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和你分享孟岩的思考。
人为什么要工作?可以是获得劳务报酬,过上更好的生活;也可以把工作当作渠道,用公司的资源做自己热爱的事。
做投资呢,也有两个视角。可以是每日盯着外部结果,被各种声音左右;也可以是学习提升自己对投资的理解认知,关注投资更本质的东西。
前者是把自己的幸福与价值交由外部评判,后者则是把目光放在自己的身上,学习从自身寻获幸福和确定性。
今天为你分享的是孟岩的《 Inside Out,由内向外》,愿我们都能做一个求诸于己,能够从自身获得乐趣的人。
祝开卷有知。
最近重读了史蒂芬·柯维博士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出版于 1989 年,到今年刚好 32 周年。我在初中的时候曾经读过一次,读得懵懵懂懂,完全没有留下印象。因为最近经常在不同地方看到这本书的引用,于是买来重读。
书大好,强烈推荐。我在这个实证里面经常提到的 「以终为始」、「要事优先」 也都包含在柯维博士的七个原则之中。
除了 7 个习惯(原则),柯维博士在书中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都强调了 Inside Out(由内向外)的重要性。「Inside Out」是这本书的基础,是七个习惯的起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品质。在柯维博士看来,内是品德、是原则,这是决定人生的根本。
柯维博士研究了美国立国 200 年来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他发现前 150 年的论著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典范。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对成功因素的基本观念,从品德(Character Ethic)转变为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其它各种为人处世的技巧。
柯维博士借用梭罗的比喻 —— 「一棵邪恶的大树,砍它枝叶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表达了他的理念。他认为形象、行为、态度、技巧就是枝叶,思维方式和品德才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让生活出现实质性的进展。因此他主张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更彻底一些,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方式、品德操守和生活原则。
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
顺便说,上帝和菩萨也同意——上帝行事由内而外,尘世行事由外而内;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Inside Out,由内向外」,是我认为这个世界最基本的运行方式。
分别拿我们熟悉的 「投资」、「薪酬」、「企业」 来举例说明。
先说投资。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投资是你对世界的认知在二级市场的变现。
投资业绩是外在的结果,如果我们每天盯着外在的结果,被各种噪音所左右,陷入每日波动的行情中,并用短期的业绩来评价自己。好的投资业绩反而会离我们而去;相反,如果我们把时间提高自己对世界、对商业的认知,花时间去学习和理解投资的大道,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投资系统。你不断提升的内在认知最终会通过外在的投资业绩体现出来。
我很喜欢的个人投资者 「水晶苍蝇拍」李杰老师,说的比我深刻得多:
十年后你回头看,其实这次有没有精准抄到底,对你的投资总回报的意义,大概约等于 0。要是随便玩玩无所谓,碰运气就好。但财富要想上个大台阶,一两次碰巧的走运与不走运只是微不足道的偶然性,在足够的时间面前,构成最终复利的要素背后都是一个人骨子里潜伏着的必然性。这些必然性由态度和目标出发,由价值观和品性指引,再由能力和方法论执行。几个月的得意是纯运气,几年的成功是能力撞上了运气,长周期的大胜则是让运气长成了能力的一部分。
再说个人薪酬。
最近和很多人都聊到了个人薪酬和个人内在价值之间的关系。
如果把我们每个人的薪酬看做外在的价值,这个价值是由我们的内在价值所决定的。当然,这个决定指的是长期同步。用微软的 CEO 纳德拉的话说就是:「人力资源体系从长期看是高效的,从短期看是低效的。换句话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出色工作终会得到回报。」
对一个负责任、有追求的企业来说,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追求去匹配每个伙伴的内在价值和外在薪酬。比如 Netflix 就做得很极端,他鼓励所有的员工出去找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每个员工的市场价值。
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要去盯着这个外在的结果,不要通过不增加内在价值,比如不断跳槽的方式追求这个结果的提高;相反,我们应该盯着内在价值的锚,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和尊敬的人一起工作,每日精进,不断增加自己的内在价值。外在的薪酬,最终一定会同步。
不止是薪酬。随着个人内在价值的增长,随着我们对世界和商业认知的增加,还能通过占有优质企业股权,甚至直接创办企业的方式,利用更大的杠杆,来将自己的内在价值,转变为外在的价值。
最后说说企业。
我非常喜欢商业分析青训营的南添老师关于企业的三个价值长期同步的说法。
南老师认为企业有三个层面的价值:社会价值、商业价值、市场价值。
市场价值,是企业价值外在的果,是市场给一个企业的外部定价;而这个定价,是通过企业的商业价值来完成的,比如用现金流折现法估算一个企业生命周期内自由现金流的折现;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这个企业为什么会创造如此多的自由现金流?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由企业创造的社会价值来决定的。
因此,解决用户实际需求的产品,给社会创造价值的产品,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高瓴资本的张磊在谈到自己的投资逻辑时说:「任何一个商业,不要问赚多少钱,不要看今天的收入和利润,这都没有意义。首先看他给这个社会,给他针对的消费者和客户创造了多少价值。我们就是要找为社会疯狂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家。他的收入早晚会跟上,他的利润早晚会跟上,社会早晚会奖励那些不断的疯狂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家。」
你盯着市场价值,还是盯着社会价值,结果大不一样。
拿我们来举例。我们的估值是外在的市场价值,这个价值是由我们的商业价值决定的;商业价值的衡量,要看我们服务了多少用户,并且在服务这些用户的过程中,获得了多少商业收入;而为什么这些用户会选择我们?这个商业价值有多大?这归根结底是由我们创造的社会价值来决定的。
在这个大众普遍为理财而焦虑的社会,如果我们能帮助很多人安心的管好钱,帮助他们的财富长期稳健增值,能让大家放下焦虑、更好的学习和生活,这一定会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而这个社会价值,最终会通过用户数、规模、收入反应到商业价值,长期也会通过市场先生这个称重机反应到市场价值上。
相反,如果每天盯着外在的结果,最终可能什么都不会得到。
有趣的是,一个是针对个人薪酬,一个是针对股票市场,纳德拉的话和格雷厄姆的话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纳德拉说的 「人力资源体系从长期看是高效的,从短期看是低效的」 和格雷厄姆说的 「股票市场,从短期看是投票器,而从长期是称重机」,都说明了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虽然短期可能不匹配,但长期终将同步的道理。
我突然发现,我之前写过的「非线性思维」,「延迟满足感」,「长期视角」,其实都与此有关。
只有我们认识到外在价值是由内在价值来决定,他们之间的同步是非线性的,短期有可能失衡、但长期终会同步。我们才能真正的拥有长期视角,并且利用延迟满足感,选择少有人走的路。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眼前的东西所迷惑。但这个世界很有趣,很多东西你越想抓住越得不到。相反,如果你向内求,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并专注在这些事情上,幸福、安宁和你想要的结果,会纷至沓来。
本文章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转载使用,请参考 《文章转载声明》。
很难说,是跟着孟大学投资,还是学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记得你写的一篇文章,内容写的是要迭代很多技能,然后要怎么建立各种技能,生活,怎么整理的做了一个图表,找了好久还是不知那篇文章的名字,里面有分析哪个笔记软件好的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成功的投资只是我们小心谋划、专注行事的生活方式的副产品。
由内向外,让我想起心理学的ABC理论,我们大部分情绪都是自己决定的,同一件事,不同的认知,结果都不一样,决定结果的好坏来自我们的认知。突然发现,世界大道,都是一通互通。
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和尊敬的人一起工作,每日精进,不断增加自己的内在价值。外在的薪酬,最终一定会同步。 很喜欢也很赞同这句话,也在往这个方向去努力。 共勉!
我们应该盯着内在价值的锚,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和尊敬的人一起工作,每日精进,不断增加自己的内在价值。外在的薪酬,最终一定会同步。 (内在价值提升了,长期来看,外在价值一定会与它相符的)
「在足够的时间面前,构成最终复利的要素背后都是一个人骨子里潜伏着的必然性。这些必然性由态度和目标出发,由价值观和品性指引,再由能力和方法论执行。」 想到了孟总讲的王阳明心学,「致良知」内向求,做好自己;「事上练」把手弄脏,在真实世界的接触中更好的体验、学习那些知识;「不动心」学会与自己脑海中的杂念的情绪相处,放下焦虑,全情投入。 想王阳明的一生就是内向求的一生,不畏结果,由心出发。 投资来说,长远的目标、投资的大道和个人的认知和心态是坚实的基础,适合自己的投资系统是切实的手段,不断进化自己的系统,不管市场出现什么情况,都绝不违反自己的系统而去做主观交易,这是忠实的执行。 由内向外,做好自己,好的结果是我们成为更好的人的自然而然的必然。
Inside Out,由内向外;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难,真的很难,一个人很难不被外物所累,很难持续专注于内心而不在乎外在的评价,读了这篇文章,给我的更多的意义是当我不经意间被外在的评价所影响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离自己的未来的方向
每每想到要离开,都会先想一下“离开能够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吗?”“离开是因为这里已经没有你发挥的空间了吗?”答案都是否定的,所以就一直留了下来。向内求,先解决遇到的问题,先提升自己的能力,再向外求去寻找匹配自己内在价值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