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投资者不应看短期排行榜选基金

  • 陈嘉禾 · 2020年8月12日
  • 9400
  • 99

看电影,可以用豆瓣的观影人数和分数作为初步的选择标准;出去吃饭,可以用大众点评的餐馆评分来决定吃哪家;点菜前,也可以用「推荐菜」来作为参考。

买基金,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吗?各大基金销售公司标配的「基金排行榜」有意义吗?为什么我买了排名第一的基金还是会亏钱?

虽然看起来都是「商品」,都可以从手机里方便地「一键购买」,但基金和电影、餐厅有明显的不同。

投资是一个长期过程,基金业绩的背后是基金经理的认知。短期排名靠前,其实无法区分是因为他的能力还是运气,甚至是「赌性」——也许他只是刚好重仓了最近热门的行业。

陈嘉禾老师的这篇文章,从底层逻辑出发,向我们解释了「按照短期排行榜选基金」的问题所在。

祝开卷有知。

有知有行 孟岩

01

在资本市场上,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规律:短期里表现特别好的基金,往往容易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反之,一些在长期表现好、但是短期表现不出众的基金,则容易被投资者抛弃。殊不知,投资者并不应该选择这种「根据短期基金表现好坏选基金」的交易方法。

证券市场上的价格,经常在短期内呈现巨大的波动。而这种波动,许多时候偏离了基本面方向,往往仅因为某些情绪和价格的纠缠而产生,因此毫无意义。在研究证券价格波动这一问题上,许多投资大师都曾经有过精辟的分析,比如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对「市场偏见」的理解、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以下简称「巴菲特」)对「市场先生」的描述。

由于「市场偏见」一直存在,因此在中、短期(比如以 1 年为周期)市场上赚钱最多的人,往往不是最理智的人,而是对近期「市场偏见」最敢下赌注的人。当然,这种赌注偶尔来自于正确的判断,但在绝大多数时候,来自于更大的胆量(尤其是重仓的赌注),而不是更小心的计算。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短期业绩最好的基金,一般它的长期业绩很难是最好的。而长期业绩更加优秀的投资者,由于他们对短期价格偏离基本面的情况,抱有十分谨慎的态度,因此他们的业绩在中、短期,反而很难成为最好的那个人。也就是说,他们在绝大多数赌局中,没有也不敢下太大的注。

但是,这种短期业绩排名和长期回报率之间的偏差,往往不为投资大众所熟悉。反之,在财富效应的驱使之下,投资者很容易相信「最近业绩最好的那个基金,就是投资水平最高的基金」的宣传。对于第三方的基金销售者来说,给客户推荐一只最近一年里赚了许多钱的基金,往往总比推荐一只半年多没怎么赚钱的基金来的容易。

至于这个赚了钱的基金,到底是怎样赚来的——有发现价值的能力?或者只是运气好?没有多少人愿意仔细深究。话说回来,若投资者真的有耐心去深究一只基金到底如何赚的钱,往往也不需要买基金了——通常他们自己就有非常不错的投资能力。

02

长期致力于公募基金销售工作的孟岩,曾经对我说了一个故事——他为什么关掉之前自己创建的「财帮子」网站。孟岩创立「财帮子」网站的初衷是,利用编程和数据计算的手段,帮助投资者比较投资产品的业绩回报率,以便他们知道在最近一段时间里(6 个月或 1 年),哪些基金和投资组合的表现更好。

一开始,孟岩觉得,这样的数据整理,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理财工具,毕竟数据整理是个费劲的工作。但是很快,孟岩发现,对于投资者来说,「财帮子」反而成了「一个更快的自杀工具」。这个准确的比喻来自孟岩自己的描述。

在得到每天最新的基金业绩排行榜后,投资者更容易追涨杀跌。结果,当投资者们能够以方便的方式,发现并买入「最近一段时间表现更好的基金」,投资收益率却并不好甚至是下降的。

后来,孟岩关掉了「财帮子」网站,投入到指导投资者长期投资的教育工作。显然,后者的社会意义及价值,比简单地告诉投资者「哪个基金在短期表现更好」,更加重要。

为什么「追逐短期业绩最好的基金」会导致收益率下降?除了因为「真正的投资能力和短期业绩」之间存在偏差,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其一,投资者频繁地追逐「短期更好的基金」会损失大量手续费。一般来说,基金有一个多百分点的申购费、半个百分点左右的赎回费。来回交易几次,投资者就折损了不少收益。

其二,短期内更好的投资焦点,价格上涨了不少,估值更贵。而买入这类基金,再想在长期获得好的收益率,自然就非常困难。

有一位公募基金的前辈,也曾和我感叹过:「在基金管理中,投资者追涨杀跌造成普遍的收益率缺失。」他们内部曾经做过统计:长期来看,基金持有人所赚取的回报率往往低于基金净值的增长。

这意味着,太多投资者喜欢追涨杀跌。他们来回申购赎回基金,在基金净值上涨以后买入、下跌以后卖出,而不是长期持有优秀的基金。这种行为不仅让投资者损失了更多手续费,更重要的是,投资者频繁地追热避冷、高买低卖,长期必然会侵蚀自己的收益。

有的投资者说:「既然我们不应该追逐短期业绩最好的基金,那么买短期业绩最差的基金,是不是就可以了?」

这绝对是对「不应该根据短期业绩买基金」这句话的严重误解。基金在短期内的业绩上涨固然不值得信赖,但是短期业绩差也不说明任何问题。事实上,短期的业绩,根本就不应该作为投资者参考的资料。

03

那么,投资者究竟应该依据什么选基金?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据《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在建立功业以后曾经感叹:「吾始困时,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大概意思就是:早期,管仲倒霉的时候,做什么都不行,但是鲍叔牙没有看不起他,知道他只是每次都不走运罢了。所以管仲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

想想看,管仲做了一大堆糟糕的事情,换成今天的基金,恐怕都不止一年业绩不好,而是像巴菲特在 1995 年到 2000 年的科技股泡沫时代那样,连续五六年的业绩都跑输市场。但是,鲍叔牙作为「基金持有人」,却知道这并不是管仲的能力不行,只是时运不济罢了

鲍叔牙不嫌弃管仲「短期业绩不好」,长期坚定持有,遂成就一代齐相。于是才有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中原诸侯国势力集团的崛起和巩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子甚至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语出《论语·宪问第十四》)意思是:「没有管仲的话,我孔子恐怕也要变成蛮夷了啊!」这段识人用人的故事,后来成为脍炙人口的「管鲍之交」。

可惜的是,千秋之下听过「管鲍之交」的人多,而真正能抵抗短期利益诱惑的人,却太少了。一代代的投资者们,继续冲动地追逐短期业绩,在「今年最好的基金排行榜」的鼓动下,离长期的优秀投资回报越来越远。

想法

发布想法
  • 群星闪耀

    局部最优加起来未必是全局最优。

    2025年7月22日
    0
  • 丁丁的1977

    受教了,我就是那个经常找第一,买第一,亏第一的人。现在,要跟着认真工作人一起,做好自己的事(攒钱买长钱)

    2024年12月14日
    0
  • QJun

    孟岩老师有点像鲁迅先生

    2023年5月13日
    0
  • 同路人_f0OBQn

    由于「市场偏见」一直存在,因此在中、短期(比如以 1 年为周期)市场上赚钱最多的人,往往不是最理智的人,而是对近期「市场偏见」最敢下赌注的人。当然,这种赌注偶尔来自于正确的判断,但在绝大多数时候,来自于更大的胆量(尤其是重仓的赌注),而不是更小心的计算。

    2023年4月18日
    0
  • 亦曼

    1 短期业绩好的基金经常受到追捧 但短期业绩排名与长期收益的偏差,往往不为大众熟悉。 【投资人容易相信,销售方投其所好】 2 不追逐基金排名榜的原因: 1)真正的能力与短期业绩有偏差(短期,有可能有很多运气成分) 2)换手率高,申赎费就高,手续费 3)追涨杀跌时估值高,成本就高 2 正确的选择标准 不根据短期业绩,而是关注长期价值

    2022年4月8日
    0
  • DragonL915

    那选长期业绩好的基金是不是就行了?

    2022年3月22日
    0
  • ELeven

    诺安基金蔡松松那个波动啊,一般人小心脏是受不了

    2021年6月17日
    0
  • 摸不着头脑的吃瓜群众

    选择主动基金是选择一名基金经理,这名基金经理就是自己想成为的自己 被动基金约等于国运,相信国家

    2021年4月11日
    0
  • 草履虫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追涨杀跌的本质是因为自身的惰性和线性/惯性思维方式。不愿意花精力去研究,买入后上涨、卖出后下跌的幻想盘旋在脑海中;市场昨天是上涨的,今天也要上涨,市场昨天是下跌的,今天也会下跌。

    2021年3月17日
    0
  • 肖菲

    投资者不应该看短期基金排行榜来选基金,因为1.开会买卖的手续费和2.估值已经偏高,导致买入会亏钱的, 如何选基金?应该看基金规模,6年以上收益率,基金经理,基金公司文化,等等,

    2021年2月14日
    0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