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和你分享孟岩的思考。
上周市场大跌,尤其是权重股,跌得很惨。周末的时候,孟岩写了篇投资实证,从叙事的角度分享了他对于当前市场的思考。
回顾历年股市,你会发现,无论是 2018 年的大底,还是 2020 年疫情导致的大跌,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事件却蕴藏着投资者相似的情绪,背后也是同样的叙事方式。
我把孟岩的思考分享给你,也欢迎你聊一聊大跌时你的心情如何?是如何应对和调整的?
祝开卷有知。
2019 年 9 月 28 日,我回答了一个用户提问:散户买平安长期持有与买公募基金,哪个更好?
当时正值「核心资产」概念最火的时候,平安、格力、万科等股票,都在之前的几年取得了巨大的涨幅。于是大家觉得,买大公司,买核心资产,买每天都在用的产品的公司,可以轻松地超越公募基金和指数。
在那篇文章中,我列举了一些数据:
2007 年 4 月至 2014 年 9 月,7 年半的时间里,平安的涨幅为 -10.5%,年化收益为 -1.5%。换句话说,如果你持有平安股票的话,平均每年亏 1.5%,连续亏了 7 年半。
2014 年 9 月至 2019 年 9 月,5 年的时间,平安涨了 4.6 倍,年化收益为 36%。
我想表达的是,很多人是看到了这个 5 年 4 倍的结果,才问出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背后的「真问题」是,未来还能有这么高的收益吗?
我当时给出的建议是:
「如果你现在选择平安、招商、五粮液这些「核心资产」,应该降低预期,不要期待未来几年还能获得这样高的收益率。」
两年后回看,当时那篇文章,几乎写在了中国平安股价的最高点上。
2019 年 9 月至今(2021 年 8 月),将近 2 年的时间,中国平安的涨幅为 -40%。
中国平安、万科、格力电器等一众股票,也不再是大家口中的「核心资产」,而变成了人见人弃的「三傻」。
今年初我录了一期播客,期间谈到我期待未来看到的一个小目标,是 A 股波动的下降。
回到这个目标的背后,A 股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波动呢?
简单的答案是,涨的时候涨得太高了,跌的时候自然也就会跌得太猛了。
如果再往深挖一步,涨的时候为什么会涨得太高,我想用一句话来回答:
流行叙事引发的资金搬家。
什么意思呢?
「叙事」的英文是 narrative,是把相关的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组织在一起,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表明一个观点,引发一种情绪。
举几个例子。
2007 年,流行的「叙事」是「黄金 10 年」,是「奥运不可能跌」,于是大量的资金从银行存款搬家到股市,酿成了巨大的泡沫,也注定了 2008 年的大跌;
2013 ~ 2015 年,流行的「叙事」是「万众创业」、「互联网创新」、「互联网金融」,于是创业板涨了 7 倍,也涌现出一大堆类似「乐视网」、「全通教育」、「安硕信息」、「暴风影音」的大牛股;
2016 ~ 2017 年,流行的「叙事」变成了「核心资产」,2014 年底还无人问津、跌到个位市盈率的茅台、平安,成了大家眼中的香饽饽,平安的股价在 5 年翻了 4 倍;
2020 年至今,流行的「叙事」又变化了,「互联网平台」、「科技大公司」、「新能源」、「医美」,你方唱罢我登场,无比热闹。
「叙事」的作用在于,用「讲故事」的方式,粗糙地包装一种概念,引发投资者的情绪。
股价在长期来看像个称重机,由公司的基本面来决定。但短期它像个投票器,是由参与的投资者的情绪来引导的。
流行的「叙事」,高效率地把散户、机构的资金集中在一起,把相应股票的价格快速地推高。
但也埋下了「叙事」散去之后,股价暴跌的种子。
昔日的「核心资产」变成了今天的「三傻」。相对应的是,平安、万科、格力这些公司的股票,2021 年的跌幅甚至超过了 2018 年。
推高,再暴跌。
某些现在流行的「叙事」,未来可能也是如此。
前两天,我让我的伙伴们帮我调研一下公募基金前 100 大重仓股的变化。
虽然有预期,但拿到结果的时候,我还是有些吃惊。
2017 年第四季度,公募基金持仓的前十大重仓股分别是:
中国平安、贵州茅台、五粮液、伊利股份、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招商银行、分众传媒、中国太保、泸州老窖。
到了 3 年半后的 2021 年第二季度,前十大重仓股变成了:
贵州茅台、宁德时代、五粮液、腾讯控股、海康威视、药明康德、隆基股份、招商银行、迈瑞医疗、泸州老窖。
2017 年底排名第一的中国平安,被 95 家基金公司的 743 只基金所持有,持股总市值为 483 亿。到了 2021 年第二季度,持仓基金数变成了 578 只,持股总市值下降到 270 亿。
2017 年四季度,格力电器被 76 家公司的 485 只基金所持有,持股总市值为 200 亿,而到了 2021 年第二季度,已经无法从前 100 只重仓股中找到它的身影。公募基金的持仓市值,也只剩下 47 亿。
2017 年的时候,这些公司并没有那么好;2021 年的此时,这些公司可能也没有那么差。
同理,现在那些被疯狂追捧的公司,几年后回看,可能是同样的结果。
有知有行曾经推荐过一篇招商策略研究的研报——《聊聊 A 股历史上的机构抱团事件》。
在推荐那篇文章的 2021 年 1 月,所谓「抱团」的对象,还是白酒以及腾讯、美团等科技大公司。
从那时到现在,茅台跌了 35%,腾讯跌了 38%,美团跌了 55%。
你可能会把原因怪到滴滴、K12 政策,但在我看来,这些只是催化剂,根本的原因还是股价涨得太高了。
如果你在海边用沙子堆过城堡就会知道,最终让城堡倒塌的,并不是最后的一捧沙子。
10 年前,我和当时一位资管行业的前辈聊天,他说:
散户投资者非常情绪化,也容易受到「讲故事」的影响,未来我们大力发展了机构投资者之后,情况就会好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
10 年间,我们的机构占比确实大幅上升,但从泡沫的角度来看,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善。
「机构」两个字的背后,依然是「人」,是基金经理、是渠道人员、是总经理、是股东、是基金持有人。
我们认为机构投资者能够降低股市的波动,是因为基金经理的「认知」和「情绪管理」,要远远超过大部分普通的投资者。
但我觉得我们可能忽略了故事的另一面。
定期考核、排行压力、产品发行和运作的机制,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认知」和「情绪」上的优势。
A 股流行的「叙事」总是能产生阶段性的强势板块,「核心资产」、「白酒」、「新能源」…… 这些阶段性强势的板块的风格如此强势,以至于相关股票的涨幅要远超过市场平均。
于是,如果基金持有这些股票,就会进入到基金排行榜的前列。
进入到基金排行榜的前列,意味着更多的曝光、短期考核的突出,以及更大的规模——毕竟对于大部分普通基民来说,短期排名靠前,或者最近几个月收益很高,就意味着这个基金(或者基金经理)很不错。
开心的是,这两年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很多试图打破这个循环的政策:投资顾问牌照、摒弃短期排名、基金公司内部长周期考核等等。
我唯一想补充的是,「机构」这两个字的背后,最根本的还是「人」。
要降低「资金」快进快出带来的巨大波动,可能很重要的一点,是去关注这些「资金」背后的「持有人」。
鲜明的投资风格,知行合一的投资动作,以及坚持不懈地和投资者去沟通自己的投资理念,我想这对于未来的基金公司和基金销售机构,都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有了很多这样的「机构」,影响了足够多的人,基金排行榜就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那时可能 A 股的波动就真的会降低了。
有知有行的投资理念是:好资产 + 好价格 + 长期持有。
在这三个因素中,好资产非常重要,却也最难把握。
流行性的叙事和伴随的股价暴涨,会让我们误以为自己真的拥有了识别「好公司」的能力。
年初,我的很多朋友通过持有港股的腾讯、美团,以及拼多多等中概股赚了大钱,当时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世界已经变了,投资这些身边的科技大公司,是不是比买指数基金,要好很多?」
我觉得,这个问题和三年前有关平安的那个问题,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伟大的叙事都通常很有说服力,但我们应该警惕的是,不要让这些故事,代替了自己的思考。
本文章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转载使用,请参考《文章转载声明》
看孟岩的文字感觉很平和,很舒服,有点像看张三丰修炼到白发须眉时的感觉
这次大跌给我的感受就是,无感,我是第二天看公众号的信息才知道,但是我没太注意,因为投资理财,我已经他脱敏了,也就是没有那么感兴趣了,也就没当回事,只不过后续几天老是有这样的信息,我寻思着这次大跌可能挺严重的吧?就是去看了一眼300的走势图,哦,跌的还挺严重的,然后就去忙了,因为我是工作中,忙里偷闲看的,等到月底记账的时候,我完全没想起来。所以总体感受就是“哦,昨天跌了”“哦,那次跌的挺严重”😂😂😂
个人认为,好的机构普及正确的投资理念,会比坏的机构“叙事”难得多,DY很多人咔咔一顿“叙事”“通俗易懂”,信徒反而多,即便如此,我还是想尽一点微薄之力,推荐有知有行帮助身边人
这次大跌,看到当日账户亏损程度时,心里还是咯噔一下(虽然当天还在定投😂)~但这次我的体会是: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组合了。以前想当然觉得满仓权益,干到底,反正是长期投资,不需要变化。现在开始想,我的基金持仓是不是过于同质化了?基金抱团核心资产对我的组合是否产生了负面影响?一旦极端市场出现,我的流动性宽不宽裕?等等… 🤔🤔
我想问的是这个你们会一直坚持做下去吧,每次看完你们的文章之后,心里总是怕突然有一天就看不到了
不再听别人讲某支股票的故事时而心动,离价值投资又近了一步。
人们通常愿意相信一些听上去非常有道理,非常动听的故事。这个故事既可以是对过去事件的解释,也可以是对未来事件的预测。故事中不能包含让人听上去昏昏欲睡的,难以理解的,经得起推敲的逻辑与因果关系,而是特别简单、易懂、清晰、动听甚至是伟大。 对简单、易懂、清晰、动听的偏好,会让人们误以为掌握了解开规律的钥匙,并期望用这把钥匙去预测未来。可这所谓的规律只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宇宙开的一场玩笑,有太多沉没的信息未包含其中,有太多强加的逻辑将人们洗脑。如果想要用这样的钥匙去解开世界的奥秘,那与赌博并没有什么差别,结局一定是这把钥匙不能解释的。 我们还需要警惕动听甚至伟大的故事对情绪的影响。简单易懂的逻辑加上光明美好的未来最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以此为依据做出一些不经过思考,完全冲动的决策。更可怕的是,当这些决策引起反身性效应时,人们就会更坚定相信,自己做出的决策是正确的,于是接着这么做。 最终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这个光明美好的未来真的实现了,从故事变成了真实,那么恭喜你~一个错误的决策得到了一个好的结果。 可是,更多的时候是,故事终究是故事,当有人发现这个故事中的瑕疵时,原先的故事开始破裂,从故事回归真实的过程总是惨痛的,甚至往往由瑕疵引发的故事会将情绪引领到另一个极端。
好的故事带动情绪 带动投资者投资 所以这个时代的内容创作者还是很有前景的?
2022年3月9日,中证全指5128点,涨幅-1.1%,虽然形成长下影线,临渊下望,仍未见底。把握节奏,留足弹药,关键位置点发,绝不连发,积极防御,适度进攻,为大反攻创造条件。 时点不错,清谈无据,有道无法,不足为训。
记得大学时的社会学老师曾经花了很长时间讲解,为什么称谓、叙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什么公众舆论场所是社会斗争必须占领的高地。毕业十年后,narrative 和 public discourse 这两个词还是时不时会从我脑海里面突然蹦出来,因为身边太多事都在印证着老师说的道理。 比如昨天看一篇讲游戏防沉迷教育的文章,作者说,因为游戏在大众舆论中含义非常负面,家长们非常抵触。导致老师在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前,还要特意先对家长脑海中的“游戏”一词祛魅,帮他们重新定义这个词语,去除误解和偏见。否则之后的工作都很难顺利有效的推进。 比如这篇文章里,引起人们情绪化买卖行为的各种赛道、个股的叙事。 机构的背后也是人。孟大这句话太戳中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