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读书会,每周三带你读一本好书。
本周为你推荐的是《巨人的工具》,被称为「21世纪的『穷查理宝典』」。作者蒂姆·费里斯(Tim Ferriss)主持的播客节目在美国非常受欢迎,他大概访问过一百多位各个领域的精英人士,包括我们熟悉的阿诺德·施瓦辛格、彼得·蒂尔、凯文·凯利等。
人们渴望获得成功、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并且羡慕着那些成功人士,在他们身上有什么共同点值得我们学习呢?
蒂姆将这些精英人士的秘诀进行了分类与提炼,你可以找到牛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共性,向他们学习如何获得成功和幸福,并制定一套专属自己的人生规划。
祝开卷有知。
我从 18 岁左右就开始记录几乎每一堂训练课的内容。我家的书架上堆满了一摞一摞的笔记本,排列起来足足有两米多长。
有人称此为强迫症,还有许多人将其视为无用功,但我的看法非常简单:这是我收藏的个人生活秘诀。
我将帮助大家把成功人士的共同点联系起来,但这远不及本书一半的价值。一些最具启发性的办法往往出现在那些独特的特质中。我希望你能找到与自己的特质相合的榜样,关注那些非传统的途径,就像夏伊·卡尔(Shay Carl)那样,从一名体力劳动者成为网络明星,再到售价接近 10 亿美元的企业的合伙创始人。
每个人都各有其长才是他们真正的共同点。正如一位软件工程师所说的:「那不是程序漏洞,而是程序特色!」
希望大家可以巧借东风,灵活整合,制定自己专属的人生规划。
陈一鸣(Chade-Meng Tan)是谷歌公司的早期开拓者之一,是谷歌公司的第 107 位雇员。他针对员工开创了一门以培养专注力为宗旨的情商提升课程——成了硅谷最受欢迎的情商课;他还是「十亿和平行动」组织的联合主席,该组织在 2015 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他写的《当下的幸福》是我见过有关冥想最实用的著作之一。
如何坚持自己的静思冥想练习,使其变成一种无法抗拒的习惯,达到不用逼迫自己就能主动去做的地步呢?对此我有 3 个建议。
这一点是我从自己的好朋友兼教练诺曼·费希尔(Norman Fisher)那里学到的,我们戏称他为「谷歌公司的方丈禅师」。以健身为例,独自一人去健身房通常比较困难,但如果你有个「健身同伴」,答应同你一起训练的话,那么你就更有可能经常前往健身房。这种安排可以帮助你们彼此鼓励、彼此监督(我戏称这种方式是「相互骚扰」)。
因此,我建议你找一个专注力练习同伴,承诺彼此每周进行一次 15 分钟左右的谈话,谈话至少要涉及以下两个主题:
对于我关于练习的承诺,我兑现得怎么样?
生活中发生的哪些事情与我的练习有关?
我还建议用这样一个问题结束谈话:「这次谈话进行得怎么样?」我在以培养专注力为宗旨的情商提升课程中传授了这种方法,发现它的效果非常好。
这一点我是从咏给·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那里学到的。他的著作《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是我极力推荐的一本书。量力而少行的意思是,正规训练的强度不要超出你的能力范围。
比方说,如果你可以集中精力静坐 5 分钟,而时间再长的话就会感觉厌烦,那么你练习静坐的时间就不要超过 5 分钟,限制在 3~4 分钟就好,你可以一天多做几次。这条原则的主要目的是避免让训练成为负担。假如专注度练习让人感到厌烦,那就很难让人坚持下去了。
我的朋友伊冯·金斯伯格(Yvonne Ginsburg)喜欢说的一句话是:「静思冥想是一种让人着迷的行为。」我认为她的见解完美诠释了明就仁波切思想的核心要义。不要静坐得太久,导致其成为一种负担。你可以经常坐一坐,但每一次时间短一些,这样专注度练习很快就会让你着迷。
我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懒惰的专注度教练了,因为我跟我的学员讲,他们只需每天做一次练习专注度的深呼吸,一次就行了。全神贯注地吸气然后呼气,一天的任务就完成了。其他的一切都算是你额外做的。
为什么一次深呼吸如此重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出于保持动力方面的考虑。如果你承诺的是每天做一次深呼吸,那你可以轻松地完成它,并且可以坚持练习。等到后来你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多的时候,你也能够轻松加量。你可以说自己今天没有 10 分钟的时间来静思冥想,但你不能说自己没有时间呼吸。因此,使其成为每天都做的练习才是最有效的。
第二个原因是,产生静思冥想的意愿本身就是一种静思冥想活动。这种呼吸练习能够鼓励你产生每天为自己做些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的意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面向自我的有意义活动能够变成一种有价值的思维习惯。当这种意愿变得更强时,专注度练习也就变得更容易了。
请记住,朋友们,永远不要低估一次深呼吸的力量。心理健康和当下的幸福都源自于此。
你可以聚精会神地专注于一点,忽略每一种感官上的痛苦。换句话说,你可以改变求助于新事物的出现这一常规习惯,转而求助于刚刚消失的事物,这样你就可以不断得到些许的安慰。
马克·安德森是硅谷的传奇人物(现为美国知名风投 a16z 的合伙人),他的发明改变了世界。在最核心的技术领域,你很难找到比他更有魅力的偶像了。马克与人合作共同开发了极具影响力的 Mosaic 浏览器,这是第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能够显示图片的网页浏览器。他还与伙伴合作创立了 Netscape,1995 年,网景公司的上市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始。
我是一个守旧的人,在我的家乡,人人都喜欢成功,不喜欢失败。在我作为创始人第一次创业时,还没有「转换轨道」这个词。我们对于这种状况找不到一个好听的说法来形容,而是直接称之为「一塌糊涂」。而今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公司在试图「转换轨道」,它们总是在尝试新事物。这就好比是看着一只兔子在迷宫中穿梭。这些公司从没专注做过任何事情,因为它们从没有花时间认真研究并解决问题。
我们每一个普通合伙人都能够发起一项交易,无须经过投票表决,也无须得到一致同意。假如与此项交易关系最紧密的某个人对这项交易充满热情,态度非常肯定,那么我们就进行这项投资,即使其他所有人都认为这很愚蠢……
不过,在进行投资之前,他们必须通过压力测试。如果有必要,我们会创建一只「红队」,即组建一只属于反对方的团队,与其展开辩论。
为了避免新入职者比那些老资格的前辈更容易遭到抨击。我和合伙创始人本·霍洛维茨(Ben Horowitz)以身作则立下了一条规矩:要不留情面地互相攻击。
只要本提出一种想法,我就把它批得体无完肤。有时我会认为这是我有史以来听到的最棒的想法,但我还是会对其狂轰滥炸,并试图让其他所有人都加入这场辩论。
然后,在辩论结束时,假如他还在敲着桌子高声叫嚷着:「不对,你们说的不对!这件事……」那时我们就会说我们一致同意,我们支持你的提议……
这是一种「虽不同意但仍会执行」的文化。顺便提一句,本也会这样对待我。这真是一种痛苦的测试。
大多数人在生活中从没有对某个事物抱有过坚定的信念,他们只是随波逐流,认同大家的意见。无论是作为创始人还是投资人,我认为你应当去追寻那些与传统看法或大众观点大相径庭的观念……
如果你要创办一家公司,或者进行一项投资,那你最好要有坚定的信念,因为你是在用自己的时间或金钱或者二者一起进行一场豪赌。但是,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该怎么办?如果发生了意外该怎么办?
「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该怎么办?如果发生了意外该怎么办?」就是「执行要灵活」的原因所在。世界上有很多人都讨厌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面对新的信息,你需要有能力对此做出调整。
除了研究在科技领域和创投领域的竞争者之外,我还会研究身在对立一方的价值投资者,比如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塞思·卡拉曼(Seth Klarman)。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也会投资同类型的公司,而是因为我们的做法同样体现着投资领域的首要原则——不要亏损。
有人问我:你会投资喜诗糖果吗?
我的回答是:不会,绝对不会。而且每当我听到类似喜诗糖果公司的事情时,我都想找一家新的超级食品糖果公司,证明他们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跟他们完全相反。
从本质上说,巴菲特是在赌变化不会发生,而我们是在赌变化会发生。当他犯错误时,他犯错的原因是他没有预料到事情会发生变化;当我们犯错误时,我们犯错的原因是事情的变化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在这一点上,我们与他们完全不同。但我们两派之间的共同点是,我们的视角是一致的——我们都认为,从与大众想法相反的方向来看待事物的能力极为重要。
凯文·凯利(Kevin Kelly)是《连线》杂志的主要撰稿人,该杂志是凯利于 1993 年与人共同创立的。在空闲时间里,他出版了畅销书(《必然》《失控》),与人共同创立了致力于为所有有记录的人类语言建立档案的「罗塞塔项目」,同时还担任了「今日永存基金会」的董事。作为基金会的一员,他正在研究如何恢复或复活濒危或灭绝的物种,包括长毛猛犸象。他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有趣的人。
禅宗里有一句箴言:「坐就是坐,走就是走,不要游移不定。」在我与人面对面相处时,吸引我全部注意力的就是面前这个人,任何其他的事情都是多余的。绝不能三心二意!人与人、面对面之间的交流胜过任何其他事。我一直确保自己遵循这条法则。如果我前去看戏或看电影,那么我的心思就在剧院或影院中上演的节目,而不在其他什么地方。这是 100% 的投入——我会仔细聆听。如果我去参加会议,那我就是去参加会议的。
我为自己的预计死亡年龄、出生年龄做了个精算表,倒数自己生命的剩余天数,并把这个天数显示在我的电脑上。跟你说,没有什么比知道自己的生命还剩多少日子更能让人关注自己的生命了。当然,现在我可能会比预计的活得更长,我的健康状况比预计的更良好,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只剩下大约 6000 天,要做我想做的所有事情,这些时间并不是很多。
我从朋友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今日永存基金会的董事长)那儿学到了一些东西,他在安排自己的未来时会以 5 年左右的时间为一个增量期。他说,任何伟大的、有意义的、值得做的想法,从他产生这一想法到不再想它都会持续 5 年左右。如果你按照 5 年一个项目来考虑剩下的日子,那么即使你现在还很年轻,你也能用双手数出来自己还可以进行多少个项目。
我真心推荐松弛的生活态度。「功成名就」是为中年阶段准备的。年轻的时候要富于创造性,要去丰富人生阅历,但不要以成功与否来衡量你的经历,而应该根据极致表现和极端满意度来衡量它们。
人们面对的巨大诱惑是他们想成为其他人,想出现在他人的影片中,想成为最棒的摇滚巨星。但是这样的人已经有很多了,就算真的轮到你了,你也只能在那个位置上笨拙地模仿他人。
我认为,成功就是创造出自己的位置,一个之前不存在的新位置。当然,耶稣和其他许多人都这样做过。这做起来很难,但我认为它就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来源:《巨人的工具》
转载文章发表的所有信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详见《文章免责声明》。
Tim Ferriss好像也是《每周工作4小时》的作者?好牛,高效能人士,值得学习! 认真做笔记: 大牛们的人生工具 陈一鸣: 1. 找个同伴 有知有行里的投资同路人🙈,一起走在正确投资的道路上。 2. 量力而少行 建立微习惯,哈哈我以前的微信签名就是take baby steps(慢慢来)。 3. 每天做一次深呼吸 华为运动健康app里有呼吸练习,每天3分钟放松身心。 马克·安德森: 1. 不要沉溺于失败之中 想到了精要主义,不要盲目地追求更多,而是要更专注更认真,less is more。 2. 进行压力测试 我想到了《原则》中的一段话:让创意择优发挥作用,需要人们做三件事:(1)坦陈自己最诚实的想法,让大家公开讨论;(2)理性地表达分歧,以便大家进行高质量的辩论,拓展思路,尽量形成最优的集体决策;(3)用创意择优来处理所有不同意见(例如可信度加权决策)。 3. 信念要坚定,执行要灵活 在投资上我们也要守正出奇,根据环境来调整自己的投资体系。像E大说的:“不埋怨,想办法,在乱中挣钱。” 4. 逆向思维 芒格老爷子说:“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想投资赚钱,可以先想想哪些投资方式是亏钱的。 凯文·凯利: 1. 专注一件事 全情投入,身心合一,尽力去创造心流~ 2. 死亡倒计时 有一句拉丁谚语是Memento mori,就是“记住你终有一死”的意思。死亡,其实有时并没有那么可怕,反而能给人勇气,想到它,那些外界的声音、对失败的恐惧会消失,而真正重要的东西会浮现。 3. 不要急功近利 保持平常心,做长期主义者。(许多有知有行朋友应该都是长期主义者哈哈😄) 4. 走一条自己的路 了解自己的偏好、愿望,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很难,加油呀💪!
笔记:1.养成有价值的思维习惯很重要,什么事都是,做一天,两天,三天,容易,难的是每天都要做,我觉得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2.专注一件事,专注,才有效率,事半功倍,而且也能获得成就感,我也比较喜欢这句话,而且也希望自己能做到, 3.走自己的路:是,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可以从很多成功人士身上,借鉴与自己性格相符的优点,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条路的成功,是和之前的自己做参照的,也就是我喜欢的状态,就是希望自己越来越优秀,
学习他人的成功心得对我们自己的人生到底有多大的帮助呢?老实说我觉得很难说。。这些成功人士给出的许多建议,在我看来都太'复杂'了,甚至有些缺乏'逻辑'。他们的成功肯定存在着必然性,但同样逃不掉偶然性,让同样的人走同样的路都不会是同样的结果。 正好我最近在看'原则',我更喜欢达利欧总结出一条条'原则'的方式,从'错误'出发,从'失败'出发,总结经验教训,知道怎么做一定不行,然后改进'系统',再接着去实践,我觉得这才是继承了'穷查理宝典'最精髓的思想。
Be yourself, but always a better yourself.
竟然看到了咏给·明就仁波切!从2016年开始跟随明就仁波切修行,安利大家他的所有书:除了《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之外,还有《请练习,好吗?》、《带自己回家》(Turning Confusion into Clarity)。 明就仁波切有自己的一套禅修体系: 开心禅 1 阶:平静你的心(围绕觉知,做「止」的禅修) 开心禅 2 阶:打开你的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开展) 开心禅 3 阶:唤醒智慧,见到真实(「观」的修持,即洞察力的修持) 解脱道 & 大手印:心性的指引。 如果有兴趣了解更多,可以搜索一下亚洲德噶 Terga Asia 的网站。 怯怯夹带私货... 想要在你的心田种下一粒种子、掬一捧清泉水给她 的 azure @认识「有知有行」的第204天 2021.02.03
这本书就像前不久热映的《心灵奇旅》中的心灵学院一样,安排各种各样的名人导师为即将出生的灵魂做培训。然而,用电影中的台词回答就是,“你们这些人生导师啊,一口一个大道理,活的累不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Spark,向优秀的人学习,朝着优秀的方向努力,但也不用过于执着,找到自己的Spark,人生的意义归根结底还是自己定义的。
#每天学一点投资理财 Day11 “禅宗里有一句箴言:「坐就是坐,走就是走,不要游移不定。」” 特别有一项工具就是“专注”,特别有启发,现在已经是被手机被电脑绑架了,自己得注意力全部被吸走,忙活一天,可能不知道忙活了啥,最后,最难的那件事,却迟迟没有攻克,拖拖拖,一天两天过去了。 回顾一个月一年,就没有完全做成,想想,如果你有过类似感觉,那点个赞吧,让咱们互相看见😃
看完整篇文章,不如看到孟大评论的一瞬间,感到的触动和冲击更大。 可见把故事讲复杂,很多人都能做到,但用一句话讲清楚,只有智者才能做到。
站在巨人的肩膀,他们身上的优点和品质其实也适用于普通人。有志,有学,有恒,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加油(ง •̀_•́)ง
4. 走一条自己的路 人们面对的巨大诱惑是他们想成为其他人,想出现在他人的影片中,想成为最棒的摇滚巨星。但是这样的人已经有很多了,就算真的轮到你了,你也只能在那个位置上笨拙地模仿他人。 我认为,成功就是创造出自己的位置,一个之前不存在的新位置。当然,耶稣和其他许多人都这样做过。这做起来很难,但我认为它就是成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