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和你分享孟岩的思考。
之前在知行读书会我们分享过一篇文章《怎样做一个大数据时代的明白人》。文中讲到,想要做一个大数据时代的聪明人,我们能做的最大努力,就是少谈观点,多摆事实,在数据面前保留一丝清明。
投资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仅仅依靠数据做决策,正确的数据也可能得到错误的结论。比如A股十年前是 3000 点,十年后还是 3000 点,但我们能说A股十年不涨吗?
换个角度想,数据只是一种结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数据?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反而是更重要的东西。
今天的这篇文章,孟岩从商业、投资和产品三个角度分享了他对「靠数据决策」和「靠直觉决策」两种决策方式的理解。希望对你有启发。
祝开卷有知。
原文发表于 2019 年 7 月 28 日。
最近一周,连续见到三个一直想见的朋友,聊了很多感兴趣的话题。
这几个朋友的领域并不相同,聊天的内容也不一样,但我们聊到了一个共性的话题。
当我们做决策的时候,用「直觉」靠谱还是「数据」靠谱?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话题,我曾经思考过很长时间。
我身上分别有 「创业者」、「投资者」、「产品经理」 三个标签。在这三个身份下,我经常做各种各样的决策:
公司今年应该做什么?
今天要不要抄底?
App 的 Landing 页是不是要修改,改成什么样?
这些决策的背后,通常我会不自觉的综合运用「直觉」和「数据」。
我觉得对大部分人,大部分的决策,在数据充分的情况下,都可以用「数据」来做决策。但少量、关键、尤其是数据无法证明的决策,则需要用「直觉」来做。这个「直觉」的底气来自对问题本质的思考和认知。
我们分别从商业、投资、产品来看。
每次和朋友聊这个话题,我都会推荐贝索斯 2005 年的股东信。贝索斯的文字解释了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应该用「直觉」还是「数据」来进行决策。
我的翻译连带解读如下:
在亚马逊,有很多商业决策是用数字做出来的。比如建立新的物流中心。
我们使用历史数据以及现有的物流网络来预测季节购物高峰,为新产能建立数学模型。我们通过观察预期的产品种类,包括产品尺寸和重量,来决定我们需要多大的仓储空间,以及我们是否需要设备来运送的小件商品或单独运输的大件商品。为了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费,我们会分析顾客距离、交通枢纽以及现有设施等基础数据。这些定量的(基于数据的)分析决策提高了用户体验,优化了亚马逊的成本结构。
但并不是所有的决策都能用这样一种基于数学的方式做出。有时候,我们没有历史数据来进行指导,也不可能进行前瞻性实验。在这种决策中,尽管数据、分析和模型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真正主要的因素还是直觉。
贝索斯举了「降价」的例子:
亚马逊做出了每年不断降低商品价格的决策,运营效率的提高和规模经济使得这个决策变的可行。这是一个典型的无法用数学方式做出的决策。如果你用数学模型来决策的话,它会告诉你明智的做法是「涨价」。当然,数据能够揭示出价格弹性引发的销量的变化,也就是说,一定幅度的降价,能够引起一定幅度销量的增加。但是,就短期而言,销量的增加远不足以弥补价格降低带来的影响。
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关于价格弹性的量化模型是「短期」的。我们能够估算降价行为在下个月或者下个季度带来的影响,但是数学永远无法告诉我们如果长期、持续的降低价格,在 5 年、10 年 的维度,将会对我们的业务带来怎样的影响。
贝索斯的「直觉」是,降价以及在降价基础上的运营效率的提升和规模经济的形成,带来了一个长期的良性循环。更低价格、更多用户、更低运营成本、更低价格、更多用户 … 这个循环带来了更多的现金流,极大的提高了亚马逊的价值。
贝索斯认为,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通常容易带来共识,而以「直觉」为基础的决策通常备受争议。但如果你只做「数据」为基础的决策,虽然减少了争议,但一定会限制创新以及长期价值的创造。
这封信里面没有提及的是,贝索斯的「直觉」背后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认知以及价值观。
「非共识的正确」、「非线性增长」、「疯狂的资本支出前置」是典型的贝索斯的认知,「长期持续降价」虽然短期财务上可能会有影响,但长期会有「非线性」的价值爆发。这样的底层认知,才是做出「直觉」决策的底气。而「客户第一」、「永远专注长期」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保证了这样的决策得以执行。
东施效颦,举个我们的例子。
最近和不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他们都提到 2018 年初且慢推荐自己的用户到其它平台买基金的事情。
对于我们来说,这也是一个基于「直觉」而不是「数据」的决策。看「数据」的话,且慢损失了小一个亿的销量,以及这些销量背后的收入。但如果且慢的核心价值是和用户之间的长期信任,并且你坚信这样的信任会在长期带来更大的价值,那你就会更加自然的按照「直觉」来进行决策。
再来看看投资上的「直觉」决策以及「数据」决策。
工作原因,我经常接触各种做量化投资的投资人,他们泾渭分明的分成两类。
第一种人,是先寻找投资的主要逻辑,然后在用数学的方式去证明,用量化的方式去寻找在这个逻辑下的一个近似最优解。
第二种人,是不管底层的逻辑,股价、估值、盈利、财务指标都是数字,用数学的方式去寻找投资的圣杯。
第二种人,很多。
曾经看到过一个知名投资人的文章,有一句话大概是这样的,「在统计的世界里,巴菲特和芒格不过是幸存者偏差。」
巴菲特经常说他不看「数据」,依靠「直觉」来进行决策。他真的是一个大样本下的幸运儿吗?
其实巴菲特老早就回答过这个问题。1984 年,在庆祝格雷厄姆与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发行 50 周年大会上,巴菲特进行过一次题为「格雷厄姆-多德部落的超级投资者们」(The Super Investors of Graham-and-Doddsville)的演讲。
这篇演讲超级好,我建议你有空的时候可以读一下。
我只摘录这个演讲中最重要的一段话。
在投资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群体的业绩长期显著超越了指数和其它投资者。这个群体没有诸如年龄、地域、种族等其它共同因素。但这部分赢家都来自一个精神部落——「格雷厄姆-多德部落」。这个特殊的精神部落存在着许多赢家。这种集中现象绝非巧合所能够解释。而这群成功的投资者有着一个共同的族长——本杰明·格雷厄姆。
这些离开这个精神部落的孩子,都是依据非常不同的方法进行投资。他们各自前往不同的地方,买卖不同的股票和企业,但他们的综合绩效绝对无法用随机因素加以解释。他们做相同的猜测,并不是因为领导者下达某一项指令,因此也无法用这种方式解释他们的表现。族长(格雷厄姆)只提供了猜测铜板的智力理论,每位学生都必须自行决定如何运用这项理论。
而来自「格雷厄姆-多德部落」的投资者所具备的共同理论是:他们探索企业的价值与该企业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
简单说:价值和价格。
股价背后是股票,股票背后是公司,公司背后是商业价值、社会价值。
忽略 PB、PE、ROE 背后的东西,只盯着数字来回测,是放弃了本质的东西而去追求表面的东西。
可是表面的东西是异变的、未经过未然历史考验的,是在一个小的数据集合上拟合出来的一个局部最优解。
而真正的长期投资的成功,一定是符合商业本质的。对商业世界和企业的极深认知,是巴菲特不用「数据」而用「直觉」去做决策的基础。
最后我们来看看产品上基于「直觉」的决策以及「数据」的决策。
我认为有两种产品经理。
第一种产品经理,他们的决策依靠直觉和洞见,他们通常都非常跨学科,同时具有很强的思考能力。他们把产品作为自己对世界的一种表达。乔布斯和张小龙,是典型的代表;
第二种产品经理,他们的决策高度依赖数据和 AB Test。他们把产品作为对世界的一种拟合,数据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某一个目标的最优解(比如如何占用用户最多时间)。代表就不说了。
「表达」是在创造,「拟合」是在搜寻。
我觉得「拟合」可能会有两个问题。
第一,「拟合」是在一个巨大的解空间里面搜索,但这个空间太大了。很多时候你只能得到一个局部最优解。而这个局部也许和你想解决的问题,隔着十万八千里。而顶尖的产品经理,可以用他的洞见和认知,用「直觉」直接找到美好的东西。回到功能机的时代,AB Test 的方式能做出 iPhone 吗?
第二,「拟合」所用的数据通常都是短期的、易变的、顺人性的。过于利用 AB Test 去追求短期数据的最佳,也许会放大人性中的「恶」。
一些伟大的产品的关键决策,一定是「直觉」做出的,这个「直觉」背后是十数年的积累。而一些细节的处理,用 AB Test 找到转化率更高的路径,未尝不可。
最后,补充几点:
「数据」是表面的、可观测的、短期的,而「直觉」背后的认知则是底层的、本质的、不易寻找的;
类比一句话:「聪明是拟合,智慧是不妥协」;
「直觉」决策是由内向外(Inside Out),是内在认知的外在表达,「数据」决策是由外向内(Outside In),是用外在表现去拟合内在本质;
贝索斯、巴菲特、乔布斯、张小龙,背后是极高的内在认知以及高度的知行合一;
「直觉」决策看起来门槛低,实则门槛极高。乔布斯和张小龙太少了。我们大部分人,在很多领域,没有「直觉」决策的资本,这时候「数据」说话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用「直觉」去表达;
不止是商业、投资、产品。人生也是这样。年轻的时候我很在意别人的评价,也就是巴菲特说的外部记分牌。「别人是否点赞」、「如何评价我」、「我的话他怎么理解」,都会困扰我挺久。最近两年我似乎可以不再在意这些外部「数据」,可以更均衡、真实的运用自己的「直觉」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了。Life is too short to be someone else;
最有价值的事情,一定是和大多数人并不认同的。无论这个事情是商业上、投资上、还是产品上。所谓「非共识的正确」;
如果你能找到这样的事情:大家都不愿意做,「数据」证明不应该做,你在这件事情上有足够的积累和认知,「直觉」认为这件事有巨大的长期价值。再加上这件事情刚好是你热爱的……那就可以用最近认识的一个特别酷的朋友的话了:Inevitable Success(不可避免的成功)……
本文章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转载使用,请参考 《文章转载声明》。
数学不好的人必须修炼直觉。
数据只是决策中的参考,而不能成为决定。这里的直觉更像是洞见。
最有价值的事情,一定是和大多数人并不认同的。 我们常常都是利用数据来帮助去做决策,脑海里闪过过往的经验看能否套进去。 这样会产生的问题就是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对当下这件事的参考价值有多少无从去判断。 数据可以帮我们找到方向,该往哪方面去努力,你可以看到前方,但却不能抓住最核心的力量。
我认为伟大的决策,以及从0到1的产品大多是由直觉而来;后续的一系列优化和迭代更多还是由数据驱动的。 当然,为了避免被数据带偏,一来我们需要设计符合主要发展方向的数据指标体系,二来在评估效果时,需要结合人的经验与判断,不能唯数据论。
看到此文,想到人生路途中的选择。 每个人其实也是自己的产品经理,需要在一个个人生路口做出选择。 基于直觉做选择时,“「直觉」的底气来自对问题本质的思考和认知。” 而自我选择塑造上,直觉的底气来自于对自我的思考和认知——发现自己的长处,分析自己的性格底色,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等。这些会内化并影响直觉选择的结果。
认知能变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人生所有的事都离不开它。
Inevitable Success~真酷! 感觉投资的本质就是低买高卖,以此为核心设计不会死的投资策略,以不败而求胜。
有的时候拿各种指数基金去测试网格,换不同步长,不同区间,寻找一个收益最高的解,这个是不是也是一种拟合?
只需要做细节上的优化时,可以用数据。 但需要从根本上革新时,离不开直觉。 最有价值的事情,一定是和大多数人并不认同的。无论这个事情是商业上、投资上、还是产品上。 (大多数人都认同,并且都能做到的话,那么这件事也就没什么价值了)
Life is too short to be someone else; 最有价值的事情,一定是和大多数人并不认同的。无论这个事情是商业上、投资上、还是产品上。所谓「非共识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