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岩专栏

牛市是很多投资者亏损的原因

  • 孟岩 · 2021年2月2日
  • 8555
  • 74

每周一,和你分享孟岩的思考。

之前孟岩说过:A股牛市像是一场群众运动和储蓄搬家。随着技术和信息传播的发达,情绪感染和储蓄搬家的速度越来越快了。我们现在仿佛又站在了这个时点。

事实上,牛市是很多投资者亏损的重要原因。今天的这篇文章孟岩回顾了历史上的两次大牛市,思考了什么是导致价格快速上涨的原因。希望对当下的你有一点启发。

祝开卷有知。

有知有行 仝仝

什么是牛市

A股语境下的牛市, 是指价格在一段时期内的快速上涨。

下面这张图,是中证全指(000985)在 2005 年和 2015 年中两次牛市的持续时间和幅度。

来源:雪球

其中,2005 年 6 月到 2007 年 10 月是大盘股的大牛市28 个月内上证指数翻了 6 倍;2014 年 10 月到 2015 年 6 月是小盘股的的牛市8 个月内,创业板指将近翻了 4 倍。

总结一下,我们今天讨论的牛市,是指在短期内,指数(价格)快速上涨的市场。

什么导致了价格的快速上涨?

我总结过一个公式,股价 = 价值 × 估值(情绪)

这个公式中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变化的是什么?

是公司价值么?显然不是。快速变化的是大众的情绪和预期。从极度乐观到极度悲观,再从极度悲观到极度乐观。

熊市的底部区域,价格被公司的价值托住,情绪或者说泡沫被极度的压缩;而在牛市大量原本并未投资的人群步调一致的快速入场、贪婪情绪猛烈而集中的释放,造成了短时间内指数价格的大幅上涨。

A股牛市交易的人群数量,比熊市高一个数量级。大多数原本并不投资的人纷纷冲进市场,他们完全不理解、也不管股市的根本价值,交易的唯一原因是 「隔壁老王赚钱了」,「再不买就来不及了」,「都说明年要涨到 6000 点」。

情绪爆发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从前时间过得很慢。2007 年,牛市可以走两年;2015 年,托移动互联网的福,8 个月就可以更高效率的搞定了。

看看 2007 年和 2015 年的牛市

我们用历史来检验这个结论。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比较准确的「测量」情绪的指标。

这里我选用了「百度指数」。「百度指数」基于百度的搜索数据,覆盖人群很广,可以帮助我们洞察主流人群的行为习惯的变化。

简单地说,一个关键词的指数越高,表明这个关键词的搜索量越高,代表对这个关键词所感兴趣的人越多。

我们选取从 2011 年到 2018 年的时间段,并把 2014 年 10 月至 2015 年 7 月定义为牛市,其余为熊市阶段。

我们分别来看几个不同的关键词在熊市牛市的搜索量变化,来反推背后情绪的变化。

关键词 1:「股市+股票」,代表:对股市感兴趣的人的数量。

可以看到,在 2015 年牛市顶峰的附近,对股票感兴趣的人的数量大概是熊市平均的 30倍。

关键词 2:「创业板」,代表:对创业板感兴趣的人的数量。

2015 年牛市是创业板的牛市牛市顶峰的时候对创业板感兴趣的人的数量,是熊市60 倍。

关键词 3:「基金+基金净值」,代表:对基金感兴趣的人的数量。

2015 年的牛市中通过基金间接入市的新人,是熊市10 倍。

通过这几张图,你可以看到熊市牛市,几个「股市」相关的关键词的搜索量变化,也能感受到背后所代表的情绪的剧烈变化有多么巨大。

另外,都说美股牛长熊短、波动很小。按照刚才的推论,美股的情绪变化应该远没有A股这么剧烈。

我们来用 Google Trends 看看是不是这样。

这张图是从 2004 年到 2018 年,在美国地区,Google 访问量里 「Stock」 关键词的搜索量趋势。在这张图里,实在很难区分什么时候是牛市、什么时候是熊市,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差别,只有 2倍左右。

未来还会这样吗?

熊市无人问津,牛市新增几十倍的新股民。这是A股情绪剧烈变化的最重要原因。

未来还会这样吗?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去理解,为什么我们的股民和基民会像旅鼠一样如此步调一致,每隔几年就完成一次把钱搬进股市的大搬家。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价格的公式:

股价 = 价值 × 估值(情绪)

熊市的底部区域,情绪或者说泡沫被压缩到极致,没有太大的下降空间。经济持续增长,公司价值持续增加,带动价格(指数)微幅上涨;与此同时,底部时期一些特殊的政策,比如 2014 年底的「沪港通」,可能带来「情绪」的催化,造成价格的上涨。

这样的上涨,逐渐带来了赚钱效应,慢慢从媒体、朋友圈以及聚会上传播,引发新的交易人群进场。随着股价的继续上涨,认为价格超过公司价值的投资人会逐渐卖出,大多数时候会引发价格回落,上涨结束;而如果新的买入人群源源不断,进来的人超过了离开的人,价格不断上涨形成正向循环,牛市就形成了。

举个 2012 年末的一轮小牛市的例子:

来源:雪球

这张图里的第一个圆圈是 2012 年的 12 月,当时估值已经非常低了,并且 2012 年 12 月股市大涨了 15%,但当时的其它因素比如货币政策和其它并不能支撑这个涨幅,反弹结束;而 2014 年四季度的上涨(第二个圈),最终在其它因素的共振下演化成了一轮牛市

A股牛市更像是一场群众运动,需要各种因素所引发的共振。

这样的共振,通常需要很多的机缘巧合,这些机缘凑在一起的周期,通常是 5 到 8 年。

写在最后

虽然都在讨论牛市,但我不喜欢这样的牛市这样的牛市,并没有创造价值,而是在进行巨大的财富转移。巨幅的波动给国家以及大多数人带来巨大的伤害。事实上,牛市是很多投资者亏损的重要原因(是的,你没看错,是牛市而不是熊市)。

我和我的伙伴们想改变它。

如果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一点,去影响更多的人,帮助他们懂得自己与金钱的关系,理解投资的大道,了解时间和复利的意义,学习驱动长期股市上涨的根本因素,陪伴他们一起克服情绪对投资的影响。我想,我们就可以降低A股波动的幅度,也能帮助更多的人利用资本市场赚到合理的收益。

期待那一天。

想法

发布想法
  • 大辉同学

    切记追涨杀跌📉

    2024年10月9日
    0
  • 何妨吟啸

    敬佩孟岩的理想主义,但投资者教育/陪伴这件事情个人感觉并不乐观。 有知有行肯定可以帮到一部分经历过牛熊的老兵,但几乎帮不到那些因为牛市而急吼吼入场的新人,他们数量上往往是老兵的数十倍。他们通常更年轻,更希望一夜暴富,他们必须赢过,输过以后才能定下心来反思,这是基因决定的行为模式。 只有经历才能塑造认知,而不是简单的阅读,哪怕深度的思考也很难让大脑真的相信那些朴素正确的投资法则。或许哪天科技发展到了可以用VR实现黄粱一梦来体验牛熊,又或者脑机接口直接修改神经元来塑造认知,这时高效的投资者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吧。

    2023年5月16日
    0
  • brian huang

    随着90后,00后这代投资人越来越理性,另外加上政府调控手段越来越成熟,那种超快,超猛的大牛市可能再也不会出现了。未来更有可能是长期慢牛类似美股那样的格局。

    2022年6月18日
    0
  • 六惟liuwei

    日常赚的是辛苦钱, 熊市是投资者赚钱的主要原因 牛市是赔钱

    2022年3月17日
    0
  • 汤勇勤

    熊市是价值投资者春天,牛市是大部分基民亏损的原因

    2022年3月2日
    0
  • 洪涛

    感谢孟大分享,让投资更理智

    2021年3月30日
    0
  • Evelyn

    大多数人还是将股市看做是零和博弈,在短期进行买入卖出,追逐热点并频繁交易,并不赞慢慢变富😂

    2021年3月24日
    0
  • 白云苍苟

    很多人并没有规划自己的资金在未来几年的用途,盲目的将几个月或者一两年要用的钱投进去,想着赚波快钱就离场,谁知🙄

    2021年3月17日
    0
  • 满架蔷薇

    每次的大跌都是市场对自己的教育,反思自己的仓位配置,能睡的着就不动了😊

    2021年3月11日
    0
  • 星语心愿

    牛市往往比熊市更危险。

    2021年2月27日
    0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