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吹爆的「长期主义」到底是什么原理?

  • 梁将军 · 2021年8月12日
  • 6386
  • 63

「长期」二字就像投资界的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它有着自己的理解。有人常常纠结于「一年算长期持有吗?」这样的问题,有的人全凭直觉就斩钉截跌地给出「长期来看,某价值股总不会一直跌吧」这样的论断。然而,以上这两种情况长期(😂)来看都无益于投资之路上的自我提升。

相比之下,更有意义的做法是:先建立起对「长期」的认知,再让它指导我们的实践,从而获得进步。如果你也认同的话,不妨读读今天精选的这篇文章。

本文作者梁将军,用掷骰子的事例说明了「坚持不等于长期主义,但坚持长期主义很有必要」的道理;借周期与时间长短的比较,讲清楚了投资者对「长期主义」的普遍误解;最后,他也不忘提醒长期主义者:长期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坚持,而是要对各种不确定做好万全准备。

祝开卷有知。

有知有行 一知羊

本文转自公众号「梁将军」,ID:liangjiangjunisme

最近,「长期主义」这个词泛滥。

可能是因为高瓴资本的创始人张磊的《价值》出版,让当年被罗振宇老师捧红的「长期主义」,再一次成为商圈里的潮流黑话。

罗振宇说:「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张磊说:「长期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价值观。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陈春花说:「越是变化,越是需要长期主义。」
然后,很多人说:「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

「长期主义」这个词,已经成了企业公关稿、论坛主题、CEO 演讲的标配热词。

但如果你认真地问一个人:什么才是长期主义?如何做事才算是长期主义?大部分人只会哈哈一笑。

今天,我想帮大家消化这个商业热词——长期主义

一、我们说的根本不是一种「长期主义」

大部分人理解的长期主义等于坚持。

坚持不懈地把客户放在第一位,不赚快钱;坚持不懈地做品牌,不搞流量;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搞投机……如果这些就是「长期主义」的定义,那么长期主义者就是我们身边那个一辈子没发财、没升官的老好人。

「长期主义」就是这么一个概念,你初听上去似乎很对,但你不知道它对在哪里。

我有一个描述,是对「为什么要做长期主义者」的最佳解答。

假设你在拉斯维加斯的赌场,正在玩一个掷骰子的赌博游戏。

规则是这样的:荷官投掷骰子,每个骰子的点数都对应 100 万美金,投掷出 1 点就是100 万,投掷出 6 点就是 600 万。你押对点数,就得相应的钱;押错点数,就扣除点数相应的钱。

比如,你押这局会出 4 点,但是打开之后是 1 点,你就赔了 100 万。但是如果你押 6 点,打开也是 6 点,你就会赚 600 万。

问题来了:如果荷官已经连续 6 次没有掷出 6 点了。你愿意在下一次押 6 点吗?如果押对,就有 600 万,押错就赔 600 万。

凭直觉有些人你会觉得下次出 6 点的概率更大,但实际情况是:不管荷官之前投掷出几次 6 点,他下一次开 6 点的概率永远都是六分之一。

其实,我们的人生就像这个赌场游戏一样,你的每一样选择,再不为你带来收益,再不为你带来危险,而往往都是收益越大,风险越大。

但是,人生永远不是考试卷上的数学题。如果这道题,我换个问法,我相信很少有人会理性地给出正确答案。

比如,你初入股票市场,但仅仅凭借你的直觉,连续三次重仓的股票全部飘红,你第四次是会相信直觉重仓一只股票,还是开始认真研究企业财报,理性判断后再做投资决策?

比如,在你上班路上,有一个时速 60KM 的限速摄像头,但你这个月连续三次违章都没被拍到,下个月你还敢在这个路段超速吗?

在我的印象中,大部分人选择了继续靠直觉、继续超速,大家都在人生的一道道数学题里,忘记了基本概率。

那么,我上述的这个例子,和长期主义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一张图。

这张图是我随机模拟了,掷骰子出现 6 点的概率分布。

我刚开始掷骰子时,可能会有一段时间里,投出 6 点的概率是远高于六分之一的,但是随着我投掷的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出现 6 点的概率会越来越接近六分之一。

我认为这张概率分布图,才是对「长期主义」最好的解答:只有把时间拉长,我们才能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得到确定的答案。

我们只有长期地看赌博游戏,我们才能看出,短期赚到的钱很多是因为运气,只有长期赚到的钱才是实力。

我们常说,时间会给我们答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从短时间看,人生的样本基数太小了,你对自己的统计结果是错的。

只有把时间拉长,你对自己的认识才是客观的,你才能弄懂:你所谓的成功,哪部分靠的是运气,哪部分靠的是实力?

回到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因为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必然」取得最后的成功;非长期主义者,只能得到「偶然」的成功,然后在一次次基本概率事件下,归于平庸。

既然「长期主义」是成功的必然条件,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前仆后继地短视?

因为做一个「长期主义」绝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我只要相信就行了,「长期主义」是一个非常难掌握的方法论,做一个长期主义者是需要智慧的。

二、长期主义的「长期」到底有多长?

「长期」是个什么概念?多长才算是「长期」呢?5 年、10 年、还是 20 年?这些答案都不对。

就算你把时间轴拉长到 100 年、1000 年,这个周期够长了吗?但这个答案依然是错的。因为「长期」的单位不是「年份」,而是「周期曲线」。

你以为的「长期」可能是这样的:

但真正的长期主义者眼中的「长期」是这样的:

「长期」的定义是:「长期」是世界上的事物发展的波动周期,而不是时间上的长短。时间上的长度,只是它看起来的样子而已。

世界上的一切人和事,都是一条时间上的抛物线。

比如,山上的一颗苹果树,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次次的生命轮回,就是一条条时间曲线。

比如,公司创立、崛起、成熟、破产……公司这种抽象的生命脉络,同样是一条时间上的抛物线。股票、爱情、事业、时尚……一切的一切,都逃不开这个时间曲线。

那么,如果「长期」的单位是「周期曲线」,长期主义者如何锁定真正的长远目标呢?

第一种「长期主义」,是识别事物在时间线上的「走向」。

长期主义的确是一种价值观,但是其实它更是一种方法论。价值观只要你守住自己就行,但是方法论需要一定的智慧,不是你想达成就能达成。

雷军雷总在接受采访时,曾表达过一种观点,他的大意是:之前他是公认的「劳模」,一周七天 996,全年无休,但是金山的成就并不如阿里。他说他看马云天天云游四方,看上去并不如自己努力,为什么比自己强?他因此得出了著名的理论——「风口上的猪」。

一个人如果想成为长期主义者,他首先得学会「夺势」,你必须能看穿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脉络,你才能选择到底往哪个方向长期走下去。

在上面这张图里,如果一个长期主义者选错了赛道,时间越长,结果越糟。而且,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如果你坐在一家从洛杉矶到纽约的飞机上,飞行员把飞行方向调整了 3.5 度。那么这架飞机最终将落地在华盛顿,而不是纽约。

方向是 1,长期坚持是背后的 0,方向偏差一点,越走越远。这对于大多数人都是难比登天的,即便是商业大佬也不能次次都对。

比如,当年阿里要做云计算时,众多大佬表达过不屑的言论。

长期主义者,不止是一头耐力十足的老黄牛,在成为老黄牛之前,他首先是一个预言家,正确地判断未来,才可以坚定地努力下去。

长期主义者,不是用努力去搏未来,而是判断未来之后,像傻子一般努力。

第二种「长期主义」,是要区分「大周期」和「小周期」。

当一个长期主义者识别了事物的走势,他接下来就会长久地面对一个问题:走到哪里才算是终点?

即便是巴菲特一样的价值投资者,股票也总有卖掉的一天吧?一个长期主义者,如何判断出哪里才是自己的终局?

当我们预测未来时,一般人以为只要预测出拐点就好,于是他们脑海中的思维图是这样的:

但其实,真实的状况可能是这样的。

一个漫长的时间周期,是由无数个上下波动的小周期组成的,这些小周期常常会让你误判,让你分不清大周期的拐点到底在哪里。

长期,不是时间的线性,而是时间的「套娃」。

上面这段话可能有点抽象,你可以把这件事想象成一个5年的股票走势图,如果你买了腾讯、谷歌、亚马逊这样的企业。

从一个月看,甚至从半年去看,这支股票的走势可能都是跌的。但如果你拉通5年的周期,会发现这支股票是在「跌跌撞撞」上涨的。

所以,所谓的长期主义,是一种能穿越小周期,看透大周期的能力。

长期主义如此重要、又如此难以践行,那么学会什么才能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呢?提两个我读过的故事,我觉得这两个故事,就是长期主义的践行案例。

三、学会什么,才能成为长期主义者?

第一个故事来自英国自行车队。

在 2003 年以前,英国自行车队是历史上最失败的车队。因为在过往的 110 年里,英国车队没有在「环法」拿过一块奖牌。

他们业绩烂到制造商都不愿意出售自行车给他们,怕英国车手给自己的品牌蒙羞。

但 2008 年,也就是北京奥运会期间,英国车手卷走了 60% 的金牌;2012 年的伦敦奥运会上,英国队在自家门口打破了 9 个奥运会记录,7 个世界记录;在 2014~2017 年年间,英国车手在 6 年里居然拿到了 5 次「环法」冠军,要知道那可是「环法」啊!

这 10 年期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可以让一支车队脱胎换骨?答案在这个人身上——天空车队总经理戴夫·布雷斯福德(Dave Brailsford)。

戴夫·布雷斯福德在 2003 年跳槽到了英国国家自行车队担任教练,提出了著名的 「边际增益理论」

「我们遵循这样一条原则:把骑自行车有关的环节拆解,把每个分解出来的部分都改进1%,汇总起来之后,整体就会得到显著提高。」

比如,他们会用酒精擦轮胎,以获得更好的抓地力;他们给每个队员配备专门的枕头和床垫,让队员在出差的酒店里可以快速入睡;他们甚至把卡车内涂抹成白色,说是便于发现灰尘,这些灰尘会降低调教过的自行车性能……

1% 的改进毫不起眼,但是几百个1%加起来的能量是巨大的。而 10 年里每天改进 1%,量变就会引发质变。而且,有意思的是,这种改变不是渐进式的,而是跳跃式的。

这种跳跃式的改变,就是长期主义者会享受的最大红利,因为只有努力的时间足够长,你才能得到最大的那块蛋糕。

这就是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长期主义不是坚持重复一件正确的大事,而是坚持改进一件件小事。

起初很长一段时间,你将看不到任何变化,但一旦累积的时间开始发酵,你会收获一个奇迹。

第二个故事来自两支南极探险队。

1911 年 12 月之后,有两支探险队先后到达了南极,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足迹留在地球最南端。

这两支队伍,一支队伍是阿蒙森团队,一支队伍是斯科特团队。为了抢先第一步征服地球上最神秘的大陆,两支探险队开启了一场「友谊比赛」。

2 个月后,阿蒙森团队第一个到达了南极,斯科特团队则晚到了一个月。而且,斯科特团队不仅输掉了这场伟大的探险赛,整支队伍都死在了回程路上。

大自然是一视同仁的,为什么一群人荣耀加身,另一群人却客死他乡?

探险家一般有记日记的习惯,所以后人可以清晰地对比出两只探险队的备战差别。

看过许多资料后,我得出一个结论:决定两只团队输赢的差异点有很多,但决定两只团队生死的差异点只有一个——两只队伍对未来困难的估计

首先,他们选择的交通工具有很大差异。 阿蒙森团队用的是爱斯基摩犬拉雪橇,而是斯科特团队选择了西伯利亚矮种马和 3 台雪地摩托。事实证明,矮种马和雪地摩托都没法适应南极的冰天雪地。

雪地摩托在卸船时,就有 1 台掉进海里,剩下两台也在极恶的天气下气缸报废,矮种马也根本忍受不了严酷的环境,相继冻死。最终,斯科特团队不得不用人力去拉雪橇。

其次,他们带的物资也不一样。 阿蒙森团队是 5 个人,带了 3 吨物资。斯科特团队足有 17 人,却只带了 1 吨物资。

这可能是斯科特团队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因为归程途中煤油不足,团队没法抵御严寒;又因为缺少口粮,大家体力严重透支。

再有,他们的保暖服饰也不一样。 斯科特团队并没有像阿蒙森团队一样,大量使用传统皮毛来进行保暖。所以,斯科特队伍里的人冻伤非常严重。

两支团队还有众多的筹备细节是不一样的,这些细节越挖越让我感慨:当我们面对一个长期的、艰难的目标时,如果你不能做好最坏打算,对未来的各种意外有着充分预估,你可能连活命的机会都没有。

而胜利的、并且活着回来的阿蒙森团队做的最正确的事是什么呢?为了南极探险,阿蒙森事先跑到爱斯基摩尔人的生活区,和这些极地人一起生活了 1 年多!

在这 1 年多时间里,阿蒙森学会了如何用皮毛保暖、如何训练狗拉雪橇、如何在极寒之地长久地活下去。所以,阿蒙森根本不是用了 2 个月才到达南极,他是用了 1 年零 2 个月!

创业、投资、品牌和南极探险是一样的,都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决定我们抵达终点、并活下去的原因,可能不是最初的实力,而是我们如何能躲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长期的挑战不是枯燥,而是各种不确定。我们没法在出发前作出完美的计划,但是我们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甚至是超量的准备。

不死掉,才能一直走下去。

  • 长期主义≠坚持,做长期主义的原因是:只有把时间拉长,我们才能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得到确定的答案。

  • 长期主义的长期,不是时间上的长短,而是事物发展的波动周期。关键要学会识别事物在时间线上的「走向」,和学会区分大周期和小周期。

  • 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不是坚持重复一件正确的大事,而是坚持改进一件件小事;不是忍受枯燥,而是对各种不确定做好万全准备。

结语

我们的朋友圈里,经常飘荡出各种激动人心的概念,但不要成为那个只会喊口号的人。

去成为那个独立思考后,坚定的践行者。

共勉之。

延伸阅读
CxEric:对价值投资的过分简化与玄学化
基金锁三年,就是价值投资了?
孟岩:散户买平安长期持有与买公募基金,哪个更好?

想法

发布想法
  • 毛远

    今年来我越来越多意识到,想要长期做好一件事,更重要的,是搭建一个让自己可以持续做下去的环境。 说到投资,一个比较好的「长期持有」的环境,需要如何来搭建呢。 1、理论认知。充分理解资本市场的运作原理,了解股票类资产的长期优势,对自己购买的好资产有足够的长远信心。只有足够深刻的认知才能有坚信的判断力,才能忽略中短期的各项杂音。 2、资金结构。妥善分配四笔钱,平时轻易不对平庸的机会随意出手,总有一些子弹留给更好的时机,极端情况下也可以不下牌桌,最极端的情况也可以不被打断复利积累的过程,这样的资金结构也有利于我们走得更远。 3、低资产波动。调校体系中存量和增量资金的比例,股债的分配,长期仓位和中短期仓位的占比,组合中尽量配置低相关性的品种,有效规避或承受市场的疯狂,用各种方式降低资产波动,提升持有体验也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度过长夜。 保有这样的思想,搭建这样的环境,让她成为我们体系的一部分。然后坦然去迎接市场中并不低频的暴风。 类似 2021 年 7 月这样的危机过去,检视压力测试下我们还有哪些调整和优化的空间,继续进化。 下次必然的危机到来,过程再循环一次。 每次暴风过后,我们和我们的体系都更强壮了。 于是,我们可以更舒服、更聪明地走得更远,走得更长。

    2021年8月12日
    78
  • 天舒很自在

    在饮食、睡眠、运动、工作、旅游上不断培养一些良好的小习惯,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对自身健康的一次次长期主义。 (长期主义不是一次的,而是周期波动的)

    2021年8月12日
    32
  • 眼里有光的azure

    「长期主义」并不是长时间保持现状、轻车熟路地坚持不变。那不如说是「教条/懒惰主义」好啦。 相反,长期主义者,是敢于变化的。她们/他们太清晰自己心中的北极星,于是太能果断地识别和放弃「错误/岔路/旁枝/捷径...」。知错就改,立刻马上,无所谓面子或沉没成本,因为长期看这才是成本最低的。 文中说到的1)能识别事物在时间线上的走向、2)能穿越小周期+看透大周期的能力,就是长期主义者不断迭代的「知」。 不仅如此,当「知」跑在了「行」前面,那就「行」起来、去追赶「知」。奔跑🏃‍♀️! @重新认识有知有行的第4天 2021.08.12

    2021年8月12日
    20
  • 大明

    1. 基本盘:活着(投资不要剑走偏锋,远离杠杆等自己把控不了的工具,同时做好生活、家庭、身体的风险健康评估与规划) 2. 老老实实地学习,打造打磨自己的投资体系(比如:走大道,建立好正确的投资认识;规划好四笔钱,避免资金错配;做好资产平衡,包括股债平衡,资产相关性的比例评估与调整,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只要我们还在这个市场上,相信自己一定会犯错,一次重大的回撤对复利滚雪球的进程是次重大打击) 3. 打磨自己、提升技能、积累本金,在投资体系的指导下执行纪律操作即可。 最终收益=可投入本金✖️(1➕收益率)^时间。 1和2保证了我们的相对收益率,3保证了我们的可投入资金,剩下的我们交给时间就好。

    2021年8月12日
    8
  • 008

    太喜欢这篇文章了,让我对长期主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谓的长期主义,是一种能穿越小周期,看透大周期的能力。这句话总结的真到位!喜欢!

    2021年8月13日
    6
  • bellz

    在经济活动与人生两个领域,长期主义有什么异同呢,望各位不吝赐教👂👂 「长期主义者,不是用努力去搏未来,而是判断未来之后,像傻子一般努力。」 一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会觉得他扯淡,我们怎么可能判断未来呢?但是想了想,作者可能想表述的是与终为始的意思,就是有个长期的目标,而在制定该目标的时候,它一定程度上需要我们做选择(而不是判断,我依然不太认可对不确定性的“判断”)。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对于长期主义的理解,更是保留了不同的声音并思考,避免自己陷入确认谬误。 作者认为长期主义描述的是整个事物发展规律的生命周期曲线,而不是用时间长度来衡量的。再想想他为什么要用判断这个词,就有了新的想法。他想强调顺势而为,了解自己赛道的智能,选择一个势能更高的赛道。 这在投资或者职业发展等经济社会的活动中很好理解,在人的认知迭代这个长期赛道上,我怎么理解这个势能呢?在经济活动中,选择了势能很低的赛道并履行长期主义,只是越做越错,应该设立合适的目标,也就是说势能是用于校正目标的。那人生目标可能不随大流,又如何用势能理论去校正目标呢?

    2021年8月13日
    3
  • 曲奇饼干

    长期主义的第1个条件是要走的正确的方向

    2021年8月13日
    3
  • 至味清欢

    越去了解投资,越是觉得,投资越与哲学紧密挂钩,学无止境啊。

    2021年8月28日
    2
  • 蓝色玄冰

    个人深意为然:长期主义是一种穿越小周期,看透大周期的能力。自己是19年2月开始投资的,没有经历过一轮的牛熊,为了增加自己对周期的体验,利用2天的时间将E大15年以来的全部发车文章学习了一遍。感受最深的关键词是情绪、规划、估值、节奏(时间+空间)、平衡。情绪方面主要是惧、乱、贪;规划主要是提前设计每个品种的最大仓位,涨跌震荡都有对策;估值主要是大买、小买、不买、小卖、大卖;节奏主要是任何一个品种都需要给时间或者空间,比如一个月或者10%降增幅;平衡主要是大中小、海内外、股债商。

    2021年8月16日
    2
  • 步枫

    对于最后两支南极考察队的故事我有些不一样的想法。 这里的关键点依然是「准备」,但至于能不能用「万全」与「超量」这两个词来形容我觉得有待商榷。正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并不存在「万全」甚至「超量」这一说法。 我们只能做到「实事求是」的准备,比如像南极科考队一样,先和爱斯基摩人住上一年,尽可能的体验相同的环境,而不是像另一组一样用理论得出雪地摩托这种结论。 尽可能的寻找数据与事实,以此来作为决策与准备的依据。 把手弄脏,才是活下去的最有效方法。

    2021年8月17日
    1
划线
取消划线
分享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