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投资学习,恐怕每个人对「学会」有不同的定义。
一些朋友眼中的「学会」是能做好资金规划,找到信任的平台,能大致理解自己跟投的策略;另一些朋友可能想彻底弄明白投资这件事,把投资内化成自己的能力。
就像是,同样跟投一个策略,有的朋友会分析主理人每次买入卖出的动机,阅读他的每一篇文章。而有的朋友只是按下跟投键而已。
这没有孰对孰错,只是要去的终点不同,决定了大家的学习方式不一样。
在这条路上,有的人能越走越远;有的人在探索过后,选择往回走。我们都试图在「投资」与「生活」之间、「高收益」和「自我能力」之间找到平衡。
今天,和你分享的这个故事,来自我司的工程师米老师。一起来看看,凡事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他,是如何解投资这道题的。
以下为有有和米老师的对话。此文仅为米老师个人投资经验分享,不作为投资建议。
和中国大多数传统家庭一样,米老师从小没有受过什么财商教育,甚至觉得谈钱是一件特别俗气的事。毕业后,因为从事投资相关的工作,开始了解投资这件事,在「吃自己的狗粮」的过程中,米老师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钱可以生钱」。
有有:你是怎么开始投资的?
米老师:我和孟岩是大学同学,2007 年孟岩做财帮子的时候,我为了支持他的产品,跟着他买了几只基金,后来赚了 70%。那算我第一次接触投资,不过本金很少,我自己没有什么感觉。
再之后,因为在 P2P 公司上班,需要对投资业务有更多了解,那个时候开始了解财富端和资产端是什么样子,理解了不论是债权类产品还是权益类产品,本质上赚得都是实体经济增长的钱。但微观层面上还没有开始研究。直到 2016 年和孟岩一起创业,本着「吃自己的狗粮」的心态,正式开始实操学习了。
有有:你对投资的预期是什么?希望获得什么样的收益呢?
米老师:那时候对投资挺感兴趣的,就花了很多时间学习。
当时的想法是,投资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尽管有很多优秀的投资人和投资策略,但我还是想掌握这种能力。我认为,国内的超额收益是存在的,潜意识里我想多追求一些超额收益,所以并不想只跟投且慢上的策略。当然,考虑到安全性,我会把自己的大部分资金放在且慢的策略里,一小部分会拿出来自己实操和学习,追求更高的收益。
有有:你希望自己的投资达到什么状态?
米老师:可能是技术人的特质吧,我想弄明白投资这件事。虽然很多人会基于对对方的了解或者大致逻辑就无条件地信任,但我更希望自己能够弄明白投资背后的逻辑。只有我认为这个逻辑是自洽的、合适的,我才能够相信它。所以我的投资学习其实是一个不断质疑、不断验证的过程。
在一次关于职业规划的分享中,米老师曾提到,他认为人生是一个求解过程,他对自己的定位是「解题者」。他把工作生活中的很多挑战当作一道道应用题。创业对他来说,是想知道打造一款产品究竟可以影响多少人;投资对他来说,是想知道这件事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就像是写在他身体里的天然代码。
有有:当你要开始投资的时候,你是怎么学习的?
米老师:我是从实操开始的。当时,我已经了解到了一些资产配置和再平衡的基础概念。孟岩告诉我了一些好品种。我就抓了一些数据,做了一些数据实验,简单地配了一些。后来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挑资产,就开始去看资产配置相关的书。不过看得越多反而越迷,直到接触到了 E 大,才算把「知」和「行」串起来。
接触到 E 大后,我开始顺着他的体系去探索,逐渐了解到估值、仓位、买卖时机等这些概念。可以说,我的投资学习是从资产配置这个具体知识点开始的,随着了解, 慢慢探索到了投资中更多的重要知识。
有有:这种学习方式跟你自己的学习习惯有关吧。
米老师:对,可能很多人会先看书,上课。但是我认为投资一定要实操,不然体会不到。技术出身的人会更注重实践。学一门技术语言的时候,看书可能会对你有一些帮助,但必须配合更多的实践才能真正有所提升。比如,用新学的语言写一段代码、分析牛人是怎么写的等等。如果你想深钻,就需要研究更本质的东西。这算是我的一个学习习惯。
这个习惯也带到了投资中。我会非常注重实践,买过各种品类的投资品和不同类型的策略,会分析长赢计划的优势,分析极简策略的再平衡,分析二八轮动的动量……我会把能尝试的都尝试一遍,看看他们做得好的地方,找到适合自己的,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中。
有有:你都买过什么?
米老师:太多了。我跟过且慢上的很多策略。自己也开过很多组合——瞎米投壹号到玖号、行业动量、稳健作战等等。我还买过股票、比特币。基本上,我什么都会试试。我想在这些尝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有有:该怎么去形容你的投资方式?
米老师:我觉得有两个词吧。一个是跟着感觉走。我有个组合名字就叫跟着感觉走。这其实跟我平时做事的风格很像,我是一个挺靠直觉的人。
2016 年到 2018 年,我尝试了很多,投了不少,但我认为没有抓住主要问题。当时的我,还是想抓热点,靠消息驱动。我在咱们同学那儿听到一些消息,我就想加到自己的组合里,自认为还接触了一些高质量的消息,毕竟是身边人,而且还是专门做这方面的。
另一个是各方抄作业。我当时觉得极简组合挺好,不过我想增加一些进攻性,比如增加一些新兴国家地区的配比,所以,我会在原有策略的基础上稍微按照自己的判断调整一下。我还参照二八轮动做过一个策略,看了很多相关内容,我同学还专门搞了一台小服务器,天天算,想着怎么优化它。
听起来挺有意思,但很长时间过去了,我依然不知道自己的投资纪律是什么。如果有,可能是投机——短线瞎蒙市场,消息驱动投资。看到这个策略好,就想着自己可不可以加一些,最终我的策略就像一个大锅烩,烩到最后彻底迷失方向,于是不断推翻自己的投资纪律和系统,我觉得这个是最要命的。
有有:看起来似乎会吃大亏。
米老师:倒是没有吃什么大亏。2017 年赚得还挺好,2018 年业绩不太行。
一方面,身边有不少懂投资的人可以请教;另一方面,我把主要的钱放到了安全的策略里,自己操作的资金量并不大,而且我的心态是交学费,所以,没有什么压力。倒是在这个过程中浪费了挺多时间,有点不值得。
我记得 2018 年 做网格的时候,每天都会定一个 14:40 的闹钟,提醒自己看盘。最后,微薄的相对收益和这个过程带来的焦虑感,让我觉得这个钱好不值得,即便利用一些工具也很焦虑,那个时候就逐渐开始明白:对我而言,踏实工作挣钱远比通过这样的频繁看盘交易重要得多。
后来,就不想折腾了,太累,又没多少收益,还不如跟着 E 大。这两年,我慢慢清仓了很多需要操心的策略,安心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了。
有有:你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如何?
米老师:主要有几个方面吧。
第一,技术还是我最喜欢的。回归到技术很舒服。尤其是自己有大量时间做很多基础研究和实验的时候,感觉重归心流,时光是如此美好。
第二,我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2016 年到 2018 年我尝试了很多,这两年把很多需要操心的策略都关了,心态上也不再焦虑了。
第三,真正理解了「波动不是风险,拿不住才是风险」。我记得原来在且慢的时候,有一个用户问「应该买长赢计划还是极简组合」?当时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后来,和咱们同学讨论,他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他说:「这个用户能理解哪个就买哪个。」这事我印象很深刻。
我认为,投资说到最后,是一个心理问题。在策略有效的前提下,投资者面对风险波动的时候,能不能「拿住」其实是根本问题,因为我们在面对高风险产品时,贪婪和恐惧常常交织在一起,这是基本的人性,如果不能理解,投资者就会恐慌,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从不投资到开始投资,从入门到放弃自己折腾。看起来,米老师在投资路上绕了个大弯。但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值得的。人生中始终不能放弃的,是好奇心,是求知欲,是对解决问题的热情。不亲自折腾一番,不会有现在跟投的安心。当然,对于放弃,他也毫不介怀,放弃并不是承认失败,而是明确边界。他意识到有所不为,投资应该服务于生活,找到两者的平衡,让自己处于舒服的状态,才是最好的。
有有:你现在大概是怎么投资的?
米老师:经过这几年的折腾,我找到了一些适合自己的选择。第一种,找一个不错的估值类指数基金策略;第二种,找一个不错的全球资产配置型策略;第三种,找一个满足风险偏好的管理型策略;第四种,找一个不错的基金经理定投它。
我现在这四种都有。我认为挺靠谱的,也不需要我特别操心,毕竟工作还是财富的最主要来源。
有有:可不可以理解为你的探索失败了。
米老师:准确地说,是我放弃了继续探索。我找到了自己的能力圈范围——我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达到,什么方式是适合我的。甚至我想好了,如果没有合适的产品,没有 E 大,我该怎么做。我自己所想到的 4 种方式,即使没有外人帮助,我也大概知道该怎么操作。
但我也很清楚,我的盲区是债券。所以我首先就把债券放弃了。如果我有短期投资目标的话,我就买「我要稳稳的幸福」或者放到一些「固收 +」的产品。
我认为,这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很好,我不仅知道了自己可以买什么,而且也想好了,即便这些平台都不存在,我该怎么操作。
很多 E 大的粉丝总在担心,如果没有第四轮怎么办?这其实还回归到最根本的问题——你要找到自己的投资逻辑。你要试着弄明白:投资究竟赚的是什么钱?能赚多少钱?怎么赚到这些钱?搞清楚这几个问题,很多迷茫就解开了。
有有:有新品种出现,你会想试试吗?
米老师:因为没出现,所以不知道。不过现在的我对投资的好奇心弱了很多。像孟岩提到的新出的几本投资书,我会买,或者也会放到微信读书里,但是很少会主动打开。
不过我会想看一些更宽泛的投资书,比如芒格的《查理·芒格的智慧》。因为它不仅仅在解释投资,也在解释所有事情,我觉得很有意思。
有有:转了一圈后的感受如何?
米老师:回头看自己的投资经历,我找到了平衡点。
这几年,是我化繁为简的过程,是我不断求解的过程,也是我找到自洽方式的过程。我现在的投资状态很舒服,我意识到,对我来说,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工作,投资不是我生活的全部。
探索是一件好事。每次解题的过程都会让你有所感悟,接触到新的视野,让我们看得更远,也更加确信一些选择。如果一个投资者有动手能力、从心里想要弄明白投资这件事,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去探索,不断追求投资背后的真知。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一个让自己逻辑自洽的方法,然后坚信它。
本文章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转载使用,请参考《文章转载声明》
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只有我认为这个逻辑是自洽的、合适的,我才能够相信它。” “直觉。” “第一种,找一个不错的估值类指数基金策略;第二种,找一个不错的全球资产配置型策略;第三种,找一个满足风险偏好的管理型策略;第四种,找一个不错的基金经理定投它。” 真的是,英雄所见略同。唯一不同的是,我还在我的时区,还在我的路上,还在跃跃欲试把四种融合在一起,还在看到什么好的都想着融合到自己的体系里,还在一心一意敝帚自珍地迭代自己的体系,总之就是还在把书读得越来越厚还远远没到把书读薄。 放一首非常喜欢的网络流传没找到出处的小诗: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 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 有人22岁就毕业了, 但等了5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有人25岁就当上CEO, 却在50岁去世; 也有人迟到50岁才当上CEO, 然后活到90岁。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 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 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 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 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 所以,放轻松。 你没有落后。 你没有领先。 在属于你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 谢谢你陪伴我倔强又傻气地走自己的路 @认识「有知有行」的第46天 2020.08.28
特意去找了我和米老师在 2007 年 1 月聊基金的邮件,米老师当时是这么说的: 有人说在基金里面有条指导原则就是"分散",分散培养自己的一个核心,采用风险、稳健的基金组合来控制自己的风险,采用核心+卫星的方式,选择一些短期的卫星基金来做短期投放,但是核心部分的基金始终保持控制收益和风险。这种一看就是想做长期投资的。水木上有人建议说要集中火力,这哥们一看就应该是想着短期投机的。 :-)
谢谢米老师分享,我的感受,当明白“工作比投资更重要时”,投资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我的投资经历,应该从2016年算起,主要是经历了2015年的股灾,恰巧又看了《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开始认真思考投资这件事。好在跟米老师一样,没有成为一名“思想家”,从2016.7.4号定投第一笔指数基金开始,一直在不断实践(折腾)! 比较庆幸的是从一开始就很认可指数基金这种投资方式,所以虽然各种组合,各种折腾,收益一直还不错!至少自己比较心安,现在的一个体会是,找到一个让自己睡得着觉的投资方式,然后坚持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当然还有两点感悟,看到米老师今天的文章,特别想表达出来! 1、对定投的认识 部分人对定投嗤之以鼻,这么小儿科的投资方式还能赚钱?另一部分人研究各种定投战法,期待获得超额收益。 我的感受是定投最大的功效是积累本金! 如果不是从2016年开始一笔一笔积累本金,我自己也不会想到现在本金能超乎预想!现代人每个月有800个花钱的地方,不在每个月工资下来,把一部分放入定投,怎么可能存下钱来? 反过来想,如果几年下来,本金只有几万,空有一身投资技术,即使牛市来了翻十倍,会让生活有本质变化?之前看孟岩老师的公众号,经常有留言说“孟老师,这是你自己的本金吗”,羡慕啊! 2、时间的价值 我之前觉得花大量时间去研究投资,很充实,也很有成就感,恨不得读遍天下投资书!可后来发现一个问题,看的多、研究的多,投资回报不一定正比例增长啊!因为投资很多时候,只需要你“傻傻的坚持”!在投资上花这么多时间,诗和远方怎么办? 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发觉得时间的珍贵,多一些时间陪家人,多去想想怎么把本质工作做好,适当的时间研究一下投资,性价比更高! 时间还有一个功能,女同学们,如果看看男朋友是不是对你好,愿不愿意花钱只是一个方面,愿意花时间陪你是最值得珍惜的!钱花了可以再赚,时间给了你,就没法再给了! 现在每每看到有的小伙伴,各种研究股票,各种数据对比分析,其实买一只某某蓝筹精选,不就全有了吗?找一个基金经理给我们打工,不也挺香吗!不过,我还是非常理解小伙伴的这种折腾,谁又不是这样过来的呢?
看完全文,感受最深的是,要逐渐探索自己的投资道路,这同样是认识自己的过程。 邻桌的小姐姐,在我的影响下,也跟投了长嬴,她每次就是“一键跟投”。不会特别去琢磨研究E大文章,喜欢看E大的情感博主系列,也很开心的。另外,文中“踏实工作挣钱远比通过这样的频繁交易重要的多”、“波动不是风险,拿不住才是风险”,很认同。 回想自己的投资历程,最早就是凭消息瞎买股票、报一些理财训练营,看一些理财的书。不成体系,总拿不住,也没什么收益。好在一来那时候钱不多,二来一直对存在灭失风险的P2P躲得远远地。然而,社会没在理财上割我韭菜,却在别的领域割了…… emmm,韭菜总要被割,才能茁长成长吧。 真正理财入门、找到感觉,还是在18年底遇到了且慢、孟总、E大,感谢!投资是认知的变现,在投资上学到的认知,同样可以应用在其他领域。受此影响,自己似乎在工作、生活上也有了一些变化。 目前的投资。首先,我清晰认识到,自己绝对没有炒股短线进出的天赋。频繁看盘,反而会有“情绪扰动”,影响心情工作生活。所以,如果能连续取得10%这样的年化平均收益,就知足了。 其次,我选择以长嬴作为基本盘,然后自己探索性的去买一些主动基金、其他组合。之前还尝试过,买入主动基金的第一持仓股票,再做加强。当时运气好,效果不错,哈哈。在实践、尝试中,一点点摸索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这本身也挺有意思的。就像是在打游戏,一直给你反馈,来做调整,积攒经验打怪升级。 最后,当然是持续学习、努力工作、健身运动、佛系养生啦,保持开心、活的久一点,复利才长。 以上。
米老师的经历正是我现在所经历和思考的,也是尝试了很多,发现并没有比简单策略有多少优势,还很累。本质上阿尔法比的就是超越平均的投资知识,连他们专业选手都有不值的感觉,看来我想这一轮以后,简化策略的想法也算明智之举。
米老师的文章读完感觉特别质朴,也特别亲切。看完文章,感同身受,现在的我就很像早期接触投资的米老师一样,看书,拿出一小部分去实践。竭力去弄清楚每一个投资知识点,虽然不知道今后能不能把投资内化,但是我觉得,经过实践和修行,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大小,圈内投资,不懂不投,也是一种收获!同时也感谢有知有行,亦师亦友的教导和陪伴!!
投资在我看来挺像管理的 如果自己就是一个亲力亲为的一线员工,要把这件事做好、做巧、做到别人做不了,这是他的能耐也是价值不可替代,也是收益的最大化; 而管理者的思维是明白原理,找能实现这个方案最佳的人来做,在此过程中明白自己的优势,知道对方的利益,控制住合作关系在进程中的时长,有预备方案应对突发和优化,具体该如何操作每一件投资的点,是有这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事。 我投资且慢时更投E大,因为价值投资的理论是中学就知道的,我投资的当时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投了以后涨了,且不开心,等通知我卖了就赚钱;二是赔了,那正好玩个微信曲线,等赚钱了,就卖。具体仓位怎么控制,买卖的时机,那是E大的事,我只控制在这个过程中投入多少 不得不说在此过程中,E 大的过往战绩和孟大的真实投资记录给了我最大的定心丸,🙏 由此引发了其他的跟投策略筛选,比如优秀的投资经理,这个物种肯定存在,难点在怎么做才能让他在我的投资策略中真正发挥作用,同时规避了他人性中的恶,以及现行投资环境中不利于我的部分,我希望在此过程中高性价比,再找,于其他平台有了跟定投的策略。至此完成了我的大部分投资部署。在我有投资需求的岁月里,他们表现不错👍,我很满意这样的结果
以前认识了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学习了很多知识.(连看淡人世浮沉的禅学都学了)实操了很多别人的.自己的.不同场内外策略。在每次精疲力尽的时候都会有个声音在脑海里回旋:这一切怎么这么累,值得吗? 直到翻到了那本书《断舍离》,直到遇上了“舒服最重要”的E大,直到现在来到了《有知有行》学习有知,放弃了很多欲望、隔断了不值得的人事繁杂才清醒的认识到:世界如此美好.感恩人世间的因缘际会,谢谢有你!祝所有的知行伙伴节日快乐……
米老师在文中提到的满足偏好的管理型策略指的是我要稳稳的幸福或者是以后很不错的基金公司的出的投顾资产产品。😊
所有人都在说投资大道是在长期持有,但做到的人很少。 有人心性不坚,有人自信过头,有人好奇心旺盛,有人手痒难耐…… 每个人想在投资这条路上收获的东西也不一样,千人千面,很难有一个策略适合所有人。 看懂之外,入场之前,或许还可以看看某个策略是否能让自己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