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05 年算起,我学习投资已经有 17 年。
我曾经以为,我会对投资和市场越来越了解。
恰恰相反,在市场「存活」的时间越长,我越来越意识到永远会有超乎我想象的事情发生,一切无人知晓。
我想把这些年来在市场中学到的,那些在失败、痛苦、迷茫中感受到的东西写下来,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1)站在时间一边;
不上杠杆、不做空、不用短期可能要用的钱来投资,否则准备好承担相应的后果。
2)市场价格包含了很多信息,我只知道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当我开始做主观判断(比如「这个公司很好」、「已经跌很多了」、「最近趋势不错」)的时候,多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比市场知道更多。
3)做好大类资产配置,分散持仓;
包括大类资产标的(比如 A 股、美股、债券、宽基、价值、成长……)以及比例,这个配置本身决定了大部分收益。
4)宽基指数作为原点和核心仓位;
宽基指数(沪深 300、标普 500 等)不会死,更重要的是它的筛选机制会突破人的认知和情绪限制,帮助我们捕获优秀的公司。
5)短周期的择时是无效的,长周期的逆向投资是可行的;
参见 #2 短期猜明天的涨跌很难,利用投资者群体情绪做长周期的逆向投资,值得尝试。
6)在宽基的基础上,基于自己的能力圈来扩展;
市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效。只有确信自己真的比市场「更懂」一个行业、一个公司,或者真的能找到有能力做到这些的基金经理时,再把一部分仓位配置给 TA。
7)用仓位上限和加仓节奏来保护自己;
参见 #2 市场比我们知道太多。无论觉得自己多么懂一个行业或公司,无论标的跌了多少,设定好一个品种的上限(超过不再加仓),控制好补仓的节奏。
8)长期合理的预期收益是 8%~12%;
一年三倍者如过江之鲫,三年一倍者却寥落星辰。对大多数人(包括我)来说,8%~12% 已经是很好的收益,短期超过的部分,更应该归功于运气,大概率还会还回去。
9)计划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计划(Plan your trade, trade your plan);
人脑远没有我们自己想象的那么客观和冷静,尤其是在极端时刻。根据策略来交易,根据结果来迭代、升级策略,而不是按照主观想法违反策略。
10)正确对待信息;
参见 #2 绝大多数时候,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的信息。当我们看到一则信息的时候,第一根本不知道真假,第二根本不知道有多少人更早知道并根据它交易了,信息已经体现在了价格中。
11)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参见 #2 以及以上所有,当你在平均收益率(长期持有指数)之外做出额外的选择(择时、择股、选择基金经理)时,就是在用你的「超额认知」来交易。你是不是「真的懂」,决定了交易的结果。长期来看,你的长期收益率会回归到你的认知水平。
扩张自己的认知账户,投资收益自然会跟上。
12)投资哲学需要和我们的价值观匹配;
市场有很多投资策略和哲学,长期都有可能赚到钱。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投资策略和哲学,这决定了你和它的关系,决定了是否能长期持有,决定了是否能在它不适应市场风格的时候拿住它。
13)投资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让自己更焦虑;
收益率、市值这些数字经常掩盖我们真正的目标。如果因为投资而整天陷入焦虑,说明我们的投资策略或是仓位不合适。
14)投资收益,根本来自于人类经济的增长;
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市场交换,这些因素促进了最近 200 多年人类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是财富的根本来源。投资获得良好收益,是尊重世界的规律,做正确的事情,参与到价值创造后自然的结果。
15)「我」变小,是投资成功的开始;
「我」只是整个世界非常微不足道的变量,当「我」变小,当我们把亏钱的原因归结于自己,而不是市场、国家、主力、战争、其它,可能就离投资成功不远了。
有知,有行。基于这些原则,2017 年 9 月,我开始记录本金 500 万的投资实证,希望用事实证明,普通人在 A 股也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
五年过去了,结果如何?「有理有据」项目组的伙伴做了一张图,你可以从中看到,这 15 条原则在真实的市场环境里,是如何被践行的。
(请横屏阅读,点击图中标题可阅读对应文章。)
不知大家发现没,收益图中的文字文章链接是可以打开的,这些文章更一步解释和论证了文中的投资价值观
五年实盘,配置资产; 上浮下探,不惧不贪; 历经磨难,穿越时间; 长途漫漫,一路相伴!
很多年前,我看《时间的玫瑰》,懂得了静待玫瑰的绽开。 很多年前,我看《投资是场马拉松》,懂得了"慢则快,少则多"。 前几年,我看到一句话:资产配置是投资世界唯一的免费午餐。 巴菲特说过: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结果他越老越富。 两年前,我参与了"长钱计划",这是我的养老计划,我的旅游基金,我的投资实证,站在时间的一边,不随意打扰复利的增长。
查理·芒格的学生李录说,价值投资者永运只占人群的5%,其余95%都扺抗不住频繁交易的诱惑。
文末的长图制作,真的是太用心了。
这张图我要打印出来,跟西格尔教授的百年美国大类资产收益图贴在一起
孟大的持仓是什么呢?全是宽基吗?发现孟大的收益率与他的择时决策也有一定的相关,普通人难做到呢
怎么投资长钱账户,下了雪球,还是不知道怎么弄?
我有个问题问孟岩(你的实证账户和有知有行给客户的是一个投资策略吗?) 你作为投顾希望客户分散三个钱包(1短钱,2稳钱,3长钱),客户自己可以选择这三个去分散配置。 我想问你的是如果客户买入一笔钱,那么买入后你作为投顾可不可以去配置美债黄金宽基金,分散的配制成为一个产品,然后把这个打包放在客户的面前。 一个均衡分散的策略,你别管短钱稳钱(这个是客户自己储存的刚需钱),你就专注做一个策略产品,这个策略分散的买了货币中国基金债券基金美债黄金宽基金,这个策略的收益率中规中矩,波动率也低,看起来就像匀速的蜗牛,它既没有股票基金10%的收益率,也没有两三年的阴跌,每年都收益一点,股票跌了黄金涨美债跌了股票涨,总之都相互制衡住,跌也跌不了多少,涨也涨不了太多。 只做这样的一个策略,任何人随时都可以买入。 现在做的短钱,稳健,长钱,海外,是分开的,客户需要自己配置买短钱,买稳钱,买长钱,买海外。客户买了这几个钱的综合年收益率不高。波动大。即使你们用了大数据,人物力财力。费时费力,也就是无法跑赢你的实证收益率,那么为何不直接做一个策略产品呢?均衡分散的把各大资产都买一点打包让客户选择,波动率很小,收益也平均6%,稳稳的笨笨的安全的运行多好。反正投资最后长期年化收益率也就个位数,何必要复杂化呢,花费那么多研究干啥,人类的精英都研究出来了投资的科学数据规律,你们作为投顾就遵守这样原则去投资做策略给客户推销,然后客户就别研究了,客户去干自己的工作安心生活,你们也节约研究的精力喝喝茶,你们投顾轻松客户轻松,市场轻松,大家都无为而治了,多节能减排。如今所有的客户都成为了专业投资研究人员。投顾也在研究,人类的西方金融精英都研究了研究了几百年,彼得林奇研究的头发白了,巴菲特九十岁了还研究天天学习。哎呀,怎么人类的最优秀的脑袋就消耗研究金融上了。这消耗太大了。 我五年以来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诺贝尔基金为啥至今运行不断,我生前买点什么,我死后按照我的遗嘱,任何一个识字的人都可以继续把我生前购买的投资资产运营下去,持续不断产生收益),既傻瓜式操作就是不需要操作,波动很小,收益也有6%~8%,每年都有分红,我对这个计划叫做(自由现金流的永动机)。 交了五年学费后,实践各种挫败后,我逐渐的找到了方法目标,我在靠近理想。 实现了这个理想后,我的大脑从投资理财的江湖里退休,因为这个江湖根本不用研究,明白这个道理之前在研究研究,这个江湖不需要任何操作,不需要任何人力物力精力,金钱自己钱生钱,投资理财的金钱根本不需要24小时照看的保姆,这个和做实体生意不同的(实体生意需要时时刻刻经营)。
昨天刚还清了房贷…如果早一点看到这篇,估计会想想还是投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