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读书会,每周三带你读一本好书。
本周为你推荐的是心理咨询师陈海贤的《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由该书衍生的课程已在「得到」获得超 10 万人付费订阅。
人生从来不是静止的,总是在不停地发展和变化。你还记不记得自己上一次人生的重要转变,发生在什么时候?你还记不记得,你是怎么经历了这些转变,才变成今天的自己的?
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发展常常需要经历很多跨越式的转变,这个过程伴随着剧烈的变动和强烈的不安。陈海贤把他 13 年心理咨询的经验,转化为一系列通俗易懂的实用建议,帮你走出人生的瓶颈,成就了不起的自己。
祝开卷有知。
你还记不记得自己上一次人生的重要转变,发生在什么时候?
那时候你是刚走出校园,到一个陌生的公司上班,还是放弃了别人觉得不错的工作,开始了新的职业探索?你是结束了单身,开始经营自己的婚姻和家庭,还是离开了相爱已久的恋人,重新开始一个人的生活?你是找到了一个让你激动的梦想,还是放弃了奋斗已久的理想?
你还记不记得,你是怎么经历了这些转变,才变成今天的自己的?
记忆总是轻易地把过去整理成一条平顺的、符合逻辑的曲线,让我们误以为自我的转变是一个连续的、缓慢的、渐进的过程——其实并不是。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发展常常需要经历很多跨越式的转变,这个过程伴随着剧烈的变动和强烈的不安。
为什么一本关于自我发展的书,要写到人生重要的转折期呢?当然是因为它很重要。
一个人经历了什么样的转折期,他又是如何度过这些转折期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有一个人,一生都发展平顺,从未经历过挣扎和难事,那这种平顺本身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挫折,把他变成一个特别平面和肤浅的人。
自我的发展需要一些特别的张力,才能帮我们跨过某些阶段。而转折期就能提供这样的张力。所以,人需要转折期。而怎么经历和度过转折期,也是自我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工作还是关系,几乎所有转变都会有一个讨价还价、新旧自我共存的时期。该继续学业还是该放弃?该在本行业深耕还是该转行?在转变期,这些选择都很让人纠结。在工作和关系的转变期,我们究竟如何选择?
其实,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不同转变期遇到的抉择会非常不同。我从来访者、身边的朋友以及我自己的转折经历中,总结出选择的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要想清楚我们做的是经济选择,还是心理选择。
这是什么意思呢?曾有一个读者给我写信,说她原来在一个小城市创业做英语培训。事业步入正轨后,她就想,自己是该到杭州进一步创业,还是继续在这个小城市工作呢?她在杭州读的大学,有很多朋友,自己也很向往大城市的繁华和便利,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她又担心大城市的压力和房价。如果选择待在小城市,虽然事业已经步入正轨,但她会很不甘心。她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因此来问我。
面对这样的选择,通常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把它当作一个经济选择,用经济学的模式来思考该怎么选择。比如,我们会考虑风险、收益、机会、成本等各种利弊得失——经济学的模型不一定只考虑经济的因素,它的核心特征是把各种好处和坏处做加减,然后进行比较。在这样的决策模型中,我们需要的是如何获得更完备的信息,来准确地预测未来。
可是,这种决策模型是有弊端的。第一个弊端是,谁也没有足够的信息来预测未来。毕竟我们都是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作出决策的,这也是我们会困扰的原因。第二个弊端是,在这样的模型中,我们并没有做什么选择。我们真正做的只是信息的计算和加工。换句话说,这样的选择是不需要「我们」的。假如真有一个超级计算机,能对损失和收益的成本作精确的估算,任何人都能根据计算结果作出一样的选择——这就是比大小而已。
另一种思路,我姑且称之为「心理选择」。在这种选择模型里,我们不再问将来可能的结果是什么,而是回到现在的选择本身。如果我们把选择放到自我转变的背景上,把选择看作是不同自我的竞争,那我们就要想,每一个选择背后可能的自我是什么?我们想要成为哪一个自我?又愿意为哪一个可能的自我站台?
选择的真正含义,是要用承担选择的后果来体现的。对于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选择,我们是没有什么人可以依靠的。这很容易让人焦虑,所以我们才会想从这样的选择中逃开,用经济学模型寻找一个确定的答案。可是,选择就是成就自我的第一步。我们就是在用自己的选择,把自己塑造成那个想成为的自己。因此,我们在作选择的时候,要清楚自己究竟是根据什么作出的选择——是经济选择还是心理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该选择什么。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选择总得照顾现实,否则,岂不是在用幻想逃避现实吗?这就涉及选择的第二个原则:从自我创造的角度去思考选择,而不是从环境的可能性去思考选择。
我还在浙大工作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个学生。他来找我,问我他是不是该退学。他刚刚从本校保送读博士,可以去一个很不错的实验室。可是到了那个实验室后,他发现导师平时都在忙自己的项目,很少给予他指导,但是要求很高。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们也不太友善,竞争很激烈。毕业也很难,师兄师姐经常有延迟毕业的。他觉得压力很大,去找一个师兄商量,师兄告诉他,要退学早点退,等到博二、博三再退就更不合算了。他又去找父母商量,父母当然是坚决反对。因此,他来问我该怎么办。
要不要退学并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如果从环境的角度去思考,不外乎两种选择:要么顺从环境——我从小就是一个听话的、循规蹈矩的孩子,我觉得就应该继续听话;要么反抗环境——既然导师和实验室让我不爽,那我就应该离开。可是,他的内心还是很纠结。
无论是顺从环境还是反抗环境,我们都没有脱离环境本身。这种思考方式其实是在假设:外在的环境是决定选择最重要的因素。当我们把选择的权力交给环境时,我们就没有在作心理的选择。这时,我们很容易被一种无力感淹没。所以有时候,作选择需要回归我们内心。
这个学生该怎么作决策呢?也许,他不应该把犹豫当作决策的契机,而应该把它当作自我探索的契机。在这个时候,他最应该问的问题并不是当前决策的各种利弊,而是: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转折期的心理历程有特殊的规律。美国作家威廉·布瑞奇(William Bridges)在《转变之书》中写道,转变要经历三个阶段:结束——迷茫——重生。他认为转变总是从结束开始的,结束之后紧跟着一段时间的迷茫和痛苦,在经历了迷茫和痛苦之后,慢慢才会有新的开始,也就是重生。
为什么转变是从结束开始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人生中不断做加法,而偏要先做减法呢?以前我并不理解这个问题,直到我自己经历了很多转变,从一个体制内的大学老师,变成了一个自由执业的心理咨询师,我才慢慢理解:这是因为自我的发展是需要空间的。就像装修一间房子,需要先把旧家具搬出去,才能把新家具搬进来。同样,我们只有先结束、先放弃,才能为新的发展腾出空间。
可这正是转变最难的地方——谁会愿意轻易结束呢?毕竟,我们对结束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误解。
第一种误解是,很容易把结束当作一种终结的形式,一种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从开始到结束,然后什么都没有了。可是在转变的历程中,结束不仅不是最终的结果,相反,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第二种误解是,容易把结束当作一种应该排除的意外,觉得那不是事物正常发展的轨道。事实上,结束不是旁支和意外,它就包含在自我发展的历程中,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
第三种误解是,容易把结束等同于错误。我有个朋友,和老婆之间遇到了一些麻烦。他就觉得自己当初选错了人,问我是不是应该改正这个错误,跟老婆离婚,重新开始。我告诉他,结束并不是改正错误。无论当时他是怎么选择的,都一定有自己的理由,这不是什么错误。只不过随着事情的发展,原来正确的事可能慢慢变得不正确了,结束就提上了日程。
其实,结束有很多含义,离婚只是结束的一种形式。放下心里对理想爱人的幻想,改变彼此伤害的相处模式,同样是结束,而且不比离婚容易。结束并不是修正错误,而是我们顺应变化的一种形式。结束是以往一段生活的终结,但不是生活本身的终结,它只是我们顺应变化的过程和必经之路。
我听很多人说过,在真正结束的那一刻,他们感觉到的不是焦虑,而是解脱,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已经从某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中解脱出来了。可结束不是答案,相反,它会给我们提更多的问题。结束之后,迷茫就来了。
意义感有两个重要来源。一个是目标感,人是通过有价值的目标把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连起来的。如果没有目标,工作和生活都会变成一种凑合的状态,这时候,人就会变得空虚、缺少力量。另一个是人际关系。事实上,人的意义感是在关系中编织出来的。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很孤独,缺少亲密关系,不知道谁真的在乎我们,我们又真的在乎谁,我们同样会觉得空虚和无聊。
结束的后面会紧跟着一段迷茫的时期,是因为当我们跟原来的关系、原先的身份、原来的目标脱离的时候,我们就暂时失去了产生意义感的土壤。旧的生活已经过去了,而新的生活还没有到来。我们被留在意义感的真空里,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会去往哪里。
莱内·里尔克(Rainer Rilke)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里写过一段话:
病就是一种方法,有机体得以从生疏的事物中解放出来;所以我们只需让它生病,使它有整个的病发作,因为这才是进步。亲爱的卡普斯先生,现在你自身内有这么多事情发生,你要像一个病人似的忍耐,又要像一个康复者似的自信;你也许同时是这两个人。并且你还须是看护自己的医生。但是在病中,常常有许多天,医生除了等候以外,什么事也不能做。这就是(当你是你的医生的时候)现在首先必须做的事。
里尔克这段话的意思是,病是有机体让自己康复的方式,就像迷茫是让我们重新变得清晰的方式。假如我们要为转变期的迷茫寻找一种意义,这就是它的意义。
前段时间,我重温了褚时健的传记,他是这个时代典型的关于重生的例子。72 岁的褚时健,从声名赫赫的企业家、亚洲烟王,忽然沦为阶下囚。心爱的大女儿,在他被监狱收押期间自杀。那时候他在狱中一身病,经常因为糖尿病晕倒。他身边的人——也许连他自己——都以为,他这辈子就这样结束了。
坐了 3 年牢以后,75 岁的褚时健因为严重的糖尿病被保外就医。该怎么度过剩下的时光呢?有人请他去矿业公司当顾问,他回绝了。其他的卷烟厂请他重新出山,他也拒绝了。他不想回到原先的行业里去。可一开始他并不知道要做什么,所以做了各种尝试,甚至还尝试了街头卖米线的生意。直到他回到自己年轻时起步的哀牢山,才灵光一现,确定自己要种橙子。他花了很长时间修建灌溉系统,育种,栽树。
我觉得,他选择农业并不是偶然的。在失落的时候,人总是想亲近自然。而种植本身,就有重生的象征意义在。森林里的植物,总是要经历岁月枯荣,才能逐渐成熟。相比于人心的不可测,种植遵循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总能给那些愿意付出的人,带来踏实的回报。对于经历过挫折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播下种子、收获果实更有希望和重生的意味呢?
当时,王石去哀牢山看他,他充满信心地指着一片小树苗说:「5 年以后,这些果树就能结果了。」他好像一点不在乎,5 年以后他已经是 80 多岁的高龄了。
后来的故事是,在他 84 岁的时候,褚橙开始在全国热销。他从当年的烟草大王,一跃成为今天的橙子大王。
也许很多人会惊叹,这样的重生究竟是怎么完成的?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心理弹性」,指的是我们从灾难和挫折中复原的能力。在我看来,心理弹性的核心就是培养容纳变化的思维(关于这一点,我在第二章有详细的介绍)在此,我想从转变过程的角度,仔细梳理下重生的要素:第一个是偶然和意外,第二个是另起炉灶。
有时候,我们容易从机械的角度看自我发展,认为如果生活出了问题,会有一个写着「一、二、三、四」的操作手册来修复它。可事实不是这样的。重生依靠的是生命本身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常常会在生活遭遇限制和挑战的时候迸发出来,它会和生活现实结合,让我们的人生产生一些奇妙的变化。
如果你问我,怎样才能重生呢?我的回答是:「我不知道。」
事实上,我看到的重生故事经常充满很多偶然和意外。可是细细想来,那些偶然和意外里包含着一些耐人寻味的必然。你不会在结束和迷茫的时期就知道这个答案,可当它出现的时候,你是能认得它的。你甚至会觉得奇怪,自己之前怎么没想到呢?
在监狱里经历结束和迷茫期的时候,褚时健也不会知道自己的未来。他在狱中服刑时,一个堂弟在种橙子,向他请教了一些经营的问题,并给他带了一些橙子。后来他去堂弟的山上参观,觉得种橙子这件事是可以做的,这就是一种偶然。可是,哀牢山是他原来起步的地方,他在那里当过知青。他原来在烟草公司工作的时候,又是有种植烟草的经验的,他正是凭科学的烟草种植方式让红塔集团发展壮大的。这样看来,这个偶然又是和他以前生命中的重要经历和资源相联系的,包含了某种必然。
前文的描述还涉及重生的第二个要素,我把它叫作「另起炉灶」。
另起炉灶的意思就是,我们需要跟原先的目标分离干净,既不是想着避开原先的伤痛,也不是想着去弥补损失。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开始。
我们前面讲过,结束的过程也是一个脱离的过程。这个过程很痛苦,因为它通常包含着损失。可是,如果我们总是想着怎么弥补损失,那我们就还没从上一件事情中结束。重生需要一种容纳变化的能力,也需要我们有放下原先经历的能力。有时候,只有承认损失,我们才能真正放下,重新开始。
我离开浙大的时候,浙大正在分房子,我的名字就在分房人员的名单上,还挺靠前的。这件事一直是我心里的一个痛。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经常关注那边房子的房价,想着怎么挣钱,去那边买一套新房子。
后来我跟一个做心理咨询师的前辈聊天,他说:「你辞职最大的风险,不是损失了那套房子,而是老想把它挣回来。」最开始我不理解,后来我慢慢领悟到了,他说的是对的。有时候,结束就是结束。如果我一直惦记着弥补损失,就没有办法真的结束,重新开始。
这跟我们接触到的主流观念不太相同。主流观念总是在倡导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它背后的潜台词是:坚持是勇敢的,而放弃是懦弱的。可有时候,我们得学着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下。认了栽,承认失败,才会发现,原来可以换个地方重新来过。
放弃并不比坚持容易,它同样需要勇气。有勇气接受损失;有勇气放下旧的,开始新的;有勇气放下熟悉的,尝试不熟悉的;有勇气放弃容易的,选择艰难的。
生命总是会为自己寻找出路,无论前面的阻力看起来有多强大。
人不会为自己要走的路后悔,只会为自己没有响应召唤后悔。这就是我要走的路。
其实,路往哪里走不是最重要的。我是从体制内出来,变成自由职业者。还有些人在体制内,辛苦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些人继续坚持一开始就在奋斗的职业道路,还有些人进行了艰难的转行;有些人克服了对亲密关系的恐惧结了婚,还有些人离开了一段不适合自己的关系。没有什么路是一定的,重要的是,我们在借着走这些路修炼自己。
归根结底,所有的英雄之旅都是自我发现的旅程。祝你早日踏上自己的英雄之旅。
来源:《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
转载文章发表的所有信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详见《文章免责声明》。
20210427。 最近也在纠结职业生涯上的上一个抉择,读了这篇文章很有启发。 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突然想到了《原则》中的一句话: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人人都能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大自然塑造万事万物皆有目的。你最需要的勇气不是驱使你战胜别人的勇气,而是不管其他人对你有何期望,你始终做最真实自我的勇气。 以上,共勉。
我上一次人生的重要转变,发生在2019年11月,二宝一岁时确诊罕见病,终身要人照顾~回想起那个时候,现在仍会眼含泪光,真的是太痛太难了! 经过一年半的时光,我已经慢慢跨过结束,迷茫还未完全消散,重生也只是初露端倪,但我终究相信,生命总是会为自己寻找出路,我要走的路虽道阻且长,但终究会踏上自己的英雄之旅~
不写小说很多年。写一个Z的故事。 Z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姑娘,在北京做图书版权,是喜欢的工作又得心应手。男朋友是她禅修时认识的,也喜欢打坐,也喜欢旅行,最最难能可贵是也愿意领ling养一个孩子,虽然暂时在国外工作,但有回上海发展的计划。Z虽然不舍得北京的工作,但觉得自己回上海也不是不可以。总之那时她觉得自己是人生赢家,妥妥的。 直到男友意外离世。她第一次知道五雷轰顶这个词的意思是震惊的声音太响,比飞机降落时压强还大,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声响和色彩。 怎么可能接受。那段时间她做了很多善事,做了很多修行,读了很多遍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放弃并不比坚持容易,它同样需要勇气。」
我也是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的粉丝,这段话再看还是很有感触。如何找到自我真是一生的功课
最近在换工作,刚提完离职,虽然拿了几个不错的offer,但是在选择时却纠结了很久,本来是个开心的事,但有一个星期早上都基本6点就醒了,后来自己想开了,是自己想多了,其实哪儿都是围城,适当的想一下可以,但是如果想的太多了,反而会影响自己的选择,最后我坚决选择了其中一个,我不后悔,路是自己走的,即便错了(况且大概率没错),我也自己承担,没啥,大不了重新开始,谁年轻的时候没有走错过路呢?
海鲜粉报道 海贤老师的杭州普通话又回到了耳边
我正在准备重生的路上,加油吧
人生的十字路口,有很多。 怎么走,怎么权衡,和我们的知识体系有着必然的联系。 记得李笑来老师说要活在未来,思维里的未来是什么样,就取决于现在怎么选择、怎么做...... 现实与理想之间永远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向现实妥协,就代表着低头,接受无情的现实,并且被现实的枷锁牢牢的困住,能否坚持?看看周围,都是放不下的,都是不能失去的,慢慢就忘了初心、改变了理想! 或者抛开枷锁,追求理想,但前提是要填平这道鸿沟,只有坚持,坚持,坚持,直到实现理想。
我想去读这本书了,迷茫真的是挺磨人的。觉得自己在往重生的路上走,但还不知道重生后的是条什么路。 今天文章戳中我的这句话:”生命总是会为自己寻找出路,无论前面的阻力看起来有多强大。人不会为自己要走的路后悔,只会为自己没有响应召唤后悔。这就是我要走的路。” 确实是这样,我对自己的内心暗示一直是只要自己还没放弃抱有希望,就是在往我要走的路上了。
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