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叮咚,知行黑板报准时抵达,请查收。
今天是黑板报第 100 篇啦 🎉。第一篇黑板报文章写于 2020 年 7 月 21 日,到现在马上就两年时间了,很感恩大家一直以来的陪伴。
2020 年 7 月到现在的股市,我们经历了大涨大跌。尤其是今年,在经济停滞,叠加外围通胀压力的市场环境下,股市普跌,债市也表现不佳。大家投资的产品,多数跟股市、债市相关,自然赚钱效应很差。另外,今年的市场环境也会对很多人的工作、生活造成影响。总之,在这两年的市场里,我们多数处于逆境之中。
在逆境之中,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等待变得难能可贵。黑板报每周一篇的文章,期望能帮助你面对复杂甚至消极的市场环境,消除你内心的恐惧,用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投资,面对生活。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了我们作为同路人的陪伴,那说明,我们这两年的付出,是有意义的。
在黑板报第 100 篇的今天,我们想发起一个调查问卷,作为一个阶段总结记录下来。我们公司的产品经理们很喜欢一本书,是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的《与运气竞争》。
在这本书里,作者解答了一个问题:「是什么促使用户购买和使用某款特殊的产品或服务?」他给出了一个简单却有效的理念:「用户并非是在购买产品或者服务,而是将产品或服务带入生活,以实现某种进步」。他把这一进步称为用户想要完成的任务。
比如说,我们「雇佣」微信,是通过它和我们的朋友以及感兴趣的人保持连接,我们「雇佣」微博,是通过它了解最新的信息和八卦……
对于我们来说,每周一篇的黑板报专栏、日常管理的黑板报策略都是我们的产品,那么大家雇佣黑板报想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呢?欢迎你在留言区留下你的想法。我们会记录下来,让这些留言成为黑板报发展迭代过程中的见证。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的认知也会发生改变,也许现在记录下来的,明年就变了,所以,请不要有任何压力,100 篇虽然是个重要节点,但说到底,它总归是个过程。
接下来说一下最近一周的市场情况。最近一周股市整体调整,我们关注的一些宽基指数以及大多数的行业指数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调。宽基指数里,中证红利相对抗跌,但也跌了 2.98%。沪深300、中证500和创业板指分别跌了 3.92%、4.15% 和 4.33%。
行业方面,除了家电、建筑、电力及公用事业出现上涨,其他行业都出现了下跌。煤炭、有色金属、基础化工跌得最多,煤炭跌了 7.94%,这类行业最近的波动明显加大。
与股市回调不一样的是,这周公布了 6 月份的经济、金融数据,数据表明随着疫情缓解、国家出台了各种刺激政策,我们的经济基本面情况有所缓和。
为什么经济有复苏迹象,我们股市反而会出现调整呢?不是一直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吗?原因还是我们经常说的,股市反映的是对未来的预期,它一般会领先于经济指标几个月的时间。
就拿今年前几个月的股市大幅下跌来说,大家预期到未来的经济环境有所恶化,就会抛售股票,尽管当时的经济数据还没体现出这种悲观预期来。接下来,随着国家出台各种政策刺激经济,释放流动性,对股市构成利好,股市在 4 月底抢先反弹,而经济数据则是在 6 月中旬才真的显示出来经济有多差。
站在当下来说,6 月份的经济数据有向好趋势,这种向好趋势股市已经提前反映了。大家考虑的是未来呢?下半年会怎么样?
由于悲观情绪带来的大幅下跌已经在最近的反弹中得到修复,接下来国家会不会在经济基本面正常后,收回原来的刺激政策?企业盈利究竟能不能做起来,上市公司中报快出来了,要不要观望一下?下半年会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单纯从交易角度来说,这次反弹力度不小了,该出现回调了吧?
上述的种种考虑,会带动大家想停下来观望观望,寻找一下方向。
经过一周的调整,我们的全市场温度和具体指数的温度都出现了下降。全市场温度来到了 20°,在全市场温度的指导下,当下可参考的股票仓位是 50%~60%。黑板报前 6 期的股票仓位在七成以上,本次都不发车。
当下黑板报第 7 期的股票仓位是 57%,本次可以发车,发车买入一份恒生科技,一份工银瑞信前沿医疗A。
具体如下:
黑板报 - 第 1 期:不发车
黑板报 - 第 2 期:不发车
黑板报 - 第 3 期:不发车
黑板报 - 第 4 期:不发车
黑板报 - 第 5 期:不发车
黑板报 - 第 6 期:不发车
黑板报 - 第 7 期:发车一份恒生科技,一份工银瑞信前沿医疗A
说完发车情况,我们来说一下大家在使用「全市场温度」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常见的问题是:今天很多指数涨了,全市场温度怎么跌了?我的持仓都是跌的,全市场温度居然是涨的?全市场温度在 2020 年显示是中估,但我的主动型基金都涨了很多了,明显基金发行市场很火热,是高估状态啊,你这全市场温度不准啊?
这所有的问题的背后实际上跟我们对「全市场温度」的计算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之前在「和你聊聊『知行温度计』幕后的事|知行研究」这篇文章里,讲解了我们的全市场温度是如何计算的。直接拿过来,不了解的人可以再详细看看,了解的人可以直接略过。
1、样本空间
我们的目的是衡量A股整体的温度情况,所以我们计算的样本空间包括A股所有上市公司。
2、计算指标
怎么计算出股市温度高低呢,我们主要考察的是股票的估值高低。衡量估值高低的指标有很多,包括 PE、PB、PS、PEG 等等,这些估值指标各有侧重,通过分析,我们决定综合考虑 PE 和 PB。
A股的上市公司有很多,每个公司的估值情况确定后,如何得出A股整体的温度情况呢,这里面涉及如何给公司定权重的问题。市场上常用的计算方式主要包括:市值加权(例如总市值加权、自由流通市值加权)、等权、算术平均和中位数等。
我们采用的是等权方式,一方面可以反映A股每个股票的整体情况,另一方面,从投资选择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每个公司都是平等的。
3、考察周期
我们计算得出每个时点股市的估值情况,通过分析其在历史周期中的位置来得出股市的温度。这个周期如何选择呢?
如果周期选择过短,不能包含一轮牛熊周期的话,那么「股市温度计」的参考意义不大。如果周期选择过长的话,又会弱化当下的市场情况,毕竟股市机制也是不断优化的。例如站在当下,把 90 年代的股市纳入进来的参考意义也不大。
综合考虑后,我们选择包含两轮完整周期,来得出当下的温度情况。
简单点来说,全市场温度衡量的是当下全部A股的估值数据在一个很长的周期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既然说明的是全部A股的情况,而我们实际投资时并不真的分散持有全部A股,这就造成了全市场温度的变化有些时候跟自己的感受不一致。尤其是当你集中持有某个行业或者某类风格的基金或者个股时,这种差异会更明显。
那么我们计算的全市场温度能不能很好地体现全市场估值的高低呢?实际上,现在很多平台也都开始推出了股市温度计,大家的数据还是有一些差异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性,涉及到上面的计算方式的选择不同,例如选择的是 PE、PB 还是其他估值指标,历史周期选择几年,把全部A股整合起来计算全市场估值时,是选择等权、加权还是其他方式,都会对最后的结果造成影响。
如果大家都考察长周期的话,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权重方式的选择。我们的全市场温度选择的是等权,所谓等权,就是每个个股在计算全市场温度时被赋予的权重是一样的,不论个股市值大小,不会厚此薄彼。
在等权的视角,所有公司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如果等权估值出现了低估,那意味着全市场大部分个股出现了回调,估值下跌。反之,如果等权估值出现了高估,那么意味着全市场大部分个股都出现了大涨,估值都不低了,很难找出来性价比高的品种。
利用等权方式计算全市场估值,更容易找到市场情绪极端表现的场景:过度的恐惧和过度的贪婪。因此在等权视角来看,低估大幅加仓和高估需要卖出的机会并不多,其他大部分时间,市场温度不高不低,可能具体指数品种方面有涨有跌,但总能找到性价比高的品种去配置。
为了让大家对等权有更深入的了解,它的优势是什么,它的劣势是什么,我们把等权和加权方式计算的全市场温度进行了对比。为了简化,我们估值指标只选择了 PE,历史周期选择了 10 年,加权方式计算时选择的是个股的流通市值,如果某只个股的流通市值高,它在全部个股中的权重就会更高,它的估值变化对全市场温度的影响也会更大。
等权和加权方法下,PE 10 年百分位的数据从 2005 年到现在,大部分时间都保持了一致性。在普涨普跌时,两种算法的一致性会更高。在结构性行情下,例如 2009 年和 2020 年的市场上涨里,二者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尤其是 2020 年,加权视角从 2020 年 7 月就进入了高估区间,且持续了很长时间,但等权视角则属于中估,并不高。
原因是,在 2020 年,大市值公司也就是以贵州茅台、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大盘股涨得很好,估值出现了升高,相对而言,中小市值公司则表现一般。
也就是说,在全市场个股整体上涨和整体下跌时,两种算法的一致性很高,当结构性行情发生时,尤其是大小盘风格的股票出现很大的分化时,二者的差异会较大。
打卡。不知不觉看到第100篇了。感谢引我入门的老公。过往我也参与过权益投资,但都是傻瓜式的,跟着黑板报,我收获了很多。主要有三个。一是由浅入深的了解了权益类投资的基本知识,二是体验到了无条件的信任来自于无条件的理解和陪伴。三是看到有那么多评论,这些都是同路人,大家一起在这个有趣有料的地方相知相行。
等权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盈利不佳的情况,又因为等权重是否就会出现估值为负数的情况,这个时候请问如何处理呢?
好😁
记录投资过程中的变化
我看了下我的账本,发现回撤到了四月份了😭
黑板报是我了解市场的最佳途径
黑板报是我积累投资知识,提升投资认知的工具(内容)。
哎呀,黑板报的声音怎么变了呀?????
等权反应了一种意义上的群体智慧或者乌合之众,既有行业的,也有整体的。而加权一定程度反应了对个体企业的情绪。 另,我期望黑板报能给我们的就是一种长期的陪伴。
买入和发车是不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