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新的预定利率研究值的发布,靴子终于落地 —— 保险的预定利率又要下调了。
根据这一结果,目前所有 2.5% 预定利率的产品都将下架,市场大概率会在 8 月 31 日前后新老产品切换。之后,固收型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很可能下调至 2%,分红型产品可能降至 1.75%,万能险的保底利率则可能下调至 1%。
很多人觉得,自己不买储蓄险,这件事好像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其实,预定利率的下调,不仅会降低储蓄型保险的收益,也会影响一些长期保障类产品的价格。比如重疾险和寿险的保费会提高。而百万医疗险、意外险这类短期产品没有影响,它们本就是一年一买,定价与预定利率无关。
我们的合作伙伴也做了测算,直观展示了预定利率下调对各类险种的影响。
根据合作伙伴的预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定利率从 2.5% 降至 2% 后,重疾险的保费可能上涨 10%~30%,定期寿险大约上涨 3%~8%。
以保费相对较高的重疾险为例:30 岁男性,投保 50 万保额的终身重疾险(仅含基础责任,30 年缴费),年交保费预计将从 5985 元上涨至 6763 元,涨幅约 13%。而保障周期更长的少儿重疾险涨幅更明显,0 岁宝宝投保 50 万保额、保终身、30 年缴费,年交保费预计将从 2800 元上涨至 3612 元,涨幅高达 29%。
如果购买储蓄型保险,投入相同的保费,未来的整体收益也会降低。例如,目前长期复利可达 2.4% 左右的产品,利率下调后可能只能做到 2%。别看利率差距不大,由于储蓄险的保费基数较高,累积下来的收益缩水也很明显。
每次遇到这样的消息,总会有人说:「保险是不是又在炒停售?又在搞饥饿营销?」
也许并不是这样。
关于预定利率在保险里到底起什么作用,以及为什么会调整,我们在《预定利率在保险里,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中做过详细解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查看。
预定利率的调整,本质上是为了行业的长期稳健发展,但不可否认,它也会带来一个「副产品」——每次调整,都会掀起一波投保的小高潮。毕竟,保险是一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有了 deadline,很多人才会真正行动起来。
于是,大家也会问:「要不要赶紧买一份保险,锁定利率?不买是不是就亏了?」
如果你本来就有明确的需求,尽量在调整前投保,省一点总是好的,买到手的保单,保障和利益都是确定的,未来不会受影响。但如果暂时没有迫切需求,也不必因为这次利率下调而着急购买。毕竟,涨价,从来不该成为我们买一个不需要的东西的理由。
下面这份自查清单,可以帮助你更理性地判断,这次预定利率调整,是否与你真正有关。
保障型保险,解决的是人生中的风险问题,核心作用是为意外和疾病提供兜底保障。
不同于投资或储蓄,保障型保险的购买逻辑从来不是「便宜才买」。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加分项,而是风险真正发生时,能不能拿出钱,守住家庭财务的底线。
无论价格是否变化,保障都需要尽早配置。自查的重点在于:险种是否齐全、保额是否充足、产品是否符合需求,以及保费是否合理。
是
否
解析:
不同人生阶段,责任不同,面临的风险对财务的影响也不同。只买一种保险,无法覆盖所有风险,需要根据阶段需求合理搭配。你可以参考 👉 不同人生阶段,该配置什么保险?
在有知有行,保单管理功能也会展示四大基础险种的配置情况,可以对照查漏补缺。
如果答案是「否」,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尽快补齐缺少的险种。如果缺的比较多,在这个特别的时期,可以优先把重疾险、寿险这类受预定利率影响的险种给配上,再补齐其他短险。
另外,在 8 月 31 日前,有部分重疾险放宽了核保要求,以前不好买的情况,说不定现在有机会能买上,建议可以 🙋找顾问协助看看。
是
否
解析:
保险不是买了就好,保额够不够才决定风险发生时,这份保障是否真正有用。保额计算需结合收入、负债和家庭支出,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参考:
意外险: 老人、孩子的身故、伤残保额通常不高; 家庭支柱的身故、伤残保额建议至少 50 万,预算充足尽量配置 100 万以上。
重疾险: 用于覆盖医疗和康复期间收入损失,建议 30~50 万起,一二线城市家庭最好保额 50 万以上。
定期寿险: 可参考家庭负债总额、10 倍年支出或 5 倍年收入为基数,再根据预算上下调整。
若答案是「否」,建议结合预算,尽早补足保额。
是
否
解析:
如果有险种需要配置或加保,不要盲目下单。购买前,需要清楚:
这个险种保什么?
我的健康状况、职业、年龄是否可以投保?
自己最在意哪些保障?
有哪些情况不保?
若答案是「否」,可以先参考我们过往发布的险种介绍文章,虽然其中的具体产品可能已经更新,但挑选思路依然适用。梳理清楚自己的需求后,再查看「7 月家庭保障方案」了解最新产品,或 🙋咨询顾问,请他们根据你的情况推荐合适的方案。
延伸阅读:
意外险:如何挑选意外险?
百万医疗险:如何挑选百万医疗险?
重疾险:如何挑选成人重疾险?、纠结之后,我给自己加了一份重疾保障
定期寿险:如何挑选定期寿险?
是
否
解析:
保障型保险配置,需要兼顾全面性与可持续性。如果保费压力过大,可通过调整保障期限、保额或可选责任来降低预算。
具体思路可参考 👉《不同预算,如何为孩子买对保险?》和《不同预算,如何为成年人买对保险?》。若需要了解最新产品,可以查看「7 月家庭保障方案」,或 🙋咨询顾问 获取针对性的建议。
切记,保障不能裸奔,但也不能成为家庭的拖累。
储蓄型保险解决的是资金规划问题。
我们在《储蓄险到底是「香饽饽」还是 「烫手山芋」?》中也讨论过,为什么很多有投资经验的人,依然会选择看似「收益不高」的储蓄险。
人生有牵挂与责任,在某些场景下,对确定性的需求,远超对收益率的追求。保险作为金融工具,确实能解决一些其他产品无法满足的问题。
配置储蓄险时,目标清晰、预算匹配、能否接受长期锁定、需求匹配是核心,以下问题可帮助你自查:
自己的养老金
给父母养老补充
子女教育金、托底资金
财富传承与资产隔离
想存一笔稳健的钱
锁定当前利率
没有明确的规划
解析:
资金目标明确、使用场景清晰,配置储蓄险才有意义。
若选择「锁定当前利率」,需要提醒自己,未来利率走势无人知晓,如果只是因为「怕以后利率更低」而购买,一旦市场走势不符预期,可能会失望,建议配置前要三思。
若选择「没有明确规划」,当前最重要的,是先捋清家庭整体的财务目标,而不是考虑要不要买储蓄险。
是的,已预留好足够的紧急备用金( 6 ~ 12 个月生活费)
是的,这笔钱是为 10 年、20 年后规划
有点犹豫,未来几年可能有大额支出(换房、生育、留学、创业等)
解析:
储蓄型保险一般中途退保会有损失,要确保这笔钱是「用不到也不会焦虑的钱」。
若选择了两个「是的」,可以进入下一题。
若答案是「有点犹豫」,这笔钱不是长期用不到的「闲钱」,则不建议选择流动性差的储蓄险,可以考虑稳钱账户等这类稳健型产品,或是快返年金这种第 5 年即可领钱、现金价值增长快的年金保险。
可以,趸交(一次性交清),对后续现金流没有影响
可以,3/5/10年交,保费已准备好
可以,3/5/10年交,缴费期内收入稳定,能持续缴费
不确定,缴费期内收入可能变化
不确定,未来几年有大额支出(换房、生育、留学、创业等)
解析:
储蓄险缴费金额通常较大。若收入不稳定,或未来几年有大额支出,可能带来较大缴费压力。若答案是「不确定」,建议慎重,可考虑更短缴费期,或选择其他理财方式。
是,我清楚需要持续领取现金流(年金险),还是长期复利增长与灵活减保取现(增额终身寿险)
是,我了解不同产品的功能、领取方式、减保规则、投被保险人安排
不确定,只是听说这个产品收益不错,大家都买
解析:
先明确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再决定产品种类,而不是先看产品收益。
若答案是「不确定」,建议参考《储蓄险到底是「香饽饽」还是 「烫手山芋」?》中「有哪些储蓄险的选择,适合什么场景」部分,了解不同产品的功能与适用场景,或 🙋与顾问进一步沟通,理清需求后再做决定。
如果自查之后,确定自己确实有投保/加保需求,还有三个小点需要注意。
有些产品可能不会提前公布下架时间,甚至可能只提前几个小时通知,然后关闭投保通道。[1] 在咨询和选择产品时,最好先确认是否仍在售。
即便保险公司给出了明确的下架日期,也不建议拖到最后再投保。越临近调整时间,保险公司就越忙,常常会出现投保系统卡顿、页面崩溃、客服电话打不通等情况。如果因此错过投保,就太遗憾了。
另外,健康告知也需要时间,若涉及人工核保,可能需要补交资料或做单项复查,流程更复杂,更耗时,更需要提前准备。
预定利率调整期间,顾问老师通常也最忙。但就像我们在《投保前,这些你得知道》中写过的,保险里有很多细节,很多规则并不符合直觉,如果你有配置的想法,不妨趁现在先 🙋咨询顾问老师,将自己的需求、疑问、产品的细节等先确认清楚,给自己多一些时间,会更安心。
如果是想配置重疾险等保障型产品,既往有过体检异常或就诊病历,也可以梳理好给顾问老师,这样效率会更高。
提前确认身份证是否在有效期内,银行卡是否在身边,限额是否足够。
现在不少银行对交易额度有管控,若保费金额较大,最好提前向银行咨询限额问题,避免付款被拦截,耽误投保进度。
如果是为家人投保,也记得提前备好家人的身份证等资料。
保险从来都不是追涨杀跌的产品,也不需要因为市场的变化而盲目跟风。
这次预定利率的调整,或许会成为你重新梳理家庭保障和资金规划的契机。
如果看完这份清单,你发现自己确实有需要,那就尽早行动;如果没有迫切需求,也请安心,把这份理性和从容,留给真正重要的时刻。
我们始终相信,财务的底气,来自于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清楚自己为什么而做。
法律声明本文所载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本文所涉保险对比/试算/报价比价等内容均来自保险机构自营平台齐欣云服,有知有行力求本文内容的准确可靠,但对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有知有行提示您,保险配置方案请您结合自身情况独立判断,或预约专属保险顾问进行咨询。
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所述内容的任何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请注明出处。转载前请与有知有行取得联系并经同意,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及作者。
那年金险呢?
保险应该不会因为不是大保险公司而影响赔付吧,现在身边生病的人越来越多,也想给自己买个保险。
请问有知有行的保险业务是跟第三方合作的吗?
政策什么时候发布的