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格雷厄姆如何看待「努力工作」?

  • Paul Graham · 2021年10月14日
  • 13750
  • 41

粗略地说,我们每周都要花上至少 40 个小时的时间工作。

虽然有人总是大喊着「我不想工作」,但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始终还是追求能够对工作全情投入、创造成就,因为创造性的劳动本就是人生幸福感的最大来源。我们所痛苦的,是被不喜欢、不合适的工作缓慢侵蚀。因此,我们更要花些时间和力气来找到能够助益我们增强价值感和幸福感的工作。

如何能够达到「全情投入,努力著效」的工作状态,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人生议题。本篇文章是硅谷创业之父(也是著名投资人)保罗·格雷厄姆在 2021 年 6 月份写的,他给这篇文章取的标题是「如何努力工作」。可能你会觉得奇怪——谁会追求努力?看完文章你会发现,这个「努力」其实指的是一种自然生发的状态,是毫不费力地全情投入。而这毫不费力,正需要我们足够努力。

祝开卷有知。

有知有行 娄娄

1

要说「如何很好地努力工作」, 好像没有人会觉得这是一个需要去学,或者值得去学的东西——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要努力,虽然有些人会选择不在某项工作上花费太多精力;但同时,即使是只有 12 岁的孩子们也会在学习或某些事情上显出惊人的努力。到现今,我也会在心里问问自己,关于「如何很好地努力工作」,我的认知是否比我还是学生时有所进益——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有一件事我非常确信——如果你想创造伟大的成就,你必须非常努力地工作。小时候,我还没有这个确信。学校里的任务难度不一,有时候不需要特别努力也能在相对简单的任务中取得好成绩。这种状态有点像我们去看一些知名人士做的事情,感觉他们好像不太费力就能把事情做得很好。这让我怀疑,难道存在某些方式,让人可以仅仅依靠天性中的聪明才智就能逃避付出所有我们认为的那些「必要的努力」?现在我很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没有。

2

之所以能不用太努力就在一些看似简单的学科上拿到好成绩,我后来才明白,那或许仅仅只是因为学校没有用更高的标准来考核我们;而那些看起来毫不费力就取得成就的知名人士则不一样——他们看起来毫不费力,是因为他们积累了经年累月的练习,正因如此,他们才能让整件事情「看起来」毫不费力。

当然,那些成就不凡的人们通常也有很多与生俱来的天赋才能。成就卓越有三个要素:天赋才能、实践练习、不懈努力。其实,只需做到其中两点,你就已经能够把事情做得很好了;但如果想要取得更好的结果,那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找到自己的天赋才能,大量练习,并且要非常努力。[1]

例如,比尔·盖茨已经算是在他的时代与商业领域中最聪明的人之一了,但他同时也是最勤奋努力的人之一。他自己也曾说过:「我在 20 多岁时从未休息过一天。一天都没有。」 莱昂内尔·梅西的情况也类似。毫无疑问他有着极为出色的天赋,但他年轻时的教练提起他,印象最深刻不是他的天赋,而是他对刻苦训练的投入和对赢球的渴望。P·G·伍德豪斯(P.G.Wodehouse)是我心中 20 世纪最好的英国作家。没有人能够以更看似轻松的方式取得能与他比肩的成就,但也没有人比他在写作上更勤奋了。他在 74 岁时写道:

每每写完一本新书,那种感觉就像我终于又在文学花园里摘下了一颗柠檬——这确实是一件好事。但也让我时刻保持警觉,把每个句子修改 10 遍,甚至是 20 遍。

看到这里的你可能会觉得这太极端了。但比尔·盖茨听起来更极端。十年来没休息过一天?他们比任何人都有天赋,又比任何人都要勤奋。我们也是两者都需要。

道理听起来简单,但知易行难。拥有天赋和勤奋刻苦两者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微妙的互斥关系。这可能是因为流行文化带给我们的根深蒂固的印象,也可能是因为真正杰出的人确实太过稀少。如果说强大的天赋和极度的勤奋都是罕见的,那么同时拥有这两个要素的人就是罕见的平方。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人,如果很有天赋,那么往往没那么强的自驱力;如果足够勤奋,往往天赋才能比较平庸。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想要不断冲破自己的局限,那就需要学会发掘自己的天赋才能,同时又足够勤奋。天赋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因此,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多努力一些。

3

在有来自外部强加的、足够明确的目标情况之下,一个人进入努力的状态反而是容易的,就是我们还在学校里那样。当然这也要求我们拥有一些技巧:不欺骗自己,不拖延时间(这也是一种欺骗自己的形式),不分心,在事情出错时不放弃。但这种程度的自律,似乎只有小孩子才能做到。

我从小学到的,是如何朝着既不明确也非外部强加的目标努力。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成就,既要做到向清晰明确的目标奋进,也要学会朝着没有被清晰定义出来的目标努力,为并非外界强加给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最基本的一点是,你自然就会觉得自己应该去工作了,而不需要任何人命令你。每当我偷懒懈怠时,脑海中就警钟响起。当我努力工作时,我不能确定是否有进展,但当我偷懒时,我可以确定我没有进展,这感觉就会很糟糕。[2]

我开始会有这种意识并不因为某件具体的时点或时间。和其它孩子们一样,我很享受学习新东西并卓有成效时的成就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没有取得任何成就时,我会深深地感受到一种自我厌弃。如果一定要找到一个里程碑事件的话,应该是我从 13 岁开始就不再看电视了。

我曾和好几个人聊过,他们也都是从这个年龄段开始认真对待工作的。当我问帕特里克·科里森(支付平台 Stripe 的创始人之一)他是什么时候开始无法忍受无所事事的,他说:

大约在 13 岁或 14 岁。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坐在客厅里,盯着窗外,心想我为什么要浪费暑假。

也许是青春期让我们产生了某些变化。

奇怪的是,认真工作的最大障碍可能是学校,学校让工作(他们所谓的工作)这件事看起来既无聊,又没有意义。我只有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工作之后,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但这花了很长的时间,因为即使在大学里,很多所谓的工作也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一整个部门都是毫无意义的。但当我了解到真正的工作是什么时,我对工作的渴望立刻被点燃了。

4

我想大多数人都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工作,然后才能热爱它。哈代在《一个数学家的辩白》中说:

我已经不记得我小时候对数学曾有过什么热情,把成为数学家当成职业规划的出发点也并不高尚。我以为数学就意味着考试和奖学金:我只是想胜过其他男孩,而数学似乎是我能达到这个目的的最佳方式……

直到大学毕业时读到若尔丹的《分析教程》,他才理解数学的真正含义。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读到这本书时的惊叹之情。对我这一代的众多数学家而言,它是第一流的启智之作,我也从中第一次悟到了数学的真正含义。从那时起,我开始怀着雄心勃勃的专业抱负和真挚的热情,用自己的方式去成为一名真正的数学家。

为了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工作,你需要意识到两种关于工作的假象。一种假象是哈代在学校遇到的那种,一门学科被教授给学生时,往往会产生变形——常常被扭曲到与实际从业者所做的工作完全不同。[3]另一种情况是,某些工作确实没什么意义,充其量只能算是装忙。

真正的工作有它坚实的一面。我不是在写什么第一定律,但这种坚实感是很必要的。听起来这是一个模糊的标准,但这种模糊是刻意为之的,因为它必须涵盖很多不同类型的工作。[4]

5

一旦你知道真正的工作是什么样的,你就必须学会合理分配时间,每天究竟应该花多少小时在它上面。你不能通过简单的废寝忘食来解决这个问题,对很多类型的工作来说,存在着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个时长,你的工作质量就会开始下降

这个临界点因工作类型和个人而异。我做过几种不同类型的工作,每种工作的极限都不一样。如果是比较困难的写作或编程工作,我的临界点是每天 5 小时。但当我经营一家创业公司时,我可以不停地工作下去。至少在我开公司的那三年里是这样。不过如果我坚持得更久,我可能还是需要偶尔休个假。[5]

跨越极限的唯一方法就是跨越它。你得培养自己对工作的敏感力,这样你很容易就能观察到,过度工作会不会降低自己的工作质量。在以下这两个方面,诚实地面对自己尤其重要:首先,你得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算是在偷懒,也得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算是过度工作忘记「过度工作是美德」这种说法吧,这种行为的表演性质大于实际,会让工作质量变得更差不说,如果不是有意展示给别人看,那就是有意欺骗自己。[6]

找到「努力工作」的极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份工作的难度和你应对它的能力都会因时而异,所以你需要不断观察自身的表现和工作的努力程度。

不过,努力工作并不意味着不断强迫自己去工作。可能有一些人会这样做,但我认为,我的经验更典型一些——我只会在开始做一个新项目,或者在某个关键期时,才会偶尔逼自己工作。而这种情况,我很可能会开始拖延,但是一旦我开始行动,一般都能坚持下去。

我工作时所需的动力,会因工作类型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比如,在做 Viaweb 的那段创业时期,是对失败的恐惧驱动着我工作。那段时间,我几乎从不拖延,因为总有事情可做。如果做那些事情可以让我走得更远,为什么不做呢?[7] 而现在这一刻,是文章中潜在的瑕疵在驱动着我写作。构思文章的时候,我总会纠结好几天,就像小狗决定在哪里躺下之前,会不断转圈圈。但是,只要我一下笔就不必逼自己工作了,文章中可能会出现的瑕疵和疏漏会自然地推动我写下去。

为了只专注于那些重要的议题,我的确下了一番功夫。许多问题的核心通常是更困难,而边缘是那些更容易被解决的事情。努力工作意味着,得尽你所能地瞄准核心。有些时候,你可能就是做不到;有些时候,你只能做点儿容易完成的事情。但你应该总是尽可能地接近中心,而不至于停滞不前。

「如何应对你的人生」就是这样的问题。核心往往很困难,边缘不太重要并且比较容易。当你要对工作做一些重大的、会影响人生进程的调整时,同样的原则也适用:努力工作意味着,得尽你所能地瞄准核心——瞄准那些最棘手的问题。

不过,我上面说的核心是一个问题真正的核心,而不是所有人都点头称是那种。针对「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题」达成的共识往往是错的。如果你对「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题」有不同的见解,这很可能说明,你抓住了宝贵的创新机会。

更具雄心的工作通常会更难,我们必须得承认这一点,但与此同时,也不应该矫枉过正,把「难度」当成唯一的行事准则。如果你发现自己能比别人更轻松地完成某项雄心勃勃的工作,就去做吧。无论是因为你碰巧具备某些能力,还是因为你找到了新的方法,或者仅仅是因为你对它更感兴趣,都可以。一些最好的工作都是由那些找到简单的方法解决困难问题的人完成的。

6

除了知道各种工作不同的类型特征,你还需要认识到自己最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这并不仅仅意味着要弄清楚你先天的能力优势与哪种工作最匹配;也不意味着如果你身高 7 英尺,你就只能去打篮球。你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并不仅仅取决于你的天赋所长,也许更取决于你真正的兴趣所向。如果你对某件事有着真正的兴趣,它就会自然地促使你「更努力地」工作,甚于任何其它外部规则的作用。

发掘自己的兴趣所向其实比发现自己的天赋所长要更难。天赋的范围也比兴趣的范围更小,而且,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天赋,往往在他的孩童时期就可以被看出来,与此同时,一个人是否有对某件事真正的兴趣,则更微妙一些,可能要到 20 岁左右甚至更晚一些才能发展成熟。在这之前,兴趣这个命题甚至都不会真正存在。此外,还有一些很具迷惑性的错误兴趣需要你去辨别和排除。比如,你是不是真的对某件事感兴趣,或者说,你从事一份工作,是不是因为可以赚到很多钱,或获得很多关注、或者仅仅只是你的父母对你的期待是那样的?

明确合适自己的工作是什么,其难度因人而异,差别很大。我很小就意识到了这件事情。当你还是一个孩子时,你就被植入一个认知,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每个人都一定要去找到自己的那个「使命」是什么。电影里是这么演的,很多给孩子们看的人物传记里也是这么写的。确实,有时候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有些人从孩提时期就想好自己以后要做什么,然后就去做了,像莫扎特。但更多人,像牛顿,是在连续的工作变动中才找到的。从回溯的视角中,我们可以确定那件事就是他们的使命——我们当然可以期待牛顿尽早就在数学和物理学上花更多的时间,而在炼金术和神学上花更少的时间——但这是由后视镜视角带来的一种认知偏差。实际上,他并听不到任何来自命运的指引让他从一开始就奔赴自己的「使命」。

因此,当有些人的生活在快速趋同时,也会有另外一些人,永远活得跟任何其他人都不一样。对于这些人来说,找到真正要去从事的工作与其说是在努力工作之前的「前奏」,不如说是伴随着努力工作相生发展的东西,就像一组同时进行的方程之一。对这些人来说,在这个过程中还有第三个组成部分:衡量工作的投入程度和结果质量时,也同时考虑是否应该继续在这个领域工作,抑或是应该转到另一个领域中去。如果你已经很投入工作了,也足够努力了,但却没有得到足够好的结果,你就应该考虑转换了。这种表述听起来很简单,实际上要做到却很困难。因为在工作的初期,努力工作却没有任何顺利地进展是很正常的,你不应该在最开始就放弃。你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但这个时间是多长呢?如果原本进展顺利的工作不再顺利了,你又该怎么办?那时你会给自己多少时间?[9]

甚至于什么样的结果才算好?这可能真的很难有个绝对的判断。如果你正在探索一个还鲜少有人涉猎的新兴领域,你甚至可能都无从得知好的结果将会是什么样子。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人们误判了他们当时工作的重要性,导致错失良机。

所以,不如我们这样来说——检验某个工作是否值得你持续投入并付诸努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你是不是真的觉得它有趣,你是不是对它有强烈的、长期的兴趣。这种判断方式非常主观,或许听起来显得不太靠谱,但这可能是你能够得到的最准确的答案。你才是那个真正在从事那项工作的人,还有谁能比你更了解、更能够去判断你的工作是不是真的合适、重要呢?对于你来说,又有什么比感受你对它是否真的有兴趣能够来得更诚实、准确呢?

为了能让这个判断方式真正起到效用,你必须对自己很诚实。事实上,这也是在「如何努力工作」这个问题中最艰难的:想要实现能够努力去工作,在每时每刻你都要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

「努力工作」并不简单,不像一个表盘,你可以轻松地把指针拨到 11 点,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必须在每个步骤里都找到自己清晰的答案。你必须了解工作的各种类型、搞清楚你最适合做哪种工作、尽可能拨开琐碎杂务接近这个工作的核心问题、对自己的投入程度与工作结果保持观察与审视、并在不折损工作质量的情况下每天投入尽可能多的时间。这个系统的复杂性让你无法自欺欺人,也无法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但如果你能保持诚实与清醒,答案与结果就会自动显现在你眼前,更自然而然地,你会感受到鲜有人能体会到的高效率与成就感。

注释

[1] 在《天才的公共汽车票理论》中,我说卓越工作的三个要素是天赋才能、决心和兴趣——这是前一阶段的公式——决心和兴趣产生实践和努力。

[2] 我指的是以天为单位,而不是以小时为单位的决议。你经常会在不工作的时候有所收获,比如,在洗澡的时候,甚至在睡觉的时候,问题的解决方案就出现在你的脑海里。但这肯定是因为你之前有在努力工作。

偶尔去度假是好事,但当我去度假时,我喜欢学习新的东西,不喜欢干巴巴坐在沙滩上。

[3] 孩子们在学校里做的事情中,最接近成年人社会中真实情况的是体育训练。诚然,因为许多体育项目起源于学校里的游戏。但至少在这一领域,孩子们所做的事情和成年人一模一样。

在普通的美国高中,你可以选择假装很严肃地做事情,或者认真做一些装模作样的事情。可以说后者其实也不差。

[4] 知道你想做什么工作并不意味着你能做到。大多数人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特别是在职业早期。但是,如果你知道你想做什么,你至少知道要把你的生活推向什么方向。

[5] 高难度的工作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时间其实限制更少(不需要一定每天 8 个小时)。这为有了孩子后工作时间减少的问题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改做更难的事情。实际上我就是这么做的,虽然不是故意的。

[6] 在有些文化环境里,鼓吹表演性地努力工作(甚至是加班)的传统,我不喜欢这种。因为这会让一些重要的事情没有被深度落实,又使人们在做不重要的事情时还把自己弄得很累。对此我知道的不多,不能确定它是好还是坏,但我猜是坏的。

[7] 人们在初创企业上如此努力的原因之一是,初创企业可能会失败,而当他们失败时,这种失败往往是决定性的和明显的。

[8]为赚大钱而工作是可以的。你需要以某种方式解决钱的问题,而通过尝试一次赚很多钱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并没有错。我想,为了钱而对钱感兴趣也是可以的;不管你对钱有多大兴趣,只要你能意识到你的动机。要避免的是不自觉地让金钱需求扭曲了你对什么样的工作最感兴趣的想法。

[9] 许多人在小规模项目中面临这个问题。但认识和接受单个项目的失败结局,比完全放弃某种类型的工作要容易得多。你越是坚定,就越是困难。就像西班牙流感受害者一样,你在与自己的免疫系统作斗争。你没有放弃,而是告诉自己,我应该更加努力。谁能说你不对呢?

原文链接

How to Work Hard

延展阅读

本文不提供职业建议,却能助你一生
为什么拼命努力还是感到不幸福?

想法

发布想法
  • Xin_p8OyLz

    非常认同对于保证工作质量来说,存在一个最佳工作时长,就像我在21、22年体验的那种感觉,虽然每天都有下午茶,周五还有TGIF,每天实际工作时长并没有很长,但仍旧可以完成工作目标,并且在20-21-22年,工作量有一个逐年递增的趋势。

    2024年8月1日
    0
  • Xin_p8OyLz

    为什么我对目前的工作能保持热情,我认为主要有两点:1、我有能力在工作中解决问题并获得及时反馈(完成OA答复、新申请撰写等),可以获得满足感;2、我有相对专长的领域——检索、分析,可以提升我的自信和配得感;3、我在这个广泛的IP领域有能够并需要不断学习的地方,可以刺激我的自驱力。

    2024年8月1日
    0
  • 此生待续

    不强求,我迟早回来看的,缘分没到

    2024年6月10日
    0
  • 王想想

    感觉花多少时间用在工作上取决于工作的性质和对工作的态度,读研的时候一周做七天实验,而且是早晨7:00到晚上10:00,都没有感觉到自己需要休息一下,现在自己真正工作了,早9:00到下午5:00,而且双休,就会感觉自己很努力了,前者是感觉是在为自己做实验(可能类似于创业),而后者虽然工作时间越长自己也能赚得更多,但是可能单纯的金钱并不足以提升工作对于满足内心的价值,所以也没有动力去工作那么久,加班的时候效率就会下降。

    2024年5月27日
    0
  • 阿池_5zRyEn

    能够找到人生真正有趣的事业,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而更幸福的事情,就是这个事业还能满足你的生活所需。 工作的时候时常在想,为什么同样的工作有的人可以全力以赴,而有的人却是得过且过。我觉得人的目标真的很重要,振奋人心的目标就像心中的一团火,越接近它就会越旺盛。给自己画个大饼,是最好的前进动力。希望我能保持心中这团火,脚踏实地,眼里有光。

    2024年5月13日
    0
  • 旖旎

    也许可以现在在做的事情都当成工作,就会更有仪式感和时间观念!

    2024年1月27日
    0
  • ftiytee

    谈谈我的看法,作者提到的找到有兴趣的工作,然后努力,这说的很好。但是其中有一些人们会想错的误区,比如我要努力,是不是放松就是罪恶的呢,或者说轻点,就是损耗了自己(的成长,价值)呢?是不是尽全力把自己的时间拿去努力才是更好的呢?(比如说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经验,学习思路......) 首先我叠一个甲,想学习知识,当然可以学,但如果不想学呢,又当如何?罗素有一句话,我觉得很适合放在这里“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我们得明白,人不是机器。能做到十分的努力,那最好不过。如果做不到,也一点事都没有,这其中浪费的时间就是另一种意义,浪费时间的获得的意义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况且大多数人也都如此,不必难过。 不过有一件事你得明白,知道自己在浪费时间仍然选择浪费时间和不知道自己在浪费时间的情况下浪费时间是两回事,我知道我写的这个也很有误导性,容易让人想错,有问题就问我,我有空就回。

    2023年12月27日
    0
  • 同路人_IPLo1N

    希望早日财富自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2023年11月9日
    0
  • 番茄芯

    成就卓越有三个要素:天赋才能、实践练习、不懈努力。其实只需做到其中两点,就已经能够把事情做得很好了。

    2023年8月27日
    0
  • 野风吹

    此时此刻看到「二八法则」,一下点醒我了。 最关键的时间有用来做最重要的事吗? and 有知有行的朋友们可以支持夜间模式下划线有其他显眼的颜色吗?像微信读书一样,我可能眼神不大好使,常常看不起化成功没…😧

    2023年8月25日
    0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