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 44 周的知行读书会。
七月是个属于「转换」的月度,我们结束高考选择学业在七月,我们毕业之后选择职业也在七月,我们总在七月站在重大的人生分岔路口。我们无法体验通过每一次不同选择划开的平行时空,但希望我们都可以做出那个让自己不后悔的选择,享受旅程漫漫。
因此,在这个七月,我们将以「阳光普照,新启旅程」为线索,为你介绍值得阅读的书籍。今天推荐给你的《内在动机》会带我们向内寻找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第三周,有知有行的伙伴们将会围绕《随机漫步的傻瓜》展开同题问答,交换他们对随机性的认识。至于第二周和月末团荐的内容,我们打算暂时保持神秘。
在今天的正文部分,我想和你分享我在阅读《内在动机》时获得的一些收获。这本书的作者爱德华·L. 德西(Edward L. Deci)是一名美国心理学家。经过数十载的研究,他发现一旦丧失了内在动机,人便无法过上真正自主和幸福的生活。
之所以七月推荐的第一本书是它,是因为我们认为在面对崭新的道路时,要想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朝着目标努力,比起借鉴具体的方法论,也许觉察内在的动机才是更为可取的切入点。毕竟,有知有行内部的工作信条就是「Start with Why(从『为什么』开始)」。
七月,不管你选择前往何处, 愿你的旅途漫长,充满冒险,充满发现。
祝开卷有知。
时间回到这本书刚刚面世的 1995 年。
第 67 届奥斯卡颁奖典礼星光熠熠,几乎所有被提名的影片后来都成了影史经典。最引人注目的是,拿下了最佳影片奖的《阿甘正传》。这部电影的主角阿甘奇迹般地历经越战后的每一个美国的重要历史节点,通过不懈的个人奋斗,实现了一个典型的美国梦。
与此同时,在现实的世界里,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也在加快。随着全球经济都进入高速增长的阶段,「美国梦」成为了许多人奋斗的动力,人们拼命工作,希望过上美满的生活。随着生活节奏和工作效率的加快,物质生活的确得到了改善,然而,由紧张和压力所引起的心理疾病却在与日俱增。
努力的人并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
而且,这样的情况今天依然存在,在中国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举例来说,名校生抑郁早就不是新闻。在别人眼中,既然他们能凭借努力和聪明考上名校,那未来肯定是一片坦途。然而,他们自己却无法停止焦虑,既找不到曾经那么努力的意义,也看不清楚未来的方向。
到底哪个环节出了差错?
《内在动机》的作者德西质疑的第一个对象是,以奖惩为核心的激励方式。
在六十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引导的潮流是:对特定的、可识别的行为给予奖赏,并在行为发生后尽快这么做;注重奖赏而不是惩罚,并且始终如一地给予奖赏。这套游戏规则存在于从进入学校到步入社会的每一个阶段,渐渐地内化成为了人们思维方式的一部分。
具体来说,它是这样的——
为了得到钢琴老师的奖励,小朋友会忍受枯燥的练习;为了完成 KPI 得到升职机会,社会人愿意拼命加班……然而,一旦外部激励消失了,人们大概率会感到迷茫失落,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前往何处。
有条件的回报把我们和自己真实的想法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
被迫生成的虚假自我是德西质疑的第二个对象。
诸如「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妈妈就不爱你了」这一类的说法,在德西看来,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一种约束方法——把爱、接纳和尊重的条件建立在人们以某种方式行事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如果对方不按你要求的方式做,你就会收回爱、接纳和尊重。
为了留住爱,人会被迫制造出一个虚假的自我。虚假自我的生成,再一次把我们和真实的自己拉开了距离。
可是,任何一个没有他那样的研究背景的普通人都明白,我们真正渴望的是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而不是虚假的自我。
建立在外界强加的价值标准之上的自尊也是德西质疑的对象。
德西把自尊分成了两种:有条件的自尊和真实的自尊。
有条件的自尊非常不稳定,时有时无。比如说,假设一个人的自尊依赖于不断取得学业上的进步,或者说,获得生意上的成就,那么,当他春风得意的时候,自尊就高,瞧不起那些没自己厉害的人,而不只是觉得自己和别人一样好和有价值;而当他失意时,自尊就会降低,陷入自我贬低的困境中。
与之相对地,真实的自尊建立在相信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坚实基础上,是一种健全的、稳定的自我感觉。真正自尊的人能够尊重他人,接受他人的不足,而不是评价和贬低他们。
德西在《内在动机》中花了很多篇幅,分享自己的实验经过和结果,一步步地分析人类动机。但是,对于如何改变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他给出的建议其实很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只有满足内心对自主、胜任和联结的基本心理需要,人们才能产生内在动机,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过上真正自主和幸福的生活。
针对自主、胜任、联结每个部分具体应该怎么做,我从书里精选了以下这些句子供你参考。如果想更精准地把握整体思路,还是建议大家阅读全本。
实现自主,意味着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也就是说,凭自己的意志做事,并感到自由。自主行事时,人们完全愿意做他们所做的事情,并且带着兴趣和决心沉浸在做事的过程中,其行为源于他们真正的自我感觉,所以,他们是真实的。
自我认识始于对自身内在过程自在的关注,始于对自己真正感兴趣。而自我欺骗是以特定的方式看待自己,并被他人视为友好、富有、聪明等。当人们诚实地对自己的内在自我感兴趣时,他们将更有能力放弃自我卷入,更加渴望理解他们在内心探索中遇到的任何事情。自主促进这种自我认识,反过来也被这种自我认识所促进。
感觉胜任这项工作,是人们内在满足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感到自己效率颇高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满足,甚至可以成为你终生事业的主要动力。人们意识到,自己在一份工作上投入得越多,也就会做得越好,因此体验到的内在满足感也就更多。
竞争的真正作用可以被视为提供挑战(可以说,这是在为人们提供一个考验自己并谋求进步的机会),并让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乐趣。获胜的压力是多余的。
人们不仅需要胜任和自主,还需要在感受到这种胜任和自主的时候感受到与他人的联系。我们称之为联结(relatedness)的需要,即爱与被爱的需要,关心与被关心的需要。
最成熟和令人满意的关系的特征是,一个人的真实自我与另一个人的真实自我相关联。每个人都依赖对方,但每个人都保持着他的自主、完整,以及自我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是自主的,有真正的选择意识,这样的关系将是健康的,伴侣双方都将能够回应彼此的真实自我,并且支持彼此的个性和特质。
和很多美国作者写的心理自助书一样,《内在动机》从头到尾都在重复同一个道理。但即便如此,我依然认为,它是可以一读的好书。里面包含的内容不仅改变了心理学上的潮流,还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学者、企业家和无法计数的人。在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近期发表的那篇名为《如何努力工作》(How to Work Hard)的文章里,我就看到了许多《内在动机》的影子。
我把它们摘抄在此,作为本文结语的一部分,分享给你。
格雷厄姆写道——
「哈代在《一个数学家的辩白》中说:我已经不记得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对数学有过什么激情,把数学家作为自己的职业的出发点也并不高尚。我只是想胜过其他男孩,而数学似乎是我能达到这个目的的最佳方式……(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读到这本书(编注:若尔当的《分析教程》)时的惊叹之情。对我这一代的众多数学家而言,它是第一流的启智之作,我也从中第一次悟到了数学的真正含义。从那时起,我开始怀着雄心勃勃的数学抱负和真挚的数学热情,用自己的方式去成为一名真正的数学家。」
「你的兴趣,比任何规则,更能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如果一个人想要把事情做到极致,就要学会两件事——朝着没有清晰定义的目标努力,为并非外界强加给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以上就是七月第一周《知行读书会》的全部内容了,谢谢你的阅读。
期待与你下周再会!
孟岩:找到最重要的事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本文章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转载使用,请参考 《文章转载声明》。
找到自己做这些事情的内在动机。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想要把事情做到极致,就要学会两件事——朝着没有清晰定义的目标努力,为并非外界强加给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作者质疑了三个现象 有条件的回报、有条件的爱、有条件的自尊 看看具体的例子,不就是从小生活中最平常的日常嘛,原来围绕着我们的,都是有一些陷阱在的 如何培养自己的认知,尽量不被这些左右,或者说避免把这种奖惩机制用到下一代身上 或许是多阅读吧 从书中的世界寻找,而不是聊八卦、刷视频
自主=兴趣(沉浸其中,不求回报) 胜任=天赋(越做越好,持续精进) 联结=外界需求(周围人需要他的自主与胜任下,主动选择了他)
看文章的过程就是被治愈的过程,感觉自己过的越来越麻木,越来越没有活力,如同枯木,每当自己看见一点亮光时又会自我否定,愚蠢至极。 勇敢一点,不过凡体肉身,短短一世,让自己真实的活过。
1995年的奥斯卡电影不仅好看,配乐也动听!
感觉总结起来就是:找到自己天赋和兴趣点所在,专注于此;并和喜欢和尊重的人一起,共同成长赋能,随心随性真实地表达自我,享受这个无限的游戏,让生命的奇迹经由你我自然而然地发生😜😜😜。 这不也是我们聚集有知有行所期待的美好吗😊!
编辑部创新的努力值得表扬,但我私心仍喜欢带有孟老师个人风格印记的文字:直白,真诚,修辞少,行文流畅,以及始终围绕投资这个主题而作的深刻表达。
还是非常推荐孟总推荐的《当下的力量》
收益颇多的一本书,还记得当时读完的最深的感受是有人同样需要有内生的动力去做一件事,而不是单纯大家觉得好,就也需要一样去做。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 种草了一个《数学家的辩白》和《如何努力工作》😄感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