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读书会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 威廉·欧文 · 2021年5月26日
  • 6444
  • 50

知行读书会,每周三带你读一本好书。

今天为你推荐的是威廉·欧文的《像哲学家一样生活》,作者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哲学博士,致力于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跨界研究。

人生最大的焦虑之一就是: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在人生的终点我们都有可能发现自己虚耗了生命。在本书中,威廉·欧文教会读者如何成为自己生命的观察者,在生命的历程中注意观察并反思自己,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找到焦虑的源头,避免种种痛苦,真正创造快乐的生命。

本文来自有知有行的好朋友少楠。少楠开发的灵感记录工具 flomo 在多个领域受到了那些热爱学习、记录和思考的人们的喜爱。请让我们一起认识 flomo 背后的开发者少楠,也希望你能像哲学家一样生活,获得安宁与平静,找到幸福。

祝开卷有知。

有知有行 佳弟

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哲学,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做许多判断的时候不需要纠结于选择。比如现在拒绝大厂的邀约时候不需要任何思考;在面对用户提出的各种需求中也不会被牵着鼻子走;当面临纷扰复杂的关系时,会选择离开。这些判断放在十年前,恐怕能让我整夜难眠。(当然,现在也会失眠,大概半夜吧)

任何人生哲学都由两个部分组成:

  • 它们告诉我们生命中什么事情值得拥有,什么事情不值得

  • 它们也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获得那些值得拥有的事物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这是我在 2018 年人生低谷的时候,帮我从深渊中脱出的重要力量之一,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当然时至今日,我对斯多葛学派的践行依然还是刚刚入门。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幸福,不是收获得多,而是抱怨得少。

或许幸福这个词我们提到的太多太频繁,以至于就不去思考到底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而在 2018 年的时候,我感觉自己非常不幸福,中年危机加上一事无成的抱怨,让我对世界充满了敌意。因为抱怨环境比抱怨自己更让人心安理得。

和这本书的缘分也很特别。记得那天是在上海,和久未谋面的 Sofish 在一个咖啡厅聊了许久,关于产品,关于设计,关于人生的价值,关于人到中年的意义。往回走的路上,他提到了这本书。我知道那时候他经历过同样的折磨,只是他并未劝我良多,而是希望我在书中找到答案。

其实这本书也可以称作是「斯多葛学派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这个古怪的名字,如果你没有兴趣研究哲学史,那么只需要知道斯多葛的英文是 Stoic(廊柱),其中比较有名的哲学家是芝诺、爱比克泰德、马克·奥勒留、塞涅卡等。

我之所以接纳斯多葛学派的观点,是因为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二十多岁时向往的英雄主义逐渐消退,在漫长的生活中很难不断地英勇的冲锋和就义,也很难不断地去获取到所有能得到的东西。斯多葛学派的核心是寻求内心的安宁同时,修炼自己的德行。但如若从另一个不客气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阿 Q 的「精神胜利法」。

2018 年 9 月,摄于杭州白塔公园

斯多葛学派的思维工具主要有三个:消极想象、控制三分法、自我否定。

消极想象

消极想象是一个很有趣的思维工具,大抵是让我们思考「能发生的最坏结果是什么」。听起来是一种自虐的思考方式,但是其背后的原理则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会失去,因为死亡终将到来;而如果我们只是一味享受所拥有的一切,一旦失去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莫大的痛苦。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的不幸福,很大程度来自于我们的不知足;我们拼命工作,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然后就会失去对所渴望事物的兴趣,周而复始,像奔跑在滚轮中的仓鼠。

消极想象就是这么一个工具,用来阻止我们对惯常的事物丧失欲望,学会如何想要我们已经拥有的事物,避免陷入老鼠陷阱。想想被扔在衣柜中只穿过一两次的衣服,落满了灰尘的手办等。有意识地进行消极思考,比如我们在乎的人离开了自己,重要的东西被破坏等等,这种思考,会让我们更珍惜现在拥有的关系和东西,这种重新获得的珍视,能让我们的喜悦死而复生。

但这并不是让我们变成悲观主义者,你不需要随时随地去思考。而是在一切和顺甚至春风得意的时候,抽出来一小段时间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你暂时借来的,命运可以随时不经过你允许就收回。这样会让自己狂喜的心境平复,也对这一切有更多的珍惜和敬畏。

消极想象其实是在教我们享受所拥有的东西,而又不依附于他们。因为许多时候,我们在做某事的时候,就是最后一次,命运从不给我们提前预告。

控制三分法

如果说消极想象是向内探索,让我们珍视已有,那么控制三分法则是让我们避免被外界不可控的因素所干扰。

控制三分法简单来说,就是将这世间所有事情分为:自己完全可控、自己完全不可控、自己只能控制一部分三类。而让我们心烦意乱的,往往是第三类只能控制一部分的事情。而斯多葛学派的建议用俗语来说,就是「尽人事,听天命」——比如设计出来某个产品,不要寄希望于其他人的都去爱他喜欢他,而是问问自己是否尽力了,是否调研扎实设计合理,如果都问心无愧,剩下的就交给时间来裁决即可。

这样我们就改变了满足欲望的方式——从改变周围的世界,到改变自己的欲望来获得满足。

不断地将不可控的目标内化为自己可控的目标,这样将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便能仔细设定内在而非外在的目标,继而能避免大量的挫败与失望。

自我否定

自我否定听起来是一个很消极的词语,但是在斯多葛学派的语境中,是让我们在舒适的生活中偶尔体会下不舒服,避免我们的阈值太高无法抵御突如其来的变故。我日常每周会有一两天中午不吃饭,最初是为了减肥,现在则是为了体验一种「饥饿」的感觉,而这种感觉能让我再吃饭的时候能更加的珍惜和有味道。偶尔我也会自己一个人去一些陌生的地方,在菜市场的角落里吃一碗拌川或者蒸饺,只是为了让自己不要忘记生活还有其他许多种滋味。

除了去体验一些不适之外,还应该主动放弃一些体验快乐的追求。如塞涅卡所说,追求快乐就像追逐野兽一样,当野兽被追上时,它就会转身过来扑向我们。这也是为什么连续打游戏或追剧之后会有强烈的空虚感,但这并不是让我们成为一个消极的人,而是为了培养「自控力」这个我们身上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如果没有自控力,我们便会被生活提供的各种快乐吸引,无法聚焦在我们本身想要实现的价值上。

2019 年 1 月,摄于杭州龙井山,初雪

自我否定是让我们避免成为多巴胺的奴隶,因为任何高级的快乐都是和痛苦相伴而来的。这让我想起宫崎骏老爷子在纪录片中说的一段话「世界上重要的事情,大多都很麻烦」,但也正是因为很麻烦,才越证明我们正在做着重要的事情。

给自己留出一段「沉思」时间

除了知道上述的思维工具,还应该给自己留出一段「沉思」时间。用来定期的回顾自己对日常事件的反省,思考一些当时不甚明了的问题,以及用来评判在这条路上自己的精进如何。

书中还给出了斯多葛学派哲学家为寻求安宁的人提出的十条建议。

  1. 我们应该变得具有自我意识,应该观察和反思自己,每天如何回应各种发生的事件

  2. 我们应该运用理性思考来克服消极情感和欲望,思考这些东西是否真的值得拥有

  3. 在我们没有追求财富但却富有时,应该享受富裕,但不应执着于财富,也要做好失去的打算

  4. 不要试图切断和其他人的联系,因为我们是社会性动物。但我们可以避免和消极的人做朋友

  5. 虽然和人交往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摩擦,但是对于这些摩擦的不回应则能让我们消解掉

  6. 我们的不幸主要来自于贪得无厌和担心超出我们控制力事件的倾向

  7. 为了解决贪得无厌,我们需要进行消极想象,这样便能从不断追求新事物的渴望变成珍惜当下

  8. 为了抑制超出控制力的担心,采取控制三分法,不要为不能控制的部分劳神

  9. 当我们花时间来处理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时,应当注意目标的内化

  10. 对于外部世界,应该持有宿命论的态度:当下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是超越我们控制的,为此烦恼是愚蠢的

产品背后也有哲学

我还是忍不住谈谈产品。一个有自己哲学的产品,不一定走得远;但是走得远的产品背后一定有哲学的支撑。这些支撑无关技巧,而是一种对待世界的态度,比如你永远不想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看到他脸上有一张广告。某些时候,我总是觉得张小龙就像《三体》里面的罗辑,是微信宇宙的执剑人,用自己的哲学守护着这个上亿人使用的产品。

2014 年 11 月,摄于上海滴水湖,远方便是太平洋

我们在学习产品的时候往往是从技巧开始,这无可厚非,因为这是吃饭的基础技能。但随着年岁渐长,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形成自己的产品设计哲学,究其原因,是没有形成自己做人的哲学——一如开头的观点,在反复变化的潮流中,渐渐蹉跎了岁月,迷失了方向。

加缪说:

一个人到了 30 岁,应该要对自己了如指掌,确切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缺点,晓得自己的极限在哪里,预见自己的衰颓——做他自己。尤其是接受这些。我们会变得很积极。一切有待实践,一切也有待抛却。不再造作,但仍戴着面具。我已经见过够多的世面,几乎能够抛开一切。剩下的,是一种每天持续不断,不可思议的努力。能够守密的努力,不抱希望,亦无怨尤。再也不会去否认什么,因为一切都能够加以肯定,凌驾伤痕。

梁文道说:

为什么很多人年纪轻轻却总说自己已经老了。是因为自己没有达到自己心目中在这个年纪应该取得的成绩。老的不是年纪而是年纪与预期的之间的差距。老的实质是一种丧失,害怕死亡的人往往是因为没有好好活过。

但你没必要认同它们或遵从它们,甚至可以带着审慎的态度阅读上面的文字,而这个思辨的过程,就是你自己哲学大厦的奠基过程——然后用尽余生,去建造。

你能看到这里,想必也已经很累了。但不要有压力,因为我并不能做到上面说的那种洒脱、平静和淡然。反而,正是因为自己会有憎恨、埋怨、自卑和妒忌等等情绪,才希望能找到安静的方法。

并且,即使看了再多的方法, 在没有经历过惊涛骇浪的拍击之后,是无法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的。

转自即友@施言

你不必去接受上面所有的观点,能带着开放的心态观察他们,就已经是一趟很有意思的旅途。而我们所谓的中年危机、产品经理的黄昏、996 福报等,其实都是先哲们经历过的。

时过境迁,我们还会遇到老年危机,孩子的教育危机,存在感危机,死亡到来的危机等。所以,如果决定面对这些问题,便不如索性多投入点时间,想得透彻一些。

我不会祝福你获得更多的快乐。

我会祝你获得安宁与平静,找到幸福。

想法

发布想法
  • Plidezus
    置顶

    希望能每年否更新一个版本。 最近在看黑塞的《悉达多》,也给有知有行的小伙伴每人送了一本。黑塞有句话对我很有启发 幸福是一种方法,不是一样东西。是一种才能,不是一个目标。 愿有知有行让大家不再焦虑,获得平静

    2021年5月26日
    80
  • 眼里有光的azure

    比如设计出来某个产品,不要寄希望于其他人的都去爱他喜欢他,而是问问自己是否尽力了,是否调研扎实设计合理,如果都问心无愧,剩下的就交给时间来裁决即可。 —— 比如不要寄希望于朋友也同样全心全意对我,而是问问自己是否尽力了,是否表达清楚感受和需求,是否在对方愿意给予的信息的基础上观照到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如果都问心无愧,剩下的就交给时间来裁决即可。 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哲学,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做许多判断的时候不需要纠结于选择。比如现在拒绝大厂的邀约时候不需要任何思考;在面对用户提出的各种需求中也不会被牵着鼻子走;当面临纷扰复杂的关系时,会选择离开。这些判断放在十年前,恐怕能让我整夜难眠。 —— 鲜明鲜活的 why。想起了孟岩的那句“我太懂了”。在有些领域,我也真的太知道自己要什么了,我要绝对彻底的真实,要诚挚热烈毫无保留的敞开和回应,没有一丝可能将就。 在一切和顺甚至春风得意的时候,抽出来一小段时间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你暂时借来的,命运可以随时不经过你允许就收回。这样会让自己狂喜的心境平复,也对这一切有更多的珍惜和敬畏。 —— 得之我幸,失之亦不负此生。 「世界上重要的事情,大多都很麻烦」 @认识「有知有行」的第310天 2021.05.26

    2021年5月26日
    18
  • 从容理财

    我们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来到的人间,既然生而为人,那么就要接受在人间的一切好的不好的,开心或难过这些个过程,尽量保持心静,释然,豁达,获得安宁与平静,享受人间赐给我们的一切幸福!如果说来到人间老想着死是必然这个结局,那么,你的一生将活在没有任何希望的痛苦境地。千万不要荒废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美好年华,时下拥有的就是最好的!任何不好的伤心难过沟沟坎坎迟早都会过去,时间可以抹平一切! 胜不骄败不馁,戒骄戒躁,谦逊不嫉妒。要知道,你花在嫉妒别人成功上的时间就是人家花在努力工作的时间。你觉得哪个更有价值?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 尽人事听天命,只要尽力了努力了,结果好坏已经不是我们能控制的,问心无愧就好。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好不易学坏易,上坡不易下坡易。 看过电影《活着》,你会懂得活着就是幸福的,追求太低不很满意?然而,这就是生活!残缺也是一种美! 平淡忙碌的日子总是美好充实的,让我们继续过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生活,书写琴棋书画诗酒花的别样人生。

    2021年5月26日
    11
  • 蓝抢抢

    前辈苦口婆心 地说着他们踩过的坑,经历过的苦难,然后给了很多少走弯路的的建议。但是我听时惊叹前辈的经历艰辛 ,心里默默记住前辈的教训。但是当自己遇到同样经历的时候,依然会走那条所谓的弯路 ,回过头来再回想起前辈的建议,醒悟感叹,听过再多的道理,也走不完美这一生的吧。

    2021年5月26日
    9
  • 新峰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哲学家; 虽然很多人可能说不出道不明,但其实每个行为背后都是自己的哲学在支撑; 投资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我们阅读、阅人、阅事,保持开放的态度看待这一切,探寻一切能引起”有感觉“的信息,最终汇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 人生人来人往人山人海,自己自尊自爱自由自在。

    2021年5月28日
    5
  • 米大木

    欢迎少楠来串门 😉

    2021年5月26日
    5
  • bear

    第一次发现读书会栏目的一些文章封面就是书皮,喜欢这种风格(可能是受Apple的CoverFlow影响)。 又是一篇值得收藏反复拿出来读的文章,少男(楠,抱歉输入法调皮了😝)好棒。 对这句话有些不解,“因为任何高级的快乐都是和痛苦相伴而来的”,高级的快乐是指比如获得某种成功时的成就感、与恋人相处时的幸福感这类非生理需求(吃、喝、性)带来的快乐吗?与痛苦相伴,是指获得这种快乐的过程中往往是伴随着痛苦,还是说获得快乐后,因为快乐总会逝去,快乐不在了即是痛苦? 最后粉一下道长,哈哈,终于也在有知有行看到了道长出镜。

    2021年5月26日
    4
  • 半夏

    保持心境是一件挺难做到的事。不过文中说的那三点挺值得尝试和借鉴: 1.消极想象,如果自己拥有的东西不再拥有,我们会怎么做? 2.三体控制法,把不可控的内化成可控的部分 3.自我否定,让自己体验不适,更知珍惜。

    2021年5月27日
    3
  • cedar

    过去几年生活上经历了一些变故 为了让自己不那么焦虑,会有意识的告诉自己:不要什么都想要,可能生活就是这样,尽力了就好了 长期下来,心理上一定程度上获得一些安宁,但是我发现自己有一些消极了,接受现状和有上进心怎样取得一个平衡 第一次打开读书会,我会常来的,时常思考

    2021年5月27日
    3
  • Forwarder

    经历了一些事情,到了一定岁数,就越来越喜欢哲学,想窥视出“道”来。 诚如文中所言,有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人生选择就变得简单了。一套内化于自身系统,在底层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醒人处,对于自我的认知仍然还是不够的。 “一个人到了 30 岁,应该要对自己了如指掌,确切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缺点,晓得自己的极限在哪里,预见自己的衰颓——做他自己” 。 一直以来,我认为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是焦虑的根源。而三分法揭示了对于我们能部分控制的事物错误应对,给自己带来无限忧虑。 所以药方是,尽人事,听天命,把不可控的部分化为可控的目标——将焦虑化为做事的动力。 自我否定,我读出了,要时刻提醒自己对当下处境的要有感恩的心,保持对单纯快乐的警惕。 “任何高级的快乐都是和痛苦相伴而来的”,“世界上重要的事情,大多都很麻烦”。

    2021年5月27日
    3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