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ZP
去年(2023 年初),一位好朋友买的基金亏了不少,问我应该怎么办。
我先是把《投资第一课》推荐给他,又给他看了一下我的投资实证,然后对他说:
「这些道理并不复杂,你可以花一些时间看看,如果你最后理解并且认同了,可以考虑按照有知有行的理念来投资。」
后来,我们一直没什么联系。
直到 2024 年初,他又来找我。
「《投资第一课》里的道理挺简单,我也认同。但一直想等那些亏了很多的基金回本后再卖,然后切换到有知有行的投资方式。
但经过这一年,我的基金亏得更多了,距离回本的距离更远了。现在我该怎么办?」
因为是很熟的朋友,我对他说得比较直白:
等回本,只是你自己的一种期望。世界并不是围绕你转的,你有你的计划,宇宙有它的计划。
毕竟,你因为中概套牢、TA 因为医药女神套牢、还有人被雪球结构套牢,宇宙每个人都要考虑,也挺为难的。
我想表达的是:
很多时候,买错了就是买错了,宇宙不会因为你的亏损而改变它的计划。
等回本,其实还是想让自己舒服一些。比如,想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或者总有一种幻象:自己一旦卖掉就会大幅反弹,等等。
最后,我问了他三个问题:
1)如果你有一笔新钱,现在会买这个产品吗?如果不会,那为什么要持有呢?
2)不卖出就没有亏损,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概念。浮亏和实亏到底有什么区别?
3)我们凭什么相信「错误的投资」回本的收益,就能大于用「正确的投资」重新开始所获得的收益呢?
春节前,我写了一篇文章《与自由的距离》,我说:
附着在我们身上的东西越少,我们就越自由。
在投资这件事上,束缚我们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需要用钱的时候,通常卖掉亏得最少或者涨得最多的那支;
加仓的时候,通常选择补仓亏得最多的;
即使明知是一笔错误的投资,也完全不忍心卖出;
…
我们看似自由,但却被绑住了手脚。
我很喜欢的财经作家摩根·侯塞尔,在 "The Full Reset" (《全面重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的军队被彻底清零。
《停战协定》要求,战败国德国解除自己的军事装备。于是,在一战后的几年里,德国的军事武装被彻底销毁了,包括:
六百万支步枪;
三千八百万枚炮弹;
五十亿发子弹;
一千七百万枚手榴弹;
一万六千架飞机;
四百五十艘军舰;
数百万吨其它军事装备;
…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
20 年后,二战爆发。
德国凭借它所拥有的世界上最强大和先进的军事武装,包括最快的坦克、最强大的空军、最复杂的通讯设备,以及第一批导弹…给整个世界带来了远超以往的、更多的痛苦。
一个充满讽刺的事实是:德国先进的军队,某种程度上源自于 20 年前的彻底的去军事化。
一战后,德国失去了所有的军事装备。
但故事的另一面是,他们获得了一张白纸。
当德国开始重新武装时,他们没有任何沉没成本,可以在一张白纸上组建出一支最现代化的军队。
1939 年,战争爆发时,与德国抗衡的盟军的装备是什么样的呢?
美国陆军使用的是 1903 年的步枪,法国军队开着一战时期的坦克,英国为了应对德国的入侵,从博物馆里取出了 19 世纪的大炮。
军事装备,是一个国家最重要、复杂、昂贵的事情之一。通常,每个国家都会充分利用自己的已有装备。
但技术进步有它自己的计划和规律,它完全不关心现有的装备是否过时。
于是,是否需要花钱、花时间来更新已经过时的装备,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二战时的德国,不需要做这个决定。
它需要军事力量。
它只能从零开始。
The Full Reset(完全重置)。
于是,它拥有了一支每件装备都基于最新技术的,远胜于盟军的现代化军队。
让军事装备过时的,是技术进步。
让已有的投资账户过时的,是我们的认知。
大多数人的第一次投资,都始于「基本不懂投资是什么」。
要么是被银行的理财经理劝说,要么是看到身边的人都赚钱了,等等。
旧有的投资账户,就是在这样的认知下建立的。
比起一战时德国被解除的军事装备,还要差得多。
随着亏钱,大多数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投资有所学习和了解,知道了一个更好的投资账户应该是什么样的。
但是,就像是否需要花钱、花时间来更新已经过时的军事装备一样,是否卖出不好的投资从零开始,对于任何一个投资者,也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摩根·侯塞尔的合伙人,克雷格·夏皮罗说:
Try and view every investment as if you did not own it and be disciplined.
尝试以一种你并未拥有它的视角来看待每一项投资,并保持纪律性。
我们可以做一个头脑实验:
早上起来,当你打开自己的账户,发现所有的现有投资(包括基金、股票、理财产品等等)都被卖出了。
你拥有的是一个全部为现金的账户。
你会怎么做呢?
我想,新的认知,会让绝大多数人拥有一个和原来完全不同的投资组合,就像新的技术会让从零开始的德国拥有一支崭新的现代化军队一样。
但我们不会这样做。
不像一战后的德国,没有人逼着我们做决定。
摩根·侯塞尔在文章的最后,引用了《思考,快与慢》的作者,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故事。
在写作《思考,快与慢》时,卡尼曼经常把整章写好的草稿删掉重写。
经常写作的人一定知道,这简直太难了。别说整章,有时候就是改几句话,都要做巨大的心理斗争。
和丹尼尔·卡尼曼一起写作的贾森·兹威格问丹尼尔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丹尼尔回答道:
「我没有沉没成本」。
贾森·兹威格说:
「丹尼尔告诉我,除非你致力于彻底摧毁所有不重要的东西,否则你永远无法创作出值得一读的作品。」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写作、商业、投资,以及生活。
与回本的距离,也是,与自由的距离。
本文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应独立作出判断。详见《免责声明》。如转载引用,请遵守《转载声明》。
我在23年8月份读完《投资第一课》后,思考了一周要不要卖出亏损中的主动型基金,买入长钱,也在长钱账户的群聊里提问过。 当时傅强小哥回答说“不卖出就没有亏损,很多时候可能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我们凭什么相信「错误的投资」回本的收益,就能大于用「正确的投资」重新开始所获得的收益呢?” 于是下定决心把所有当时亏损的基金都换成了长钱,只留了一点点观察波动。今天一看,当时的新能源、医药、光伏收益率都掉到了-46%以上,而长钱账户经过陆续补仓,已经快回正了。 鼓起勇气克服「可能回正可能没买错」的心态,试一试相信自己所判断为正确的,收获的是市场实打实的回馈,以及随之带来的体感和良好经验。
回本的渴望背后,可能是错误的预期,觉得浮亏太多、太久了,无法忍受了。 我曾经写过,也许有些反直觉,但长达 1~2 年乃至更久的浮亏,很可能是正常的。反过来想一想,如果这不正常,那么我们也不会强调说用「5 年以上长期不用的闲钱」来投资了。 关键的是 —— 这个浮亏是正确的投资所无法避免的成本?还是错误的投资导致的损失?这两种情况,合适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 如何判断是不是正确的浮亏?孟岩有灵魂三问,我有更多问题🍭: · 我懂得我买的是什么吗? · 如果是指数基金,我懂得她的编制规则和投资对象吗? · 如果是主动基金/投顾,我懂得基金经理/投顾的理念、能判断是否知行一致吗? · 我是否判断这是好资产? ·我是否知道买入时是否是好价格、此刻是否好价格?…… 如果我懂得这些,那么对于我,这就是正确的投资、正确的浮亏;反之,不是。 相应地,错误也分两种: 第一种错误是:虽然是好资产,但买得贵了。 那就坚持下~ 第二种错误是:自己不明白、听别人说好就买了的。或者是买错了,买入逻辑变化了,或者买的东西遇到了后来才出现的问题(基金经理变化、漂移,指数编制变化、跟踪误差大等等)。 那就改。改正一个错误,最好的时机是现在。 @认识有知有行的第 1319 天
加仓的时候选择补仓亏损最多的,扎心了呜呜呜🥹
尝试以一种你并未拥有它的视角来看待每一项投资,并保持纪律性。
正纠结要不要把其他账户上的钱转换到有知有行,有答案了。
不过还是建议清零时,最好选在 整体市场涨的比较好的时候~
今天第三次翻看读库红皮书,体验不一样的精神世界,一如既往,好看。发现 186 页第六行,“成本”两字疑似为“成倍”两字的错误编辑
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虽然很难但他却能使我们变得更好。
e大说过,人不停的看书,只要一本书能有一两句铭记于心的文字,这本书就是好书。 现在评论篇文章是我下载有知有行后最得着的一段话。
本周开始执行蚂蚁搬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