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叮咚,知行黑板报准时抵达,请查收。
先来看看最近一周的股市表现,从上周三到本周二,A股整体上涨,中证全指上涨 1.43%。最新的全市场温度提高到 64°。具体指数方面,最近一周成长风格指数表现突出,我们关注的指数里,全指医药上涨 5.55%,全指信息上涨 4.76%,创业板指在医药和信息大涨的带动下,上涨 4.14%,表现不错。这三个指数的温度提升得也很快。
创业板指的温度来到了 40° 以上,全指信息的温度来到了 60° 以上,全指信息今年年初在 AI 热点的加持下快速上涨,其指数温度来到了 70° 附近,之后经历快速回落、快速反弹,现在又一次接近 70° 了。在成长风格指数表现不错的同时,价值风格的中证红利最近一周表现一般,出现了下跌。
另外,规模指数之间的分化仍旧延续。过去一周,中小盘指数的表现好于大盘股指数,中证500、中证1000涨幅都在 2% 以上,但上证50、沪深300分别上涨 0.59% 和 0.80%。
今年市值规模越小的股票整体表现越好,中证2000今年以来上涨 22%,中证1000、中证500分别上涨 14% 和 11%,沪深300和上证50的涨幅仅有 5% 左右。正是这种现象,导致了不同计算方式下,全市场温度出现了一些差异。
作为统计全市场股票估值周期性变化的指标,全市场温度有多种算法,有知有行 App 展示的全市场温度是等权计算的。所谓等权,就是每个个股在计算全市场温度时被赋予的权重是一样的,不论个股市值大小,不会厚此薄彼。在等权的视角,所有公司的重要性是一样的。
如果等权温度出现了低估,那意味着全市场大部分个股出现了回调,估值下跌。反之,如果等权温度出现了高估,那么意味着全市场大部分个股都出现了大涨,估值都不低了,很难找出来性价比高的品种。
除此之外,我们还计算了加权视角下的全市场温度。加权和等权的区别是,大盘股的估值变化对全市场的温度影响更大。因为大盘股的市值高,在全市场温度计算时,赋予的权重就会大一些;而小盘股由于市值低,权重就低一些。
今年大量的中小盘股表现好于大盘股,这使得等权方式计算的全市场温度相比加权计算的全市场温度,会高一些。最新的等权温度是 64°,最新的加权温度是 54°。不论是等权温度还是加权温度,当下都处于中估区域,这意味着当下A股估值在历史的长周期中处于中间地带,既没有很低估,也没到很高估的程度。
面对当下这种局面,很多用户留言给我们,主要表达了两方面的意思:
一个是:后悔啊😖后悔在全市场温度低估、市场低位时,没有选择投入或者加大投入
一个是:现在全市场温度这么高,现在买入会不会追涨?要不要等到市场跌下来再投入
这些留言背后反映出,用户希望自己投资长钱账户时,能有一个不错的入场时点。我们在有知有行 App 上会公布用户持有长钱账户的累计收益率分布情况,展示截止到现在,长钱账户持有用户平均收益率是多少,有多少用户获得了比平均水平更好的收益,有多少用户的收益没有达到平均水平。
很多用户希望自己碰到一个很好的入场时机,如果自己能在低位买入,那收益率会更为可观;如果赶上一个短期高点入场,那自己的收益率就会大打折扣。
有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在基金CT功能里,展示了投资者收益与基金收益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 2020 年、2021 年被大量投资者追涨买入的基金,投资者收益与基金收益的差异很大。尽管基金长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但大量投资者由于买在高点,且经历了之后基金大幅度的下跌,导致投资者收益不佳。大量的投资者都有相似的经历,也意识到投资者追涨杀跌带来的危害。
正是意识到大量投资者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作出追涨杀跌等不理性的行为,导致长期的投资体验不佳,长钱账户团队才设计出一整套的解决方案,来试图降低投资者不理性行为带来的影响。
首先,作为一个偏股型投资组合,长钱账户相比于同类产品,希望做到波动小一些。波动小一些,意味着,不同时候买入的投资者,收益率差异没有那么大,不用非要做到精准择时。其次,长钱账户业绩要具备长期创新高的能力,如果长期业绩不行,不论是持续下跌,还是不断坐过山车,大家的投资体验就不好。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长钱账户团队设计了一整套的方案,包括组合本身要做到股票、债券、现金等资产的分散配置;要根据市场情况,动态调整每一笔资金买入时的配置比例;在买入具体的股票型基金时,要挑选估值较低、性价比较高的品种进行买入,买入价格低一些,盈利概率就高一些等等。
可能这么说,大家的感受没有那么强烈,我们今天来一波回忆杀,回看过去五年的市场以及投资操作情况。五年前,知行黑板报专栏成立,以周度更新的方式,一方面介绍市场的情况,另一方面基于有知有行的投资体系,给出大家当下适合的股票基金仓位以及具体投资品种的配置比例,建立了黑板报组合。这个过程从 2020 年 8 月开始一直到 2022 年 11 月,长钱账户正式上线。自此之后,大家可以直接购买长钱账户,来投资A股。
不论是黑板报组合还是长钱账户,投资体系是一致的,由于黑板报组合经历了一轮完整的市场下跌,此次回顾,我们以黑板报第 1 期组合为例,来说明面对不同的市场表现时,长钱账户是如何应对的。
黑板报第 1 期成立于 2020 年 8 月 26 日,当时A股是什么市场情况呢?下面这张图展示了沪深300和中证全指 2019 年年初至今的涨跌幅情况。当时A股经历了 2018 年市场大跌后,2019 年开始出现了一轮上涨行情,到 2020 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分化明显。受益于核心资产大涨,大盘股表现优异,大量的中小盘股表现一般。我们从图中能看到,沪深300在 2020 年下半年涨幅明显高于代表市场平均水平的中证全指。
这种情况在全市场温度图里也能体现。从 2020 年下半年一直到 2021 年年初,加权计算的全市场温度大幅度领先等权计算的全市场温度,加权温度进入了高估区间。沪深300、上证50、创业板指,包括消费、医药、科技等指数,都处于高估区间。
面对这种局面,黑板报第 1 期结合全市场温度以及具体指数温度,分批建仓,买入了当时具有更高性价比的中证红利和中证500。受制于当时小盘指数没有规模较高的基金跟踪,黑板报第 1 期没有配置小盘基金。在当时核心资产受宠,大家去追涨投资核心资产的主动基金时,买入不受宠的中证红利和中证500的黑板报,显得格格不入。这两年红利开始受宠,有人说为什么当年不多买点,但回到当年,可没什么人是这么想的。
2021 年,沪深300开始下跌,中证红利和中证500当年表现不错。黑板报第 1 期因此受益,2021 年上涨了 11.56%。然而 2022 年,市场全面下跌开始了。
不论是沪深300还是中证全指,不论是加权温度还是等权温度,在 2022 年都出现了大幅度下跌。全市场温度在 2022 年 4 月份,最低达到了 1°。随着市场普跌,越来越多的指数品种具有了性价比,黑板报开启了加仓过程,在 2022 年长钱账户推出之前,将股票基金的仓位加到了将近 80%,投资的品种不仅限于中证红利和中证500,品种上也越来越分散。
由于股票基金仓位已经很高,黑板报第 1 期之后没有进行过加仓操作,一直保持了八成左右的股票基金仓位至今。我们将黑板报第 1 期的业绩表现以及加仓过程放在了下面两张图中,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大家在图中能看到,黑板报第 1 期在经历市场火热时,能不贪婪,不追涨,选择远离估值高的品种,在经历市场多年下跌时,能不恐惧,抓住机会,分批次,按照纪律买入具有较高性价比的品种,同时不论是大类资产还是具体品种,都做到了分散配置。最终带来的效果是,产品波动降低了很多,相比于市场指数而言,在市场大跌时,它跌得少一些,当市场涨起来时,更容易创出新高。
不论是黑板报组合还是长钱账户,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会根据市场情况,动态调整新钱买入的配置比例。大家的买入时点不同,面对的市场情况不同,配置比例也会有所区别。
我们前面介绍了黑板报第 1 期面对市场大跌时的加仓过程,在市场温度很低时,股票基金仓位会达到七成以上,但市场是波动的,快速大跌后,很容易出现快速反弹。我们看到,过往长钱账户在市场短期反弹后,就会降低新钱买入时股票基金的配置比例,在具体品种上,也会依据当时的情况,优选高性价比的品种进行配置。
我们拿 2022 年 11 月长钱账户上线后的表现来举例。经历了 2022 年 10 月市场低点后,市场沉浸在疫情放开的利好刺激中,出现了一轮反弹,长钱账户降低了新钱买入时的股票基金配置比例。之后随着市场下跌,尤其是 2023 年 10 月到 2024 年年初的快速下跌中,长钱账户快速加仓,将仓位再次加到了七成以上。我们能看到,整个过程中,长钱账户的波动要小很多,市场涨起来也容易创出新高。
从 2020 年 8 月份一直到现在,不论是黑板报组合还是长钱账户一直按照同样的投资体系,重复上面的过程:市场大幅下跌时,提高股票基金的配置比例,买入具有较高性比价的品种;市场反弹时,降低股票基金的配置比例。只是由于过去五年中有三年的时间都在下跌,加仓成为主旋律。
如今,市场温度来到了 60° 附近,想到去年还要面对用户询问,全市场温度有没有负数的日子,不甚唏嘘。长钱账户通过搭建自己的投资体系,让自己的波动能降低一些,投资业绩相对稳健一些,可以有效降低投资者买入时点不同带来的收益差异,也可以降低组合业绩与投资者业绩的差异。硬币的另一面时,它不够犀利,难以依赖亮眼的短期业绩去吸引投资者。
当然,再怎么降低波动,长钱账户仍旧是有波动的,能不能在长钱账户的基础上,通过用户自己的择时能力去进一步提高收益呢?
当然可以,一句话,低买高卖就可以。但,这实现起来要求的难度很高。卖出是很难的,这是共识,我们能不能做到低买呢?在过去五年中,有三年多都是下跌的,全市场温度在个位数的时候也并不少见,2022 年 4月,2022 年 10 月、2024 年 2 月、2024 年 8 月到 9 月,都出现过全市场温度极低的局面。
在这几个阶段,全市场大部分投资者都处于恐惧当中,黑板报都发文章安抚过大家,长钱账户也按照自己的纪律,坚定地买入。逆人性总是很难的。下面这张图是 2022 年 4 月全市场温度 1° 时,黑板报专栏发布的一张图,很不幸的是,我们在这三年完整经历了A股下跌的四个阶段:侥幸、焦虑、恐慌与绝望。
当时在低位能勇敢买入、按照纪律买入的投资者,是很少的。对他们的奖励就是他们获得了很好的投资收益,并且他们的投资者收益要高于长钱账户的组合收益。但,再次强调,这是很难的,对投资者的要求很高。
很多人站在当下,说要等到市场再次回到低估区域的时候,自己才去投入。一方面市场不可预测,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次回到低估区域;另一方面,即便回去了,面对周遭恐慌绝望的氛围,敢于下手的人也是少之又少的。
那么我能不能避开长钱账户的高点买入呢?这本身也在预测市场走势,难度也不低。去年 10 月 8 日高点买入的人,到现在虽然赚钱,但收益率并不高,那么是不是可以避开呢?其实也很难。市场总是有波动的,短期的波动是很难预测的。
长钱账户针对不同时候买入的投资者,给了不同的配置方案,每个投资者的投入资金从长期视角来说,就是慢慢的、分批买入的。有的是有规律的每月定投一次,有的则是不定期投入,很少有投资者将自己仓位很重的一笔资金 all in 进来。如果你投入的一笔资金金额很高,在你家庭可投资资金中占比很高,对短期波动很在意的话,可以选择分批投入。
我们回测了 2020 年 8 月至今以及 2022 年 11 月至今,一次性买入以及月定投买入两种模式的收益率对比。在总投资金额一样的情况下,月定投的累计收益率波动会更小一些,尤其是早期会更明显。早期投入金额在总投资金额中的占比很小,市场涨跌对账户收益影响很小。随着累计投入金额越多,新增投入金额对总投入金额的影响会降低。
这两个区间长期来看,月定投收益率与一次性买入的收益率差异不大。如果你在长钱账户上,不具备进一步择时的能力,不如就按照纪律定投吧。如果碰到大跌,有闲钱的话,可以追加买入,赶不上也不要紧,不会错失市场上涨。
长钱账户在过去几年的时间表明,保持策略纪律,辅以时间复利,方能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我们下周见~
本文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应独立作出判断。本文所涉基金及/或基金投顾组合相关数据来源于基金销售机构及/或基金投顾机构公开披露信息。有知有行提示您,基金及基金投顾组合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为其他客户创造的收益并不构成业绩表现的保证。详见《免责声明》。如转载引用,请遵守《转载声明》。
说的太好了,一直按照纪律月定投。大跌的时候,小补一笔。虽然没在收益的第一梯队,但都在第二梯队。很是满意。重要的是不占用自己的大量精力,也取得了不错结果。踏入资本市场也有5年了。有一个点对我触动很大。在资本市场总有赚得更多的人,不用做得最好,只要不差就行。把注意力放在赚得最多的地方,容易犯错,也会让自己焦虑。这两年已经把大部分资金放在了长稳海三兄弟上。自己好好生活,完成自己的人生体验。努力实践让万事万物穿过自己。
光顾着忆往昔,忘了同步长钱账户这周的操作情况了,这周截止到目前,长钱账户没有进行调整~
一起经历冰点,才更能体会这篇文章的难能可贵。
22 年 11 月老二出生,12 月开始给孩子按每月定投的方式攒教育金,收到份子钱、压岁钱也都是择机一次性买入,目前年化 8%。计划一直投到上大学,争取能够覆盖大学学费生活费之外,再给她一笔成年礼🎁
感觉莫名其妙就高起来了,看着红的总收益率,感觉0度还是在昨天....而且情绪是真的影响很大,低点的时候全是恐慌信息,现在涨回来了反而无人在意
我跟投的黑板报第4期,从21年开始投入(市场大热),应该是最近1个月回本后收益率百分之3,远低于其他任何黑板报策略。整体看来,黑板报策略择时性依然存在
长钱什么时候可以在有行app上买入?😂
很开心在温度个位数的时候坚持定投长钱,现在成为收益率前10%的那部分人之一,耶
今年下半年有望在有知有行APP直接买吗?🙃
我的长钱计划上一次调仓还是在2024-02-06。 之后的调仓都只针对新钱买入? 那存量的是不需要调仓么,24年2月以来市场变化也挺多的,为什么没有调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