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建议择时?

  • Patrick · 2021年7月22日
  • 7929
  • 41

一旦在投资论坛提起「择时」,就一定会引起激烈的讨论。一派认为择时无效,一派坚持预测有理,而结局一般都是不欢而散。为什么大家总会乐此不疲地围绕「择时」进行讨论呢?

归根结底,是因为市场的变化太难以捉摸了。那么,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

孟岩曾在他的文章中,分享过他的亲身体会和见解,并给出过「不预测,只应对」的建议。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同样「不建议择时」,但却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

从一个洞察人性的实验开始,解答了以下这些「反直觉」的问题:为什么忽略宏观走势反而会给你带来优势?为什么接受事物无法预测,反而能提升预测概率?

祝开卷有知。

有知有行 一知羊

我不建议做择时交易,哪怕它「看上去」很容易赚钱。

择时交易符合人脑的第一直觉。

如果我们将股价走势想象成一条蜿蜒向上的绳子,那么把它拉直后,其长度一定远远大过于绳子两端原有的高度差。于是我们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只要我们在这条绳子上不断地高抛低吸、低点买高点卖,最终收益将远远大于呆板的「持股不动」策略。

如再考虑股价下跌时痛苦、上涨时的快乐,投资者有更多动机试图预测股价、踏浪前行,最理想结果就是上涨都在场、下跌全缺席。这多美妙。

然而,这就是费雪所说的,「表面上来看,这似乎是很值得做的事情」——如果真能做到的话。

我将以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说明,为什么这种策略不仅难以实现,甚至存在危险成分。

一、红蓝灯实验

1. 实验

一名被试者坐在两盏灯面前,他唯一的任务就是猜测:下一次亮的是红灯还是蓝灯?这个实验将重复多次,最后按照总的准确率给予奖励。

在实验开始前,红灯亮的概率已被设定为 70%,蓝灯亮的概率为 30%,但亮灯的顺序却是随机的。这意味着,只要玩 100 次,最后一定是红灯 70 次、蓝灯 30 次,但顺序却是杂乱的。

在进行多轮游戏后,被试者很快就发现,红灯的概率远大于蓝灯。于是,被试者逐渐认为自己发现了游戏的「模式」,并认为自己能知道下一次会亮什么灯。

结果就是,被试者大多数时候都会选择红灯,偶尔才会选择蓝灯。

2. 实验结果

理论上,被试者只要一直无脑选红灯,其准确率就能达到 70%,但猜猜看,被试者的最终准确率有多少?

58%。

在被试者反复玩了多轮游戏后,实验者截取了靠后的 100 次数据,结果发现被试者的准确率只有 58%,比上述无脑红灯策略低了 12%。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经过多轮游戏后,被试者就算不知道概率分布,也能感受到二者的概率差异,但他没有选择一直选红灯,而是不断地在红灯、蓝灯之间不断切换——他试图预测下一个灯。

也就是说,「得益于」被试者的「预测」能力,或者说是「直觉」,他最终准确率足足比「无脑策略」的准确率低了 12%。

3. 实验与股票的相似之处

这个实验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1) 在多轮游戏后,被试者已得知亮红灯概率远大于亮蓝灯。

这像不像我们经过深度研究后,终于得到一个结论——某某公司非常优秀,长期来看,股票价格上涨概率远大于下跌,长期看好?

(2) 即便已知概率差异,被试者依然试图通过预测,把红蓝灯顺序也猜出来,以博取更高分数。

这像不像我们在得到上述重要结论的情况下,虽然坚信某股长期大概率上涨,但依然不满足于持股不动的收益,认为自己有办法识别出即将而来的下跌,提前回避,甚至高抛低吸,以博取更高收益?

(3) 这是不是也像极了身边那些「看长做短」的人?或者,就是我们自己?

二、股价预测会更糟糕

红蓝灯实验揭示了一个诡异现象:很多时候,人类宁可沉溺在对随机性的猜测游戏上,也不愿意坚持一个长期稳定策略(虽然很乏味),以至于让结果变得糟糕。

事实上,在真实股市世界里,「被试者」的准确率可能会更加低。

毕竟,股市里面的激励更加强烈,像一个增幅器一样放大人性里的贪婪和恐惧。股市里「正确」时的奖赏更大,人更容易沾沾自喜,以为是自己预测之功;而一旦「错误」,也更容易恼怒、羞愧和恐惧,而人一旦被这些不良情绪控制,往往不惜赌上更多以为自己正名。总之,相较于上述实验,股市里的人心更难平和

这实在有些讽刺。

假如我们经过充分、广泛甚至是艰苦的研究,终于得到来之不易的、并认为确定性很高的洞见,但到了下场操作时,我们却选择短线操作、炒波段、不断预测短期价格走势,这很可能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最终的准确率和收益都将远不如老老实实持有来得高(如果愿意做回溯检讨的话)。这还没算上交易摩擦和资本利得税(比如,美股和港股)。

这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我们会落入这种「愚昧可笑」(这里的「愚昧可笑(silly)」不是我说的,是费雪检讨自己早年的三次「频繁交易(in-and-out trading)」时候说的)的境地,被随机性所戏弄而不自知呢?

三、「就像自然界讨厌真空一样」

股票价格的变动是随机的,短期尤是,正如红蓝灯亮的顺序一样。但人类内嵌的心理机制却倾向于认为这里面有「模式」,甚至是「无可救药」地认为必定有模式和规律。

人类的大脑能够非常出色地找到和解释简单的模式,并逐渐变成一种本能冲动。在演化过程中,人类的祖先正因为习得了充分利用小样本数据总结模式和规律的本领,才得以在自然界中获得极大的优势。

自然界有很多简单的模式,比如说雷声会随闪电而来,水草丰富处如果有异响可能是有蛇等等。

但人类的这一本领却使得我们在股市里面吃尽苦头——我们会在随机的海洋里企图寻找模式和规律,即便那里本本没有模式。

所以,「预测」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冲动,贾森·茨威格称这为「预测瘾」。但股票市场和人类过去所生存的环境有很大不同的一点是:自然界没有这么密集的随机性;而股市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和随机性富集的系统。人脑经历这种高度随机性的历史还太短了。神经经济学对此已有很多讨论和结论。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被试者被告知「灯亮的顺序其实是随机的」,他也依然会在大部分时候猜红灯的情况下,偶尔会预测下一盏是蓝灯。

这是一种本能的冲动——人类的大脑很不善于处理随机性。举例来说,如果实验中出现了「红红红红红……」这种连续 15 次红灯的情况的话,被试者几乎无法抑制住自己猜下一盏灯是蓝灯!——即使他知道下一盏亮蓝灯的概率其实还是只有30%而已,这件事的概率没有丝毫改变,他也要试上一试。在那种情况下,人已经变得非常冲动和「自信」。掷硬币也常是如此。这也就是著名的「赌徒谬误」。

就像自然界讨厌真空一样,人类讨厌随机性。人类的本性会驱使自己在随机当中「创造」模式。

四、「知道」学派和「不知道」学派

可能有人认为上面的实验只不过是驳斥了短线操作中的择时、炒波段而已,对于那些基于整体市场景气度和宏观层面的因素而做的评估、预测和相应的「大择时」,应该还是很有道理、「很值得做的」(还是费雪)。

不得不承认,无论是 CFA 的体系、商学院还是大部分金融机构,都颇认可「Top-down 自上而下」的分析思路。自上而下的分析框架有时候被用于选行业和选股,而有时候被用于择时。这篇文章主要谈择时这方面。

霍华德·马克思说他碰到的大部分投资者都是属于「知道学派」的——这个「学派」的人的典型特征是,认为经济、利率和市场的未来趋势对于权益投资非常重要,并且认为这些未来趋势都是可以掌握的、可知的。他们也乐于和人分享关于上述这些方面的观点,「尽管准确预测的价值本应重大到,不可能会有人愿意无偿赠送的地步」。他们共同享有的标签是「自信」。

「我不知道」学派的人的共同标签是「谨慎」——尤其是在面对宏观未来时。他们普遍相信,未来是不可知的,也是不需要知道的,正确的目标是抛开对未来的预测,尽最大努力做好投资

五、不建议宏观择时

我认为我们最好也加入「我不知道」学派,即使可能会因此失去那些因为「预测成功」而受到追捧的机会。

宏观因素不仅非常难预测,而且它们和特定个股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难把握。它们之间往往也不是线性关系。

可能回忆一下 2019 年美国国债利率下降、2020 年的新冠疫情、近半年来的通胀担忧等情况,再回溯当时我们对股市整体和特定给的预判是否应验,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巴菲特价值投资大师要让我们忽略宏观。

大多数人依据宏观判断而作出卖股票的决定,其实和公司本身无关,就只是为了回避可能的下跌而已。这里会起码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下跌可能根本没有发生,也可能是时机不对,而你却卖掉了。

第二个问题是:即便真如所料发生了下跌,那什么时候接回来呢?

理论上说,接回股票的时机最好是其跌势停止的时刻,但这一时刻只有在回头看的时候才会清晰。投资者往往在「等股价跌得更低的时候买回的」期待中错失买回的时机。正如费雪所言:「即使空头市场真的到来,我几乎没见过有哪个投资人来得及在股票回升超越卖出价以前,买回同一只股票」。

在股市投资中,长期来看,最值得倚赖的就只有公司及其价值本身,「至于那些因为种种猜测、推论、臆想而起的恐惧或期待,只要全都一概不理就行了(费雪)」。

结束语

面对随机性和复杂关系,人类止不住要寻找简单的模式、也抑制不住预测的冲动。

在文章开头的实验里,被试者如果能承认自己无法预测下盏灯、如果能甘愿舍弃掉剩下的 30% 的准确率的话,他就能获得 70% 的准确率,而不是 58%。虽然 70% 的准确率离「完美(perfect)」很远,但却是我们所能够到达的「优秀(good)」。

换言之,如果我们能够接受我们的「无能」,实际上反而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预测)能力。我们接受错误,以便能够减少错误

老子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道我们不知道,上;不知道却认为自己知道,病。

伏尔泰说:完美是美好的敌人(Perfect is the enemy of good)。

延伸阅读
孟岩:不预测,只应对
CxEric:价值投资看起来简单,为什么做到那么难?
孟岩 & 雨白:《随机漫步的傻瓜》带来的启发——命运无法主宰的,是你的行为

  • 一知羊

    刚想到可以用两个英文单词的区别来理解。择时,是在寻找规律(rules);应对,是在建立范式(paradigm)。规律非黑即白,要么有效,要么没用;而范式则是以样本为基础,并且可以根据样本增减不断优化。 也不知道对不对,但暂时能够说服自己了。昨天真的想了很久「择时」和「应对」的区别到底应该怎么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就像我最爱的 rapper 小老虎写的,语言的限度里似乎藏着不可知的秘密。

    2年前
    25
  • Patrick学悉

    感谢阅读。本文首发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大家平常语境下可能对择时(timing)有误解,所以没有写定义哈。(虽然这在学术里基本没有歧义哈。) 补充下:timing择时是指基于价格变动的情况下进行买卖交易。关注的重心在于价格的运动。通常认为自己知道接下来会怎么走。 基于内在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而做的决策,并非择时哈。

    2年前
    21
  • 逆水行舟

    其实关于预测,我一直有个困惑的点,那就是“长远来看”算不算预测? 相信我们大家都认同,短期预测频繁买卖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但是当时间拉到一定长度之后,根据市场的估值情况动态调整自己的仓位,是不是也是预测呢;再把时间继续拉到更长的维度,长期持有坚持做多的行为,本质上不也是对经济长期向好的预测吗? 所以我觉得预测这个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可取或不可取,而是有个度的概念,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也不能用同一标准看待。真实的市场远比红蓝灯实验复杂,最明显的一点是,实验里的红灯概率是个常量,市场中的红灯概率是个变量。

    2年前
    36
  • 大明

    有木有曾经和我一样的同学,老老实实的跟车部分,资产稳步前进,自己瞎鼓捣的择时买卖,资产稳步倒车...

    2年前
    6
  • 雪月独恋风花

    不预测,只应对,无论何时都是我心中的标准之一,只有这样才可以平静地看待涨跌,任它风里来雨里去,我自巍然不动。要是让我来玩这个游戏,我一个劲选红,最后的胜率至少大于等于70%,哈哈。

    2年前
    4
  • KuMoo

    总概率是一定的情况下,亮15 次红灯后,再亮蓝灯的概率确实是大的,主要室股市的总概率是不一定的。 在举个例子,如果某只个股长期看涨是一定的(总概率一定),那么短期下跌了60%(相当于亮了15次红灯),那么相对于之前得赢面就大很多了,这个时候就应该猜蓝灯(相对之前加大投放比例或者频次),当然也是根据胜率和赔率来预估,而不是情绪。 本章观点我想大家都应该是认同的。

    2年前
    4
  • 粉红母狼

    在给定红球概率为a,自己的策略猜测红球概率为p,两者独立的情况下。猜对得1分,猜错不得分,那么最终的收益期望的核心部分就是(2a-1)*p。既然已知a>0.5,那么实际上最大的期望收益就是p=1,即全部猜红球。

    2年前
    3
  • sunbird

    因为人性的贪婪无法抑制深埋内心的赌性,才让大多数人在一次次的挫折失败中,继续的勇往直前。 佛性投资,才能静静的去欣赏股市和自己账户的不断新高。

    2年前
    3
  • 无限之旅

    用10来年的投资和学习,才明白为什么要不预测。也彻底放弃了用短期要用的钱去股市博一把的想法。以前是套牢了不得不一直持有,内心充满恐惧。现在是用长钱主动买入,明天自己和企业一起成长而坚定持有,内心充满希望。

    2年前
    1
  • 知行合E

    Patrick在评论里的留言已经解释了关于择时的定义,是指关于价格的择时,基于此,我是完全认同结论的。当然要说的是,还有另一种择时是有效的,那就是基于估值,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进行长期的择时,这也是E大、有知有行温度计正在做的事,这被证明是完全可行有效的。这也是我一直在践行的。

    2年前
    1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