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读书会,每周三带你读一本好书。
今天为你推荐的是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艾尼森·高普尼克的《园丁与木匠》,一份迟到的六一儿童节礼物。
你以为孩子总爱胡乱地打闹?其实孩子在学习社交互动;你以为孩子在安静地玩玩具?其实孩子是在探索世界奥秘。孩子在玩的时候,究竟在学什么?他们又究竟是怎么学的?孩子能从父母身上学到什么?
普尼克以其毕生的研究深刻地揭示出,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高手,如果你想做有远见的父母,那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思考模式给孩子设限。具体的教养方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你与孩子的关系怎么样。高手父母与普通父母的根本分野,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我们节选了结尾的「译者后记」,为你呈现最精彩的要点。
祝开卷有知。
本文为译者后记。作者赵昱鲲,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育儿书。
如今市面上的育儿书,大多是讲方法的。从如何让孩子听话、如何让孩子学习好,到怎么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怎么跟孩子读绘本……用本书作者的话说:「亚马逊网站上的教养类书籍就有大约 6 万本,其中大部分在标题里都有『怎么』、『如何』、『方法』等这些字眼。」
这些书当然有用,其中很多书也确实能帮助父母解决问题,但是,育儿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样,正如美国学者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所画的这张「黄金圈法则」,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其次是「怎么做」,最后才是「做什么」。解决了核心问题,外围的问题如高屋建瓴,自然水到渠成。
这本书好就好在,它直接讨论了「为什么」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育儿?孩子为什么如此的奇异混乱?为什么如此奇异混乱的孩子,我们还那么爱他们?
而要讨论育儿的「为什么」,就只能在进化里找原因。这就把我们对育儿问题的思考,从几年、十几年、顶多几十年,一下子放大到了十万年以上的维度。这也正是本书鹤立鸡群于其他育儿书的一个鲜明特点:书中满是各类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干货,却不是为了解决你目前头疼的一个个问题,而是将内容组织在一个超大时间维度和思考深度的进化框架之下。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做一个园丁式父母而不是木匠式父母,更是要启发你深思:做父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作者对以上问题,都在书中做了令人信服的论证,而你读到这里,相信也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在这篇小小的译者后记里,我想把作者提出的问题再换一个角度,即不再是从父母的角度来思考育儿的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而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讨论影响他们成长的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
为此,我把前面的图改了一下,对孩子来说,他们的行为也可以分三个层次来分析。
最外层是 what,即外在表现,比如知识、技能,考试考了多少分,拿过什么奖,上了什么大学,乃至将来做什么工作,等等。这是一个孩子最明显可见的指标,也是通常被拿来衡量孩子是否「成功」乃至父母是否合格的标准。
其次是 how,即特质风格,比如创造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坚毅、勇气、社交能力,等等。这些方面没有外在表现那么明显,但也可以通过观察或者测量来发现。那些拥有突出品质的孩子,哪怕在外在表现方面没有那么成功,我们也会称赞他们「优秀」,因为我们都知道,特质风格是外在表现的驱动因素。
一个孩子,哪怕现在成绩不够好,但是只要他有创造力、好奇心以及好学、探索的精神,那将来总能取得好的成就;反过来,一个孩子哪怕现在成绩很好,但如果缺乏坚毅的品格,也不具有成长型思维,那他将来难免会在长期的终身学习过程中落伍。
最内层是 why,即孩子的心理内核,这是他们对这个世界和自己所构建的核心模型。比如依恋模式:爸妈爱我吗?在乎我吗?我安全吗?又比如自尊:我有价值吗?我值得被爱吗?再比如自主:我有选择的自由吗?我能自己做决定吗?我可以追求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还是应该顺从别人的要求?
这些核心模型是孩子还在懵懵懂懂之时,对世界和自己所形成的一系列最重要的核心看法,或者说感受,因为它们往往存留在潜意识中,并非明确的信念,而是本能的反应。它们隐藏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要说别人很难轻易观察到,就连孩子自己,也经常意识不到。可是,它们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无处不在、无远弗届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这个三层模型有如下特点:
第一,内层是外层的驱动,外层是内层的体现。心理内核影响特质风格,特质风格又影响外在表现。
第二,外层更容易评估。外在表现是可以直接衡量的,分数、名次、大学、年薪等,这些都很容易比较。特质风格更难一些,但也可以观察或者测量出来。心理内核则连一个人自己都未必能意识到,别人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较长时间的相处才能观察出来。而我们总是倾向于拿最容易比较的指标来进行比较,因此,越是外层的因素,在我们的评价体系里占的比重越大,而更重要的内层因素,反而经常被我们忽略。
第三,越外层越容易改变,越内层越难以改变。知识、技能的学习当然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总比把一个人从固定型思维纠正为成长型思维,或者培养一个人的坚毅、创造力容易。但是,最难的还是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内核。
那么,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最重要的心理内核,却是父母最不重视的,而最容易在人生中学习、改变,并且受到心理内核和特质风格严重影响的外在表现,却仅仅因为最容易被评估,就得到了父母最大的重视。
于是,父母在育儿中就出现了大量本末倒置的行为。本来应该是外层为内层服务,利用外层来构建更好的内层,比如利用学习过程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进而使他有一个更高的内隐自尊,但很多父母却选择了牺牲内层,来达到外层的速成。
比如用有条件的爱去操控孩子,他弹钢琴就笑逐颜开,他玩泥巴就面色铁青。这样倒是能促使孩子多弹钢琴、远离泥巴,因为父母的爱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他宁愿放弃自己的兴趣也要争取父母的爱。一直用这样的抚养方式,可能会让孩子赢得钢琴比赛,但也会让他降低自尊、迷失自我。
用《园丁与木匠》书中的话说,进化让我们更享受、更喜欢、也更擅长做园丁式父母,因为园丁式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比木匠式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更有优势。木匠式父母要把孩子按图纸打造成一个工艺品,但哪怕图纸设计得再精妙,父母的打造手艺再精良,都只是在塑造孩子的外在表现。为了把这一层雕琢得毫厘不差,父母必然会伤害到孩子的特质风格和心理内核。
园丁式父母则致力于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有爱、安全的环境,在孩子发展得明显有问题时,他们也会剪裁,但基本上是支持孩子随着内心本性去发展的。这样培养出的孩子会有最健康的心理内核,也会有最蓬勃的特质风格,最终,他们的外在表现会千姿百态而又让人喜出望外。
焚琴煮鹤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你相信你的孩子是瑶琴,还是木柴?是仙鹤,还是肉鸡?木匠式父母往往出于恐惧和焦虑,他们害怕孩子一旦输在起跑线上,就会一辈子落后,如果没有好的外在表现,就会一辈子痛苦。他们以为疾风劲吹,会吹倒木柴,却不知瑶琴会在风中吟唱;他们以为洪水漫灌,会淹死肉鸡,却不知仙鹤会在水上起舞。
孩子天生是要成为瑶琴,而不是木柴;天生是要成为仙鹤,而不是肉鸡。进化赋予人类的伟大天赋,是灵活应对,而不是僵化重复;是在错误中学习,在困难中成长,而不是犯了错误就一蹶不振,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是要去度过一个美丽、充实、激情的人生,而不是终日无谓地辛劳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木匠式育儿不仅会毁掉本该属于你的育儿享受,还会毁掉孩子的人生。把孩子当木柴养,最后瑶琴也会成为木柴,沦为燃料;把孩子当肉鸡养,最后仙鹤也会成为肉鸡,沦为食物。
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用进化的视角以及现代发展心理学得出的证据,同时论证了孩子的天性,虽然孩子看似像木柴、肉鸡一样令人抓狂,但其实却是在进化的精妙设计下,迈向成为瑶琴、仙鹤的必然铺垫。
给他们一个花园,他们就能百花齐放,但对他们施以斧凿,则会把他们变成器具。孔子曰:「君子不器。」把精气神十足的君子培养成呆头呆脑的器具,难道不是世间最大的焚琴煮鹤吗?
愿这本书让你深思。
来源:《园丁与木匠》
转载文章发表的所有信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详见《文章免责声明》。
485 人已参与
一开始我属于木匠式育儿,想把自己未能完成的任务由孩子们去实现,时间久了感觉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儿,太一厢情愿了。所以后来的现在角色转变成了园丁式的家长。孩子成年人了,在读,他选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未来怎么样?不知道。我们都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因此,我对现在的他叮嘱最多的就三件事:第一,照顾好自己,保持身心健康,乐观向上;第二,做好当下,人生每个阶段都努力把每个阶段的事情做好,现在学什么就全身心的投入,学会学好,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第三,千万别笑话我说这话,就是有合适的对象可以谈,上学期间可以谈,谁说上学不能谈恋爱(指的是成年人)?毕竟,每个正常人学什么挣多少钱,最终都要组建一个温馨的家庭…… 总之,情商第一,智商、财商一个也别少。 好了,就到这儿吧,又写了不少啦!
每当我经过一个阶段对自己的理解更多一步的时候,我都会想想,为什么我会成为今天的自己。 有哪些是自己喜欢的特质,有哪些不是。 有什么是原生家庭带来了多少,为什么。 自己在后天环境中遇到了什么,让自己在那些岔路口做出选择。 推演到后来,于是我看到了自己的「核心模型」(文中有讲到),我看到了自己究竟拥有什么。 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思考和内观的过程。
最近最大的幸运就是:发现 投资、婚姻、养娃……的成功都是我们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那事情就变得很简单了,我只管提升自己就好了,所有的美好都会纷至沓来。 所有领域的新知都是构筑更好自己的养分。
哈哈哈,上上周刚看完这本书并做了读书笔记。我来增加一点书中内容吧。 ————我是分割线———— 看、听、玩、练——儿童学习的四种模式 【边看边学】 和孩子一起做,而不是“照我说的去做”。对孩子来说,观察和模仿技术娴熟的父母和其他人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观察他人采取行动的方式可以教会孩子有许多不同种类的人,也可以帮助他们决定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边听边学】 成为一位稳定且可以提供可靠学习资源的照顾者要比成为一位直接教导式的照顾者更有价值。关系里最基本的信任要比教学方法更重要。孩子正是在亲密的关系中,通过开放且充满活力的对话来学习的。 【边玩边学】 让孩子自发、随机、自主地玩耍有助于他们学习。打闹游戏与长大后更好的社交能力有关,而假装游戏则和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关。成年人需要为孩子建造一个支架,这个支架能帮助孩子自己建构知识——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帮助孩子玩耍,而不要告诉他们如何玩耍或试图控制他们的玩耍方式。 【边练边学】 教养模式导致孩子过上了被过度安排的忙碌生活,包括学校的正式课程、课外活动以及家庭作业,甚至连社交生活和探索也被严格地控制和安排着,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塑造他们。 青少年大脑相关研究认为,我们可以在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和监督的前提下,为青少年安排更多的学徒训练机会,通过一段时间的掌握式学习,获取挑战现实生活的经验。
无远弗届,汉语成语,拼音wú yuǎn fú jiè,指不管多远之处,没有达不到的。
教育真的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本来想做园丁家长,奈何各类鸡娃文章充斥网络,又被带成木匠家长,还是内心没有坚定的理念,就想长期价值投资,你只有相信才能坚持下去。
看完有点焦虑,生怕自己成为木匠父母。
愿我们以后都成为园艺型父母,不让后代活在我们的刻意设计里,管理但不控制。
篇文章中的焚琴煮鹤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一直提醒自己,孩子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不附属于我们父母,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也尽量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营造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并经常反省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不足,放手让孩子遵循自己的想法,正确认识自己 ,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
常常回忆起小时候的某些固定的场景,那些瞬间成就了现在性格中的一些部分,现在慢慢觉知到这些影响很深远。 对于孩子,多给他们创造些美妙瞬间,多留自由空间,未来会帮助他们习得找寻快乐的能力,也更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