖的,应该是这只基金或者这只股票真正的价值。但很多情绪会阻碍我们做正确的决定,「锚定效应」等认知偏见就是其中之一。

祝开卷有知。

有知有行 孟岩

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道琼斯工业指数急挫508点,创下美股历史上单日最大跌幅22.6%,市值蒸发了近万亿美元。“这是1929年的重演吗?”媒体用醒目的标题问道。

2008年次贷危机中,美国专栏作家罗伯特·塞缪尔森在《华盛顿邮报》发表评论《是1929年再现吗?》,《经济学人》等多家西方媒体也将次贷危机与“大萧条”作对比,美国《时代》周刊干脆将次贷危机称为Depression 2.0。

1929年之后,但凡经济或金融领域出现大级别的危机,人们就不由自主地将其与大萧条相类比,正在发生的由新冠疫情引发的危机也不例外。

比较研究是一种学术方法,做历史的案例对比当然合情合理无可厚非。不过如果就股票投资而言,这里边却另有可讲究之处。

01

1974年,著名心理学家,后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丹尼尔·卡尼曼和他的合作伙伴特沃斯基做了如下实验。他们要求实验者对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所占席位的百分比进行估计。因为分母为100,所以实际上要求实验者对分子数值进行估计。

首先,实验者被要求旋转摆放在其前面的罗盘,随机地选择一个在0到100之间的数字;接着,实验者被暗示他所选择的数字比实际值是大还是小;然后,要求实验者对随机选择的数字向下或向上调整来估计分子值。

通过这个实验,卡纳曼和特沃斯基发现,当不同的小组随机确定的数字不同时,这些随机确定的数字对后面的估计有显著的影响。例如,两个分别随机选定10和65作为开始点的小组,他们对分子值的平均估计分别为25和45。由此可见,尽管实验者对随机确定的数字有所调整,但他们还是将分子值的估计锚定在这一数字的一定范围内。

丹尼尔·卡尼曼用这个实验发现了一种叫锚定效应的心理机制,它是指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常过分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我们时常被第一个听到的数字、第一次见到的场景所锚定,之后在进行选择时总是难以摆脱以它们为参照,哪怕这个“锚”只是随机假定的。

在商场购物时我们很难拒绝大幅打折的场景诱惑。一件外套,标价6000,打6折,也就是3600,加上销售员的三寸巧舌,告诉你如何机会难得,你会很容易为之心动而买下。但是如果没有打折活动,这件衣服仅以600元标价出售,你很可能不会购买,尽管这个价格比第一种场景下要便宜3000块。

股票投资中这种锚定现象十分明显。 不少投资者被买入股价所锚定,比如以10元的价格买入某股票,然后经历一段时间的涨涨跌跌,该只股票的基本面已经很大程度上变坏,股价跌到5元,但是他很可能一直拿着股票而不愿意止损,原因正在于10元是他的心理价位。由于被这个价格所锚定,他可能因此而深套多年,如果公司质地继续变坏,甚至可能血本无归。

通过严格的实验,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还发现了锚定效应的认知偏见近亲——代表性偏见。它是指人们喜欢把事物分为典型的几个类别,然后,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过分强调这种典型类别的重要性,而不顾有关其他潜在可能性的证据。

芒格在《人类误判心理学25讲中》所指出的“避免不一致倾向”与卡尼曼指出的认知偏见可相互印证:为了节省运算空间,人类的大脑会不愿意作出改变。大脑的抗改变倾向使得人们倾向于保留如下的几种东西的原样:以前的结论、忠诚度、身份、社会认可的角色等等。

02

这几种类似的认知偏见会造成怎样的行为偏差呢?心理学家指出,它会使得我们更多关注新发生事件与锚事件之间的相同之处,而忽视其不同之处。 换句话说,人类受进化机制所限,其实更善于发现事物的相同之处,而不善于区分不同之处。

运用到股票投资中,我们看到,每次股灾之后市场上充满了各种类比过去股灾的观点,以及各种看起来惊人相似的股市下跌图形。

这恰是投资中需要格外注意的。大卫·德雷曼在其经典著作《逆向投资策略》中以1987年和1929年的情形为例做了精彩分析。

在1987年历史性股灾后,“1929年重演”的悲观气氛当道,大卫·德雷曼却敏锐地指出了两者的不同:1987年的股灾之后,经济的增长速度比股灾之前绝大部分的估计值要高,大幅甩掉了股灾之后所预计的衰退水平,与之相伴随的是真实收益比10月19日股灾之后数星期内所预测的要高。

标普500指数的市盈率只有收益的13倍,相对于股灾之前20倍的市盈率低很多,也低于15倍的长期平均市盈率。那时的情形与1929年大股灾之后的情形完全不同。1929年时公司以及整个金融系统都崩溃了,失业率飙升。

后来股市的演绎证明了大卫·德雷曼的判断:“1987年肯定不会重复1929年的情形,而那些屈服于代表性偏见的投资者错过了一个极好的买入机会;1997年7月,股市相对于最低点上涨了4倍。”

03

霍华德·马克斯在他的《周期》一书中总结了许多投资世界里的钟摆现象,其中包括人性的钟摆,他说投资人的情绪波动,就像钟摆运动一样,很多时候都在贪婪和恐惧两个极端之间摇摆,很少停留在中心点上。

其实,当人性与历史观相结合,还会产生另外一个钟摆——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大家都纷纷联想上一次更严重的危机,觉得这次肯定过不去了。而当诱惑来临的时候,又容易忘掉历史,觉得新的历史正在被创造,这次是不一样的。在前一种情形当中,我们被历史所锚定,努力寻找危机的相同而忽略了不同,从而陷入恐慌。后一种情形当中我们又犯了忘记历史的过错,开始变得过度自信和盲目乐观。这两个极端都使投资者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基于深度研究基础之上的逆向投资策略指引我们抵抗极端的人性情绪,历史的教训当然需要被认真汲取,但是如果对历史重演的恐慌已经压倒我们的理性,或许恰是需要我们运用智慧和勇气去寻找历史的不同,以觅得生机的时刻。

  • Chaojun

    投资中要避免锚定,思考的是内外价值,真实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生活中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锚定帮助自己,比如谈判的时候先开口。

    3年前
    39
  • 曾晓冬-艺仓美术馆

    从行为经济学中 学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 锚定效应,损失厌恶,模糊风险厌恶… 这一系列导致我们大部分投资失败的非理性偏差 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偏差,而是错配 上述导致投资失败的因素 在漫长的进化中,帮助了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但到了现代社会,这些根植在基因中的人性 与现代生活方式形成了错配 之前帮助我们生存的特性 现在成了阻碍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正视人性,而不是与他作战 无限游戏作战是无法长期持续下去的 我们要设计一套机制尽可能避免人性在现代的弱点 现在,有知有行就是在做这件意义无比重大的事

    3年前
    20
  • 植物梦幻

    我们的大脑可能远比我们预想的更容易受到误导。 我们的心灵也许远比我们外在躯体更容易受到伤害。 “平静而不锚”的人,是认知心理学的强者。 可能是拥有超强“自主锚”的人。灰煮牛!

    3年前
    11
  • 我是一剂药

    锚点即为佛家之断见,儒家谓之端见,智慧之眼能把锚点置于时间长河中比较,更多的是结合未来大势与自身环境、包括自己的初心看这个锚点值不值得启用,一用即成现实,因果不空,即是自己所有机缘结合在锚点上得成的果,甘苦自知吧。 真正在股市之上的智者,锚点之势,都是动势,锚点之果,皆是善果。

    3年前
    11
  • Kun

    锚定效应与代表性偏见,是人类的心理缺陷。 而这种缺陷,其实是可以适度修复的。通过「自省」与「接纳变化」。 「自省」,即“吾日三省吾身”。审视自己的内心,有没有因为自己的偏见,而去否定事实;有没有因为锚定,而忽略了事物真实价值。通过反思,总结,复盘,对事物的本质,达到一个「知道了」的状态。 而光「自省」是不够的。「接纳变化」才是打破冰面的重要力量。老韭菜们也不乏人才,他们知道自己错了,也知道错在哪。但他们改不过来。一方面有一些人因为运气也能赚到钱,一方面有一些人觉得麻烦,不愿意去改变。 「接纳变化」是有代价的,意味着要修改,甚至推翻已经构建了多年的投资观,世界观,辛苦程度不亚于中年人辞职重新找工作。但是,正是走出这一步,才能重新踏上正确的道路。

    3年前
    10
  • 雪狐

    推荐语提到的第二个例子,我有过类似的经历。 现在回想在其实第一次买入之前就应当制定好应对策略,比如跌/涨/横盘时是买/卖/持有,当实际出现各种情况时按应对策略来进行操作而不是被锚定心理/情绪所裹挟。 后面用系统/纪律来规限自己的操作的确比从心操作好多了

    3年前
    6
  • Michael

    anchor是个非常有用的思维模型,适用于许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天生就对参照物有需求。比较是我们的优势,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情绪上,如果自己比不过别人,就会很困扰。卡尼曼指出,人的幸福感与周围的人相比较有很大的关联,所以比较均匀的北欧幸福感偏高,而分配很大的美国就有这么多的愤怒。 当然,这也包括今天和昨天的比较(短期倾向),也就是投资者对经理或者管理人总有意见的来源。 思维上,锚注定了自己的基础,乃至于底线。年轻人因为没有参照物,所以会在人生的第一个泡沫嚷嚷”这次不一样,宝刀已老“(比如现在质疑巴菲特的一帮傻瓜)。 当然,这也有它的优势。汤马斯 库恩(Thomas Kuhn)在他的大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指出,科学的革新需要年轻人的思想,因为他们还没有被现有的学术所束缚,所以可以主动探索全新的范围,而不是给现有理论打补丁。 总之,锚定效应的威力无穷,实在是需要我们注意。 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对视角影响真的太大。父母的感情影响自己对两性关系的看法。从小听的音乐会影响自己一辈子的音乐品味。开始炒股碰上的大趋势,等等。 意识到自己的锚在哪里,才能更加客观的看待自己的判断。我们只能多加记录,思考,并且冥想,才能慢慢意识到自己下意识的一些思维。 哎呀,这不就是Dalio的《原则》吗?看来还是要多读经典,知行合一,😁

    3年前
    7
  • 良辰美

    你身边/手边|手机/电脑桌面的东西,能极大地影响到你,包括且不限于: 行为,认知,结果,收入,思考,情绪,选择,努力,想法... 因此,把学习材料,今日任务,年度目标放在床边案头 向赚钱比你多,公司比你大,打扮比你漂亮的人靠近。 先从受影响开始,再去改变认知观念,最后开始行动。 结果就会逐步跟你想要的状态靠近。

    3年前
    3
  • 磨牙小幺

    我倒认为锚是个双刃剑, 用好是天堂 用坏是地狱 取决于你在哪个行业 取决于你在哪个层面 脱离本质谈好与不好 都是不对的 特定的环境才有特定的锚

    3年前
    1
  • 一口毒奶粉

    真正有效的“锚”是策略,而不是某个随机漫步的值。

    3年前
    1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