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皆有周期:牛市特征、熊市特征

  • 【美】霍华德·马克斯 · 2020年11月1日
  • 6850
  • 37

我们经常遇到股市上涨和下跌的行情。当市场持续上涨且累积涨幅相当高的时候,市场被称为「牛市」,当市场持续下跌且累积跌幅相当高的时候,市场被称为「熊市」。

牛市如果还继续涨得更高,就成了大牛市、狂热大牛市、疯狂大牛市熊市如果还继续暴跌,就成了大熊市、危险大熊市、恐慌大熊市了。

用现在最流行的词来讲,极端大牛市泡沫,极端大熊市崩盘

投资人也被分成两派,这种分法到现在有 100 多年了。一派是「牛」,代表那些认为股票会上涨,因而投资行为激进的乐观主义者;另一派是「熊」,代表那些认为股票会下跌,因而投资行为保守的悲观主义者。

后来,人们又把「牛」、「熊」两个标签用在市场上,市场已经上涨了或者将会上涨(当然这个预测很不准确)就是牛市,相反,市场跌了或者将会下跌就是熊市

一、牛市三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我得到了人生的一份大礼。有一位投资人,他比我年纪大,也比我有智慧,告诉我一条投资真经——「牛市三阶段」:

  • 第一阶段,只有少数特别有洞察力的人相信,基本面情况将会好转;

  • 第二阶段,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基本面情况确实好转了;

  • 第三阶段,每个人都得出结论,基本面情况将会变得更好,而且永远只会更好。

越是真理就越简单。听了「牛市三阶段」理论后,我一下子开窍了,也开始注意到了投资人的心理经常会走极端,而这些极端心理会对市场周期产生极大影响。就像很多名言警句一样,「牛市三阶段」言简意赅,却表达出了非常高深的大智慧。

其实,「牛市三阶段」讲的就是投资人态度的变化:

  • 特点,投资人的态度非常容易改变;

  • 过程,在市场周期波动的整个过程中,投资人态度的变化有什么模式;

  • 影响,投资人的态度如何助长投资决策错误。

牛市第一阶段,尽管存在基本面改善的可能性,但是大多数投资人不具备这样的洞察力,也就不会珍惜里面蕴藏的投资良机。因此,很多人都错过了牛市第一阶段、先人一步买入的赚钱机会。

通常情况下,第二阶段发生在股市大崩盘、股价一路暴跌之后。暴跌彻底摧毁了股价,同样也彻底摧毁了投资人的心理,让投资人一窝蜂地对股市由爱转恨,发誓从此永远离开股市,此生再也不碰股票了。

暴跌过后,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基本面的事情确实好转了(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那些看涨的投资人纷纷跟风买入,推动有些品种大涨或者有些板块大涨或者整个市场大涨,但有些投资人就是不跟风买入。

牛市第三阶段,也是牛市最后一个阶段,情况正好和第一阶段的相反。基本面的事情发展顺利,而且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已经强烈地反映在资产价格上了。

这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的情绪,投资人简单地推论,基本面改善将会持续直到永远,对未来非常乐观,因此把买入报价提升到很高水平。

树肯定不会长到天上去,但是在牛市的最后阶段,投资人的行为表现得好像他们相信树真的会长到天上一样……事实证明他们过高地估计了成长性,最后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二、熊市三阶段

当然,周期不是只有一个方向,而是能上也能下,会涨也会跌的。全球金融危机、股市大跌,给了我一个机会能借鉴「牛市三阶段」的说法,总结出「熊市三阶段」。这是我在 2008 年 3 月的投资备忘录《潮水退了》中所写的:

  • 第一阶段,只有少数深谋远虑的投资人才能意识到,尽管形势一片大好,基本面普遍被乐观看涨,但是基本面肯定不会一直顺风顺水;

  • 第二阶段,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基本面正在越变越糟;

  • 第三阶段,每个人都相信基本面只会变得越来越糟。

这时,有人投降了。说起来很有意思,投降本身也有一个固定的周期。

熊市,第一阶段,大多数投资人都克制自己不去做只有少数人才做的事。这也许因为他们无识无胆无勇:

  • 无见识,他们缺乏这种行为背后的远见卓识;

  • 无胆识,他们缺乏那种过人的胆量,不等到事情得到证明,变得清清楚楚,引得大家蜂拥而至时,就不会出手;

  • 无勇气,他们缺乏足够的勇气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他们不敢做不从众的人。

很多人都错过了熊市第一阶段,也就是先人一步卖出,保住胜利果实的机会。

这需要你有胆有识才行,既要看得准,又要出手狠。大部分投资人会继续观望,而这时市场趋势已经形成,正在积聚前进的动力。等到市场的走势形成一股潮流时,这些投资人也还是不愿意加入进来。他们简直有钢铁般的意志,坚决拒绝跟风。

熊市第二阶段,很多投资人跟风卖出,导致价格低于内在价值,可还有一部分投资人仍然拒绝跟风,仿佛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熊市第三阶段,他们看到自己股票的市值跌了一半,看着那些已经提前卖出的人站在河边分毫无损,心里别提多么嫉妒了,痛恨自己太愚蠢,当时完全想错了,没有跟着其他人早点儿卖出离场。他们内心越是嫉妒别人,越是痛恨自己,自信心就越会慢慢地消失,意志力也会慢慢地变得消沉,最后,他们放弃抵抗了。

三、投降派的表现

从以上牛市三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在牛市第一阶段,几乎没有乐观的理由,只有特别有洞察力的少数人才敢于买入,且买入的成本极低,资产未来可能会有巨大的升值空间。

但是在牛市第三阶段,很多投资人此时都会跟风买入,因为当时的市场过度乐观,投资人必须支付高价才能买到,所以后来亏得很惨。

上面对牛市三阶段的描述,文字非常简练,却讲出了大智慧。就在学习牛市三阶段之后不久,我又听到了另一句名言,说得更有道理,且更加精练:「聪明的人最先做,愚蠢的人最后做。

我认为这句话可以称得上排名第一的投资名言,神奇地概括了周期的重要性。再说一次,那些先知先觉者,按照定义他们只会是有胆有识的极少数人:

第一,有见识,看未来比别人看得更准;

第二,有胆识,敢于买入,尽管此时大众并不普遍认同,有胆识才能抓住别人没有发现的盈利潜力,有胆识才能买到极便宜的资产。

但是每一股投资潮流,最终都会走过头,而且会把价格推升得太高,所以当牛市走到尾声,最后一个接棒买入的人,就会为过于高估的潜力付出过高的价格。他会得到的是资本的惩罚,而不是资本的升值。

这些最后实在扛不住投降的人,在牛市高位买入已经涨了很多的资产,在熊市低位则卖出了那些已经跌了很多的资产,他们不是高位接盘,就是低位割肉。

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这些投降派的行为规律都是一样的,他们把第一阶段该做的事情,等到第三阶段再做,变成了错上加错。

牛市第一阶段,他们应该及早低位买进,却一直坚持不买进,此时所犯的错误在于该买时不敢买;扛到牛市第三阶段,他们实在扛不住了,投降了,也跟风买入,可是这时买入却成了错误,其错误在于不该买的时候却买了。

熊市第一阶段,他们应该及早高位抛出,却不愿意抛,其错误在于该卖出时不愿意卖;就这样一直坚持不卖出,扛到熊市第三阶段,他们实在扛不住了,投降了,也跟风割肉卖出了,可是这时卖出却变成了错误,其错误在于不该卖时却卖了。

在周期波动期间,投降这种行为特别有杀伤力。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反面案例,它告诉我们,心理因素导致的投资错误所造成的最悲惨的结果能坏到什么程度——不但能杀死你的钱,而且能杀死你的心。

当然,等到最后一个顽强抵抗的人都缴枪投降了,在高位跟风追涨买入,或者在低位跟风割肉卖出,就再也没有人能特立独行了,每个人都和大家保持一致。

牛市涨到最后,只有人买进,却没有人卖出,那么成交结束了,最后一个投降者的买入价就成了最高价,这一点就成了最高点,从此市场周期停止上涨,开始反转下跌,这个人成了牛市最后一个接棒的人。

聪明的人最先做,愚蠢的人最后做,牛市最后一个买入股票的人,就是那个最后才去做的傻瓜。

反过来也一样,熊市跌到最后,最后一个坚持不卖的人也投降了,从此只有人卖出,却没有人买进了,那么成交结束了,最后一个投降者卖在最低点,从此市场周期停止下跌,开始反弹上涨,这个人成了熊市最后一个割肉卖出的人。

想法

发布想法
  • PRESENCE

    风险总在人声鼎沸处,机会总在无人问津时👍

    2025年5月17日
    0
  • PRESENCE

    聪明的人最先做,愚蠢的人最后做。

    2025年5月17日
    0
  • 向往 FIRE.

    众人所在的地方,一般所代表的必是平庸和愚蠢

    2025年3月14日
    0
  • 张鹏_bxBH09

    逆向投资

    2025年1月3日
    0
  • 丁丁的1977

    不做最后一个卖出和买入的人。

    2024年11月1日
    0
  • codingling

    逐渐成为一个有见识有胆识的聪明人

    2024年10月7日
    0
  • 群星闪耀

    总结:什么是牛市,什么是熊市;牛熊市三阶段中人们心理及情绪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如何助推了牛熊市的到来。希望不做投降者,别做牛市高位接盘侠,别做熊市低位割肉侠。 一句话:聪明的人最先做,愚蠢的人最后做。

    2024年4月1日
    0
  • 舞降风雨

    这些最后实在扛不住投降的人,在牛市高位买入已经涨了很多的资产,在熊市低位则卖出了那些已经跌了很多的资产,他们不是高位接盘,就是低位割肉。

    2023年6月11日
    0
  • 舞降风雨

    在周期波动期间,投降这种行为特别有杀伤力。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反面案例,它告诉我们,心理因素导致的投资错误所造成的最悲惨的结果能坏到什么程度——不但能杀死你的钱,而且能杀死你的心。

    2023年6月11日
    0
  • 茅台不如乓乓响

    If you are constantly waiting for "the right time", you will be waiting forever. 如果你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时机”,你将永远在等待。

    2022年9月14日
    3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