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黑板报
叮咚叮咚,知行黑板报准时抵达,请查收。
先来看看最近一周的市场情况。从上周三到本周二,A 股、港股整体上涨,港股表现更好一些,恒生指数上涨了 2.87%,恒生科技表现也不错,上涨了 1.82%。代表 A 股整体表现的中证全指上涨了 1.16%,大部分行业和个股出现了上涨。受此影响,我们的全市场温度来到了 70°。之前全市场温度一直在 60° 到 70° 之间徘徊,这次终于来到了 70° 的关口,能不能站稳,我们继续观察。


具体指数上,最近一周不同风格指数发生了较大变化。之前表现一般的800消费、中证养老、中证红利上涨明显,800消费上涨了 3.31%。与之相对应的是,之前表现强势的全指信息、创业板指则震荡调整,表现不佳,全指信息下跌 2.24%。
科技成长板块大幅上涨后,高估值带来的压力,导致它们近期进入震荡阶段,波动有所加大,说明市场分歧很大。相反,之前不受待见的「老登」板块,在此阶段开始补涨,起到了稳住市场热度的作用。反映在大盘宽基指数上,由于行业配置较为均衡,即便市场风格出现切换,整体表现也算稳健,没有因为科技成长回调,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
接下来我们看长钱账户的情况,我们看到,长钱账户本周没有进行调整,大家继续耐心持有就好。
本周市场较为平稳,组合也没有操作需要解读,这篇文章我们简单回答下大家近期的咨询问题。
首先是上篇黑板报有用户留言:为什么沪深300的温度一下下降这么多,是盈利水平变好了吗?
背景是我们在文章中披露沪深300在 10 月 28 日温度为 62°,11 月 4 日温度为 47°,期间沪深300指数价格下跌了 1.56%,指数下跌不到 2 个百分点,但指数温度却下降了很多,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计算的指数温度是指数估值在过去很长时间周期里的百分位变化情况,衡量的是指数估值而不仅是指数价格。指数估值一方面会受到指数价格变化影响,另一方面还会受到指数盈利水平变化的影响。例如常用的股票估值指标里,PE=每股价格/每股净利润,PB=每股价格/每股净资产。通过计算指数里每个股票的估值数据,结合股票在指数里的权重,就可以得到指数估值数据。
沪深300在上述时间区间,指数价格下跌了 1.56%,但指数估值不论是 PE 还是 PB,下跌了 3.5% 左右,跌幅要比价格大一些。原因是上市公司三季报在 10 月末披露完毕,沪深300包含的成分股整体来说,盈利情况有所好转,盈利增长带动了指数估值的下降。
沪深300今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了 5.22%,如果看单季度的同比增长数据的话,沪深300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了 10.43%。单看数据没有什么感受,我们把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每年的净利润增速和每季度利润增速的变化放在下面两张图上。


从第一张图里能看到,相比于 2024 年,今年前三季度三个指数的净利润同比增速都有所改善。除了沪深300之外,中证500、中证1000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 11.11% 和 -1.78%。中证1000虽然还在转正附近徘徊,但由于前两年中证1000成分股的盈利下滑幅度较大,今年边际改善幅度也算不小。
第二张图是从单季度的视角来看三个指数每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速变化情况,今年第三季度,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净利润增速分别是 10.43%、19.23% 和 3.54%,今年第三季度盈利增速进一步扩大。
随着 10 月底三季报披露完毕,沪深300盈利增速提升的数据,就会影响沪深300指数估值的变化。随着盈利好转,沪深 300的指数估值出现了下降,进而带动了沪深300指数温度的下滑。其实不止沪深300如此,上面图里的中证500、中证1000也是一样的情况。
我们把各行业最近 5 个季度净利润增速情况放在了下图中,大家感受下每个行业最近一年多的盈利情况。拿今年第三季度来说,材料、信息技术、金融、通讯服务的盈利增速很高,而房地产、消费(日常消费、可选消费)、能源等行业盈利方面仍旧表现不佳。市场在寻求这些行业以及相关细分行业触底反弹的机会,尤其是追求较高安全边际的投资者会将更多目光投向这些板块。

总之,指数估值一方面与指数价格变化有关系,一方面与指数盈利变化有关系。碰到指数盈利发生变化时,就会对指数估值造成影响。
回到沪深300指数温度下降很多这个话题,即便指数估值下降了不到 4%,指数温度从 63° 降到 47°,这个降幅也很大。原因是,指数温度代表指数估值在过去很长时间周期里的百分位分布情况,沪深300当下的指数估值在过去很长周期里,处于中估区间,数据分布密集且差异较小,估值的较小变化就会带来温度的较大变化。大家可以看下图感受一下。

之前沪深300从 50° 涨到 60° 以上,估值也就提高了 3%。对比一下。全指信息从 78° 提到了 91°,指数估值上涨了 20% 以上。同样是 10° 的变化,沪深300不论是指数价格还是指数估值的变化都较小。在此基础上,大家就能理解长钱账户团队在沪深300围绕 50° 到 60° 区间变化时,为什么没有频繁调整沪深300配置比例了。
接下来,回答另一个用户的问题:相比于沪深300,中证红利的指数温度要低很多,长钱账户在目前给予二者配置比例较为接近,为什么没有明显超配中证红利呢?
我们依旧从中证红利的具体温度情况来进行解读。每个指数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和运行周期,每个指数的温度,最好是跟自己去比。沪深300的 50° 与中证红利的 50° 不能相提并论。

上面这张图,我们把中证红利与沪深300的过往温度变化展示了出来。很明显能看出来,二者温度的变化幅度是不同的。沪深300相比于中证红利,温度的变化幅度要大很多,高估时温度能上 90°,低估时温度会在 10°以下。如此大的弹性,意味着沪深300当下 50° 左右的温度,在过去周期里,处于中估区域,既没有很便宜,也没达到特别贵的境地。
中证红利则不同,中证红利的温度大部分处于 50° 以下。尤其是近些年,随着上市公司分红意愿提升,偏好高股息率(每股股息/每股价格)的中证红利能选择到的股票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低估值、高股息的公司纳入到中证红利的成分股里来,这导致中证红利的指数估值温度一直较低。2022 年、2023 年长期在 0° 到 10° 附近徘徊。
对于中证红利来说,当下 20° 左右的指数温度,跟自己过往比,也处于中估区域,既没有很便宜,也没有达到特别贵的境地,与沪深300的情况是类似的。
由于中证红利偏好高股息率的公司,我们看中证红利股息率的变化,也能感受一二。中证红利官方披露的最新股息率在 4.5% 左右,过往来看,中证红利最高股息率在 6% 以上,最低股息率在 2.5% 左右,当下的股息率处于历史的平均水平,与指数温度反映出来的结论是一致的。
综上,中证红利与沪深300现在都处于既不便宜也不贵的阶段。我们看到,长钱账户没有因为中证红利指数温度的绝对值低,就选择大幅超配,而是深入分析每个指数的具体情况,做出了均衡配置的选择。
9 月底,有知有行单只基金已经上线,很多朋友将自己的一些资金选择购买短债基金、红利基金,试图将自己稳健类的资金做一些品类上的分散。这种思路是合理的。随着债市进入横盘震荡的阶段,即便中证红利的股息率不如之前 5%、6% 那么诱人,但 4.5% 的股息率也是具有吸引力的。
目前我们的单只基金还在陆续上线中,这个月应该就可以全部上线了,受限于基金公司对接、交易等限制,没有办法一次性给到大家,大家还需要等待一下。我看朋友有询问为什么没有中证500基金,不是没有,在等待上线中,很快就跟大家见面了。
从上万只基金中严选了 50 多只基金,大家在挑选这些基金时,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留言给我们。我们可以集中解答,或者对某只基金有详细说明的需求,我们也可以安排黑板报文章来介绍。
我们下周见~
本文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应独立作出判断。本文所涉基金及/或基金投顾组合相关数据来源于基金销售机构及/或基金投顾机构公开披露信息。有知有行提示您,基金及基金投顾组合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为其他客户创造的收益并不构成业绩表现的保证。详见《免责声明》。如转载引用,请遵守《转载声明》。
记得有知有行曾经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中证红利的温度和其它平台不一样,是否可以链接到评论下?不管什么原因,如果中证红利全程都在50度以下总觉得很奇怪。
翻我一下,我觉得能解释为什么红利大部分时间低于 50 了,温度计(pe 百分位)是一个快照机制,就是计算温度的时候,和此时之前的数理对比,计算百分位,并“拍照”固定,如果这个数列是持续下降的,那么百分位会持续低于 50,又因为之前的温度被“拍照”固定了,没有重算(重算会升高),所以造成了大部分时间低于 50,这个统计呈现
写的很细致 又来抄作业了
针对他们黑板报买入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不是买入长钱账户(除了0.4%的投股费以外)就没有其它的问题了?😊
中证20%的温度是近似中位数,那按照“历史估值比例”来衡量的方式是不是缺乏了参考意义? 为什么不加上“估值时间”或者“去除噪点”等方式来让“温度”这个指标更有参考价值一点?
有点不直观,a的20度和b的20度跟本不是同一个20度。那在众多指数温度中,如何做比较呢
我想问一个小白问题~黑板报策略里有全指信息、中证1000,文中说全指信息已经八十多度,中证2000七十多度,为什么不全部卖掉全指信息、中证1000呢?期待解答,谢谢!
这解答了我长期的一个疑惑,看温度计红利一直低估,但是从我自己测算的当前价格的长期年化收益率来看红利不算很贵但也不便宜。 不知道中概互联有没有同样的问题,盼望中概互联的答疑解惑也能安排上😄
有知有行团队计算指数估值的时候,会按指数真实计算规则去考虑吗?我举个例子,以前大多数指数采用的是全市值加权,平台也都是这样计算的。但是现在很多类似红利类指数实际编制采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权,而绝大部分平台仍然用全市值加权来计算估值,导致结果差距失真(主要因为银行类股票按照全市值和自由流通市值计算差距太大),有知有行对这块是怎样计算的?
感谢有知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