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读书会,每周三带你读一本好书。
今天为你推荐的是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艾尼森·高普尼克的《园丁与木匠》,一份迟到的六一儿童节礼物。
你以为孩子总爱胡乱地打闹?其实孩子在学习社交互动;你以为孩子在安静地玩玩具?其实孩子是在探索世界奥秘。孩子在玩的时候,究竟在学什么?他们又究竟是怎么学的?孩子能从父母身上学到什么?
普尼克以其毕生的研究深刻地揭示出,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高手,如果你想做有远见的父母,那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思考模式给孩子设限。具体的教养方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你与孩子的关系怎么样。高手父母与普通父母的根本分野,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我们节选了结尾的「译者后记」,为你呈现最精彩的要点。
祝开卷有知。
本文为译者后记。作者赵昱鲲,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育儿书。
如今市面上的育儿书,大多是讲方法的。从如何让孩子听话、如何让孩子学习好,到怎么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怎么跟孩子读绘本……用本书作者的话说:「亚马逊网站上的教养类书籍就有大约 6 万本,其中大部分在标题里都有『怎么』、『如何』、『方法』等这些字眼。」
这些书当然有用,其中很多书也确实能帮助父母解决问题,但是,育儿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样,正如美国学者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所画的这张「黄金圈法则」,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其次是「怎么做」,最后才是「做什么」。解决了核心问题,外围的问题如高屋建瓴,自然水到渠成。
这本书好就好在,它直接讨论了「为什么」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育儿?孩子为什么如此的奇异混乱?为什么如此奇异混乱的孩子,我们还那么爱他们?
而要讨论育儿的「为什么」,就只能在进化里找原因。这就把我们对育儿问题的思考,从几年、十几年、顶多几十年,一下子放大到了十万年以上的维度。这也正是本书鹤立鸡群于其他育儿书的一个鲜明特点:书中满是各类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干货,却不是为了解决你目前头疼的一个个问题,而是将内容组织在一个超大时间维度和思考深度的进化框架之下。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做一个园丁式父母而不是木匠式父母,更是要启发你深思:做父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作者对以上问题,都在书中做了令人信服的论证,而你读到这里,相信也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在这篇小小的译者后记里,我想把作者提出的问题再换一个角度,即不再是从父母的角度来思考育儿的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而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讨论影响他们成长的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
为此,我把前面的图改了一下,对孩子来说,他们的行为也可以分三个层次来分析。
最外层是 what,即外在表现,比如知识、技能,考试考了多少分,拿过什么奖,上了什么大学,乃至将来做什么工作,等等。这是一个孩子最明显可见的指标,也是通常被拿来衡量孩子是否「成功」乃至父母是否合格的标准。
其次是 how,即特质风格,比如创造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坚毅、勇气、社交能力,等等。这些方面没有外在表现那么明显,但也可以通过观察或者测量来发现。那些拥有突出品质的孩子,哪怕在外在表现方面没有那么成功,我们也会称赞他们「优秀」,因为我们都知道,特质风格是外在表现的驱动因素。
一个孩子,哪怕现在成绩不够好,但是只要他有创造力、好奇心以及好学、探索的精神,那将来总能取得好的成就;反过来,一个孩子哪怕现在成绩很好,但如果缺乏坚毅的品格,也不具有成长型思维,那他将来难免会在长期的终身学习过程中落伍。
最内层是 why,即孩子的心理内核,这是他们对这个世界和自己所构建的核心模型。比如依恋模式:爸妈爱我吗?在乎我吗?我安全吗?又比如自尊:我有价值吗?我值得被爱吗?再比如自主:我有选择的自由吗?我能自己做决定吗?我可以追求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还是应该顺从别人的要求?
这些核心模型是孩子还在懵懵懂懂之时,对世界和自己所形成的一系列最重要的核心看法,或者说感受,因为它们往往存留在潜意识中,并非明确的信念,而是本能的反应。它们隐藏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要说别人很难轻易观察到,就连孩子自己,也经常意识不到。可是,它们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无处不在、无远弗届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这个三层模型有如下特点:
第一,内层是外层的驱动,外层是内层的体现。心理内核影响特质风格,特质风格又影响外在表现。
第二,外层更容易评估。外在表现是可以直接衡量的,分数、名次、大学、年薪等,这些都很容易比较。特质风格更难一些,但也可以观察或者测量出来。心理内核则连一个人自己都未必能意识到,别人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较长时间的相处才能观察出来。而我们总是倾向于拿最容易比较的指标来进行比较,因此,越是外层的因素,在我们的评价体系里占的比重越大,而更重要的内层因素,反而经常被我们忽略。
第三,越外层越容易改变,越内层越难以改变。知识、技能的学习当然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总比把一个人从固定型思维纠正为成长型思维,或者培养一个人的坚毅、创造力容易。但是,最难的还是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内核。
那么,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最重要的心理内核,却是父母最不重视的,而最容易在人生中学习、改变,并且受到心理内核和特质风格严重影响的外在表现,却仅仅因为最容易被评估,就得到了父母最大的重视。
于是,父母在育儿中就出现了大量本末倒置的行为。本来应该是外层为内层服务,利用外层来构建更好的内层,比如利用学习过程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进而使他有一个更高的内隐自尊,但很多父母却选择了牺牲内层,来达到外层的速成。
比如用有条件的爱去操控孩子,他弹钢琴就笑逐颜开,他玩泥巴就面色铁青。这样倒是能促使孩子多弹钢琴、远离泥巴,因为父母的爱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他宁愿放弃自己的兴趣也要争取父母的爱。一直用这样的抚养方式,可能会让孩子赢得钢琴比赛,但也会让他降低自尊、迷失自我。
用《园丁与木匠》书中的话说,进化让我们更享受、更喜欢、也更擅长做园丁式父母,因为园丁式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比木匠式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更有优势。木匠式父母要把孩子按图纸打造成一个工艺品,但哪怕图纸设计得再精妙,父母的打造手艺再精良,都只是在塑造孩子的外在表现。为了把这一层雕琢得毫厘不差,父母必然会伤害到孩子的特质风格和心理内核。
园丁式父母则致力于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有爱、安全的环境,在孩子发展得明显有问题时,他们也会剪裁,但基本上是支持孩子随着内心本性去发展的。这样培养出的孩子会有最健康的心理内核,也会有最蓬勃的特质风格,最终,他们的外在表现会千姿百态而又让人喜出望外。
焚琴煮鹤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你相信你的孩子是瑶琴,还是木柴?是仙鹤,还是肉鸡?木匠式父母往往出于恐惧和焦虑,他们害怕孩子一旦输在起跑线上,就会一辈子落后,如果没有好的外在表现,就会一辈子痛苦。他们以为疾风劲吹,会吹倒木柴,却不知瑶琴会在风中吟唱;他们以为洪水漫灌,会淹死肉鸡,却不知仙鹤会在水上起舞。
孩子天生是要成为瑶琴,而不是木柴;天生是要成为仙鹤,而不是肉鸡。进化赋予人类的伟大天赋,是灵活应对,而不是僵化重复;是在错误中学习,在困难中成长,而不是犯了错误就一蹶不振,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是要去度过一个美丽、充实、激情的人生,而不是终日无谓地辛劳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木匠式育儿不仅会毁掉本该属于你的育儿享受,还会毁掉孩子的人生。把孩子当木柴养,最后瑶琴也会成为木柴,沦为燃料;把孩子当肉鸡养,最后仙鹤也会成为肉鸡,沦为食物。
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用进化的视角以及现代发展心理学得出的证据,同时论证了孩子的天性,虽然孩子看似像木柴、肉鸡一样令人抓狂,但其实却是在进化的精妙设计下,迈向成为瑶琴、仙鹤的必然铺垫。
给他们一个花园,他们就能百花齐放,但对他们施以斧凿,则会把他们变成器具。孔子曰:「君子不器。」把精气神十足的君子培养成呆头呆脑的器具,难道不是世间最大的焚琴煮鹤吗?
愿这本书让你深思。
来源:《园丁与木匠》
转载文章发表的所有信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详见《文章免责声明》。
485 人已参与
作为一名单身🐶,竟然耐心把这篇文章看完了,😂😂😂 关于内层与外层的关系,让我想到了“甜甜圈理论”,内层相当于甜甜圈中间的圆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我们至关重要,是内心特质的体现;外层相当于甜甜圈外面的圆圈,是展露在外的显性要素。 作为一个整体,两者协调统一,缺一不可。只有外在而没有内核,就不再是甜甜圈了,就变成了“小甜饼”;而只有内在就什么都没有了。
虽然很多时候做不到 但还是不想让她经历我所经历过的一些事情 比如:你看谁谁谁家的孩子考的多好、多乖之类的 别人是会好,在也要肯定自己的宝贝,培养她自信乐观的态度 从小就会让她自由选择一下,比如喝牛奶还是酸奶、看这本书还是看另一本书,就是希望以后可以自主一些。 我就有点不敢做决定,因为可能就算心里高兴给我的第一反馈也是责骂。 所以从小我希望让她自己做决定并且得到家人的支持,给她一个爱的环境。 成绩嘛,有考的好的自然也有考的不好的,我会跟她一起努力,享受过程。
我要做园丁式父母,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而不是为了我自己。
道理是懂的 实操起来却还是挺难的
如何观察内核?提升内核?
君子不器
这个是从孩子的角度看,其实每个养育孩子的过程何尝不是父母重新做人的过程,我们期望孩子具备什么样的特质,何尝不是我们自己想具备的特质啊,所以说还是需要从自己做起,让自己具备这样的特质,然后在去影响孩子。
如果打算让孩子学钢琴,假如孩子天赋高并且自己也喜欢,我不知道如果不强迫他,他能学出来吗?能在同龄孩子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吗?因为刻苦练习本身是反天性的,成人或许可以自律一些,孩子我觉得很难吧(海上钢琴师的男主角那种天才不知道现实里有没有) 希望有想过这个问题的人讨论一下
实践远远要困难许多。自以为也是受过高等教育开明的父母,想做孩子的朋友,陪伴他一起学习一起玩,理解他,尊重他,给予了很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但是导致孩子做一些事情都会以这是我自己的事情,你们不能管我来应对,在多次多方面多角度讲道理都不通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利用家长的权威”暴力”解决,”逼迫”孩子就范。每次这样之后孩子都会很委屈,你不是逼我这样吗,心有内疚,但是回想一遍,却认为自己无法忍受一而再再而三的没有道理的”胡搅蛮缠”,耐心已经一点点被耗尽之后才发火才强制必须这样做。也许还是对于孩子理解不够,没有从他的本质或内心出发去想问题。个人以为父母与孩子,应该是一种相互成就相互牵制的关系,相互成就,养育的同时也让自己改变得更好,相互牵制,自由有界限,让孩子明白有边界的自由。
我在太早太早的时候就树立了这样的价值观,父母别去要求孩子,要要求先要求自己。给孩子的应该是全心全意的爱。所以看了这本书打心里喜欢,推荐大家都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