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岩专栏

用直觉还是数据去决策?

  • 孟岩 · 2021年5月24日
  • 5356
  • 19

每周一,和你分享孟岩的思考。

之前在知行读书会我们分享过一篇文章《怎样做一个大数据时代的明白人》。文中讲到,想要做一个大数据时代的聪明人,我们能做的最大努力,就是少谈观点,多摆事实,在数据面前保留一丝清明。

投资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仅仅依靠数据做决策,正确的数据也可能得到错误的结论。比如A股十年前是 3000 点,十年后还是 3000 点,但我们能说A股十年不涨吗?

换个角度想,数据只是一种结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数据?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反而是更重要的东西。

今天的这篇文章,孟岩从商业、投资和产品三个角度分享了他对「靠数据决策」和「靠直觉决策」两种决策方式的理解。希望对你有启发。

祝开卷有知。

有知有行 仝仝

原文发表于 2019 年 7 月 28 日。

最近一周,连续见到三个一直想见的朋友,聊了很多感兴趣的话题。

这几个朋友的领域并不相同,聊天的内容也不一样,但我们聊到了一个共性的话题。

当我们做决策的时候,用「直觉」靠谱还是「数据」靠谱?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话题,我曾经思考过很长时间。

我身上分别有 「创业者」、「投资者」、「产品经理」 三个标签。在这三个身份下,我经常做各种各样的决策:

  • 公司今年应该做什么?

  • 今天要不要抄底?

  • App 的 Landing 页是不是要修改,改成什么样?

这些决策的背后,通常我会不自觉的综合运用「直觉」和「数据」。

我觉得对大部分人,大部分的决策,在数据充分的情况下,都可以用「数据」来做决策。但少量、关键、尤其是数据无法证明的决策,则需要用「直觉」来做。这个「直觉」的底气来自对问题本质的思考和认知。

我们分别从商业、投资、产品来看。

商业

每次和朋友聊这个话题,我都会推荐贝索斯 2005 年的股东信。贝索斯的文字解释了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应该用「直觉」还是「数据」来进行决策。

我的翻译连带解读如下:

在亚马逊,有很多商业决策是用数字做出来的。比如建立新的物流中心。

我们使用历史数据以及现有的物流网络来预测季节购物高峰,为新产能建立数学模型。我们通过观察预期的产品种类,包括产品尺寸和重量,来决定我们需要多大的仓储空间,以及我们是否需要设备来运送的小件商品或单独运输的大件商品。为了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费,我们会分析顾客距离、交通枢纽以及现有设施等基础数据。这些定量的(基于数据的)分析决策提高了用户体验,优化了亚马逊的成本结构。

但并不是所有的决策都能用这样一种基于数学的方式做出。有时候,我们没有历史数据来进行指导,也不可能进行前瞻性实验。在这种决策中,尽管数据、分析和模型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真正主要的因素还是直觉。

贝索斯举了「降价」的例子:

亚马逊做出了每年不断降低商品价格的决策,运营效率的提高和规模经济使得这个决策变的可行。这是一个典型的无法用数学方式做出的决策。如果你用数学模型来决策的话,它会告诉你明智的做法是「涨价」。当然,数据能够揭示出价格弹性引发的销量的变化,也就是说,一定幅度的降价,能够引起一定幅度销量的增加。但是,就短期而言,销量的增加远不足以弥补价格降低带来的影响。

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关于价格弹性的量化模型是「短期」的。我们能够估算降价行为在下个月或者下个季度带来的影响,但是数学永远无法告诉我们如果长期、持续的降低价格,在 5 年、10 年 的维度,将会对我们的业务带来怎样的影响。

贝索斯的「直觉」是,降价以及在降价基础上的运营效率的提升和规模经济的形成,带来了一个长期的良性循环。更低价格、更多用户、更低运营成本、更低价格、更多用户 … 这个循环带来了更多的现金流,极大的提高了亚马逊的价值。

贝索斯认为,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通常容易带来共识,而以「直觉」为基础的决策通常备受争议。但如果你只做「数据」为基础的决策,虽然减少了争议,但一定会限制创新以及长期价值的创造。

这封信里面没有提及的是,贝索斯的「直觉」背后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认知以及价值观。

「非共识的正确」、「非线性增长」、「疯狂的资本支出前置」是典型的贝索斯的认知,「长期持续降价」虽然短期财务上可能会有影响,但长期会有「非线性」的价值爆发。这样的底层认知,才是做出「直觉」决策的底气。而「客户第一」、「永远专注长期」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保证了这样的决策得以执行。

东施效颦,举个我们的例子。

最近和不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他们都提到 2018 年初且慢推荐自己的用户到其它平台买基金的事情。

对于我们来说,这也是一个基于「直觉」而不是「数据」的决策。看「数据」的话,且慢损失了小一个亿的销量,以及这些销量背后的收入。但如果且慢的核心价值是和用户之间的长期信任,并且你坚信这样的信任会在长期带来更大的价值,那你就会更加自然的按照「直觉」来进行决策。

投资

再来看看投资上的「直觉」决策以及「数据」决策。

工作原因,我经常接触各种做量化投资的投资人,他们泾渭分明的分成两类。

第一种人,是先寻找投资的主要逻辑,然后在用数学的方式去证明,用量化的方式去寻找在这个逻辑下的一个近似最优解。

第二种人,是不管底层的逻辑,股价、估值、盈利、财务指标都是数字,用数学的方式去寻找投资的圣杯

第二种人,很多。

曾经看到过一个知名投资人的文章,有一句话大概是这样的,「在统计的世界里,巴菲特芒格不过是幸存者偏差。」

巴菲特经常说他不看「数据」,依靠「直觉」来进行决策。他真的是一个大样本下的幸运儿吗?

其实巴菲特老早就回答过这个问题。1984 年,在庆祝格雷厄姆与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发行 50 周年大会上,巴菲特进行过一次题为「格雷厄姆-多德部落的超级投资者们」(The Super Investors of Graham-and-Doddsville)的演讲。

这篇演讲超级好,我建议你有空的时候可以读一下。

我只摘录这个演讲中最重要的一段话。

在投资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群体的业绩长期显著超越了指数和其它投资者。这个群体没有诸如年龄、地域、种族等其它共同因素。但这部分赢家都来自一个精神部落——「格雷厄姆-多德部落」。这个特殊的精神部落存在着许多赢家。这种集中现象绝非巧合所能够解释。而这群成功的投资者有着一个共同的族长——本杰明·格雷厄姆

这些离开这个精神部落的孩子,都是依据非常不同的方法进行投资。他们各自前往不同的地方,买卖不同的股票和企业,但他们的综合绩效绝对无法用随机因素加以解释。他们做相同的猜测,并不是因为领导者下达某一项指令,因此也无法用这种方式解释他们的表现。族长(格雷厄姆)只提供了猜测铜板的智力理论,每位学生都必须自行决定如何运用这项理论。

而来自「格雷厄姆-多德部落」的投资者所具备的共同理论是:他们探索企业的价值与该企业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

简单说:价值和价格。

股价背后是股票,股票背后是公司,公司背后是商业价值、社会价值。

忽略 PBPEROE 背后的东西,只盯着数字来回测,是放弃了本质的东西而去追求表面的东西。

可是表面的东西是异变的、未经过未然历史考验的,是在一个小的数据集合上拟合出来的一个局部最优解。

真正的长期投资的成功,一定是符合商业本质的。对商业世界和企业的极深认知,是巴菲特不用「数据」而用「直觉」去做决策的基础。

产品

最后我们来看看产品上基于「直觉」的决策以及「数据」的决策。

我认为有两种产品经理。

第一种产品经理,他们的决策依靠直觉和洞见,他们通常都非常跨学科,同时具有很强的思考能力。他们把产品作为自己对世界的一种表达。乔布斯和张小龙,是典型的代表;

第二种产品经理,他们的决策高度依赖数据和 AB Test。他们把产品作为对世界的一种拟合,数据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某一个目标的最优解(比如如何占用用户最多时间)。代表就不说了。

「表达」是在创造,「拟合」是在搜寻。

我觉得「拟合」可能会有两个问题。

第一,「拟合」是在一个巨大的解空间里面搜索,但这个空间太大了。很多时候你只能得到一个局部最优解。而这个局部也许和你想解决的问题,隔着十万八千里。而顶尖的产品经理,可以用他的洞见和认知,用「直觉」直接找到美好的东西。回到功能机的时代,AB Test 的方式能做出 iPhone 吗?

第二,「拟合」所用的数据通常都是短期的、易变的、顺人性的。过于利用 AB Test 去追求短期数据的最佳,也许会放大人性中的「恶」。

一些伟大的产品的关键决策,一定是「直觉」做出的,这个「直觉」背后是十数年的积累。而一些细节的处理,用 AB Test 找到转化率更高的路径,未尝不可。

补充

最后,补充几点:

  1. 「数据」是表面的、可观测的、短期的,而「直觉」背后的认知则是底层的、本质的、不易寻找的;

  2. 类比一句话:「聪明是拟合,智慧是不妥协」;

  3. 「直觉」决策是由内向外(Inside Out),是内在认知的外在表达,「数据」决策是由外向内(Outside In),是用外在表现去拟合内在本质;

  4. 贝索斯、巴菲特、乔布斯、张小龙,背后是极高的内在认知以及高度的知行合一;

  5. 「直觉」决策看起来门槛低,实则门槛极高。乔布斯和张小龙太少了。我们大部分人,在很多领域,没有「直觉」决策的资本,这时候「数据」说话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6. 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用「直觉」去表达;

  7. 不止是商业、投资、产品。人生也是这样。年轻的时候我很在意别人的评价,也就是巴菲特说的外部记分牌。「别人是否点赞」、「如何评价我」、「我的话他怎么理解」,都会困扰我挺久。最近两年我似乎可以不再在意这些外部「数据」,可以更均衡、真实的运用自己的「直觉」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了。Life is too short to be someone else;

  8. 最有价值的事情,一定是和大多数人并不认同的。无论这个事情是商业上、投资上、还是产品上。所谓「非共识的正确」;

  9. 如果你能找到这样的事情:大家都不愿意做,「数据」证明不应该做,你在这件事情上有足够的积累和认知,「直觉」认为这件事有巨大的长期价值。再加上这件事情刚好是你热爱的……那就可以用最近认识的一个特别酷的朋友的话了:Inevitable Success(不可避免的成功)……

想法

发布想法
  • 知不知行不行

    数据会帮我们找到跑得最快的那匹马,直觉会让我们想到换四个轮子试试

    2021年5月24日
    44
  • 从容理财

    数据和直觉各有所长,我们分析问题要综合考虑,不经意间的利用直觉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我们开车,加速,减速,刹车,拐弯等等很多都是无意识的直觉在起作用,背后的原因就是熟能生巧,是在驾驶车辆中对视觉和触觉反应性灵敏性的积累,这些动作在一遍又一遍的实践中内化成了自己的直觉,直觉是认知和洞见的结合体。数据是对成功或者失败因子的证伪。没有谁好谁不好,就像男人女人一样,各有各的优缺点,利用好了,可以取长补短,某得长期良性发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可片面,没有绝对的事情,看参照物看对象是什么、是谁?很多事情都是相对的!

    2021年5月24日
    11
  • 无限之旅

    第9点,投资者教育,太费精力,不如推荐热门基金来钱快。但是很值得做,长期做,积聚一批价值投资者,带来赚钱和认知升级的良好效应,更多的人成为价值投资者。有知有行想不成功都很难啊!哈哈哈😄!

    2021年5月24日
    6
  • 茅台不如乓乓响

    做用数据的人,而不是被数据影响的人。 数据不会被观点打败,数据只能被数据打败。 数据时代不数据焦虑,更重要的是拥有数据思维。

    2021年5月24日
    5
  • 很凉

    我们只记得大师直觉正确时的壮举,难道大师没有直觉错误的时候吗?无数依靠直觉判断的人里才出了这么几个成功的人,是不是也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2021年5月24日
    2
  • momo_5JH4w6

    Life is too short to be someone else; 最有价值的事情,一定是和大多数人并不认同的。无论这个事情是商业上、投资上、还是产品上。所谓「非共识的正确」;

    2021年5月24日
    2
  • 清盐🍶

    是否可以理解为,以数据做决策是工具理性,以直觉做决策是价值理性🤔

    2021年5月24日
    1
  • bear

    Inevitable Success说的就是有知有行吧😝

    2021年5月24日
    1
  • 丁丁的1977

    数学不好的人必须修炼直觉。

    2025年6月17日
    0
  • 张胡杨

    数据只是决策中的参考,而不能成为决定。这里的直觉更像是洞见。

    2021年10月26日
    0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